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视角下的浙中崛起分析

2013-04-12 21:48杨玉君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3年6期
关键词:浙中集群文化产业

□文/杨玉君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金华)

一、引言

众所周知,文化对一个民族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和较强的指导意义。而现在的浙中地区由于市场化程度较高,尤其是在“义乌商圈”和金义都市区的进一步发展情况下,很多市场参与者可能忽视文化和道德的约束,一味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而忽视了公平、正义等文化领域方面的内容。这不符合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长期下去势必会影响浙中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目前,学术界对浙中地区的研究较多,尤其是国内的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浙中崛起问题。有学者从城市群视角出发研究了浙中崛起问题(卢江海,2011),有的学者研究了产业集群对浙中崛起的影响(刘会燕,2008)。其中,由陆立军教授等新著的《浙中崛起——基于浙中城市群和“义乌商圈”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人民出版社2011年1月版),对城市群和“义务商圈”的关系做了深刻的理论探讨,提出了一系列独具匠心的见解、结论和对策,被有的学者认为是研究浙中这一区域方面的区域经济学的一部力作,填补了很多空白。还有学者仅仅分析了婺商精神或者八婺文化对浙中崛起的影响(胡新民,2007;冯拾松,2010),而全面研究文化对浙中崛起的影响的文献则很少,因此笔者试图全面分析文化对浙中崛起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二、浙中历史文化概述

研究某个地区的文化,对历史文化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古鉴今是很多学者研究问题的思路。浙中地区历史文化丰富,主要有婺商精神和八婺文化。以下将分别对这两种文化的主要思想做一阐述。

(一)婺商精神。婺商,就是八婺大地之商。金华,故称“婺州”,辖有金华、兰溪、东阳、义乌、永康、武义、浦江、汤溪八县,故称“八婺”。据资料显示,金华的工商业历史源远流长。自春秋时期开始,这块土地上就已经出现了市井。唐、宋时期,陶瓷、丝织、印刷、棉纺、造纸、五金行业发达,至明、清发展成为多种手工业工场,永康、东阳、义乌一带从艺务工者较多。唐代时期商业兴起,明正德年间有主要集市40多处,清末发展到百余处。他们给人们留下了一笔弥足珍贵的工商业文化财富。他们吃苦耐劳,笃守诚信,在风云变幻的境遇当中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婺商为浙中崛起不仅创建了深厚的历史底蕴,而且还创下了很多成功的经营经验;不仅为浙中崛起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而且为浙中崛起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八婺文化。明成化七年以来,金华府包括金华、兰溪、东阳、义乌、永康、武义、浦江、汤溪八个县,故有“八婺”之称。而今,“八婺”已成了金华市的代称。每个地区、民族和国家都有着自己的文化,不同地区和群体的文化又各具特色。八婺大地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由此形成了内涵丰富、个性突出的八婺文化。

八婺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地方文化体系,其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其中,地方特色比较突出的主要有6部分:一是博大雄厚的学术文化;二是别具一格的手工技艺文化;三是不断发展的婺商文化;四是形式多样的戏曲文化;五是风格独特的古建筑文化;六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文化。这方面比较突出的是民间宗教历史上金华人的6种精神,即朴实勤劳、自主自强;博采众长,善学精思;求真务实,崇尚正气;挺立潮头,敢为人先;义利并重,追求和谐;乐观处世,积极向上。这些文化精神不仅在历史上对于推动金华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就是从今天看来,也值得大力提倡和发扬。

三、浙中现代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一)政府部门比较重视浙中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近年来,浙江省高度重视其文化产业的发展,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振兴浙中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2011年1月,浙江省政府出台了《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把文化产业发展上升到国家级的发展战略,把它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促进方式,提出了构建“一核三极七心四带”文化产业总体勾画,其中以金华、义乌、东阳为主体的浙中地区被作为一个重要的增长极,要求利用现有基础,进一步发展影视制作、网络游戏、文化旅游、品牌会展、文化产品流通等文化产业,进一步巩固在中国行业发展中的领先优势。

2005年以来,金华市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更为重视,政府部门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市的决定》、《关于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鼓励民营外资发展文教卫社会事业的意见》等多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并制定了《浙中城市群文化事业发展纲要(2005-2020)》,2009年又制定了《关于加快文化大市建设推动金华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浙中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浙中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金华市是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小邹鲁”之美誉,曾经产生了很多优秀的文化大师,历史积淀很厚重,文化类型也丰富多样,积累了很多地方难以企及的文化资本。浙中地区也因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链条。

