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范成大入、出蜀途中所作诗歌

2013-04-12 03:26罗超华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范成大三峡诗歌

罗超华

(四川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今苏州吴县)人,为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及诗人,一生行迹甚广,曾“南至桂广,北使幽燕,西入巴蜀,东薄鄞海”,[1]期间所作诗歌颇多,尤以入、出巴蜀时所作诗歌为胜。①

一、入、出蜀路线及诗歌特点

范成大入蜀、出蜀路上所作诗歌,大多记录了所到之处的地名、景观以及风土人情。②通过对这些诗歌的研究,我们可以清晰地绘制出范成大入蜀、出蜀的路线图。

范成大是从广西入蜀的。他从静安府(今桂林市)向北进入湖南境内,经零陵(今永州市)、衡州(今衡阳市)、潭州(今长沙市)折向西北,经湘阴(今岳阳市)到安乡(今常德市)进入湖北,再经荆州、夷陵(今宜昌市)、峡州(今宜昌市)、秭归(今宜昌市)、巴东(今恩施州)进入四川境内的巫山县(今属重庆市),最后经由夔州(治今重庆市)、万州(今重庆万县)、垫江、邻山(今大竹县)、广安(今广安市)、遂宁(今遂宁市)到达成都。

范成大出蜀,则是顺流而下。他由成都出发,先游历了成都西面的几个州县,经郫县、崇宁(今属彭州市)、永康军(治今都江堰市)、青城县(今属都江堰市),向南到蜀州(治今崇州市),经江原县(今属崇州市)至新津县进入岷江,然后经彭山、眉州(治今眉山市)、青神、嘉州(治今乐山市),游峨嵋山后,经犍为到宣化(今属宜宾市)进入长江,再经叙州(治今宜宾市)、南溪、江安、泸州、合江、江津、恭州(治今重庆市)、涪州(今涪陵市)、忠州、丰都、万州、夔州等州县进入湖北秭归,顺流而下,回到常州。其《吴船录》就取杜甫《绝句》诗中:“门泊东吴万里船”之意,详细地记载了其从蜀至吴的整个过程。

由以上入、出蜀路线,结合范成大于此期间所作诗歌,可见:

其一,在同一段路程中,入蜀诗歌总是大大多于出蜀诗歌。以三峡一段为例,范成大入蜀时有诗54首,出蜀时却仅有14首,且他很少对风景作重复描述。如,在入蜀时,范成大于西陵峡一段,写沿途判命坡、千石岭、四十八盘、玉虚洞、昭君台等景物的诗歌32首,但出蜀时,却再无一诗提及以上内容。而对比范成大其他行旅诗,如北使金国与南下还朝,帅制广西与离广他任等时期的诗歌,笔者发现,亦是如此。可见,范成大在行旅过程中,喜以新景为诗。

其二,范成大无论入蜀、出蜀,在即将到达目的地时,诗歌都逐渐减少。

范成大入蜀时,在广西境内写诗11首,湖南境内37首,湖北境内30首,重庆境内31首,而进入四川境内,则只有十四首。

而他出蜀时,在四川境内写诗69首,重庆境内12首,湖北境内12首,江西境内10首,安徽境内5首,江苏境内则只有二首。

由此可见,范成大入蜀时,在四川境内有诗14首;出蜀时,在安徽、江苏二省只有诗7首。与前一段行程相比,数量上都明显减少。其原因,很可能是“心境不同”所致。

范成大入蜀时,一路西行,进入四川境内,已出三峡险途,不再因蜀道艰险而时常苦吟、悲吟,心境趋于平和,转向愉悦。如过邻山时所作《没冰铺晚晴月出晓复大雨上漏下湿不堪其忧》就表现出轻松、愉悦的心境:“晚色熹微暖似薰,儿童欢喜走相闻。”至遂宁时又有《遂宁府始见平川喜成短歌》,表达“始见平川”的喜悦:“将士欢呼马蹄快,康庄直与锦里通。”此外,范成大将入四川境时,有“农畴方可望,客路敢遑宁。”(《邗邡驿大雨》)的欣喜;入四川境后,又有“东川虽已过,锦里尚云西”(《小溪县》)的忧虑,均表现出急于赴任的迫切心情。可见,此阶段范成大忙于赶路,较少留恋山水,所以作诗稍少。出蜀时,则是由于安徽、江苏一带范成大曾多次游历,且已离家不远,归乡心切,因此,也少有诗作了。

