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晓, 鲍远福
(1.合肥工业大学人文与素质教育中心,安徽合肥230009;2.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如果说在20世纪后半叶的视觉文化时代,不可逆的电影和电视(Film and TV)是视听传播的主流媒介,那么新世纪以降,随着全球性互联网的普及,脱胎于影视作品的可重构的视频(Video)则成了网络文化时代视听传播的主要载体。视频在当下的网络文化语境中有两种构成形态:视听复合型和纯视觉型。我们常见的形态是第一种。在WEB2.0的交互模式下,视频的内容完全由发布者自主决定,原则上是不受限制的。鉴于我国国情,一些通过播客和BBS传播的未经审查的视频资讯会对社会的和谐稳定构成潜在威胁,因此不适合在高校传播。此外,当下国内部分高校开设的“精品视频公开课”所用之“视频”,究其本质依然是课堂教学与学术讲座的视频化,不具有作为教学辅助手段的视频材料的运用灵活性,更不能形成师生的现场互动交流。基于此,笔者所界定的用于高校教学和传播的“视频”,是指由政府的意识形态主管部门审查通过,并符合相关知识产权保护法之规定的各类影视作品的数码产品及其重构品。影视艺术作为上层建筑中社会意识的一种,与思政教育有着天然的意识形态联姻性,祛除了影视艺术现场“光晕”感的视频依然继承了它们的意识形态遗传基因,亦可服务于思政教育。
克拉考尔在其巨著《电影的本性》一书中指出,电影对“触目惊心的现象”有一种深刻的揭示功能:“如今在一切已有的表现手段中,唯有电影是镜子似的反映自然的。因此,我们便必须依靠它来反映如果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它们将会吓坏我们的那些事情。”[1]81电影揭示那些“触目惊心的现象”其根本用意并非是要故意制造的“商业噱头”以吸引眼球经济,在克拉考尔看来,“电影的目的是把激动的目击者一变而为清醒的旁观者。它在描述那些令人战栗不安的景象时完全是应该无所顾忌的”[1]412。换言之,电影复现生活中的残酷景象,是为了让观众在一个远离“彼在”现场的“此在”时空中,作为一个清醒的局外人、旁观者审思残酷的表象及其背后的真相。脱胎于影视母体的视频当然也具有这种揭示功能。更重要的是,在网络文化的背景下,视频一旦在公共领域流播扩散,就具有了网络社会的传播特性——互动性。不同于电影电视等单向传播的大众媒体,“电脑中介沟通在科技与文化上均包含了互动与个人化的特质”[2],网民可以在虚拟社区内就视频的制作真伪、素材完整和传播意图等进行各自立场的争论。基于一种传播学常识,单一视角的解说无法得出真实的结论,事实和真相只有通过不同观点和立场的交锋才能逐渐明晰,诚如杨师群教授所言:“历史的实在性在于不断改变焦距时看到的各种景象的综合。”[3]
道德教育是思政教育的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反复强调要抓住“道德建设”这个基础,并把教育的根本任务定位为“立德树人”。我们可以利用视频的社会揭示功能服务于道德教育,两者结合的具体途径可通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环境下的超文本链接来实现。思政教材侧重理论灌输而缺少鲜活的案例剖析,以生活素材支撑理论阐述,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加深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判断能力。譬如,高教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书中对道德与现实的关系有这么一段阐述:“道德是人们认识和反映社会现实状况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方式……人们正是通过对道德的把握,来感受社会关系的脉动,识别社会发展的方向。”[4]联系社会实际,如何使学生对这一段看似波澜不惊的理论表述进行深入的认识和思考呢?我们可以用2011年震动全国舆论甚至产生国际影响的广州佛山“小悦悦事件”的相关视频来辅证并延伸教材的观点。众所周知,“小悦悦事件”引发全社会道德大讨论的引爆点是“十八路人见死不救”,对这一关键部分的证据展现,起初并不充分。2011年10月16日,广东南方电视台《米线社区》在电视上首度曝光此事件时,所展示的现场监控视频,因为按节目时间进行了剪切而显得不完整,有些欠说服力。很快,就有学者这则电视报道中反复渲染的“路人冷血观”提出质疑,他通过分析该节目播放的视频中的场景状况,认为当时路过的人里可能有没看到小悦悦的,那些路人“可能不都是见死不救”[5]。这种质疑就如前文所述,在网络文化的语境下相当正常。然而,才过了两天,2011年10月29日,有心人士就在优酷的社会资讯频道全网首发了小悦悦从被汽车撞倒到被拾荒阿姨抱起的九分钟完整视频①参见优酷网视频: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E3NDc1NzYw.html。,相较之前两分钟不到的电视报道视频,这则完整版以原始录像展现了十八位路过的人在光线充足的室内且离倒地的悦悦不到两米的距离内是如何对她“视而不见”的。尽管这则视频无法解释“小悦悦事件”全部的真相,但是证明“十八路人见死不救”则绰绰有余。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将这段并不血腥却极度震撼人灵魂的视频完整版展示给学生。先通过“震慑效应”吸引年轻人的注意,然后启发他们思考这一“道德惨案”背后深藏着的社会问题——不仅仅是表面的社会公德滑坡,更致命的是造成这种滑坡的法制不健全的社会现实。从《中国青年报》发布的一项对该事件的调查数据来看,大多数受访者都倾向于认为造成社会冷漠的主要原因在于“‘南京彭宇案’等案例暗示公众做好事可能会吃亏”[6]。通过“小悦悦视频”,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理解道德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这一基本原理,更要让他们站在“问题的边界”看到健全的法制和独立的法治对保障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只有将反映社会新问题、新动向的视频材料及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以“问题意识”去思考理论与现实的边界,才能真正改变思政教学中理论与现实脱节的“价值无根”的现象。