近几年来,在政府部门加快建设文化大省政策的驱动下,浙中地区的文化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有的地区已经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有“微型产业园”之称的都市中的一栋楼房;有的是社区形式存在的,在该社区内,有大量的文化机构,有的在旅游胜地,大量的演艺项目就积聚于此;有的利用旧城改造,形成了独特的创意空间,当然也有政府主导型的创意园区。比如,义乌市形成了义乌文化产品生产贸易集群,主要从事文化产品加工贸易,2009年年产值已经达到了39.74亿元。浙中地区的文化产业、影视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浙中地区资源耗费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朝阳企业,正成为浙江省经济转型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四、浙中现代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尽管浙中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较快,相应的企业数量、单个企业的规模迅速扩大,但是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毕竟文化产业发展不仅在浙中,即便是全国也是一个新兴的产业。浙中地区的产业主体以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为主,“小、散、滥”是其特点,文化产业也仅仅分布在文化旅游、娱乐、文化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方面,产业层次较低,企业规模依旧偏小,企业效益较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生产的产品技术附加值较低,金华一度被称为“买廉价劳动力的文化沙漠”。企业融资难度较大、融资渠道狭窄等问题更是很难解决。下面我们将结合浙中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浙中现代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进行阐释:

(一)金融机构对浙中地区文化发展支持力度不够。文化产业的特性决定了它与一般生产性产业的不同,文化是一种无形的产品,它对经济的影响更多的是一种间接的效应,这进一步导致了金融机构对它们较为陌生,客观上制约了金融机构对浙中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

第一,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目前浙中地区的文化产值较小,金融机构对其往往支持力度不够,金融机构在支持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往往忽视对文化产业的支持,服务于文化产业的金融产品创新力度较小。很多银行从业人员对文化发展并不是很熟悉,在贷款方面往往存在畏难情绪,信贷介入积极性不高。

第二,现有金融服务品种难以满足文化企业发展。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的支持更多的是从传统的信贷方面着手,对文化企业急需的咨询、顾问、理财等金融服务严重滞后,普遍缺乏针对文化产业的金融产品,很多金融机构把文化产业的贷款等同于一般产业的贷款,没有在贷款利率、服务等方面区别对待。更为严重的是,基层金融机构对文化企业贷款的审批权限有限,这主要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还不够成熟,而且风险性较大,信贷审批权往往集中于上级金融部门,这导致很多文化企业只能通过个人贷款的方式来获得,严重影响了金融机构对文化企业的发展力度。

(二)没有形成规模性的主体产业群,集群效应不明显。浙中地区有些城市的特色产业较为发达,比如义乌、永康等地的小商品、小五金等特色产业虽然较为发达,知名度较高,但缺乏文化创意的支持,还处在产业链的最底层,产品档次较低,利润也不高。虽然浙中地区的文化体制改革已经开始,但市场化程度依旧很低,市场主体数量较少,尚未形成规模性的主体群。

虽然浙江各类文化产业集群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但普遍存在着集群的支撑能力偏弱的问题,如没有统一的技术研发测试服务,集群内单个企业又无力单独承担技术开发的成本;这导致大量初创的文化企业的成长得不到积极支持。

对浙江不同层面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轨迹进行观察我们发现,目前浙江文化产业集群整体处于成长阶段,在政府的大力引导与推动下,与其他传统产业集群相比,不同层面的文化产业集群选择的发展路径不尽相同,总体态势良好,后发优势显著,但文化产业集群内部存在着诸如内部结构调整与协作机制整合、集群创新与升级的矛盾已经开始显现,各种层面的文化产业集群继续发展将面临着一个需要突破的瓶颈,这进一步导致各类产业集群的效应很难发挥出来。

五、文化发展对浙中崛起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不同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文化都发挥着重大作用。文化作为一种非正式规则,具有较大的惯性,这种文化惯性对当地经济的影响是双重的。

(一)文化影响浙中劳动者的素质。区域文化对生产要素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影响创业者和普通劳动者的素质。劳动者具有什么样的文化背景,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对其生产劳动的态度产生较大的影响,进而影响工作的质量。衡量一种文化对创业是否有促进作用,核心的标志就是这种文化能够培养出大量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企业家。文化影响市场主体的各个环节,而且以伦理道德规范和修正理性人最大化的假设,将有利于规范市场,进一步让市场更好地配置资源具有重大的意义。

区域文化影响着劳动者的素质和观念,只有具备良好的区域文化才能引导浙中地区经济的良性发展。浙中地区经济发展,不能一味地模仿别的先进地区的发展模式,因为一个地区的区域文化是无法移植的,只有构建符合本地区文化的经济发展模式才是最有效率的。

