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容 岚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陕西·西安)
高等学校是科技创新的基地,是国家人才培养的摇篮,其稳定安全工作具有特殊的社会敏感性、矛盾扩散性及影响深远性。营造一个稳定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是高校正常开展教学科研、大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的有力保障。正确处理和有效预防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对于维护校园与社会稳定,保障学校又快又好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过30余年的改革之后,中国社会已经进入社会冲突多发期,它意味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心理结构、价值观念等方面全面而深刻的革命性变革。
转型社会是社会转型的一个过渡时期,具有鲜明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利益结构的重组;社会制度的变迁和社会发展方向的变化;社会分层之间、个体之间、不同社会力量之间的竞争和冲突加剧;信仰的危机和价值观的多元化;社会心理的焦虑和迷惘。社会大众由于生活及竞争的压力产生心理焦虑,社会心理陷入一种趋新与守旧、改革与保守、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对立与冲突,人们普遍感到矛盾和无所适从,感到困惑迷惘,甚至会产生一种前途渺茫的感觉。
由转型期社会所带来的影响和冲击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从一定程度上给高校的“维稳”工作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从大学生的角度来看:
1、价值选择的困难性。新的文化冲突,给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带来了困难。旧有的价值准则被打破,而新的评价体系还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使得当代大学生在健全自身价值体系时失去了社会价值准则的参照和引导。加之多种价值观并存,形成了选择上的多元化,大学生在众多观点面前显得无所适从,难以把握方向。
2、政治定向的迷失性。大学生们支持改革,勇于改革,但对改革将出现的各种困难心理准备不足,考虑问题过于理性化,一旦改革出现挫折或失误时就会对他们的理想产生冲击,面对成绩和失误共存、正义与邪恶同在的社会,他们不能通过现象看到本质,再加上别有用心的人蛊惑和煽动,往往出现对社会不满、失望等各种情绪,容易出现信仰危机。
3、人格塑造的偏离性。西方各种人本主义思潮的涌入大大强化了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人格塑造及理想追求上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是由于不能很好的一分为二地分析和看待问题,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集体主义思想淡化,个人主义抬头,人生观发生变化,偏离了社会需求。
4、心理健康影响性。东西方文化碰撞、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生活节奏的加快、人际关系的变化等原因,给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5、群体引导无序性。高等院校实行寄宿制,学校成为他们的第二个“家”,在未跨入大学校门之前家庭所承担的社会教化任务转移到朝夕相处的学生群体之中,他们年龄相近、学识相等,面临一些问题容易产生心理共鸣,而且他们以集体居住的生活方式学习,有良好的组织条件和顺畅的信息渠道,为更深层次的交往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当代大学生群体以非正式群体为多,这一群体主要依靠个体间的情感来维系,与其他正式群体相比,非正式群体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缺少理性思考,因此易使个人问题群体化,特别是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传播更为迅速和广泛。
从社会和学校来看:
1、反华势力和文化的渗透性。一方面境内外各种敌对势力对高校的渗透加剧;另一方面西方文化在我国转型期社会还存在着强渗透和嵌入的趋势,包括迅速普及的传播媒介与计算机网络、大规模大众文化制品及其生态、服饰、建筑等物质文化。如何理性看待和处理这些问题和变化,是高校维稳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2、就业形势的严峻性。面对我国高校扩招以及国家在改革进程中的结构形态调整,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化。很多大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去,而一味地往大城市、大单位挤。此外,当前就业市场发育不完善,市场规则不统一,部分市场甚至秩序混乱,等等。市场的缺陷,加上其他就业大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城镇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竞争,使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加突出,这也成为影响高校维稳工作的一大问题。
3、大众传媒的影响与误导性。良好的大众传播媒介导向能够引导人们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澄清思想上的混乱,产生凝聚力。但是,我国的传播媒介出现过一段时间的混乱状况,不加选择、不加分析,这使得人们的思想受到极大冲击。
4、高校稳定工作与高校改革发展的不适应性。我国高校稳定安全工作无论是从思想观念、工作机制还是力量分布上,还没有完全跟上,在许多问题面前尤其是重大危机事件来临时,往往难以应付甚至束手无策。同时,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方面跟不上实际需要,存在较多的隐患。
综上看来,转型期社会带来的变革给高校带来很大冲击,它从侧面映射出高校维稳工作的意义和难度。
1、建立“维稳”工作全员参与机制。建立以学校为主体、全校师生积极参与的机制。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实践告诉我们,要搞好校园的治安治理,必须充分发动和依靠学生,树立学生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校园管理者的新观念,积极动员和组织学生维护校园治安。在新的形势下,应该重点建立以学生社区为核心的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体制,扩大学生参与校园治安治理的范围,以取得良好的治安效果。学生这种参与校园治安治理的好形式,对学生自我管理,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可以通过讲座、主题班会、报告会等多种形式,灌输“危机管理、人人有责”的思想。
2、健全组织机构,加强管理工作。高校维稳工作必须建立一个多层次的管理组织。具体来说:一是建立健全各级稳定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稳定安全工作会议,及时分析总结情况,形成齐抓共管、各负其责、上下贯通、左右协调、组织严密、信息畅通、运作高效的领导组织机制。二是全面推进校园保卫队伍正规化建设。发挥校园“110”生力军、突击队的作用,重视提高员工的理论与身体素质,实现保安队伍专业化;重视保卫队伍建设的物质保障,改善器材装备,增强应急能力,满足建设“平安校园”所需装备的要求。四是加强学生政工队伍建设。配齐配足学生政治辅导员,加强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的教育,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和考评激励机制。政工干部要改进工作作风,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需要和困难,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3、落实责任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学校可以实行领导任期责任制、目标管理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使各单位进一步明确职责,细化本单位的工作内容,并切实付诸实施,认真做好校园综合治理的年终考核验收工作,把综合治理工作实绩与单位荣誉和个人的晋职晋级、评先授奖挂钩。
4、善于发现问题,防患于未然。及时发现苗头性信息,做到“五个不能”,即“不能视而不见、不能见而不闻、不能闻而不报、不能报而不研、不能研而不做”。这五种情况,都会错过将矛盾解决在内部、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的最佳时机,最终导致工作的被动。
5、处理突发事件的常用方法。(1)对话宣泄法。在应急处置中,要注意控制高涨、激进的情绪,防止矛盾激化,这是及时解决、化解这类事件的重要环节。采取能够面对面直接对话,“先听后说”方式,给学生一个宣泄情绪的时间和机会。通过说服诱导,寻找双方利益的交汇点。学校管理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承认某些可以理解和合理的方面,客观公正地做出让步或许诺。同时,运用归谬法,引导事件的参与者意识到最终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使大多数人恢复理智,同时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和方法;(2)教育疏导法。利用法律和道德的教化功能,坚持用民主和教育说服的方式疏导情绪。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不仅规范着每个成员的行为,也调节着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而且较其他规范更具有权威性、公正性和强制性,在处理某些事件过程中,将法律知识寓于宣传教育之中,可以依照法律找出每个参与者行为的合法性和违法性,合法、合理的要求应解决,违法、无理的要求通过对照法律一目了然,使学生心服口服;(3)强行驱散法。这一点适用于处置集群行为。当事态扩大,已经演化成骚乱,直接影响社会安定、校园和谐时,就应该有限度的使用强制性的处理方法进行处置。
[1]王东辉.和谐高校视野下的高校危机管理研究[J].文教资料,2009.5.
[2]林默彪.社会转型与转型社会的基本特征[J].社会主义研究,2004.6.
[3]杨江.坚持以人为本,抓好高校安全稳定工作[J].职业时空,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