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兰, 刘凤杰
(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文明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对世界的影响,不仅是她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是这个国家公民的文明行为、道德修养的进步。任何一个公民,不管他在国内还是国外,不管他代表集体还是个人,他的言谈举止、行为规范,无不体现着个人品德与修养,也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形象。大学生作为公民的重要一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他们的行为举止,对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培养他们的文明行为,树立国家形象观就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标志,它表现为人类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聪明与智慧,是这种聪明与智慧的结晶。[1]基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建设纲领和宏伟布局,文明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而生态文明又放在重要位置。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山清水秀、环境优美,不仅需要进行物质建设,更需要进行道德建设,需要一代道德高尚、行为自觉的文明人来承担。文明又常和礼仪、礼貌连在一起使用,作为待人处事的一种规范影响甚广,从人与人的交往,到社会与人的协调,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相互礼待互相尊重,到保护人权,保卫自由和尊严,无不是文明的影响范围。
文明礼仪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内在精神文化素养的体现,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形象。国家形象是其他国家对该国的综合评价和总体印象,当中国出现在国际舞台上的时候,形象已经成为我们加入国际公共秩序体系的准入门槛。形象,是时代的潮流,更是当今大学校园的潮流。大学生勇于追求时尚,也越来越注重形象的设计,他们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诠释着“美”。目前,大学生文明意识和行为的主流是好的,但一些与大学生形象极不相称的不文明行为在校园内还存在着,如考试作弊、迟到旷课、践踏草坪、破环公物、公共场所的不排队、大声喧哗、没有责任感等,给人们留下了许多不美好的印象,人们也在担忧他们是否能承担起国家建设者的重任。因此,作为社会文化轴心的大学,必须承担起弘扬中华精神、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使命。[3]针对目前社会和大学校园出现的一些不文明行为,加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尤其要突出生态文明教育,使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不断完善与和谐,自觉地、有意识地调整自身的行为,这是树立中国人良好国际形象的需要。
中国作为一个崛起的大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越来越大,中国的国家形象和中国品牌形象越来越重要。什么是国家形象、怎样看待一个国家形象、用什么来评价一个国家形象的观点和态度,就是国家形象观。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是国家形象的主要体现者,他们对国家形象的认识和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国家形象观,做文明大使,以自己的行为将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展现在世界面前。
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别人如何看待我们,这是每一个国家在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时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迅速发展和日益崛起,已经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尽管中国一再强调和平崛起,但是,不少国家仍然对中国的发展持有这样或那样的偏见和误解,给我国国家形象带来负面的影响。一些人尤其是一些大学生没有认识到自己承担的责任,对国家形象的认识还是片面的,往往认识不到国家形象受到的威胁,缺少国家忧患意识。越来越多的国际事件表明,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国家形象观塑造,这有利于大学生端正认识,使他们能够接受国内外挑战,自觉维护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是其他国家对该国的综合评价和总体印象,作为主权国家追求的一种软权力,已经构成了综合国力的一部分,成为一国谋取和实现本国利益的重要手段。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任务,并指出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4]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将提升国家形象作为文化强国的一个重要环节,指出要向世界展示一个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中国。维护国家形象,已经成为党和全国人民的重要工作和共同任务。在金融风暴中,中国就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大国的形象,2008年的“人文奥运”、“绿色奥运”,在“讲文明、树新风”的公益广告影响下,在大学生志愿者的参与下,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文明、开放、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国。大学生国家形象观的塑造,培养他们的国家责任感和荣誉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