我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中,社会的转型必须建立在人的转型之上。在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报告又进一步指出“以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可见,构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呼唤具有主体意识、权利理念、社会责任感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的合格公民的出现。由此,我们必须将公民教育纳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体系。但是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态,西方源远流长的公民教育与我国传统的思政教育两者之间的磨合还需要一段时间,在一套成熟的整合方案未出台之前,我们可以依托高校现有的网络资源平台,尤其是校内用以学生课外娱乐的FTP和P2P资源分享方式,以视频为主力,在第二课堂以寓教于乐的形式促进大学生公民教育,力图通过公民教育推动思政教育进行现代转型。
2012年12月14日晚,中央电视台第六套电影频道全国首播了从美国引进的译制片《V字别动队》(也译为《V字仇杀队》),而且是按美国剧场上映标准完整播出的。此举在网民之中引发了热议,影片播出后不到两天,“网友通过新浪微博发出了77万条讨论,‘意外’和‘惊喜’成了讨论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7]。为何网民们会对这部好莱坞模式的超级英雄电影在主流喉舌媒体的曝光,有“破天荒”之感呢?其实这与此片之前在国内的“灰色”传播状态相关。《V字仇杀队》属于好莱坞工业体系内的“反乌托邦”电影(Dystopian Movies)类型,此类型的特色主题是建构一个技术发达的但与人类理想的乌托邦社会相对立的黑暗的未来社会。在人类的乌托邦理想中,世界臻于完美,社会稳定有序,生活文明富足,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而在反乌托邦电影的概念设定中,社会充斥着贫困、混乱和暴力,压抑人性的极权组织掌控一切,个人的自由完全得不到保障。此类电影的代表作除了《V字仇杀队》外,还有《一九八四》(1984)、《妙想天开》(1985)、《极度空间》(1988)、《撕裂的末日》(2002)等。这些影片由于在价值观上宣扬了一些冷战时期盛行的“不合时宜”的思想,因此长期处于公共传播的“灰色”状态——在主流影视媒体上缺席,但却合法地在网络空间内存在。央视将为《V字仇杀队》展现在全国观众面前,标志着它表达的某些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已经纳入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序列。这部影片究竟表达了哪些被主流认可的观点呢?主要是关于公民教育的理念。对大学生的公民教育启蒙而言,《V字仇杀队》的核心价值理念有两点值得借鉴:其一,个人的主体意识,或者说公民的独立人格和理性判断能力。只有敢于独立思考的人才能在黑暗之中点燃“思想”的萤火。其二,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能力。电影中与“思想崇拜”并重的还有“改变世界”的能力,正如萧雪慧教授指出的:“具有公民精神的人有着对权力的理性态度,对自身权利的深刻体认……还有着对于超出自身之外的事务的关注和必要时积极介入的行动。”[8]当然,我们不主张以暴力对抗国家机器达到“改变”之目的,在和平环境下,我们更主张个人积极地参与公共事务建设,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完善和充实自己的修养和追求来推动社会进步。
公民教育有其普世性,作为一种“历史范畴”也有其特殊性和本土路径选择。基于国情,我们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的公民教育,具体说来就是个体伦理和集体主义原则在“共同理想”的感召下走向“和谐共生”。国产电影《集结号》就是这种“和谐共生”的代表。剧中革命战士谷子地为牺牲的战友的“合法身份”用七年时间向组织“讨说法”,这种顽强和执拗体现了公民的权利意识和行动能力,而体制最终开动纠错机制给了“公民问责”一个圆满的答复则体现了革命伦理对个人权利的尊重和包容。于是,在一个神圣的追授勋章仪式上,公民个体对体制曾经冰冻的质疑和追问,消融在组织权威的阳光之下。“和谐共生”其实也是一种普世追求,即便在自由主义哲学盛行的美国,在个人主义的价值之上,也有对公民的社会价值教育:“一个好的社会应由那些具有独立的观念,既考虑自身利益,同时又愿意使个人利益服从共同利益的公民组成。”[9]或许,相较于“反乌托邦”的《V字仇杀队》,国产大片《集结号》传达的“和谐共生”的公民教育理念是前者单维度的自由主义理念的进化和升华。
