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送书下乡工程促进少儿阅读工作——以金华市少儿图书馆为例

2013-04-12 21:20吕亚平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3年2期
关键词:子弟学校民工图书

吕亚平

(金华市少儿图书馆,浙江金华321000)

公共图书馆、少儿图书馆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在满足公众(少年儿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们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多年来,金华市少儿图书馆在贯彻上级有关抓好青少年阅读工作指示中,重视落实文化资源共享,促进少儿阅读,尤其是对送书下乡工程这项工作,认真总结经验,主动寻找差距,采取有力举措,促进工作的不断完善。

1 送书下乡的概况

农村文化建设是“三农”工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送书下乡工程是我省新农村文化建设十项工程之一,也是针对农村文化事业基础薄弱、现有的文化设施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而采取的一项惠民工程。各地图书馆有幸成为这项工程的实施者,通过几年的实施,村镇图书馆(室)得到了建立和扩大,农民看书难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

从2007年开始,国家累计投入了20多亿元创建了24万家农家书屋[1]。我馆从2008年开始实施送书下乡工程,至今已安排购书经费94万元,图书约5万册,受益的村镇、学校图书馆(室)有50多个,每次送书下乡,少则几百册,多则上千册。其中,民工子弟学校被纳入我馆送书下乡工程的实施对象,该校利用送书下乡的机会,每年都会组织开展“我与图书”演讲比赛,截至2012年,已经成功举办了5届,每届比赛都有9个年级的班级代表参加,通过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代表演讲,看到了送书下乡新的尝试所带来的回报。五(1)班的孙涓翠同学是一名外来务工者的子女,3年级开始就读于利民学校。在第四届“我与图书”演讲比赛中,孙涓翠的演讲题目是《利民学校圆了我的读书梦》,她在演讲中说道:“一、二年级在老家读书,放学回家就把书包丢在家出去疯玩。三年级我来到利民学校,爸妈不允许我出去玩,让我看书、写字、背课文。从爸妈收来的废品之中拾了9本漫画书来看。我每天以书为伴,不过和以前不同的是,我再也不用从爸妈收来的废品中拿书了。”从孩子质朴的语言中,作为图书馆工作者,深切地感受到了民工兄弟们作为父母对下一代的期望,感受到了一个作为民工儿女的学生对获得阅读的渴望和满足,特别是“我再也不用从爸妈收来的废品中拿书了”这样一句话语,常时时回响在内心,成为了让人萌发动力的源泉——我们图书馆人,会继续努力下去!

2 认真梳理,找出送书下乡存在的问题

几年下来,人们一直牵挂着这些送出去的图书利用情况。2011年年底,笔者利用当地审计部门对送书下乡工程进行审计的机会,随机选择了10个村镇图书馆(室)、5所学校图书馆(室)的图书利用情况进行实地抽查,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

2.1 问题一

在抽查的10个村中,有6个村虽有图书借阅室,但基本处于关闭状态,所送图书不少没有发挥其最基本的借阅功能。可见,由于自身文化、认识程度等方面限制,导致个别村领导对图书室重视不够或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这在不同程度上为送书下乡活动的深入开展增加了难度[2]。

2.2 问题二

所到的10个村,大多显得有些冷清,看不到青壮年人,为数不多的老年人、妇女,也只是在晒太阳、玩牌,或在家庭作坊干活。3个开放着的借阅室,在我们所在的时间段里,也少有读者进出借阅图书。通过询问相关人员和查看借阅登记表得知,借阅人数少亦是常态。

2.3 问题三

3个开放着的借阅室,借阅图书的读者几乎都是孩子,成年读者很少,这已经是图书利用率比较高的乡村图书室了。这说明,少年儿童已经成为了农村图书室的最主要服务对象,从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及享有业余时间角度来分析,也是合情合理的。

3 分析原因,适时调整措施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馆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找出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①村镇阅读群体集中化,表现为以农村学生为主且带时段性高峰的阅读特征。在抽查的10个村中,3个相对图书利用率比较高的村:孝顺下范村、孝顺车客村、澧浦锁元村。其中2个村是文明示范村,有着对文化工作重视、文化场所齐全、文化生活丰富、管理制度规范、文化队伍健全等优势。除了借阅环境良好,村官专门负责等原因外,周边又有学校分布,平时放学后吸引了很多孩子在此借书、做作业,据调查反映,特别是寒暑假期间,阅览室常常座无虚席,放假回家的大学生也常常会到阅览室看看书、翻翻报。孩子们在此可以相互答疑问难,使之成为了农村学生在校外得以继续获取宝贵知识的理想之地。②农村学校阅读方式多样化,主要表现为农村学校利用送书下乡的图书展开多种形式的借阅活动。为了使送书下乡的图书能更好、更广泛地发挥应有的效应,我馆还相继有针对性地选择了多个农村学校开展多次送书活动。在抽查的5所学校中,4所为农村学校,如白龙桥第二小学(移民小学)、雅畈中心小学、婺城区箬阳小学、婺城区莘畈小学,所有这些学校对我馆所送图书都表示了由衷的欢迎,并安排专人负责。以雅畈中心小学为例,该校现通过几年的送书下乡活动,已有藏书近万册,这些图书规定每周统一开放两次,以班级为借阅主体;每年定期举办“书香节”活动,以推广学生开展阅读;另外,还在教室走廊上设置了书架放置流动图书,鼓励学生随时阅读,创新的形式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保证了每一本书都有其读者,也使农村孩子们扩大了课外阅读的范围,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3]。农村学校与我馆的良好配合,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这对我馆继续开展送书下乡工程活动,起着强大的推动作用。③民工子弟学校阅读内容深入化,民工子弟学校多数为民办学校,经费紧张是他们的共性。因此,学校的藏书几乎为零,由此带来了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人均阅读率低下。在本次抽查的学校中,金东区民工子弟利民学校是一所名副其实的民工子弟学校,但该所学校的学生喜欢看课外书的良好氛围并不亚于任何一所公办学校或城市学校。甚至因为以往长时间缺少阅读机会而拥有着更加强烈的渴望,目前这一需求得以较好地满足,这得益于我馆在具体实施送书下乡这一工程中在配送目标上所作的形式的改进。

