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宁,孙 勇,曹福毅
(1.辽宁省教育厅 教育信息中心,沈阳 110034;2.沈阳工程学院 科技处,沈阳 110136)
高校科技统计是做好科研管理工作的基本前提,科技统计能够全方面的反映高校科学研究的基本情况,科技统计为学校领导机构制定本校科技政策和发展规划提供支撑,为学校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提供依据,为科技人员从事科技活动提供重要科研信息。科研管理与科技统计具有统一性,高水平的科技管理为统计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保证,而忽略了统计的科研管理也将会丧失管理的功能。高等学校的科技发展是国家科技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科技创新的步伐不断加快,对科研管理的现代化和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统计对科研管理决策的影响力也在逐步的增强,科技统计将越来越受到政府和高校的重视,也必将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高校的科技统计工作是一项贯穿始终、面广量大的工作,既要注重日常工作的累积,又要注重年度统计工作的细致,统计工作要取得人事、财务、外事、校产和系部分院等相关部门的配合,从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到统计信息分析和反馈,对于高校科技统计人员的科研管理经验和统计工作业务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虽然高校对于科技统计工作越来越重视,给予了大量的支持和投入,但在统计数据的开发利用、统计人员的业务能力、统计人员队伍稳定性等方面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1]。
目前,仍有较多高校孤立对待科技统计工作,使科研管理与科技统计脱节,没能建立起相互促进的工作机制,把科技统计单纯的作为统计数据的收集和上报,忽略了统计数据分析在科研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此种情况下,高校管理部门对于科技活动数据的需要不是依赖于良好的统计体系和统计制度,而是随机收取,容易导致科研管理数据的不全面、不客观,不能如实的反映高校在某一时期的科学研究状态。此种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科技管理人员对于科技统计与科研管理关系认识不清,没有建立起良好的统计制度,形成良好的统计习惯。科技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上报仅仅是科技统计工作的前端,而科技统计的最终目的是分析和利用数据,把科技统计工作的目的丢掉,为了完成统计任务而统计,就会使统计工作变成高校科技工作中的包袱,也就失去了科技统计的意义。
高校科技统计人员对统计指标的理解、统计口径的把握、是否有科技工作经历等都会对数据的呈现造成影响。目前,高校的大部分科技统计工作都是由各部门的兼职人员来完成,科技统计人员的所学专业分布较广,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统计人员对统计对象的理解存在偏差,在统计分类、折合计算等方面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导致数据的量化难以达到统一的标准,影响科技统计的质量[2]。科技统计队伍的稳定性也是影响统计人员队伍业务能力的重要因素,从2009 ~2011年对某省高校统计人员队伍调查来看,统计人员的年均更换频率达到47.3%,在每年的统计指标及软件培训过程中,新参加统计人员的比率过大,统计队伍的不稳定,对于统计数据的延续性造成较大的挑战。
目前,科技统计工作已经成为各高校一项常规性的科技工作,大部分高校形成了符合各自特点的科技统计工作流程,科技数据的统计口径、量化标准趋于一致,历年科技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得到很大提高。但是,仍有部分高校的科技统计人员对科技统计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在基础数据的整理上存在较多问题,如基础数据缺失、数据归属不准确、统计手段不规范等情况。虽然能够完成报表生成任务,但其数据不具有参考性,特别是对于数据量较大的重点清查单位,基础数据不准确会给整个地区科技统计的数据呈现造成较大影响。
针对当前科技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夯实高校科技统计工作建设基础,充分利用科技统计工作的实践平台,树立科技统计工作创新意识等方面入手,从而提升高校科技统计水平与质量,使科技统计更好的为高校科研管理和决策提供服务。
优化高校科技资源配置,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是增强高校综合实力,发挥高校学科优势根本方式,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建立依托于准确的科技统计,科技统计是高校科技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3]。高校应该加大在科技统计方面投入力度,为科技统计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给予一定的补贴待遇,增强科技统计人员队伍的稳定性。每年年底省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科技统计人员进行一次业务培训,一般为高校科技处负责统计的工作人员参加,培训人员广度远不能满足高校科技统计工作的需要。为保证学校统计数据的准确、及时性,学校应当责成科技处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基层科技统计人员开展统计业务理论学习。