二、入、出蜀途中的三峡诗

范成大入蜀、出蜀,三峡是其必经之处。此间,他共有诗歌68首,③约占整个行程诗歌总数的三分之一。不难看出,三峡一段,是他这一路诗歌创作的高峰期。而对其原因,笔者认为,大致有以下三点:

第一,三峡绝妙、奇秀的风景,他处难以比拟。

范成大曾说:“余生东吴,而北抚幽蓟,南宅交广,西使岷峨之下,三方皆走万里。”[2]而“生东吴”、“抚幽蓟”、“宅交广”都在“使岷峨”之前,其间,范成大所见绝景,自然不少。不过,江浙之景称秀,却不称奇;桂广之景既秀且奇,却不足险;幽蓟之景险、奇,却又不秀。惟有三峡之景,堪称奇险秀丽,从来受人称颂,如:

扁舟转山曲,未至已先惊。白浪横江起,槎牙似雪城。[3](苏轼《新滩》)

天险连三峡,官曹据上游。[4](陈师道《送外舅郭大夫夔路提刑》)

三峡如此绝景,自然成为范成大诗歌的素材,激发他写诗的灵感,往来三峡,就写下了不少歌咏三峡的诗歌。如写山:见峡山之高,则有“丛霄一握近,罡风振衣冷”(《小望州》)、“举头一握到孤云”(《判命破》);见峡山之险,则有“山前壁如削,山后崖复断”(《蛇倒退》)、“逼仄容半足”(《麻线堆》)、“侧足三分垂坏磴”(《判命破》);见峡山形状之奇异,又有“小山万蚁垤,大山拊其顶”(《小望州》)、“大山如墙缺,小山如冢累”(《燕子坡》)。再如写水:遇峡江之静谧,则有“峡江微茫细如带,江外千峰青打围”(《大望州》);遇峡江之汹涌,则有“连滩竹节稠,汹怒奔夷陵”(《白狗峡》);遇峡江之险急,则有“涡濆大如屋,九死争船头”(《峡州至喜亭》)。其它如:观峡景之秀美,则有“峡江微茫细如带,江外千峰青打围”(《大望州》);感峡路曲折之难料,又有“上有路千折,涟缕如萦丝”(《麻线堆》)、“那知下岭处,栗甚履冰战”、“稍喜一径平,犹有千石乱”(《蛇倒退》)等诗。

第二,众多的名胜古迹,以及先人题词,诱发了范成大诗人的本性。

自重庆白帝城至湖北南津关,七百里三峡,除了两岸有奇险绝妙的风景外,还有至喜亭、独醒亭、清烈祠、宋玉宅、昭君台等不少古迹。历来文人骚客过此,往往登临览景,感古念今,赋诗畅怀。如,欧阳修过此有《望州坡》、《龙溪》、《劳停驿》等诗,苏轼过此有《留题峡州甘泉寺》、《夷陵县欧阳永叔至喜堂》、《黄牛庙》等诗。范成大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诗人,自然也会诗意大发,屡出新作。如,至秭归县,感怀熊绎:“穷山熊绎国,逼仄建邦时”(《秭归县》);过清烈祠,悲念屈原:“三呼独醒士,傥肯酹我觞”(《早发周平驿过清烈祠下》);经宋玉宅,哀叹宋玉:“悲秋人去语难工,摇落空山草木风”(《宋玉宅》)。这些诗就对前贤古圣抒叙了怀念崇敬之情。

第三,浓厚的民俗文化。

三峡,不仅是屈原故里“秭归”的所在地,明妃昭君的家乡兴安,亦在此处。而大禹也曾在此“治水”。这里流存了众多与其相关的习俗、传说及故事,范成大必有听闻。因此,行过此间,也常有诗作,言及于此。如,《夔州竹枝歌九首》(其一)提到了夔地端午纪念屈原的“竞船”习俗:“五月五日岚气开,南门竞船争看来”。《巫山高》暗含了西王母之女瑶姬佐禹治水的传说:“西真功高佐禹迹,斧凿鳞皴倚天壁”。《昭君台》记录了兴安百姓思念昭君而筑台望之的故事:“在兴山界中,乡人怜昭君,筑台望之”。此外,三峡地区其他的民风民俗,亦给了范成大创作的灵感。如,见峡山“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便有“赤埴无土膏,三刀财一田。颇具穴居智,占雨先燎原”(《劳畬耕》)的感喟;闻梁山“鼓角报平安”的习俗,就有“行尽峰门千万丈,梁山鼓角报平安”(《峰门岭遇雨泊梁山》)的描写;得平都山王方平、阴长生飞仙的故事,又有“神仙得者王方平,谁其继之阴长生”(《丰都观》)的叹息。

