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素丽
(洛阳理工学院图书馆,河南 洛阳 471023)
近期,在洛阳市孟津县常袋镇出土了一方墓志,墓主为洛阳处士郭金声。墓志长68厘米,宽67厘米,墓志是民国墓志,保存得比较好。墓志由洛阳修志馆总纂陶木庵篆盖,河南大学校长王广庆撰文,洛阳李振九书丹。该墓志史料和文献价值较高。笔者就郭金声及其子郭子彬在伊阳、洛阳、南阳的活动等,进行粗浅探讨,以就教于业内行家。
墓志内容:先生讳金声,字鸣远。先世居晋之洪洞县,明洪武间避乱迁洛阳,居龙泉寺,遂为洛阳人也。世以耕读为业。曾祖讳朴,有至行,閤族共居,熙然无间。祖讳洞然,精理数,存恤孤寡,重于乡里。考讳龙章,崇尚气节,治周易尤深,一时彦硕,皆师事之。娶尚氏,生丈夫子四,先生其长也。先生生而聪慧孝友,根于天性,总角时,尚太夫人婴病,不胜井臼,先生出入奉侍,代其操作。后从父游荆襄间,从游者日繁,丁母忧,哀毁几不能支。事继母牛太君,曲意承志,能得其欢。岁值荒欠,食指既繁,生计拮据,乃弃儒为商,并为其仲弟友臣。先生经营商贾,家始复振。先生既治盐荚之业,而仁慈忼爽,广为周济,得盈余,辄振匮乏,待以举火者数十家,欲以庸力酬者,皆坚却之,族人之式微者,停柩数世,先生择地葬之。遇人无亲疏,以诚相敬孚,閭閻偶有争执,得一言而解。故终先生之世,邻里无讼者,以民国元年夏历九月十六日卒于里第,春秋五十有二,弥留之际,稚弱环列,先生睇视无所言,惟顾继母牛太君,泫然雪涕以不能终养为憾。生一子,名子彬,时年尚幼。诸弟乃葬先生于村南祖茔之次,配李夫人,端敏娟静,娴于礼度,生女五,先先生十三年卒,时为清光绪二十六年八月十三日,得年四十有一,祔葬于先生之墓,继配孟夫人,敬淑有仪,乐于施与,当先生殁时,子彬方在稚年,孟夫人恐其荒怠失学,以堕家声,乃躬自训迪,昕夕督饬,严于师保,机声灯影,午夜不休。故子彬学行具茂,所至有懋绩,声誉斐然,及任伊阳县县长,板舆迎,养奉孟夫人。徃时,河流横决,各县灾民襁负相属,仰给于官率,隋敝不能自给。孟夫人躬自循视,采食野菜,以备不时。又以年五龄,时值岁大祲,赤地千里,饥者相食,惨楚之景,数十年不能忘。当举此以相劳勉,一时感而奉教,赖采撷以生活者甚众。夫人以幼失怙恃,长更患难。故皈依禅宗,蘄得正果,十一日卒于伊阳官舍之内寝,享年六十有八,距先生之歿盖二十有八年矣。孤子子彬将于民国二十九年十月十八日以孟夫人祔葬于先生及李夫人之墓,以状来乞铭。余维子彬虽幼而失父,秉承母氏之训成名立业无忝,所生不特,先生可无憾于地下,其子之贤知母之善教也,宜铭乃铭之曰:学焉而不措,才焉而不遇。穆德懿行,渊然古趣。勿将者年,未达者官。琄琄瑜風,足以永传。同穴既封,奠兹贞告。檀之毚兮,有枌如戟。葬君于是,嫔也祔此。幽宅即安斯,蕃衍而孙子。
从墓志看,郭氏是明洪武年间避乱从山西洪洞县迁居洛阳,居龙泉寺,然后成为洛阳人。龙泉寺亦名龙泉庵,经实地查看,就在现孟津县常袋镇半坡村西龙泉沟之北,坐北朝南,庵南沟下有一泉水,名曰龙泉。庵内有古碑数通,相传建于唐代,据寺内明万历二十三年《重修龙泉庵记》记载:“洛阳西北古有龙泉寺,唐时刻字得道之处……”历代多有修葺。墓主郭金声即是该地人氏。郭氏迁洛有五代:曾祖郭朴、祖郭洞然、父郭龙章、郭金声、郭子彬。在郭金声之前,郭家是耕读传家,家风甚好,而且郭金声之祖和父精通理数,推研周易,在当地颇有名气,收授许多弟子。
郭家振兴,是从郭金声清末经营盐业开始。据史书记载,明清500多年,洛阳商业以南关和南大街最为繁华,这是因为南关既有洛水航运之便,又是山陕通往豫东官道所经之处,水陆交通都很便利,所以比较大的商业行店,多集中在这里。[1]通过走访郭金声的后人,得知郭家当年经营的盐号,就在南关西边的风化街,规模较大,生意兴隆。中国历史上对盐的控制比较严格,宋元以后实行“引岸”制度,商人凭许可证(即“引”,也称引票)到盐场买盐,按照规定区域(即“岸”)销售。[2]洛阳一带盐的采购基本上以潞盐为大宗,据《山西解州盐湖志》记载,潞盐供应洛阳、新安、偃师、孟津等34个县。因为盐业是垄断行业,盐商是官商,其获利是相当丰厚的。故而,郭金声能“得盈余,辄振匮乏。”
郭金声民国元年(1912)去世,郭子彬是他唯一的儿子。郭金声去世时,郭子彬年幼,他是在母亲的严格要求下,“学行具茂,所至有懋绩,声誉斐然”,并先后担任了伊阳县县长、洛阳县县长、南阳县县长。
据《汝阳县志》记载,郭子彬民国27年(1938年)任伊阳县长,任期到民国31年(1942年)。[3]
伊阳,即现在洛阳市的汝阳县。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析嵩县、汝州、鲁山之地置伊阳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伊阳属洛阳专区。由于伊阳与宜阳同音,电信、通邮多有不便,1959年8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伊阳改名汝阳。[4]
郭子斌在伊阳县长任上注重科技推广和教育,首次在当地使用了直流收音机,放映了无声电影,安装了程式交换机和电话,扩大了联系范围。开办了伊阳公办初级中学教育和私立中学教育,实行国民义务教育,各乡建立了中心学校。还组织举行全县学生运动会,普及现代体育。
他任县长时,抗日战争已经爆发,日军飞机曾飞临伊阳紫逻口,对修渠打坝的民工进行机枪扫射和轰炸,并炸死3人。为了监视日军的空袭,在伊阳县城建立了防空监视所。还成立县国民兵团,由县长兼任团长,下辖2个自卫中队,2个后备中队,以防卫日军的袭击。于此同时,还进行田赋改革,并设田赋管理处。[5]