一是要加强对统计学原理及相关科技统计理论的学习。高校兼职科技统计人员系统的学习科技统计理论,有助于形成宏观的统计思想,制定出整体的科技统计工作流程,促进高校兼职科技统计人员把相对独立的科技统计放到整体业务工作当中去思考。二是要加强对高校科技统计制度和高校科技统计实务的学习,熟练掌握高校科技统计工具软件。把当前较为成熟的科技统计运行机制和统计方法作为高校科技统计人员业务学习的基本教材,使高校科技统计人员在科技统计过程中,有效地把握统计数据的逻辑关系和数据采集的精准性、唯一性。三是要加强对科技统计对象属性认知的学习。不同类别的科技统计对象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对象就要求不同的管理方法和统计手段,要求高校科技统计人员深入了解学科分类知识,掌握不同科技活动的不同学科划属标准和统计手段,以保证科技统计人员对不同的科技数据做出正确的统计分析。通过业务培训,促进基层科技统计工作规范化,保证统计范围、对象手段和口径的统一,使科技统计真正为高校科技政策决策服务。
科技管理人员兼职统计任务,如果不能将日常工作与科技统计工作建立内在联系,分化为两项工作各行其事,必然会导致工作的冗余,极大地降低工作效率和质量。高校科技统计与科研项目的日常管理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科技项目的发生和管理正是科技统计的对象和内容,科技成果的形成和转化也正是科技统计工作的深入,科技统计就是系统化的科研管理[4]。通过高校科技统计工作与科研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而提供一种工作思路,来实现高校科研管理与科技统计的整体性和统一性。第一,按科研项目来源设立科研项目基础数据库,作为高校科研管理统计工作的逻辑起点,根据高校科技环境和发生科研活动类别、属性,编制“纵向、横向、自选科研项目浏览年表”“学术活动统计年表”“科技成果转化年表”“科研项目进度情况跟踪表”“科研成果转化统计年表”等等,作为高校科技统计报表采集数据的基础。高校科技统计报表中的“基础表”和“过路表”转换成“科技统计细分表”直接存入高校科研活动数据库,随时为科研管理提供详细的高校科技资源信息。第二,统计的纸质材料与电子数据一一对应,根据每年的科技统计数据类型进行整理,以科研活动起始时间作为建档时间,跨年度科研项目数据要随着研究进展情况不断填充,直至科研项目结题便结档。科技项目成果归结采用复式登记法,一方面在项目档案中登记备案,另一方面设立科技成果库,按科研项目成果形成时间在成果库中登记备案,以避免非项目成果的移漏。第三,加快高校科研管理统计信息化建设。开发高校科研活动管理信息系统,对科技政策、科研项目审批、科研项目经费划拨、科研项目鉴定验收等进行信息化管理,开拓网络环境下高校科技统计工作的应用功能,提升高校科研活动数据收集、分析、加工和调用的效率。第四,以历年的高校科技统计报表为依据,以五年或十年为跨度进行科研数据的全面对比,并形成分析报告,为高校科研管理政策的调整和制定提供参考。
高校科研管理统计工作同样要遵循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要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发展高校科研管理统计理论和方法,以适应高校科技持续发展而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首先,不断提升高校科技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通过集中业务培训,提升高校科技统计人员业务理论修养和业务操作水平,为科技统计理论和工作方法创新打下坚实基础。其次,为高校科技统计人员积极创建跨行业、跨领域的交流平台。开拓高校科技统计人员的视野,增强对新产品、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培养高校科技统计人员创新精神和超前意识。第三,建立高校科技统计工作评价机制和创新激励机制,鼓励高校科技统计人员突破传统科技统计观念,激发高校科技统计人员对现有科技统计理论、方法和制度的思考热情,通过信息反馈和业务交流,推动科技统计理论、方法和制度的革新。最后,高校要注重建设高水平的科研管理统计队伍。高校科研管理统计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科学严谨的人员组织和人员分工,科技统计工作要与基层的相关管理工作建立统一的标准,统一的口径,统一的进度,这样的科研管理和统计工作才能兼容并举,形成合力,提高科研管理统计的整体效能,形成适合科技管理与统计创新的土壤。只有不断的创新管理方法和运行机制来适应科技发展的新形势,才能建设出高效的科研管理统计队伍。
高等学校科技统计工作并不是孤立单一的季节性工作,而是与科研管理的日常工作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科技统计理论的发展和方法的优化,不但需要科研管理人员较强的科研管理业务能力,还需要扎实的掌握科技统计理论,并树立开拓创新意识,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的摸索和探讨高校科研管和统计工作的发展规律,从而推进高校科学技术研究水平不断向前发展,为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发挥关键作用。
[1]张经强.关于高校科技统计工作的几点认识[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07(8):29-32.
[2]于胜杰,赵云云,李 娟.科技统计数据在科研决策中的作用[J].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2010(12):16-19.
[3]曹福毅,李 智,孙 勇.区域创新资源配置和共享制度建设浅析[J].理论界,2012(9):42-43.
[4]李桂春.提高科技统计在科技管理中的作用[J].辽宁经济,2009(6):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