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农业院校新生适应性团体辅导探析

2013-04-11 18:58郑永文
黑龙江科学 2013年9期
关键词:适应性团体新生

李 颖,郑永文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大庆163319)

大学生从入学到基本适应大学学习、生活这一段时间,称为新生适应期。从个体生命全程发展角度看,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向成年期的过渡,是个体从依赖走向独立,步入成人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心理学上的第二次断乳期。上大学是一项积极的生活事件,它有利于提高个体的自身素质和修养,为青年人的成长提供新的发展契机。因此,丰富大一新生适应性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模式,对于大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模式有课堂教学模式、讲座形式、参观实习活动及社团活动等,但存在针对性不强、效果不明显的缺陷。大学新生适应性团体辅导是一种以团体为对象的心理辅导方式,运用心理学辅导方法,通过团体互动产生认同感、信任感,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提升角色转变的行为能力。为了进一步探讨团体辅导在新生适应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尝试以团体辅导方式对大一新生进行适应性教育。

1 实施步骤

1.1 辅导对象

本研究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通过海报、网络、传单等方式,招募自愿参加适应性团体辅导的2012级动物医学专业大学新生,一共有32名学生报名,由具有国家注册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的学生工作人员担任咨询师,并对报名学生进行个人资料筛查、心理测试,从中选择10名大一新生作为团体成员。其中男生4名,女生6名。整个团体辅导过程不进行实验操作。

1.2 评估办法

1.2.1 大学生适应性量表(CSAI)

采用卢谢峰编制的“大学生适应性量表”(CSAI),该量表共有66个项目,包含7个维度和1个效度量表。7个维度分别为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性、生活自理适应性、环境的总体认同、身心症状。

1.2.2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采用德若伽提斯(L.R.Derogatis)1975年编制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共有90个项目,采用10个因子分别反映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情况,涉及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

1.2.3 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

采用卡特尔编制,经刘永和与梅瑞迪斯修订的16种人格因素问卷,简称16PF。该问卷共有187个项目,从乐群性、敏锐性、稳定性、影响性、活泼性、规范性、交际性、情感性、怀疑性、想象性、隐秘性、自虑性、变革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16个相对独立的维度对人进行描绘,并可以了解应试者在环境适应、专业成就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表现。

1.2.4 自我评价报告

辅导报告、个人阶段小结、团体活动感受、自我评鉴。

1.2.5 重要他人评估

咨询师辅导前后的报告、班主任评价报告。

1.3 辅导过程[1]

1.3.1 前期准备

明确团体的性质、名称、目标、规模、咨询师、活动时间、活动场地、活动形式,制定适应性团体辅导的具体实施方案,对团体成员进行辅导前测,即在团体辅导前一周团体成员认真填写 CSAI、SCL -90、16PF。

1.3.2 团体活动

适应性团体辅导活动共8次,历时2个月,分为初始阶段、过渡阶段、工作阶段和结束阶段4个部分进行。通过相识活动、拟定团体契约、引发成员中层次自我表露活动、角色适应活动、环境适应活动、人际适应活动、回顾团体经验活动对大学新生进行适应性教育。

2 辅导效果

团体成员CSAI结果显示,职业选择适应性、生活自理适应性和身心症状无显著变化,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环境的总体认同均有显著性改变。

团体成员SCL-90结果显示,除躯体化因子、敌对因子和附加因子没有变化,强迫因子、人际关系敏感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均有显著性改变。

团体成员16PF结果显示,乐群性(A)、稳定性(C)、怀疑性(L)、忧虑性(O)、实验性(Q1)、独立性(Q2)、紧张性(Q4)均有变化,其中乐群性和稳定性有显著性改变。

团体成员自我报告显示,环境适应能力、自我认知能力、情绪控制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有较大提高。咨询师及班主任评价报告显示,参加团体辅导的学生思想状态、集体意识、合作能力、协调能力较其他学生好。

3 结果分析

3.1 适应性团体辅导能够促进大学新生角色适应能力提升

角色适应是指个体为与其所承担的新角色或所处的新环境保持和谐状态,而采取的心理调适及行为反应。对于大学新生来说,作为大学生这一全新角色的初始承担者,出现适应期是一个必然的过程,然而,不同的学生因其自我概念、归因方式、价值观等不同,产生了不同的主观反映。有的大学新生不能很好地从高中生活模式转换到大学生活模式,往往出现角色定位不准,迷失自我的情况。

适应性团体辅导针对以上问题,从自我同一性角度设计活动,采取团体开放式讨论与体验,通过自我统一性的形成,增强个体的自我力量,提高个体的适应能力,提升个体的心理幸福度,增进心理健康,促进学生以正面的态度对待自己与他人、顺境与逆境,进而健全人格。

3.2 适应性团体辅导能够促进大学新生环境适应能力提升[2]

环境适应有利于大学新生顺利实现角色转变、完成大学学业,能够为大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心理基础和技术支持。然而,对于部分大学新生来说,步入大学殿堂可能是他们人生中第一次远离自己的亲人和朋友,第一次远离自己所熟悉的环境,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虽然大多数的学生能够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但是由于年纪较轻、经验缺乏、能力不足和心理准备不够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使得他们在新的环境中出现种种不适[3]。

以团体动力学和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的适应性团体辅导,在活动中设立了环境适应专题,在向新生介绍大学环境的特点和大学学习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基础上,使学生通过自我体验,在放松的环境中畅所欲言,分享大学生活与高中生活的不同,主动表达出对全新环境的好奇、不适与畏惧,促进学生积极思索,互帮互助,主动对大学生活进行合理规划以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释放环境改变带来的压力。

3.3 适应性团体辅导能够促进大学新生人际适应能力提升

大学里的人际交往具有多层次、立体化特点。因学习而建立起来的交往关系日渐退居次要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室友关系、校友关系、老乡关系、各种社团成员关系、网友关系、师生关系、情侣关系等,纷繁复杂的各种人际交往需求,使大学新生应接不暇,导致一些学生谈“人际关系”色变,产生退缩心理[4]。

适应性团体辅导根据人际交往因素设计了相关活动,如“人际关系中的我”、“沟通模式探讨及训练”、“非语言行为及语言行为训练”、“社交技巧行为训练”、“心有千千结”等,帮助大学新生在模拟的情境当中,理解他人的交往动机和模式,通过强化训练,使大学新生形成客观的自我意识,形成自我成长的动力,提高社交能力,培养积极的个人品质,促进自身人格的健全发展。

3.4 适应性团体辅导能够促进大学新生自我效能提升

适应性团体辅导活动本身具有积极的暗示作用。在活动初始阶段,通过破冰活动和团体契约的建立,强调团体辅导活动能有效地改善大学新生适应期的各种不适症状。在过渡阶段和工作阶段,不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学生不断地体会到被肯定、被认同的感觉,通过各种方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整个团体辅导活动本身使得学生有被关注、问题被解决的自我暗示。在结束阶段,充分肯定学生的各方面进步,这种暗示有效地提高了大学新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增强了信心,有利于其顺利度过适应期。

[1]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39-370.

[2]郝文清.大学新生环境适应问题与应对措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6,(2):87 -88.

[3]刘妍君,张雪莲.团体辅导在大学新生适应教育中的干预效果研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2,4(5):26-29.

[4]杨晓华.大一新生适应障碍的干预模式[J].价值工程,2011,30(27):132-133.

猜你喜欢
适应性团体新生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重获新生 庇佑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新生娃萌萌哒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
团体无偿献血难成主流
新生改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