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雪松, 成存雪
(1.哈尔滨理工大学 经济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2.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前教育系,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一直以来,高校学生寝室管理工作都是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近年来全国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速度的加快和提高,尤其是在高等院校扩招生源后,在校学生的数量逐年递增,使得寝室管理工作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寝室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基地,在素质教育中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重视学生寝室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寝室的沟通、教育功能越来越突出,寝室已经逐渐成为学生生活、学习、提高交际能力的重要场所。
科学的寝室管理机制,能够提高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及法制观念,构建和谐的寝室环境;严格的内务管理,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同时在组织学生参与寝室管理的过程中,能够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从而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丢弃了寝室这一重要阵地,其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会大大降低。因为,寝室作为大学生活中私密性最强的空间,能够彻底地展现学生人性中本我的特点。所以,只有在寝室中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才会凸显出来,学生内部的许多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也频频发生在寝室当中。只有发现并解决这些隐藏问题,才能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来自各地的年轻人生活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又一个新的群体。成员之间存在性格迥异、生活态度不同、经济条件悬殊等问题。这种小到言谈举止,大到思想观念上的差异每时每刻都体现在他们的交往中,怎样克服这些差异带来的碰撞,如何与不同人群成功交往,都是对大学生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和考验,为学生毕业后步入社会打下人际交往的基础。[1]
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我们应当做到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到学生生活当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学生为本的精神”体现出来。大学是学生和社会之间的桥梁,学生在大学里不仅要学会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学会健康的生活方式。寝室作为大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它是最实际、最有力、最突出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阵地。
“90后”独生子女作为当前各高校大学生的主力军,从小到大很多事情都由父母包办,自理能力较差;存在较强烈的独立意识,不喜欢父母、家人、老师、同学和朋友过多地干预自己的事情。另外,因为是独生子女,大多数“90后”学生与人分享的能力、合作能力相对较差。因此,不和谐因素存在于大多数学生寝室当中,如果处理不当或不及时,很容易出现不安定、不和谐的局面。
首先,生活习惯不同。思想开放、充满热情与活力、善于言谈是“90后”的大部分学生的共同点,但是,大多数学生的这些特点只适用于熟人或者朋友之间,在陌生人面前,学生表现出的往往是沉默、不善言辞。在寝室这个新的环境里,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学生带来了不同区域不同的生活习惯。例如,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寝室卫生打扫问题,有一部分学生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加之自理能力较差,很少在意周围生活环境的整洁与否,而另外一部分学生从小就养成干净整洁的个人习惯。久而久之,经常打扫卫生、整理内务的同学心里就会不平衡,随着时间的推移,寝室问题就会在这些细小的层面产生,并不断激化,到最后会出现不可预料的后果。
其次,缺乏沟通交流。如果寝室成员能做到相互沟通交流,开诚布公地面对寝室内部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就可以使寝室内部出现的问题与矛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是,实际情况是,大多学生和同学交流甚少,交往的范围仅限于同宿舍的室友;少数学生在宿舍和室友除了打招呼以外,不多说一句话,给周围同学留下了孤僻、不合群,难以交往的印象,渐渐地大家就会疏远这部分同学,一段时间后这部分同学就会觉得孤独、被忽视。同时,在遇到问题时,不愿主动向对方做出解释,说明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态度,结果造成同学间隔阂越来越大、积怨越来越多。以上这类问题的存在,成为导致寝室内部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
再次,不注重生活细节。随心所欲做自己喜欢的事,不在意来自他人的拘束和干预,是很多“90后”学生在家里养成的不良习惯。同时,自私、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关心政治、不关心他人,只在乎自己,也是社会普遍认同的事实。在开始大学生活后,生活在由多人组成的新的环境中,自身带来的那种随心所欲、不注重生活细节的习惯,就很容易遭致周围人的不满,时间一长,问题愈发严重,内部人员的关系也会愈发紧张。
最后,“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因素。社会因素方面,“90后”大学生成长在相对优越的家庭环境中,同时也面对着相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在家庭这个小的环境里,他们是父母家人的“中心”,从小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而在社会这个大的环境中,他们则面对着市场经济、网络时代等各种层出不穷的新时代产物,这一切使他们在开阔视野的同时,也要面对更多的机会和诱惑。家庭因素方面,“90后”是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的第一代,他们有父母、家人的照顾,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陪读、陪考”现象屡见不鲜,让这些孩子只需做到把学习学好,其他的都不需要去面对。“任性、以自我为中心”成为大多数“90后”的特点。家长过度溺爱与保护,使他们面对挫折能力降低,心理素质较差。个人因素方面,追求享受高物质的生活环境。喜欢旅游,尝尽天下美食成为大多数“90后”的生活目标。买高档衣物,追求时尚的、价格昂贵的电子产品、体验浪漫的爱情故事几乎成了这个群体的时尚。大学宿舍学习氛围越来越淡,电脑游戏、网络聊天成为大学寝室内的日常生活内容。[2]