三、范成大经乐山、峨嵋一线出蜀的原因及其诗歌

范成大出蜀,在四川境内,并未选择入蜀原路,而是绕道远行。他先至都江堰、青城山,然后回到成都附近,再出发至乐山,进而游览峨眉,最后至泸州合江,由此入重庆。显然,这条路线与入蜀时相比,实为绕道远途。然范成大经此出蜀,必有其原因,总结起来,有如下几点:

第一,范成大帅蜀两年间,忙于公务,未有闲暇远游蜀中各地。

由现存《石湖诗集》可知,范成大淳熙二年六月七日到任成都后,至淳熙四年五月二十九日离任成都前,所作诗歌,均出于成都或成都近郊。④参照于北山《范成大年谱》中所载此间行程,[5]也大致为成都地区。由此可见,范成大在蜀期间,并未得暇出成都远游。而此次离蜀,因是请辞还乡,并无王命在身,遂借此机会,绕行游赏巴蜀山水。

第二,巴蜀奇山异水颇多,前人多有歌咏,令人神往。

峨眉之行,范成大有26首诗歌予以记述,约占整个出蜀之行诗歌总数的四分之一。这些诗歌几乎全以峨眉山的景观为题,如《八十四盘》、《光相寺》、《白云峡》、《龙门峡》等。它们不仅记录了范成大游览峨眉山的踪迹行程,还对峨眉山的景观作了详细记载,描绘了峨眉山雄奇秀丽的山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资料。楼钥《跋范石湖游大峨诗卷》说:“今石湖先生大峨数篇,尤为奇伟。”今举二首如下。

《双溪》:

冷风骚骚木叶低,洞渊阻深生怪奇。碧琳双涧黑无底,中有玉龙相对飞。雷轰雪卷入林樾,化为一龙潭底没。摩尼斗罢四山空,时有宝光岩下发。[6]

诗人行至双溪,顿感冷风侵袭,观其溪涧深洞,黑而无底,中又有水流直下,似若双龙齐飞,至潭底则化为一龙消失其踪,实在令人称奇。而岩下宝光时发,更印证了此间僧人“此景犹在庐山、三峡、雁荡龙湫之上”之语。

《龙门峡》:

插天千丈两碧城,中有玉堑穿岩扃。瀑流悬布不知数,乱落嵌根飞白雨。瑶琨为室云为关,龙君所居朱夏寒。不辞击棹更深入,万一龙惊雷破山。

按《吴船录》中所载:“盖天下峡泉之胜,当以龙门为第一。”可见,范成大对此峡称颂之至。而诗中所写“千丈碧城”、“玉堑穿岩”、“瀑流悬布”之景,也确实令人称奇。不仅如此,诗人更以为此处乃“瑶琨之室”、“龙君所居”之地,因此不再“击棹深入”而恐“龙惊破山”。

巴蜀之地,除峨眉山外,青城山亦风景秀丽,属饱蕴道教文化的名山。范成大曾为山中“丈人观”命名之事奏请于朝,上即赐今名“会庆观”。惜其先前始终未能亲临见之,颇有遗憾。此次行将出蜀,自然要专程一见。

所以,范成大在出蜀时,是由成都至青城再回到成都,然后到乐山游峨眉山后再回乐山,这样反复绕行的。

第三,拜访、话别友人。

范成大交友甚广,蜀中友人颇多,此次离别,不知何时能再相见,当然要访友告别。在青城,雅州守何正仲来见,与之共游园池,作《青城县何子方使君同年园池》叙念旧时情谊:“五桥今日新知路,千佛当年旧缀名”;在江源,受好友张演之请,做客善颂堂,观赏其祖传宋仁宗的御飞白书;在嘉州,受同年王子苍之邀,同看陆游所作月榭,作《别后寄题汉嘉月榭》表达分别之情:“同年惜别劝淹留”、“丘岩胜处频回首”;在泸州,会守臣马骐之宴,共赏古迹天王庙、留仙观。此外,成都友人亦多不舍范成大离去,因而随送者甚多,如此绕行,亦可与送客匆忙话别。

