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 蓓 李晓宁
(河北师范大学 法政学院,河北 石家庄050081)
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形成的,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缩影。它浓缩着人们的民族情感,承载着文化传承的血脉;它维系人民团结,是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资源。研究传统节日在农村的作用,更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增强农民的凝聚力,实现农村建设的新发展。
我国自古以来以农为本,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精华在农村当中保留的较为典型。而传统节日文化集中而充分地展现了民族传统生活。在中华传统的节日当中,饮食文化、美工技艺与民俗活动等不断得以传承。它们包含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与科技等信息。为我们研究一个种族或一个团体的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在热烈的节日氛围当中,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在农村被激发出来:清明时节的北方村民拿着自家蒸的花馍祭神祭祖,反映人民的孝悌之情;新春佳节,村民贴着自己手剪的窗花喜迎新年的到来,许下来年的美好心愿;更有关于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等民间传说在老人与儿童间代代相传。这些传统在农村更加集中地体现出来,如果没有传统节日的延续,也必将使得部分优秀的历史文化一并消失,给人类的文化遗产带来可能无法弥补的损失。因此,传统节日往往能够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
传统节日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资源,是人际关系和谐的纽带。传统节日具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显著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伦理和礼俗,有浓郁的人情味,几千年来已经成为维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感情纽带[1]。在清明时节的祭祀活动中,通过祭拜祖先以及探亲等活动,唤起家族的血亲意识,形成了亲人间的文化认同感,使得整个家族更加的团结。春节期间,村民的相互拜访与互送祝福,更是加强了村民之间的人际交流。但是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受到城镇化的影响,农村原有的家族式与邻里关系的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外出务工人员的数量急剧上升,有的甚至脱离了农村框架,逐步走进城市化。因此,传统节日就成为连接村民之间相互维持交流沟通的一条纽带。他们通过传统节日这个平台,利用亲友相聚的机会加深彼此之间的亲情,增进相互之间的友情,培植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关系,达成民众情感的和谐,产生社会和谐的强大精神动力。而这种动力其本质是来源于村民对其文化归属感,对内心根基的追溯。这也造就了具有合家团圆意义的春节以及农民无畏路途遥远和辛苦的汹涌返乡大潮。
与节日文化相伴而生的就是“节日经济”。节日文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完善与壮大,在经济为节日传承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的同时,作为意识形态范畴的节日文化对经济的发展也提供了能动的反作用。在农村,一些优秀传统节日衍生出的文化产品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的产业链条。如今我国各地不少地区就被命名为特色文化产业之乡。他们把优秀传统节日文化与市场相融合,形成文化产品或特色旅游观光,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例如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极剪纸”、井陉“拉花”等,就是把传统节日的手工技艺转化为经济动力的强有力的借鉴。它们深度挖掘传统手工技艺的价值内涵,大力发展手工艺术产业,开辟了一条新的文化产业的致富之路。据统计,目前无极县的剪纸公司、工作室等已达10余个,产业从业人员800余人,年创作生产能力3万余幅,实现产值500余万元。它们不仅为自己创造经济新增长点,而且把自身的传统优秀文化发扬光大,甚至走出了国门,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口。由此看来,传统节日文化为农村经济的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农村建设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是近年来,传统节日文化的发展却日渐式微,弘扬传统节日文化面临着困境,主要表现在传统节日文化氛围的日渐淡化与商业化。