郭子彬担任洛阳县长据记载是1944年6月至1946年初。[6]洛阳沦陷时,郭子彬及县政府到洛阳附近的宜阳等地与日军周旋,日军投降后,续任县长,参与了洛阳地区接受日军投降的相关事宜。[7]
郭子彬民国35年(1946年)11月至民国37(1948年)年 11月担任南阳县县长。[8]据《南阳晚报》2011年3月19日刊登的一篇题为“一本60年前的同学录”载,近期在民间发现了一册石印的“南阳县地方行政干部训练所第三期同学录”。因年代久远,同学录的封面已变成藏青色,但封面题字仍清晰可辨,落款为郭子彬。“同学录”序由郭子彬用工整的小楷撰写:民国三十六年夏,本县奉令举办中心及国民小学校长假期训练,自开始及结业,为时不过暮月……惟是诸君,名学宛儒,人伦师表,道德文章,斐然有立。此次萃积一堂,应重于精神之贯注,而不斤斤物质之观摩,重自动的探讨,而不必于教材之启发时……任南阳县县长的郭子彬的题词是:百年树人的重任放在诸君肩上。[9]这篇文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郭子彬在主政南阳期间,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培养,这和他在伊阳的做法是一致的。
郭子彬在伊阳、洛阳、南阳担任过县长。但史书上对他的记载有三处不实的地方。一是在洛阳的一些史料上把他的名字写错了,误写为郭子斌。如《中共洛阳党史》(第一卷)“1937年9月,洛阳各界抗敌后援会在县党部礼堂召开成立大会,……全体委员又选举郭子斌为主任委员。”[10]其他一些史书上也有类似的错误,一字之差,让大家以为有两个郭子彬。二是把他担任县长的地方写错了,把他到伊阳担任县长写成到伊川担任县长,[11]也是一字之差,让人产生了歧义。三是在一些志书上把郭仙舫同郭子彬误认为是一个人,如:《洛阳郊区志》就认为郭仙舫就是郭子彬。[12]实际这是两个人,郭仙舫在郭子彬之后,即1947年9月到1948年3月,担任过洛阳县县长,他是孟津县常袋镇潘庄村人。[13]郭子彬的家乡原属洛阳县,后行政区划调整,划归孟津县常袋镇半坡村。两者家乡相距不远,都当过洛阳县长,又同为郭姓人氏,故有些著述出现了考证不严的问题。
洛阳处士郭金生墓志看似一方平民墓志,实则反映了洛阳民国时期经济、文化、民俗和社会的发展变迁,补充了文献记载的不足,是难得的具有很高史料价值和文献学价值的实物资料。
[1]洛阳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洛阳市志·商业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2]洛阳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洛阳市志·商业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3]汝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汝阳县志[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4]汝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汝阳县志[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5]汝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汝阳县志[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6]洛阳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洛阳市志·社会团体志、人民政协志、政权志、政党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7]中共洛阳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洛阳党史(第一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
[8]南阳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南阳县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9]王平.一本60年前的同学录[N].南阳晚报,2011-03-19.
[10]中共洛阳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洛阳党史(第一卷)[M].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
[11]中共洛阳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洛阳党史(第一卷)[M].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
[12]洛阳市郊区志编纂委员会.洛阳市郊区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13]洛阳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洛阳市志第四卷社会团体志、人民政协志、政权志、政党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