据统计,大学生每天平均在寝室生活的时间在10小时以上,大学宿舍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娱乐、休息、社交不可缺少的重要场所。从表面看,大多数学生寝室的卫生情况、内务环境和安全情况不存在问题,但当深入了解后,寝室存在的卫生差、内务不整和安全隐患问题暴露无遗。
首先,卫生差、内务不整问题严重。学生宿舍内个人物品随意摆放,书本、衣物乱丢乱放,地面灰尘、污垢长期无人清理,垃圾四处散落,床单被褥乱成一堆,室内异味较大、空气混浊,这些现象在很多寝室都有存在,让人望而生厌。其实,在新生入校初期,宿舍卫生、内务情况,学生个人生活、学习等整体状况都表现较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各方面的情况就越变越差。
其次,安全、防盗及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学生寝室文明存在着“四大公害”,即喝酒、吸烟、赌博、违章用电器。学生寝室偷盗、失窃情况日益严重,究其原因,绝大多数是因为学生自身的安全、防盗及自我保护意识薄弱。例如,钥匙、钱包贵重物品随意丢放,离开宿舍不关门、不锁门等。宿舍内部私接电线现象严重,特别是少数学生在寝室内违规使用电热毯、热得快等违规电器,用酒精炉自制食物,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为寝室安全埋下了极大的隐患。
寝室是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寝室生活提供给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性舞台。在寝室里,学生本可以广泛直接地接触人群,从中汲取营养、丰富道德情感,形成健康、科学的价值观,从而使自身得到全面发展。但实际上,学生对寝室生活的价值还缺乏正确的认识,一部分学生以闲聊、游戏或其他不健康的方式度过寝室生活。正是这些消极的生活状况,从反面说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寝室的必要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入大学生寝室,是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困境的需要,是由寝室功能与特点所决定的,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平台。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应定期走访寝室,与同学面对面地沟通,掌握学生第一手信息,针对出现的各类问题及时处理和解决,把思想政治教育实实在在地落实在每个同学身上。[3]
把大学生寝室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交给后勤部门,加强对公寓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后勤、学生处等相关部门应采取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的工作方式,对寝室卫生、内务等情况进行检查评比,检查评比结果要公开公平,奖惩得当。可以将评比结果与学生的评奖评优、入党相结合,使管理工作更加顺畅、更具有效性和权威性。[4]采用全新的“寝室管理规章制度”,替换原有的以惩罚为主的管理制度,根据实际情况使用各种激励、奖励手段,调动学生参与寝室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同时,后勤公寓管理部门自身也需要制订出规章制度,用来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自身的工作,这样自然就会做到管理有规可循、执行有章可依、检查结果有据可查。
推进高校寝室管理工作的重要载体莫过于丰富多彩的寝室文化活动。利用校园网络、橱窗及移动网络平台等新老载体宣传寝室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寝室成员观念及行为;开展与寝室相关的各类活动,用正与反两方面的示例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培养学生的凝聚力;通过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创造和谐如家的寝室氛围,激励广大学生树立“以寝为家、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通过推进和谐寝室文化的建设工作,用文化的内在力量去引导、规范、影响学生的个人行为,让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主动性,从而达到管理寝室的目的。
提高寝室管理的效果,减轻寝室管理工作的压力,就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参与到寝室管理工作当中。实行党员、班委寝室“一对一”管理制度,使党员、班委置于同学们的监督之下,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学生不仅是寝室的主人,更是寝室管理工作的参与者、受益者。利用新生军训时间,开展安全教育、防火演习等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学会“三懂四会”。“三懂”:懂得火灾危险性、懂得预防火灾的方法、懂得自查整改火灾隐患;“四会”:会报警、会使用灭火器材、会扑救初起火灾、会组织人员疏散。从而树立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文化品牌。[5]
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心理特点,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青年们的心理特征。我们不应该过多批评“90后”大学生那些我们无法接受的行为或者性格特点,而应该抱着一颗平常心去面对他们凸显出来的个性特征,通过分析、了解等方式,配合适当的教育方法去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寝室是深入了解学生心理情况的场所,辅导员、心理教师等相关人员,应该经常走访学生寝室,近距离地接触学生。从朋友做起,取得学生的信任,听学生讲他们的生活,让学生说出心里话、说出心中的困惑及问题。通过这样的工作方式,既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也可以了解到一些平时工作中很难了解到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的信息。[6]
寝室生活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高校寝室管理工作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思想道德建设的前哨阵地。新时期高校寝室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短时期内可以完成的工作,它需要多部门的协同配合,共同努力,需要采取多种管理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来共同实现。只有树立长期努力、持之以恒、长抓不懈的观念,才能更好地完成高校学生寝室管理工作。
[1]徐柏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张宝君.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4):111-114.
[3]毕磊.高校本科生思想政治工作与寝室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4):72-74.
[4]梅迎宾.高校公寓管理中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策略[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09(2):16-17.
[5]马睿.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3):44-45.
[6]谭海燕.高校师生的交流沟通现状及对策分析[J].文学教育(上),2008(9):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