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象征,是一项重大而宝贵的文化遗产。然而,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导致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剧大的转变。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精华,现如今逐渐处于较为不利的境地——节日氛围淡化。究其原因,外来文化的侵蚀是毋庸置疑的。西方国家的大众文化意识形态使我国人们价值观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但深层原因,则是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缺失与文化建设的缺位。这正如中国民俗学专家、全国政协委员王文章先生所说:“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推进,信息化与全球化传播途径疾速发展,传统节日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日渐狭窄,外来文化的影响和人们追赶时尚的文化趋向,使得传统节日的影响和吸引力日渐弱化,特别是越来越多身处城市化进程中的年轻人更热衷于过‘洋节’,而对民族的传统节日日益淡漠乃至陌生。即使是过着传统节日,也往往流于表面化的形式,或只注意少量的节日文化符号,而不再顾及蕴含于这些节日之中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凝重的精神情感。”[2]2-3例如最具有典型的春节,人们仿佛不知道到底怎样才能过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春节,团圆赏月的中秋节却成了商家的“月饼节”,好多重大节日的风俗习惯渐渐被世人所遗忘了,节日只剩下一个空壳,没有实在的内容作支撑,成为一个概念日子。现在的儿童甚至一些青年,不知节日到底包括什么,不知节日的由来,更不知象征物的意义等。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因为这些都是民族文化的精华,节日内涵日渐消失预示着深厚的文化根基也趋于动摇。
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传统节日文化的地位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成为商家谋利的工具。传统节日日渐商业化、功利化已经成为不可否认的事实。提起春节,就会想起吃饺子;提起端午,就会想起吃粽子;提起中秋,就会想起吃月饼。仿佛这些传统节日已经就剩下“吃”的内容。当我们想要重拾传统节日的内涵时,却发现节日的韵味已经被商业大潮所淹没了。中秋时节,月饼的身份不再是象征团圆的美食,而是华而不实,价格昂贵的送礼佳品。由中秋节衍生出的礼品带来的商业利润更是达到上亿元。在此期间,人们更多注重的是经济上的价值,对于传统节日的人文关怀则关注甚少。中秋团圆赏月之夜,拜月祭月等风俗习惯已经很难看到,甚至与家人团圆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传统节日文化主题、文化符号的遗失,大大消减了传统节日的文化功效,使得传统节日对人们的吸引力越来越弱,传统节日文化越来越边缘化。
健康繁荣的农村文化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重要思想保障,其中的传统文化更是值得我们去关注。对于传统节日文化面临的严峻形势,我们应该承担起保护与传承的使命。面对这样庞大的工程,我们应当以政府支持为主导,以农村自身建设为主体,并寻求节日文化的自身转变。做到传统节日文化的发扬光大,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传统节日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元化的支持作为保障。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媒体等多种资源,形成一种合力,达成一种共识,才能更好地推动农村传统节日文化建设。
首先,政府必须要认识到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根基组成部分的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意义,意识到保护与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的紧迫感。在建设农村传统节日文化当中,政府应当处于主导地位,而不是“旁观者”。在此基础上政府应该发挥公共财政的支持作用,增加对农村传统节日文化的设施,文化阵地建设以及文化艺人培养的资金投入。根据解决文化阵地薄弱的现状我们可以兴建农村书屋,增加文化馆,文化站的数量并加强质量的有效性,在其中增加关于传统节日文化的书籍的比重,增强农民对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观念。也可根据当地的文化特色出资修建体现农村传统节日文化的博物馆,物质展览与文艺活动相结合,不仅吸引农民与游客的关注从而取得一定的经济利益,也可保留住传统节日文化瑰宝。同时加大对文化艺人的培养工作,政府可以以资金形式或给予称号形式奖励鼓舞老辈民间艺术家,以雄厚的财政保证培育新辈的接班人,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传统文化队伍之中。
其次,要充分利用大众媒体的力量,如报纸、电视、网络等资源。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大众媒体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基本资料”。正是鉴于媒介的功能,它对我们营造节日文化氛围、传播节日文化知识具有重要作用[3]。因此,在媒体报道当中,我们应加强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宣传力度,多层次、多角度深入挖掘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多样化地去创造符合不同层次观众的作品。如把有关传统节日文化的经典故事借用现代科技重新搬上舞台,适当地改编以迎合现代年轻人的审美眼光;创造传统节日的动漫产品,培养青少年对传统节日的兴趣等。这些途径都会很好地促进青年人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
