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专业与高校协同创新的效应及路径选择

2013-04-11 17:41王雪莲
湖北社会科学 2013年8期
关键词:社工协同社区

王雪莲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1483)

社会工作专业与高校协同创新的效应及路径选择

王雪莲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1483)

开办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可以举办社会服务组织,在社区承担政府购买的“家庭综合服务”项目,成立“社会资源中心”,组织各专业学生用专业知识直接服务民生、开展服务学习,推动社区学院的建设及社区的发展;可以成立“大学社会责任委员会”,倡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开展企业社会工作服务;可以依托高校花园式校园场地及智力资源、用商业的运作模式合办“校园养老院”,专业服务长者,力所能及地解决社会养老问题。这些均能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师资、学生、科研等管理的协同创新。

社会工作;协同创新;高校

协同创新多为组织(企业)内部形成的知识(思想、专业技能、技术)分享机制,特点是参与者拥有共同目标,通过内在动力和直接沟通,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进行多方位交流、多样化协作。宏观层面的主要形式就是产学研协同创新,其本质属性是一种管理创新,通过管理创新突破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积极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与社会管理创新、高校协同创新等思想陆续在一个时期相继提出来,使得社会工作专业与高校协同创新之间的关系拨开云雾见天明。

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培养专门从事社会工作的专业人才,致力于解决人们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增强其社会生活和关系功能;参与和推动社会政策的制订和完善,增进社会正义、实现社会和谐,其从业人员被称为“社会工程师”、“社会医师”。美国专业社工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日本为5‰,加拿大为2.2‰,我国香港地区是1.7‰。社会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社会管理的理念创新、主体创新、路径创新,有助于建设一个稳定有序、公平正义、平安幸福的和谐社会,社会工作对社会管理创新的意义不容置疑,社会工作对高校的协同创新同样功不可没。

一、社会工作专业的特点及其对高校协同创新的可能选择

社会工作服务的对象是具有高度能动性的人、具有各种复杂情况和差异性的人,因此社会工作者要融服务者、倡导者、支持者、教育者、资源筹措者、个案管理者、政策影响者等多重角色于一体。这些决定了社会工作专业具有高度整合资源、要素的特点。社会工作专业与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法律、管理学等学科均有跨界。社会工作运用社会学理论去了解服务对象问题的根源;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心理分析方法,促成专业的个案工作;社会工作重视人类学中个别差异和社会文化环境因素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社会工作藉着教育学的方法去了解个人的学习动机和社会化问题,并藉着教育增进人类知识和谋生的能力;社会工作方法之一的社会行政,就是采用政治学中的公共行政知识与技术,如机构的抉择、组织、人事部署、领导沟通及公共关系等;社会工作与经济学都在为高度发挥人的潜能、提高福利水平、以及人人充分就业而努力,都在直接的促进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社会工作依靠立法,依各种社会福利法规,去推进社会福利措施,解决社会问题。

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教育过程必须充分整合各方资源,为学生创设能接触不同人的情境和平台来进行专业训练,国际上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学生毕业需要完成800小时的专业实践。社会工作教育的过程就是资源动员与构建的一个过程。资源动员理论对“资源”范围的界定越来越广泛,它既包括有形的资金、场所、设施、成员,也包括无形的意识形态、领袖气质、组织技巧、合法性支持等等。而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有文、理、医、艺术等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有学者、企业、学生、家长、政府、公众、媒体、行业、社区共同参与,有资金、场地、设施等硬件,有文化、场域、社会资本、机会等各种资源,对这些资源进行动员与构建能更好满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又能使高校的管理创新产生奇妙的效应,社会工作专业对高校协同创新将有所作为。

(一)高校与社区对接提供社区家庭综合服务及社区教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建设的核心是建设幸福家庭。在每一条街道建设一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这一举措被评为“2011年度十大社会工作事件”,也是广州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举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是由专业社工机构承接政府购买的服务所开设的,通常服务本街道的居民。服务开展的形式有以心理辅导、生活救助、就业帮扶、情感支持等为主的个案辅导服务;以法律知识、环保意识、职业安全、健康知识等为主的社区教育服务;以组织交友聚会、举办各类兴趣小组和户外活动为主的社区康娱活动服务;以培育社区自助、互助团体,倡导和组织社区居民参与义工队伍建设,培养社区互助友爱精神为目的的社区(义工)发展服务;以整合资源、链接资源、与相关部门建立友好转介机制、管理个案为形式的咨询及转介服务。开办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在当地民政部门注册成立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的社会服务,在社区开展家庭综合服务,这在全国高校中不陌生,许多学校已经探索走出了一条适合的道路,给高校各个专业协同创新创造了无形的广阔平台,将高校与社会及社区对接,进一步推动社区学院的建设及社区的发展。