四、入、出蜀诗歌所呈现的诗人情感

首先,思归情绪。

由范成大200余首入蜀、出蜀诗可见,思归情绪贯穿了他的大部分行程。思归,既是范成大与其他入蜀、出蜀诗人情感的相通点,亦是范成大行程中的主要情感。

范成大的思归情绪,主要因其多年漂泊所致。他曾在《吴船录》中说道:

向在桂林时,默数九年之间,九处见中秋,其间相去或万里,不胜漂泊之叹,尝作一赋以自广……通计十三年间,十一处见中秋,亦可以谓之游子。然余以病丐骸骨,傥恩旨垂允,自此归田园,带月荷锄,得遂此生矣。[7]

正因如此,所以范成大在入蜀、出蜀时才有大量的思归之作。如入蜀经过愚溪时,首作《戏题愚溪》一首:“碧湍潄白石,沄沄复汤汤。……岂不有岁晩,乞身还故乡。”虽曰“戏题”,却表达出了浓厚的归情。其后,他泛舟潇湘,于湘江口处,又作《湘口夜泊》一诗,⑤以“白鸟愁烟思故垒”、“远游虽好不如归”等诗句,继续表达这种归意。不久,至公安,闻听杜鹃啼叫,又生乡思:“伴人忧煎与人语”、“岂不怀归畏简书”(《将至公安》)。出蜀时,范成大离巫峡后,于荆渚中流,回望巫山而有“归程万里今三千,几梦即到石湖边”(《荆渚中流回望巫山无复一点戏成短歌》),表达了迫切的归家心情。过湖口时,因连日大风,盘桓数日,所行甚缓,而作“我欲往骑金背鲸”(《佛池口大风复泊》)、“随人南北解分风”(《再泊马当》)等诗句,⑥一再表达这种归家之情的迫切,并用“可怜步步愁江程”(《佛池口大风复泊》)、“眉伸击汰行,梦愕阻风处”(《长风沙》)表达了欲行不得的愁困。

其次,离别情绪。

范成大的离别情绪,既包括对广西、四川两地的离情,又包括对当地友人的别情。

范成大在出广西时,虽有“何況引而南,焦茅数千里。向我作牧时,客过不停轨”(《初入湖湘怀南州诸官》)这样埋怨的诗句,但更多的则是“南游冠平生,已去首犹回”(《游兴安乳洞》)、⑦“桂水只今湘水外,他年空有四愁诗”(《怀桂林所思亭》)这样的不舍之情。同样,离蜀时亦是如此。虽多次感慨蜀地生活艰辛,但回石湖后,却仍有“老来万事总萧然,犹忆西州暑雪边”(《寄蜀州杨道人》)、“绛霞浓淡月微明,梦中重到锦官城”(《浣溪沙·烛下海棠》)这样的句子,表达了他对蜀地的思念。可见,范成大对曾经生活过的这两片土地,饱含离情,而对两地的友人,这种情感则更加浓烈了。

范成大离开四川时,有众多友人相送,有的人甚至远送至两省交界处,才挥泪而别。范成大对朋友也是不忍分离的,他每遇归客,常设宴告别或赠诗叙情。如,范成大在新津宴别成都友人后,仍有十五六人左右坚持相送,直至嘉州,方才大多离去,但还有范季申、郭中行、杨商卿、嗣勋、李良仲、谭德称六人跟随游览峨眉。峨眉归后,谭德称、杨商卿父子则送至泸州合江才最终离去。范成大一路上亦有“半明灯火话悲酸,此会情知后会难”(《问月堂酌别》)、“君归我去两销魂,愁满千山锁瘴云”(《题杨商卿扇》)、“动辄五年迟远信,常于三伏话羁愁”(《赠别陆务观》)等诗,⑧表达了深深的别离之情。

再次,入蜀的忧虑情绪。

这主要是指范成大入蜀时的心境。入峡前,这种忧虑主要表现为范成大在心理上对蜀道艰险的畏惧。李白《蜀道难》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如此险途,使范成大在初发桂林时便感叹:“兹事未渠央,万里蜀道难”(《初发桂林有使来书此寄之》),将至峡州险路时则又有:“千山万水垂垂老,只欠天西蜀道难”(《发荆州》)的感叹。初临峡州,亲见蜀道之险时则又有“涡濆大如屋,九死争船头”(《峡州至喜亭》)的叹惋,以此表达心中的畏惧之情。

