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象声词的语言性质和运用特征*

2013-04-12 07:32
菏泽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任意性音节形容

刘 芸

(菏泽家政职业学院,山东 菏泽 274300)

“象声”作为人类认知和传递信息的一种手段,在语言中表现得非常活跃,经常在口语和文学作品中出现,具有特殊的语法功能和很强的修辞功能。据统计,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使用象声词的地方就有120处之多。象声词作为语言大家族中的一员,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人们对它的认识逐渐地由片面到全面、由表象到实质、由模糊到清晰。本文从“信”的角度和使用频率等方面对象声词的使用性质进行理据性考察和数据统计分析,研究象声词在使用上的限制性和灵活性。

一、象声词的一般语言符号性质

普通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种符号,这种符号是音义的结合体,包括所指与能指,具有任意性、社会性和系统性。象声词是语言符号中的一类,也具有这种属性。

(一)象声词的任意性和社会性

人们在模拟声音时,由于受到发音器官、本民族语言音节系统的限制,不可能把所有的声音都十分逼真地模拟下来,只能按照本民族语言的特点,用有限的音节去模拟生活中的无数个声音,出现了以下两种情况:一是用一个音节表达多个不同的声音,如“沙沙”可用来形容沙子、飞沙击物或风吹草木的声音,如“走在河滩上,脚下沙沙地响/风吹枯叶,沙沙作响。”“滴答”既可以形容水滴落下的声音,又可以形容钟摆摆动的声音;二是同一个声音又可以用不同的音节(象声词)来表达,如表示玉石相击的声音的象声词就有"琮琤 "、“琤琤”、“丁冬”、“丁当”、“琅琅”、“铮铮”等,体现出了这种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社会性。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论述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时指出,象声词在语音上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己经就是任意的,因为它们只是某些声音的近似的模仿,而且有一半是约定俗成的模仿。叶蜚声、徐通锵先生在《语言学纲要》(1997,第27页)中指出:“语言符号中的形式和意义的结合完全由社会‘约定俗成’,而不是它们之间有什么必然的、本质的联系。”这一观点同样也适用于象声词。象声词必须适应于特定的语音系统,而不是直接地摹仿它们所代表的那些声音。也就是说,象声词是某个民族根据他们的语言所固有的语音系统对客观世界的声音进行一番改造加工的结果,是某一特定语言与自然声音相结合的产物。

(二)象声词的系统性

各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语音系统,象声词无论模拟何种声音,总是从本语言的语音系统中选取材料,且符合本语音系统的组合规律而不能破坏这个系统。不同民族的语言,因其语言传统、语音系统和言语习惯的不同,往往使某些自然声音的语言定型相差很大。如汉语用“汪汪(wāng wāng)”模拟狗叫,英语却用“bow-bow.['bau-'bau]”表示。摹仿鸭子的叫声汉语用“呱呱 (guā guā)”,英语是用quack quack['kw k-'kw k]。说汉语的人一听到“汪汪(wāng wāng)”就能想到狗叫,而听到“bowbow.['bau-'bau]”则可能茫然无知,因为人们所掌握的象声词都是从其所在的语言社会学来的。现代汉语中的象声词就是用现代汉语的语音形式对被模拟的声音加以改造,使它们符合汉语的语音特点,即音节一般由声母、韵母(包括韵头、韵腹、韵尾)和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三部分组成,辅音大多出现在音节的开头(出现在韵尾的只有n和ng),没有辅音连缀的现象,如鸟的叫声“叽叽”(jī jī)"、打喷嚏的声音“阿嚏(ā tì)”、风声“呼呼(hū hū)”、重物落地的声音“扑通(pū tōng)”、鼠的叫声“吱吱(zī zī)”等等,而英语模拟鼠叫的声音“squeak[skwi:k]”则出现了三个辅音连用的复辅音[s-k-w],这都与各自的语音组合规律相吻合。象声词总是将杂乱无章的声音与本民族的语音系统相结合,模拟为音节清晰的音节,从而融入某语言的语音系统,这实际上是对被模拟声音的一种系统化。在这个系统化的过程中形成的象声词,自然也就被各自的语音系统系统化了,所以说象声词具有系统性。

(三)象声词的社会强制性

象声词一经发展成熟,进入语言,使用者就不能对它随意改变,从而具有了使用上的社会强制性。如汉语狗叫用"汪汪",猫叫用"瞄瞄、瞄呜",蛙鸣用“呱呱”,羊叫用“咩咩”,而不能用“汪汪”形容猫叫,用“呱呱”形容狗叫,用“咩咩”形容蛙鸣。这些通用的象声词,代代传承,人人遵奉,已不管它模拟得是否惟妙惟肖,只是被动地接受,不能随心所欲地自行模拟,否则就会引起交际的混乱。即人们在使用象声词时,必须遵循社会的强制性。

综上所述,象声词作为一种语言符号,与其他词汇一样,具有任意性、社会性和系统性的特征,具备语言符号的共性。

二、象声词的音义结合的相似性和可论证性

象声词作为语言符号的一类,具有一般语言符号的共性——任意性、社会性和系统性。但象声词又是用语音来表示自然声音的一类词,又有其特殊性,它与一般词汇音义结合的绝对任意性有所不同,表现出任意性与相似性的统一。