除了直接创造经济价值外,高校教育资源也可以服务民众日常生活;除了社会工作专业能服务民众之外,其他与民生相关的专业也可以服务民众。以社工专业为主体融合其他专业人才,建设“社会资源中心”,能真正体现社会工作者“资源整合者”的角色。服务型专业人才在正式进入工作岗位之前,可以通过社区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这个平台来服务社区居民。如将玩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网络技术、金融管理与实务、装潢艺术设计、酒店管理、珠宝首饰工艺及鉴定、房地产、会计、艺术设计、人力资源、文秘、商务英语、电子商务、法律事务等等与民生紧密联系的专业整合起来,可由社会工作专业学生链接给有需要的社区居民,实现多赢。一方面通过这种公益学习、服务学习的方式,在专业社会服务的实践中培育人才;另一方面学以致用,服务社会,储备人才,把高校教育资源链接到社区,发展社区教育。

(二)高校与企业对接倡导企业社会责任。

兴起于英、美等国的慈善组织会社与睦邻运动共同促进了社会工作的形成。社区睦邻运动的方法是让社会工作者广泛、深入地参与社区生活,调动并利用社区内的各种社会资源,组织和教育居民改善自己的环境,培养居民的自助与互助精神。这种精神正是罗伯特·施奈德强调指出的每个社工在实务工作中都必须掌握两个最基本的技能,即“代表”和“影响”,也即社工始终在倡导。这给高校协同创新以启示:高校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主体,在倡导承担社会责任方面能发挥特有的功能,并展示出很好的协同创新性。[1]正如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所说,组织并不是为了自己而存在的,组织是对个人和社会做某种贡献。基于此,高校这种特殊的组织也应该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许多高校办学历来注重校企合作,各个专业都有校企合作伙伴,已在合作培养人才、合作开发产品、合作攻关课题等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并实现了多赢。2012年4月《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创新100》榜单,囊括了央企、民营、外资企业等100家努力创新社会责任的企业,极力推崇企业社会价值创新的典范。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企业社会责任)是未来企业公关的大势所趋,这样的企业慈善并非纯粹的利他行为,可以说是企业战略的一部分,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这是高校协同创新的契机。开办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可以身体力行从全校各专业已合作的企业开始,开展“公民精英商界伙伴协作计划”或者成立“高校社会责任委员会”,链接企业资源助力社会管理,倡导企业参与公益社会服务、承担社会责任。首先倡导企业所经营的事业不应对公众利益造成损害,在创造利润、对股东负责的同时,还应承担起对劳动者、消费者、环境、社区等利益相关方的责任;其次企业应在资助教育事业、推动环保、扶持艺术等领域做一些努力;更高层面企业要关心社会问题和社会走向,推动社会向更好发展,将对社会和环境的关注融入到其商业运作以及与企业利益相关方的相互关系中。同时,高校应向具有较好社会责任意识的企业提供回馈服务,为其提供优质毕业生,提供企划咨询及广告宣传,提供员工EAP帮扶计划、职业技能培训及员工关系辅导企业社会工作服务。

(三)高校与社会对接开办校园养老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消费水平、养老观念的变化,社会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养老需求逐步向多层次、多元化、个性化方向发展。老年养老不仅是要满足基本的衣、食、住、医的需要,同时还希望能满足沟通、交流、娱乐、休闲、学习、教育、有为、亲情、临终关怀等需要。这些变化使得举办了社会工作的高校可以吸纳商业资本在大学开办养老院。大学花园式的校园环境、各种体育活动设施、图书资源、青年生机勃勃的活力、多彩的社团活动、热情满溢的青年志愿者,以及大学里的人文历史、旅游地理、艺术财经等等学科资源都为老年人养老需要的满足提供了可能。而大学校园文化也需要老年人丰富人生经历的渲染,社会工作相关服务专业学生可以在这样的养老院学以致用,普通大学生与老人一对一的对接更能传承爱老、敬老的传统文化,这种跨年龄的交流和互动,能提升双方的社会资本。同时大学也可依托校园养老院建设医疗保健、生物工程、老年学等系列专业群。校园养老院能避免新建养老院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要的高额成本,能充分整合高校的人力资源,用高校的场地及智力资源,以商业的运作模式合办“校园养老院”这样的社会企业,力所能及地解决社会养老问题,将为高校协同创新写上崭新的一笔。