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尖锐复杂,国人往往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国家意识淡薄、民族自豪感薄弱等现象,还有很多得不到人们关注的本土文化正在悄悄流逝。这暴露着中国人在内心深处缺乏对国家的了解、认可,缺乏责任意识。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强弱,不但直接影响到其个体的成长、成才,而且反映出整个民族国民素质的水平。[5]所以,大学生应该把自己的未来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增强国家观念和国家意识,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对大学生进行国家形象观塑造能为增强国家观念和国家意识提供更有力的条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开展素质教育。”[6]由此可见,加强大学生国家形象观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尤其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爱国精神、道德素质、法律修养的教育,使其成为社会的合格人才,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尤其是在爱国主义教育中,通过对爱国主义的认识以及如何做一个坚定的爱国者、经济全球化下如何爱国的学习,可以告知学生什么是国家形象,自己怎样做才是正确的,使大学生的思想得到转变、觉悟得到提高。这样不仅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培养了大学生的国家意识,激发了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也让大学生知道在国家利益和国家形象受到危害的时候知道如何去做,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
一个社会的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大学生的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对国家的未来和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加强对他们的培养教育,有利于塑造大学生正确的国家形象观。
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每一个人都在展示着自己的形象。个人形象,看似是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实际上它传承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底蕴。从文明的视角看,大学生国家形象观塑造首先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个人形象魅力塑造。大学生要外塑形象,必内铸素质。一是注意风度和魅力的培养。着装整洁、大方得体、举止文明、礼貌待人、谈吐得体、尽显学生本色。二是加强内在形象的培养。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以及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道德感,培养他们敢于担当的精神。三是重视健康素质教育。教育大学生应当拥有良好的心态和心理素质,拥有自信、热情、宽容的心理。大学生国家形象观塑造就是对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选择和吸收的过程,是一个由内而外,由外而内的双向过程。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早在古代孔子就提出“不学礼,无以立”,在现代的文明社会这种美德更应当大力弘扬。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和道德风尚的反映,是代表国家形象、民族形象的大事,能够帮助一个国家和民族塑造良好的外部形象。因此,我们应以“大学生国家形象观塑造工程”的创建为依托,一是开展以诚信教育和民族文化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主题活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品德,二是注重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开展文明礼仪宣传实践活动,创造优美的育人环境,提高大学生文明素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公众形象。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在近代历史上却被掠夺、被奴役。当前大学生对时事和国情的关注度远远不如对工作、考证等的关注度高,浮躁风盛行,面对着种种社会压力,随之而来的便是国人越来越自我,过分注重自身,而缺乏对于整个民族的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问题。因此,加强大学生国情教育,要突出国家兴衰荣辱史的教育、忧患意识的教育、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精神的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让大学生意识到民族危机,从而培养大学生热爱祖国的道德情感和报效祖国的意志品质。大学生国情教育要注重行为教育,注重中国特色的展示,要富有时代特征,不回避现实矛盾,教育学生认清中国发展中存在的不足,突出形势教育,让学生更多了解中国社会发展的真实情祝,避免看问题的表面化和极端化。
大学是人生中的重要过渡时期,走进大学有了更多和社会接触的机会,而我国正值转型时期,存在许多社会问题,国民心态出现物欲化、粗俗化等失调现象,让一些大学生对我们国家产生怀疑、不满转而盲目地批判抑或选择出国。这时候,把民族自豪感教育放在大学教育的主导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民族自豪感,就是基于对本民族的热爱产生的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正是因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使中华民族团结在了一起,以饱满的情绪、乐观的态度、积极的精神投入到祖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使中国人在世界这个舞台上活得有尊严。因此,我们要在增强大学生民族自豪感过程中注重培养大学生自尊自信、开放包容、理性和平、积极向上的健康国民心态,这是文明中国的需要,为中国走向世界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一个包容、理解的国民心态有利于大学生对国家的理解和支持,可以促进大学生国家形象观的塑造,从而推动中国和平崛起的大国形象的树立。
[1]罗辑壮,邓惠茜.社会主义文明的发展及其政治文明建设[J].学术交流,2004(6):18-21.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2.
[3]宋有,于成学.大学文化:大学发展的灵魂[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38-40.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07.
[5]过仕明,邸春妹.关于大学生责任意识弱化的反思[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6):133-134.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R].(中发[2004]16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