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学与现代传媒】

2013-04-12 04:45陈树萍
关键词:黄裳莽原新文学

主持人语:自1990年代开始,随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深入,学界开始注意到文学之外的其他影响因素,对于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传媒之间关系的研究也渐渐多了起来。相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生成状态而言,现代传媒是培育新文学“现代”品格的重要传播环节之一。在现代中国,出版机构如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亚东图书馆、北新书局、开明书店等通过刊物与书籍为新文学的成长提供了关键的传播渠道。此外,鲁迅、胡适、徐志摩、梁实秋、邵洵美等人以个人或社团名义自创刊物、出版书籍亦是传布新文学的重要方式。触摸原始资料,尽量重返历史现场作出合乎情理的判断是进行相关研究的基本路径。研究收获则可能出现在两个方向上:一是史料的新发现,这有助于厘清作家个人创作甚至是文学史上重要文学现象的谜团;二是在原始资料基础上进行新的理论阐释,从而为“重写文学史”提供新维度。本专栏的作者都是十年前开始从事这一领域的探究工作的,不敢说积年有成,但愿齐心协力于这一专栏,正好完成十年回眸。

在传播学视域中观察新文学征文的意义是王鹏飞系列期刊研究中的新选择。在发达的现代出版业打通文学传播渠道之时,新文学征文的普遍出现既与新文人文学传播自觉意识相关,又带有多重目标,提升了新文学的传播能力。该文最具思辨性的部分则是探究新文学征文所具有的文艺大众化之深层意义。在1920年代的文学期刊中,《莽原》进入研究视野是必然之事。《莽原》不仅是诸多新文学作品的面世之地,而且承载着以鲁迅为核心的《莽原》同仁的翻译理念与实践。有关中国文学现代化途径的设想以及译者主体性选择在《莽原》上表现得非常充分。

通过对原始资料的研读,重新还原1930年代梁实秋的文艺观与文学活动是王京芳近期研究的兴趣点。由梁实秋谋求与具有官方背景的正中书局合作办刊一事可发现梁实秋为寻求一个反对左翼的言论之地而作出让步。梁实秋与正中书局之间的书信为此做了真实的脚注。

在本专栏中,李相银所发现的黄裳佚文是一个意外收获。在上海沦陷时期,黄裳发表于《古今》、《万象》上的文字已收入《来燕榭集外文钞》中,这三篇则是散佚在汪伪政府机关报《中华日报》的《中华副刊》上。根据相关史料进行推理论证,由三篇“被遗忘”的黄氏文章指出中国沦陷区文学研究的难点与症结是这一佚文发现的意义所在。

主持人:陈树萍,副教授,文学博士,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台湾大学访问学者。

猜你喜欢
黄裳莽原新文学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 of interlayer perpendicular standing spin wave mode with low damping in skyrmion-hosting[Pt/Co/Ta]10 multilayer
《莽原激流》
小报文学与新文学的论战
北大荒
《胡适·鲁迅·莫言:自由思想与新文学传统》序
张自启插图
黄裳《劫饬古艳》读后
新文学版本第一藏书家唐弢
黄裳所藏天一阁藏书考
论“言文互动”对中国新文学的建设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