二、社会工作专业与高校协同创新的效应分析

(一)社会工作专业创新高校人才培养。

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可在校内依托社会工作实训室建设“青年地带社工之家”,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由校内学生自主服务本校师生;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举办的社会组织或者养老院提供平台让学生学以致用。这两者均能对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岗位训练,对学生技能、素养的培养将更有自主性和针对性,学生将在课程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及时运用到服务实践中。教师在服务前、服务中及服务后安排反思活动,帮助学生整合其课程学习与服务经验,并促使学生在服务实践中关注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这样的人才培养方式可以更好地实现各个专业学生“个人成长+专业成长”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高校素质教育的内涵拓展新的内容。依托社会工作专业还可进一步建设老年学、护理学、NGO管理等系列专业群,这些专业将是社会发展、产业升级换代后新的热点。同时,结合学校已有的艺术设计、玩具设计、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培养公益创意设计、公益管理、公益创业、公益服务等急缺的复合型公益人才,这些将成为高校协同创新的生长点,既创新了人才培养的方式,也创新了人才培养的规格。

(二)社会工作专业创新高校服务社会的形式。

大学除了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还需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地方居民社会生活需要。社工专业通过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能使各专业在校大学生发挥最大的潜能,在学习中服务社会,在服务中学习,这种方式不仅能创造经济价值,更能服务民生,创造社会价值,发挥社会效益;社工专业举办的社会组织也能让社工专业教师通过承接疑难案例的辅导、督导一线社工及社工专业实习生在开展服务、承接社工人才的继续教育培训、开展社会调研等方式发挥最大的能量、提升专业能力;社会工作专业可组建高校教师志愿服务队,在社会工作专业举办的社会组织中担任志愿者,利用专业特长对社区居民开展培训服务社会,承担公民应有的责任,共同推进社区教育及社区建设。

通过这种师生的广泛社会服务还能逐步加强学生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支持体系的建设,推进政府、学校、社会(社区及各种机构和部门)为学生社会实践和服务提供支持的网络,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种教育资源来完善实践活动体系的建立,使社会实践、社区服务成为学校教育的常态,使公益教育走入学生的课堂和生活,进而使学生在服务实践中得到正向的成长。社会工作专业通过高校的协同创新服务居民、促进地区发展、助力社会管理。

网络语言是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而产生的,它主要是网络上网民在通过电信网络、聊天工具、网络论坛等虚拟的渠道来进行交流而使用的一种语言的变体。说网络语言是语言的一种变体,其本质的性质与各地方言以及历史上不同时期的语言的性质是一样的。所以,我们经常称网络语言为“网络方言”或是“网络行话”。网络语言的传播依托于新兴快速的媒介,且网络语言在语言编码和语言运用时具有高熵值的特点,具有新奇和注意功用,使人耳目一新,最终促使其广泛迅速的传播。有许多网络流行语不仅能在聊天工具和网络论坛中使用,还能够渗入到日常口语甚至书面文体中。

(三)社会工作专业创新高校管理方式。

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可与学生处团委、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咨询中心等部门共同解决大一新生的适应性问题、大学生的一般恋爱问题、人际关系调适、就业辅导、兴趣培养、领导力训练、团队融合、公民意识培养等青年大学生正向成长的系列问题。高校举办社会工作专业可与校工会、人事处共同服务学校教职工的教学、休闲娱乐及家庭生活,为高校教职工开展压力舒缓、系部教职工团队建设、教师志愿服务队伍建设,教职工亲子沟通、家庭康乐及各类兴趣小组。这些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能增强师生对学校的归属感,提升学校的管理效率,建设和谐人文校园文化。