(二)文化影响浙中经济发展的软环境。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需要硬件,软件的发展可能是更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在浙中地区经济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硬件设施后,软环境的完善就变得不可或缺,软环境的本质还是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价值观、行为方式等方面。软环境直接影响到浙中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未来的道路等。比如,义乌和温州就是两个具有不同软环境的城市,义乌人一般比较恋乡,很多人即便离开了家乡,他们还是把义乌作为唯一的家,而温州人的文化意识里,恋乡不恋土,走南闯北,最终的结果是很多温州人留在了义乌。

(三)文化对浙中地区的企业组织形式有很大的影响。特定的文化类型决定了特定的企业组织结构,在我们的经济中有两种重要的企业组织形式:公司制企业和家族企业,这两种企业组织形式和特定的文化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一个地方的文化包容性很强,那么这个地区的企业规模就很容易扩大,大公司应该数量较多,如果一个地方文化比较排外,那么很难有外地的劳动力和资金以及技术流入,家族式企业就会占主流。浙中地区的文化是具有浓郁的恋乡情节,这导致该地区的企业更多的是通过人际关系来形成的,我们也看到,在浙中地区家族式企业是比较多的,因为这种文化背景下,跨家族企业的发展空间较小,很难被人们所接受。当然,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契约性的发展模式会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六、对策建议

根据上文分析,我们结合浙中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文化产业对经济的影响方式,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一)对浙中传统文化吸取精华、弃其糟粕。对浙中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精华部分,我们必须吸取、并进一步发扬光大,如义乌的“鸡毛换糖”、永康的“五金精神”、东阳的“建筑文化”等,但也必须摒弃与经济发展不一致的文化。落后的传统文化会制约经济的发展,比如封建等级制度,它往往把社会工作分成三教九流,对有些行业不屑一顾,宁愿失业也不从事该行业,同时官本位的思想还比较严重,唯官、唯上,重官清商等都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最后,浙中文化里的恋乡情节在刚起步时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由于注重亲缘血统,这就减少了很多的委托-代理成本,但家族式企业的发展毕竟不是一种最先进的发展模式,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这方面的问题会越来越严重,甚至很多企业最终走向了破产,这也不利于浙中地区的长远发展。

(二)加大对浙中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浙中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投入,积极发挥这些资金的扶持和引导作用,增强担保资金的规模,出台和文化产业相关的贷款利息和风险补偿政策。充分激励商业银行、担保公司、风险投资公司及其他金融中介服务机构,来更好地促进浙中文化产业的发展。比如,政府可以成立独立的担保公司,对一些发展前景较好,但暂时又不具备贷款资格的文化企业提供担保,降低借贷风险。

同时,增加文化企业融资渠道的多样性,在发挥银行间接信贷和正规金融体系主导作用的同时,大力发展民间融资和直接融资,多渠道增加文化企业的融资渠道。政府首先应继续深化文化企业体制改革,对文化企业融资提供培训、辅导和推介服务,推动更多优质企业通过上市的方式获取资金。政府还应该建立金融结构和文化企业的对接机制,正式或非正式地开展文化产业项目推介会和银企洽谈会,经常介绍文化企业的项目、动态数据等,以此来让双方更好地了解对方的情况。

(三)继续推进文化产业集群模式,提高集群效应。首先,浙中虽为文化产业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但同样面临文化产业资源有限、内部产业趋同的忧虑,因此可以对其进行合理规划与产业分工,实现文化产业集群的整合;其次,加强文化产业的各种生产要素在区域内和产业间的自由流动,促进浙江文化产业集群的升级,提升文化产业的结构与水平;最后,由于文化产业具有极强的产业渗透力和产业融合力,产业链的上游产业成果较易与下游产业相结合,因此不断输出并充分借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成果,可以带动浙中文化产业外围层和相关层的转型,甚至会衍生出全新文化产业的业态。

[1]花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8.

[2]罗佳.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研究——以浙江省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05.

[3]邹立清.浙江省文化产业集群模式研究[J].经济论坛,2007.20.

[4]余丽蓉.文化产业集群的多学科视角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4.

猜你喜欢
浙中集群文化产业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在“商”就要在“言商”上有新作为——浙中新报着力做好“商”报道的探索与实践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打造珍贵彩色林带 建设浙中生态廊道
地方媒体如何讲好本地故事——以《浙中新报》“一带一路”新闻报道为例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浙中1000kV变电站工程强夯地基原体试验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