“伦敦,我来了”
十七岁的我坐在维珍航空的客机上,庞大的机身穿过厚重的云层,俯身向希斯罗机场下降。夕阳下,看着舷窗外成片的绿色草地,我在心中默念:“伦敦,我来了!”
伦敦是个古典而又现代感十足的城市。坐在双层巴士上,随着车子缓缓前进,会看到古典与现实的融合:维多利亚时代的房屋静静地伫立着,仿佛在倾听着时光的细语,厚重的墙壁像是凝固的历史,而充满后现代风格的建筑夹杂其间,以极具震撼力的形式夺人眼球。最神奇的是,这种结合却丝毫没有打乱整个城市的美感,反而增添了一种现实与梦幻相互交织的奇妙之感。或许,这就是伦敦这座城市的魅力吧。
充满了诗意和浪漫,是我对伦敦这座繁华都市与众不同的感觉。记得在那个阴雨天,我听着约翰·列侬那略带忧伤的歌曲,随着伦敦眼慢慢转上了伦敦的天空,看着阴影与光线的交替,脚底下的景物慢慢变小,远离家乡所带来的愁苦也渐渐消失。转到最顶端时,伦敦的全景尽收眼底。远处的景物依稀可辨,可以模糊地看到一幢幢古老建筑的巨大穹顶。在举起相机的那一刹那,我突然感觉到这座城市有一股动人心魄的美和诗意,来源于她遥远的记忆。
约克,唱诗班的赞美诗
在我眼中,作为北约克郡首府的约克更近似于一个乡村小镇,散发出英国乡村特有的淳朴气息,而其教堂则散发着一种神圣气息。始建于公元960年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静静地在约克伫立了几百年。高大的尖塔直入云霄,带着些许哥特式的粗犷美感,仿佛在说:上帝啊,我要再离你近一些。
漫步在教堂之中,听着那些轻轻的脚步声,我感受到一种虔诚的静寂。阳光晴好,透过彩色的马赛克,投射下点点斑驳。光影交错间,记录着古老传说的彩色马赛克,一幅接着一幅映入眼帘,带人走入那古老的历史。
阳光从窗子斜射进来,洒在唱诗者们的身上,为其蒙上了一层模糊的光晕,像上帝温柔的目光,深情地注视着他们。管风琴响起,空灵的音乐打破了空间的界限,似乎是从极为遥远的天堂传来。接着,唱诗者们的声音响了起来,我的全身上下瞬间激起了电流:那是何等神圣的歌声啊!像是天使的声音,激起人心灵深处最完美的共鸣。一曲终了,管风琴的乐声仍在穹顶和立柱之间回响,久久不散。
斯特拉福,莎翁的世界
我再也无法找出一人可以与莎士比亚相比,能把文化的影响深深地刻入英国的民族精神之中。
在伦敦的地铁站内,随处可见有关莎士比亚戏剧的海报,甚至在英国的街头,也能经常听到人们化用莎翁的名句:“To be or not to be, this is a question.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来到莎翁曾经生活的小镇斯特拉福,我更多地感受到了浓浓的文化气息。一下车,就看到了《皆大欢喜》中那尊著名的小丑雕像矗立在镇子的中央。雕像上泛着古朴的青铜绿色,沉淀着历史的气息。漫步在小镇里,踏着一块一块古老的街砖,随意看着街边一间一间小小的商店,有一种恍如隔世之感,似乎回到了文艺复兴时代。
镇子很小,跟随着自己的脚步,不经意间就来到莎士比亚纪念馆。随着队伍来到放映室,灯光暗了下来,屏幕上的画面不断地闪动,有关莎翁的点点滴滴都在我们眼前呈现,《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仲夏夜之梦》,这些熟悉的著作不断从眼前闪过。我惊喜地发现,自己能够自然地辨识莎翁的这些经典之作,无论是书名还是词句,都清晰可认。
出了放映室,来到莎翁生前所居的小楼前。灰土砖瓦的结构,不张扬,反而有些过于低调,让人很难想象莎士比亚曾经在这里居住。我慢慢走进小楼,楼内有些昏暗,莎翁生前居住的场景被很好地保存了下来。那些细节是如此的真实,我注意到小楼内的门槛和地板是没有更换过的,差不多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踩在上面,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让人不禁想到,当年的莎翁也是这样,穿行在小楼之内。
走出小楼,是一个圆形的小型剧场,演员们正在排演,引得游人纷纷驻足。而在剧场的旁边是一处小小的秘密花园,许多叫不上名字的异国花朵,争奇斗艳,香气四溢。也许少年时期的莎士比亚正是在这儿,感受生活的芬芳吧!
我寻着一处长椅,坐了下来。环顾四周,看着那幢静静的小楼与热闹无比的剧场,现实和过往重叠交错,一点一点铺展开来……
爱丁堡,剑与血所交织的荣耀
作为苏格兰的标志与象征,爱丁堡已经矗立在山顶几百年了。厚重的城墙堆积下沉重的历史——征战,骑士,牺牲,荣耀……共同构成了爱丁堡壮阔的历史画卷。
踏着石阶一级一级向上攀登,城堡大门渐渐清晰了起来。当踏上最后一级石阶时,整个大门完整地呈现在我的眼前,象征着权力与威严的纹章镶在城门的正中央,金色与红色交织的主色调渲染着整座城堡,让人感受到王室的尊贵。
走进大门,慢慢地向城堡深处走去,历史的痕迹清晰可见——城墙上可以辨认出刀剑砍过的深痕,也依稀可以看出被火药熏过的迹象。我不禁想象着,中世纪的爱丁堡是何等的光荣!骑士们在这儿宣誓效忠,君主在这儿加冕登基!城墙上的旗帜随风飘展,猎猎作响,骑士们胜利的欢呼声似乎回荡在耳边。历史仿佛就在眼前重现。
剑桥,白云悠悠
大巴缓缓地停下,我迫不及待地冲出了车门,双脚结结实实地踩在了剑桥的土地上。这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
我跟随着队伍,漫步在剑桥。各个学院散落在镇子之中,没有明显的界线,透出剑桥崇尚自由的学风。悠闲走在小巷之中,似乎能闻到一点点墨的清香。随处都是手中拿着书的人,在草地上,在小河边,都有人坐着看书,享受美好时光。勤奋好学的剑桥人已将读书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之中。也许你无意间撞到的一个人,就是还未归家的剑桥学生。
走着走着,就来到了康河河畔,白云悠悠,不时向水面投下一片阴凉。岸边垂柳拂水,细碎的阳光点缀在水面上。我们坐上了游船,船夫用纯正的英语向我们讲述着各个学院的历史,宛转悠扬的发声一点一点融入了时光之中。远处的康桥,静静地横跨在水面之上,恍惚间,那桥上,似有人影,轻轻地吟着:“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后记
飞机缓缓地上升,在它穿过那厚厚的云层之前,我透过舷窗,再次瞥了一眼夕阳。我已经慢慢地飞离了大西洋沿岸,不过这记忆将永存。夜渐渐深了,我轻轻合上眼,希望那些记忆能够进入我的仲夏夜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