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开发

2013-04-11 11:18李国华
关键词:利益人类政治

李国华

(广西大学 政治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通过改造的人的思想(特别是价值观念),规范人们的生产、消费等行为,推动人与自然相协调体现出来的对于生态修复与建设、个人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的提出和开发有其深刻必然性,文章围绕这一价值形态的具体体现、运行逻辑和开发路径等展开探讨。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价值体现

从整体上讲,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集中体现在通过价值观念的引导和改造使人们在生产生活中能够树立一种益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并以由这种观念内化而来的内心信仰、行为规范作用于人们的具体实践活动,从而使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能够朝着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方向发展。具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二者之间不存在征服与被征服、奴役与被奴役的逻辑。一方面,人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可以通过改造自然达到造福自身的目的;另一方面,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因为,“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1]现实何尝不是如此?生态恶化与危机的一个重要根源就在于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作祟,而教育引导人们摒弃这种价值观则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念上的导向功能与改造功能。

(二)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生态观

频频恶化的生态环境昭示世人: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生态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也是有限的;资源和环境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发展的有限性。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当倍加节约自然资源和珍惜生态环境。

生态平衡、生态文明则利国利民、荫及子孙,小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大到为人类的永续发展保驾护航;生态失衡、生态危机则祸国殃民、危及后代,近则损害我们自身的福祉,远则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良好生态对于人类的价值可见一斑。

(三)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利益观

1.教育引导人们协调好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的关系。国内外发展实践反复证明,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是秤与砣的关系,二者对立统一、相辅相成。事实上,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可以是、应当是鱼和熊掌皆可兼得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结合正、反两方面的案例既让人们看到由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带来的各种实惠,又让人们领略二者失衡所带来的痛楚。

2.教育引导人们协调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集体主义是引导人们协调社会主义条件下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和局部利益;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应坚决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应坚决服从整体利益。引导人们协调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地方利益与中央利益之间的关系是集体主义境遇下利益观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当前,一些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不少企业违法违章经营,只讲经济利益,不讲生态效益;一些地方政府迷信GDP 增长,片面强调地方利益,对一些企业非法排污、非法开采等不良行为监管不力。从价值层面分析,一些企业不惜牺牲生态环境以换取利润增长,源于拜金主义和小团体主义等价值观念的偏差;而一些地方政府片面强调GDP 增长,则根源于地方保护主义作祟和发展观、政绩观的偏差。由此,帮助人们客服拜金主义、小团体主义、地方保护主义等不良价值取向,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政绩观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强化生态伦理教育、发挥生态价值的基本切入点。

3.教育引导人们协调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代内利益与代际利益之间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其核心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当代人对资源环境的消耗不以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为代价,基本要求在当代人理性认识和自觉担当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尽的责任,协调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代内利益与代际利益之间的关系。事实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代内利益与代际利益既相适应又相冲突。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充分发挥教育功能,使人们认清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代内利益与代际利益的辩证关系,引导人们既关注眼前,又着眼长远,既着眼于满足代内利益,又不以损害代际利益为代价。

(四)引导人们树立明晰的生态责任感

生态责任包含两层意思:人类有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当人类的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后果时,人类有承担过失、修复生态的义务。本着人文关怀,人类理应将道德关怀的对象由人扩大到包括所有生物体在内的整个生物圈,将生态伦理责任由针对人自身转向针对自然界中的所有生物。可现实中,物种加快灭绝、生物多样性锐减、湿地萎缩、沙漠化加速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接踵而至,向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频频提出挑战。鉴于当前生态环境不容乐观的形势,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和育人功能,引导和帮助人们树立明晰的生态责任感,培养造就一批又一批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和接班人,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运行逻辑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本质在于满足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需要,即满足个体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第一要义在于推动个人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基本立足点在于推动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长存共荣的生态环境。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理论准备。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人的能动性决定了人类在自然面前可以大有作为;人的受动性决定了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将遭到自然界的报复;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防止物质变换关系继续出现“裂痕”,把已被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异化的物质变换关系彻底扭转过来[2]。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定教育和环境影响下人们内在的知、情、意、信、行诸要素有序转化、协调发展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作用机制就在于通过培育人们的生态治理认知、生态环境情感、生态责任意志、生态文明信仰,改造人们的思想、特别是价值观念,从而塑造人们的生态文明行为及行为习惯。其中,生态治理认知是起点,生态环境情感、生态责任意志及生态文明信仰是过渡,生态文明行为习惯是归宿。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根本实现方法是灌输、引导、鞭策和实践。灌输理论是无产阶级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基本理论依据。列宁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由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依靠教育的力量从外面灌输到工人阶级中去[3]。灌输是基础,是手段,引导和鞭策是发展,实践是落脚点,是归宿。生态治理认知的形成、生态环境情感的培养、生态责任意志的培育以及生态文明信仰的确立均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及时引导和鞭策,更离不开人们的学以致用和知行统一。