这种忧虑在入峡后,则集中表现为范成大心境上的“哀愁”。范成大入峡不久,即有《初入峡山效孟东野》一诗表达此时的心境:“仆夫负嵎哭,我亦呻吟悲。悲吟不成章,聊赓峡哀诗。”此后,他的心境更为哀愁,不时有“悲叹”之句。在由峡州至秭归途中所作诗中就有:“旅食法当瘦,远行人所愁”(《火墨坡下岭》)、“草中枯株似人立”、“山深岚重鼻酸楚,石恶淖深神惨伤”(《桃花舖》)、“天寒林深山石恶,行人举头双泪阁。雪涧琴心未足悲,须写峡中肠断时”(《八场坪闻猿》)等哀叹悲愁的诗句。其所以如此,盖因范成大“老来入蜀”及“蜀道艰险”在心理上产生影响的结果。

范成大入蜀时,年届五十,二十余年的宦游生活,使他亟望归乡退隐,此次受命入蜀,他实有不愿。而“蜀道艰险”,则在前文中已有论述。此外,范成大还曾在《湘阴桥口市别游子明》一诗中说:“三年再别子轻去,万里独行吾早衰”,《清湘驿送祝贺州南归》一诗中说:“万里书来蜀道易”。可见,“独行蜀道,无人陪伴”亦是其忧虑的原因。

最后,出蜀的愉悦情绪。

与入蜀时的“忧虑”不同,范成大出蜀是怀着愉悦的心情的。这可能是因为他终于请辞获准,得以归乡,以后不再奔波的缘故。这种情绪,在他很多出蜀诗中都有所体现,如:“请歌青城游,或附耆旧录”(《江源县张季长正字家善颂堂》)、“过溪无限翠屏开,大笑从教虎子猜”(《过虎溪》)、⑨“却笑鲈乡垂钓手,武昌鱼好便淹留”(《鄂州南楼》)、“剑阁翻成蜀道易,请歌范子瞿塘行”(《瞿塘行》)、“翠竹江村非锦里,青溪夜月已渝州”(《恭州夜泊》)等即是。

注释:

①现存范成大《石湖诗集》卷十五、十六为其入蜀诗,共135首;卷十八、十九为其出蜀诗,共113首。总计248首,约占其诗歌总数的八分之一。

②据笔者统计,仅诗题中包含地名信息的诗歌,入蜀途中就有100余首,出蜀途中又有80余首。

③按《石湖诗集》所载诗歌:入蜀以《虎牙滩》起,至《夔州竹枝歌九首》止,共54首;出蜀以《酆都观》起,至《荆渚中流回望巫山无复一点戏成短歌》止,共14首。

④范成大此阶段所作诗歌,均载于《石湖诗集》卷十七中。

⑤原题《湘口夜泊,南去零陵十里矣,营水来自营道,过零陵下湘水,自桂林之海阳,至此与营会合为一江》。

⑥原题《放舟,风复不顺,再泊马当,对岸夹中,马当水府即小说所载,神助王勃一席清风处也戏题两绝》。

⑦原题《兴安乳洞,有上中下三岩,妙绝南州,率同僚饯别者,二十一人游之》。

⑧原题《余与陆务观自圣政所分袂,每别辄五年,离合又常以六月,似有数者。中岩送别,至挥泪失声,留此为赠》。

⑨原题《过虎溪,对东林,苍岩翠樾,下浸大涧,宛似灵隐冷泉。嘱长老法才作亭,名曰过溪,且为率山丁剃草定基,一朝而毕》。

[1](宋)周必大.文忠集[G]//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卷六十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649.

[2](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M]//范成大笔记六种.北京:中华书局.2002:83.

[3]苏轼诗集合注[M].(清)冯应榴,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43.

[4]冒广生补笺.后山诗注外笺[M].冒怀辛,整理.北京:中华书局,1995:64.

[5]于北山.范成大年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86.

[6](宋)楼 钥.攻媿集[G]//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卷七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5:972.

[7](宋)范成大.吴船录[G]//范成大笔记六种.北京:中华书局,2002:230.

猜你喜欢
范成大三峡诗歌
诗歌不除外
Sinocyclocheilus sanxiaensis,a new blind fish from the Three Gorges of Yangtze River provides insights into speciation of Chinese cavefish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三峡留下我多少梦
诗歌岛·八面来风
春到三峡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喜晴
无花果香溢三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