(四)社会工作专业增加高校的社会效应。

高校举办的社工组织或者校园养老院可做产学研的典范,既解决特定的社会问题、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又能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既能创造经济效益,更能创造出积极的社会效应。狭义的社会效应指的是直接为弱势群体或欠发达地区创造就业机会或者提供产品和服务来满足他们的需求。广义上的社会效应则包括了对社会道德伦理的重塑、社会经济结构的重构,新的生产加工方式(如有机种植)以及民主赋权的治理结构和所有权结构等。高校举办的社工组织或者校园养老院在运营过程经常会促进高校与政府、企业、商会、共青团、妇联、工会等部门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增加社区人们的交流、增进社会的融入,动员大量的社会资本,动员大量志愿者的参与,公众会捐钱、捐物、捐时间、捐智力,促进更加稳固的关系网络、增加社会的信任程度,从而有助于实现一个更加有机而富于活力的高校和社会。

三、社会工作专业促进高校协同创新发展的建议

(一)积极开发社会工作专业及高校的资源,尝试做出各种资源的跨界组合。

社会工作专业涉及的部门非常广泛,包括政府职能部门、群团组织和社会团体。其中政府职能部门有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司法、公安等;群团组织有共青团、妇联、工会、老龄工作办公室、残疾人联合会、红十字会等。一方面是为儿童、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贫困者、失业者、吸毒者等特定群体提供服务,另一方面是在一些特定机构中开展社会服务,如在大、中小学开展学校社会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开展医疗社会工作,调节医患关系,解决影响健康的心理和社会问题﹔在监狱和社区开展矫正社会工作,帮助犯罪人员回归主流社会;依托社区或非营利机构开展家庭社会工作,促进家庭和谐;在企业中开展企业社会工作,保护职工权益,缓解压力、发展能力等。这些部门或个体都是高校协同创新共同体,迈克尔·武考克在微观层面把社群内部的联系称为整合,把社群外的网络称为链合,整合和链合作为社会资本独立而又互补的形态,可以增加个体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2]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推动着“自主创新”向“协同创新”的迈进。开办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

社会工作专业是个新兴专业,其办学实力还不强,其能量还不能被大多数人意识到。社会工作专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倡导、影响功能,广泛向其他部门进行宣传介绍,可策划组织相关领导或退休教师参观优秀的社区服务中心或者养老院,让其直观了解到社会工作领域的发展态势;要有效向普通民众宣传,使得普通居民能意识到“学校、医院、地铁、社工中心,置业居家一个不能少”,让民众认识到社会工作关乎民生,认识到重要性,相关的合作、协同创新才更有土壤。

(三)树立协同创新理念,加快培育社会创新家。

高校要将“协同创新”理念贯彻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实践之中,突出“创新”在办学理念中的重要位置,强调“协同”作为办学思路的重要内容,依托优势学科群,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政府部门及国际社会等深度合作,建立“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创新共同体。这些最终离不开人的观念转变和想象力的解放,因此要精心选择和培育协同创新领军人物,加快培育社会创新家,能够跨领域、跨行业、跨地域乃至跨国界整合资源,不仅要懂得科学研究的规律,还要懂得市场和社会的规律,与政府、社会乃至世界对话,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时富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对不同事物能够包容和创造。还要不断培育敢于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公民。日本采取了“市民社会主导、高等院校参与、政府部门支援”这一社会总动员式的“社会创新家”培育模式值得我国加以研究、学习和借鉴。

总之,在社会管理及社会建设的热潮中,高校协同创新的本质是社会管理创新。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以“力推服务学习,培育公益人才,助力地区发展,服务社会管理”为目标,以协同创办社工组织或社会企业为依托,联合各界社会团体、NGO机构、社会热心人士共筑社会服务新格局,形成高校主导、多方参与、相互协作、共同进步的协同创新服务新体系,可为高校协同创新贡献特殊的力量。

[1][美]罗伯特·施奈德.社会工作倡导:一个新的行动框架[M].韩晓燕,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美]迈克尔·武考克.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一种理论综合与政策构架[M].郗卫东,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张豫

G40-052.2

A

1003-8477(2013)08-0163-03

王雪莲(1979—),女,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社工师,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教师。

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07JT31);广州市教改课题“高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基于珠三角地区的探索”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社工协同社区
青春社工
社区大作战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社工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