用于指物指事的一般词汇,其创制时音义结合的任意性是绝对的,如“rén(人)”这个声音与自然人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shū(书)”这个声音也并不等同于“装订成册的著作”。而象声词的语音虽不同于被它模拟的声音,但以音记音的特点决定了任何一种语言系统中的象声词在创制时都要求它与被模拟的声音不能相去太远,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一点又使得象声词的音义关系具有了一定的可论证性。比如牛的叫声低沉浑厚,口腔、鼻腔共鸣,因而汉语用了“mōu[mou](哞)”来模拟,英语用 moo[mu:],都出现了鼻辅音[m]和后元音[u],从而表现出牛的叫声低沉浑厚的特点。而老鼠和牛相比,共鸣腔小,叫声较细,所以模拟它的叫声时,汉语用zī zī(吱吱),英语用 Squeak[Skwi:k]来模拟,都用了舌尖音来表现鼠叫声的尖细的特点。相反,无论任何一种语言都不会用 mōu[mou]mōu[mou]这样浑厚的声音来模拟老鼠的叫声,用zī zī去模拟牛的叫声,因为它们相距太远了。所以说,象声词音义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可论证性。

三、象声词词义不确定性和运用上的灵活性与限制性

(一)象声词词义的不确定性

茫茫宇宙,会发声的物体不计其数,各种物体发出的声音更是复杂多样。从理论上讲,世界上存在多少种声音,语言中就应该有多少个象声词与其相对应,但事实上不是这样。某些事物发出的声音,在汉语语音系统里没有这么一个音节,有些即便有相应的音节,由于受汉字是表意体系文字的影响,也无法用相应的文字记录下来。如“片片一叶舟,rēng bēng 到那头,啧啧千里外,èng èng 几时休”一句中就有两处的象声词现在无法用汉字记录下来。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的声音多于口语中的象声词,而口语中的象声词又多于写出来的象声词。因而,出现了以下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同一个象声词可以表示多种不同的声音。在《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218个象声词中,就有44个象声词表示两种以上(包括两种)的不同的声音,占20.2%。如"格格(gē gē)"作为象声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就有四个义项,⑴形容笑声:他格格地笑了起来;⑵形容咬牙声:他把牙齿咬得格格响;⑶形容机关枪的射击声;⑷形容某些鸟的叫声。“乓”作为象声词既可以形容枪声、关门声,又可以形容砸东西的声音。如“乓的一声枪响/乓的一声,他把门关上了/他一生气,把桌子上的瓷器砸得乒乒乓乓乱响。”从这一点来看,象声词具有词义相对不确定性。

(二)象声词在运用上的灵活性

象声词词义的不确定性产生的一种结果是象声词在语言中具体运用时有较大的选择余地,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一是情形是同一个象声词可以表示不同的声音:如"哗啦啦"既可以是流水声、雨声,又可以是风吹树叶的声音、墙倒地的声音、铁链的响声等。如"河水哗啦啦地向东流/三月里的小雨哗啦啦地下着/风吹那杨柳哗啦啦啦啦/哗啦一声墙倒了/猎狗把脖子上的铁链挣得哗啦啦地响;“萧萧”,有的拟马鸣,如李白的《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有的拟落叶声,如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有的拟雨声,如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萧萧雨歇”;有的则拟风声,如荆柯《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另一种情形是同一种声音可以用不同词形的象声词来标记。同样是流水声,汉语里有“汩汩”、“淙淙”、“潺潺”、“哗哗”等表述方法;表示金属撞击的声音有“当”、“当啷”、“丁零”,“铛”、“丁当”、“嘡”、形容迅速滑动的声音有“哧溜”、“哧”、“啦”、“刺溜”四个词。《诗经》中的《钟鼓》在模拟钟鼓声时,就分别用了“将将”、“喈喈”、“钦钦”三个不同的象声词。象声词在使用上的灵活性避免了语言的单调乏味,充分展现了汉语较强的表现力。

(二)象声词在运用上的限制性

象声词词义的不确定性也带来了象声词在使用上的限制性,主要表现在象声词对语境的依赖性,即必须依靠上下文语境来确定它所模拟的是什么声音。例如:

迪——,迪迪,尽管司机按着喇叭,行人还是没有让开。

迪——,迪迪——,她又在发报了。

这两个例子的“迪”都是象声词(“迪迪”是“迪”的连用),它们各自所模拟的事物的声音,得依靠上下文来确定,前者是汽车喇叭的声音,后者是发报的声,如果脱离上下文的语境,“迪迪”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使我们无法确认它的词义。这一点是与其它实词或虚词截然不同的。其它实词的意义是十分确定的,它的一种词义不会随着上下文的不同而飘忽不定。虚词的表示语法意义的功能也不会因为句子的不同而不同。

结语

象声词作为现代汉语词汇中的一类,在语言中占有一席之地,发挥着较强语言功能,在使用上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但受语言特殊性的约束,在使用上具有一定的限制性。针对象声词的这种特性,我们应该进行深入研究和细致分析,挖掘其表现力,规范其发展方向,以便更好地发挥它作为语言的交际工具的作用,为人们的交际活动服务。

[1]陈群.象声词的语法功能和表达作用[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1).

[2]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修订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4]李国南.辞格与词汇[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5]刘明忠.汉英拟声词修辞句法功能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6).

[6]卢平.《诗经》中象声词的运用[J].殷都学刊,2001(2).

[7]马真.简明实用汉语语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8]齐沪杨,张谊生,陈昌来.现代汉语虚词研究综述[J].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9]王桂安.拟声词的探讨[J].广东民族学院学报,1995(2).

猜你喜欢
任意性音节形容
聚焦双变量“存在性或任意性”问题
你会形容吗
拼拼 读读 写写
一干二净
用一句话形容你有多热
藏文音节字的频次统计
Walk on Eggs
木管乐器“音节练习法”初探
对语言象似性和任意性之争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