三、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实现路径

就教育内容而言,实现路径主要有:科学发展观的宣讲教育、国情教育、生态法制教育、生态伦理教育、实践教育等。

1.抓好新形势下科学发展观的宣讲教育。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放眼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大现实指导意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核心在以人为本,基本要求在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在统筹兼顾。[4]科学发展是颠倒不破的真理。唯有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经济增长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科学发展。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是内在统一的。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是科学发展的有力保障;科学发展则是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坚实基础。

2.抓好国情教育。关于中国国情,温家宝曾语重心长地说道:“人多,不发达,这是中国的两大国情。中国有13 亿人口,不管多么小的问题,只要乘以13 亿,那就成为很大很大的问题;不管多么可观的财力、物力,只要除以13 亿,那就成为很低很低的人均水平。”(温家宝总理2013 年12 月11 日在哈佛大学演讲)当前,我国资源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具体而言,资源总量消耗大,资源利用率总体偏低,石油等资源的对外依存度持续加大;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问题又在不断产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频见报端。面对人口压力加大、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恶化加剧、可持续发展压力日益凸显的不利形势,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教育需要抓了又抓,紧而又紧。

3.抓好法制教育。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法制作为坚实后盾。中国先后制定并实施了《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环境法规以及《草原法》、《森林法》等资源法规,制定了环境影响评价、排污收费制度、污染物总量控制等环境管理制度,初步形成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体系。但从总体上看,法制保障仍不健全。现实中,一些地区、一些部门在生态治理方面依然处于无法可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被动境地:一方面是“事事有人管”,一方面是“事事没人管”;一方面是“企业无赖”,一方面是“环保无赖”。要彻底扭转这种局面,就必须借助强有力的法制教育,使生态治理的法治观念、法治思维深入人心,牢固树立人们依法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提升人们依法同环境违法行为作斗争的能力,督导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格文明执法和公正司法。

4.抓好生态伦理教育。生态伦理,通常地是指人类在进行与自然环境、生态系统有关的活动中所形成的伦理关系与准则。生态伦理扩展了人类道德关怀的范围,倡导整体利益优先于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对社会个体和群体具有普遍的约束性。诚然,工业文明在创造大量物质财富、推动民生改善的同时,也造成了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湿地萎缩等一系列生态破坏以及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海洋污染等一系列环境污染。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保障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应尽的义务,也是生态伦理的核心内容。克服实践活动的盲目性、自发性,增强前瞻性和计划性,合理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则是人类捍卫生态伦理的基本要求。

5.抓好实践教育。实践教育是指教育者组织、引导受教育者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接受教育和进行自我教育的方法,它是理论教育的必要补充。青少年学生是教育对象的主体部分,广大党员干部是教育的重点对象,抓好这两个人群的实践教育对于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意义重大。为此,可以定期组织开展一些生产活动,以增强他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意识;利用社会调研让他们亲眼目睹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以激发其改变现状、投身环保事业的热情;创造条件让他们参加义务植树活动、义务环卫活动等志愿者活动,以增强其环保方面的主人翁意识和实践能力。

[1]周向军,车美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与导读[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155.

[2]刘慧增.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实践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7.

[3]列宁.列宁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7.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9.

猜你喜欢
利益人类政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人类第一杀手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