根据每年送书下乡活动的反馈情况,实时对送书下乡的方法进行调整。①在配送目标上,对原来只重视对村、镇进行配送,改为村、镇配送与农村学校配送相结合。②在图书种类上,对原来只重视配送种植、养殖类图书,改为增加配送文艺类及儿童读物方面图书,形成了农业类、生活类、传统类、文艺类、少儿类的各类综合配比。从这次的抽样调查中发现,这些尝试性的改变,对“送书下乡”中的图书资源的利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4 拓宽思路,把送书下乡工作做得更好

通过对这次送书下乡工程实施的抽查结果分析,笔者认为送书下乡工程在实施过程中,要发挥真正的社会效应,必须开拓思路,多元化发展。总的来说,要突破“小农村”思想,建立“大农村”意识:

4.1 地域选择上,不能盲目地“按图索骥”、“对号入座”

笔者认为应该对一些基础条件较好,有热心人参与负责的乡镇、行政村进行“积极配送”,对一些基础条件较差、无人问津的乡镇、行政村则实行“考虑配送”,逐步发展成以“文化先富”带动“文化后富”的竞争态势。此外,对借阅工作开展得比较好的村镇,还要实行适当奖励,并切实根据需求,进一步优化图书资源配置。

4.2 实现送书下乡工程社会效益的更大化

在空间认识上,农村学校、民工子弟学校也当属于“下乡”范畴,切勿单一的把“送书下乡”理解成只送到农民手中才是“送书下乡”。

农村学校学生主要来源于当地农村,民工子弟学校多来自外地农村,两者都来自农村。农村及民工子弟学校有着软、硬件双重条件弱的共同特点,学校图书往往寥寥无几,学生在校是一书难求,在家又因家庭经济条件制约,只能放弃看课外书的愿望。故而,对两者进行图书配送,不仅服务了本地农村,而且还服务了外地农村,突破了空间局限,实现送书下乡工程社会效益的更大化[4]。

4.3 选送图书应注重多样化

在图书选择上,不能一厢情愿地用城市人的思维去选择单纯的农技类图书。依据目前农村社会的发展现状,农技类图书固然不可少,但文艺类图书、儿童读物等图书亦需各占一定比例,以满足外出务工的回乡青年及在校学习的农村儿童的阅读需求。结合各乡镇农业专业化方向不同,农技类图书可根据各乡镇的需要,考虑拿出一定的资金给农民朋友自行选择采购,从而满足这一类图书的个性化要求。同时,还可以考虑“一户一书”的配送形式,每户家庭每年都能免费得到一本新书,让家长与孩子一起阅读,建立“书香家庭”。

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农家书屋建设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文化惠民工程。各地财政也安排专款实施“农家书屋”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对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的发展起了很好的作用。“农家书屋”与“送书下乡”工程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要客观认识目前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较多问题。要使这两项工程得到应有的社会效益,就必须把农村图书室建成“儿童读书的乐园、农民充电的电站”,农民群众读书兴趣的培养,要从农民的娃娃们开始抓起。

[1]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课题组.中国人越来越爱读书了[N].光明日报,2010-04-20.

[2]李晓文.对青少年阅读现状的调查与对策[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8(6).

[3]周国良.图书馆对少儿阅读的实践与探索[J].图书馆杂志,2009(11).

[4]吕亚平.关注民工子弟学校探索未成年人服务实践——以金华市少儿图书馆实施“小朗诵家圆梦工程”为例[J].科技信息,2011(3).

猜你喜欢
子弟学校民工图书
图书推荐
三线建设时期的子弟教育需求与师资供给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寒冷冬夜 地下通道睡滿待業農民工
班里有个图书角
谁更老实?
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现状与其家庭教育关系的调查研究:以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红山外来工子弟学校为例
浅析“新闻民工”现象
民工孩子的“知心爷爷”
北京市打工子弟学校的生存状况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