对于文化自觉,费孝通解释到:“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定自己的位置,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文化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条件。”[4]256费先生的解释提供给我们传承传统文化的思路,即要自身加以重视为前提,又要适当改变以符合发展趋势。
文化的传承是代际相传,这需要从两代人入手,既要发挥民间艺人的导向作用,又要加强对年轻一代的培养,形成文化自觉。著名民俗专家钟敬文指出:“民间文艺,是广大民众的产物。中国最大部分的民众是农民,因此多数的民间艺术也就是农民产品。它即使不是直接地关于农事的,也大抵是农民心理和农民文化的忠实反映。”[5]207广大农村的“民间艺术家”生长在农村,其艺术直接源于祖辈的传承,是农村传统文化得以薪火相传的骨干力量,是农民与传统习俗文化之间得以沟通的桥梁。因此,发挥民间艺人的骨干作用,并形成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才能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形成优秀民间传统文化传承的群众基础和舆论氛围。对此,政府要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政策与措施,改善农村传统文化艺人的现实条件。对具有杰出贡献的民间艺人可以授予“优秀民间艺人”等荣誉称号,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等;对具有重要价值的技艺,采取重点扶持政策,鼓励带徒授艺,使得民间绝技后继有人;加大对中青年传统艺人骨干建档,给予鼓励或跟踪培养[6]。为他们提供技术、信息与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增强他们从事传统文化事业的信心,使得传统节日文化技艺后继有人。
由于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新一代农民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逐渐淡化,甚至使得有些传统节日技艺面临着断层的局面。如何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自主承担传承的使命是个难题,主要是因为新一代农民认为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经济似乎相矛盾。对此,可以通过典型艺人的宣传鼓励,带动传统节日文化的人文气氛。同时要解放思想,培育农民的开放性意识与创新意识,改变原有的传授思维,并在不改变其意义的前提下增加符合现代新农民心理的艺术成分。也可以通过对传统节日文化产业的培植,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使其对传统节日文化产生足够的信心,形成内在驱动力。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7]35这为我们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提供了思路借鉴。欲使传统节日文化繁荣强盛,源远流长,须使其有足够的创新能力与现代相接轨。
传统节日文化的发展是根据社会的变化进行不断调整的动态演变的过程。现代社会的节奏日益加快,人们平时较为紧张,轻松娱乐的节日使大家可以得到暂时的舒缓,这也就是西方节日在中国盛行的原因之一。但在中国传统节日尤其在农村地区具有伦理性特征,其形式多以家庭或家族式出现,并有严格的身份等级,这就造成了过节时仿佛必须与家人一起才算是过节的观念,使得过节范围较为狭隘,过节气氛较为严肃。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原有的血缘和地缘结构开始相互分离。年轻一代的农民走向外出务工的道路,造成了代际分离。这就给以家庭形式共同参与的节日生活带来了障碍。于是在传统节日如中秋节、端午节时,人们只剩下“吃”,象征过节意义。其原因是人们无法冲破血缘与地缘的的束缚,不会产生向西方节日那样集体狂欢,人人参与并乐在其中的场面。因此,我们可以把传统的血缘共同体转化为人人平等的集体狂欢仪式,将传统节日文化与大众文化进行“对接”,从而实现传统节日文化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得以传承与创新。对此,我们可以借鉴韩国江陵地区的端午节模式,把传统节日办成表演、社交与贸易等大型综合性节日,摆脱单调萧条的局面,在公共场合多举办节日欢庆活动,使人人尽情享受节日带来的乐趣,为传统节日的兴旺提供人文环境。
总之,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我们炎黄子孙的身份象征,是我们建设和谐城市、和谐农村的思想保障。传承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必须探索传承与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路径并付之以行动,利用传统节日文化促进农村建设的繁荣发展。
[1]黄涛.保护传统节日遗产与构建和谐社会[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1).
[2]王文章.中国传统节日[M].北京:中央编辑出版社,2010.
[3]董金权,徐柳凡.文化自觉、文化符号与参与模式——传统节日文化的生存发展战略[J].长江论坛,2008,(2).
[4]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
[5]钟敬文.民间文艺谈薮[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6]朱慧娟.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传承优秀民间传统文化途径探析[J].西昌学院学报,2011,(2).
[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