目前,受社会大环境和学校小环境中各种压力因素的影响,高校师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姑且不论在校学生因学业、求职、恋爱、交际等各种问题受挫而发生的自残、自杀甚至杀人的极端现象屡见报端,就连高校内有的专职学生辅导工作的年轻的团委干部也经不住挫折和打击而选择轻生,造成媒体关注的“公共事件”[10]。因此,在高校推广挫折教育已经刻不容缓。旨在提高人抗压能力和心理承受力的挫折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安全阀,它的重中之重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笔者认为,可通过课堂上的视频辅导帮助学生对将来可能会遇到的普遍性挫折现象建立心理预警机制。此处所指之“视频”主要是指建立在事实展示基础上的电视评论节目。挫折教育不同于道德教育,光靠“证据”说话非但不能指导学生抗压,反而会加重他们对现实的恐慌和紧张,因此,必须通过节目中权威专家的评论或政府官员的表态让他们看到问题解决的希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既让学生正视挫折的存在,又让他们看到克服挫折的希望,这样才能建立一套有效的心理预警机制。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挫折又是辩证的。挫折对人的心理影响有两面性:它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方面,挫折的打击可以使人一蹶不振,消极逃避乃至自暴自弃;另一方面,挫折又是成功之母,它促使人梦醒反思,进而奋发图强。矛盾转换的关键在于能否适时调整心态,勇敢面对挫折的挑战。挫折在心理学上是指一种“碰钉子”时的情绪状态,通常显现为紧张和焦躁。心病终须心药治,此时若能提供一种安全可靠的情绪宣泄途径用以释放压力缓解情绪,则有助于帮助学生保持轻松乐观的心态去克服挫折的干扰。在这方面,电影作为“造梦机器”无疑是满足观看者“情绪宣泄”需要的首选工具。借助现代化的视听技术手段,电影编织的故事情境完全可以让学生全身心地沉浸于其中,在电光幻影的世界里找到自我生命的投射,通过这种投射和替代在戏剧冲突的高潮中获得审美愉悦。我们可以用表现“克服挫折”最打动人心的“越狱片”来鼓舞学生在逆境中卧薪尝胆、奋发图强的斗志。好莱坞风格的经典“越狱片”,诸如《肖申克的救赎》(1994)、《地狱岛》(1979)、《极地重生》(2001)、《回家的路》(2010)之类在叙事上都有一个好人蒙冤入狱,然后遭受狱卒非人道对待,情急之下,处心积虑地采用“三十六计”,最终逃生的励志模式。“越狱片”类型的文化意义在西方法治文明的语境下,并非属于反法制的煽动,而是从人权角度作为对法律不公正的一种“想象性纠错”,重在挖掘英雄叙事的商业消费价值。因此所谓的“越狱”细节展示其实不过是些商业噱头而已,倒是英雄们为克服困难而体现的战斗韧性和钢铁般的意志更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其实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监狱”,即所谓“心魔”,那里是“自我”和“本我”的角斗场。有的人以“超越自我”的抗压能力走了出来,有的人却陷入人性黑洞的迷思,沉沦进去而不能自拔。“观赏者对艺术形式的欣赏和观照,实质上是对我们自身灵魂与生命的形式的领会”[11],我们鼓励学生观看“越狱片”视频,就是希望他们通过观影活动获得调整心态必备的审美愉悦,
视频这种脱胎于影视创作的数码重构品,在网络文化语境下借助低门槛的传播渠道正日益发挥着它对社会的冲击力和影响力。最明显的案例就是一些与公权力相关的有伤风化的“不雅视频”,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能通过网络传播在公共领域内掀起轩然大波。出于维护和谐稳定之需要,我们所强调的视频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能仅停留在上述三个层面,更有对将来从思政角度立法管制视频传播的一种期待。
[1] [德]奇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M].邵牧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2] [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久,王志弘,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34.
[3] 杨师群.中国新闻传播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
[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6.
[5] 张成敏.小悦悦事件的证据学分析[N].南方周末,2011-10-27(B5).
[6] 向楠.76.3%受访者承认小悦悦的死让自己反思[N].中国青年报,2011-10-27(7).
[7] 李昌.央视电影频道上周五播出《V字别动队》[N].东方今报,2012-12-17(24).
[8] 肖雪慧.公民社会的诞生[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173.
[9] [美]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李曼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60.
[10] 刘俊.大学团干之死[N].南方周末,2011-04-07(A1).
[11] 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