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云
水文化是近年来一个在国内外受到多学科关注的、在交叉学科视野中的热点。今天人类在生存及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着水危机的巨大挑战,并且这种挑战表现出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严峻性。人类为治理水环境、应对水危机、化解水问题已做出了种种努力,时至今日,人们越来越关注和重视文化因素在水环境治理、应对全球水环境变化的挑战过程中的作用,水文化也由此成为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热点领域。越来越多的科学家,从不同的学科背景中参与到这一个研究的领域中,使水文化在水环境保护和建设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与广泛应用。200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当年的世界水日主题确定为“水与文化”。2008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设立“水与文化多样性”项目,标志着政府间组织在国际层面上对水文化研究、建设和应用的全面推广。中外学者至今已对水相关的文化现象进行了大量研究,目前每年在国际层面上都有很多涉及水文化研究的学术与公众活动。在中国,水文化的研究与学术活动也有了较快的发展,近年来召开了一系列重要的国际及全国性学术会议,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也涌现出了一批学术研究的领军人物。除了学术界的研究外,政府有关部门也十分重视水文化的研究与推广。如2010 年中国水利部在济南市召开了第一届中国水文化论坛,2011 年又制订并且颁布了《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2011 ~2020 年)》。这一切都标志着中国政府对于水文化建设的全面推动。
然而客观而言,水文化作为一门学科或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无论在国外还是在中国都还很年轻。在国际上,水文化的研究和应用虽然已经有了广泛的基础,相关研究涉及领域较多,但是作为一门学科,其定义和理论涵义还不是十分明确。在中国,水文化的研究和应用,是近10 余年来才开始受到较多关注的,尤其是社会科学工作者参与到这个领域的研究和应用的推广过程中,也只有10 多年的历史。今天随着水环境问题和水危机挑战日益严峻,水文化的研究必将成为一个新兴的、具有广阔前景的科学领域,水文化的应用也必将成为人类保护水环境、实现水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同时水文化的建设和应用也急切呼唤着理论的支撑,因此也提出了关于水文化理论和科学的进一步构建问题:在今天水文化为什么重要、水文化在当代化解水危机、实现水的可持续利用中能够扮演一种什么样的角色?水文化能否成为一门科学学科,水文化的理论结构和理论属性是什么?在中国,水文化建设的目标和前景是什么?建设的途径是什么?这些问题都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深入的探索。本文将结合水文化在中国和国际层面上的发展与现状,探讨水文化的内涵和理论结构、水文化在实现水的可持续利用过程中的价值,如何推动中国水文化建设的目的和途径以及水文化在国内外科学领域内研究的前景等问题。
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资源,在人类生存的每一天,都要和水发生联系,人类生存的历史,事实上也是一部使用水、管理水,治理水、维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历史。在历史上很多国家的形成、政治制度的形成、科学技术的进步、生活方式变化、生活品质的提高,乃至战争和冲突、灾害等毁灭人类社会生活的现象的产生,都和使用、管理、治理、维持、争夺水资源有直接关系。因此水不仅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基础资源,水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长期历史过程,也深深地影响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思想观念、政治制度,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文学艺术等,都打上了水的烙印。因此水哺育了人类的文明,使人类的生存得以延续、文明得以发展,与此同时在与水的互动过程中,关于水的观念、禁忌,通过文学艺术方式进行的情感表达、规范和制度、管理和治理技术、新的生活方式等也得以形成。这就是水文化形成的基础。
水文化简言之,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与水产生互动而形成的相关文化。如果给水文化一下定义,那笔者认为,水文化是存在于不同民族、地区和国家中关于水的相关文化,简言之,水文化是人类认识水、利用水、治理水的相关文化。它包括了人们对水的认识与感受、关于水的观念;管理水的方式、社会规范、法律;对待水的社会行为、治理水和改造水环境的文化结果等。水文化可以通过认同、宗教、文学艺术、制度、社会行为、物质建设等方面得以表达。
水文化客观地存在于人类社会中。当人类和自然发生互动关系,尤其是和水发生关系时,人们就产生了对水的认识、感受、观念、治理方式、管理方式、社会规范、法律和改造水环境的工程建筑,以及通过文学艺术、宗教、物质建设表现出相关的文化等内容,构成水文化的要素。因此水文化是人类文化中长期存在的一种核心构成要素。对今天来说,不同民族、国家、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传统水文化,都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文化遗产。
水文化在人类社会中不仅博大精深,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更是丰富多彩。水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贯穿了人类从精神、行为、制度到物质建设的各个层面,影响到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甚至带来人类社会的冲突和社会的整合,由此而形成了人类社会中丰富多彩的相关文化。与此同时,人类在利用水、管理水、治理水环境的过程中,也是从不同社会对水的认识、价值观、宗教、制度、技术水平、组织能力和组织方式等等,植根于一个社会中的文化为基础的。2006 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水与文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世界水日主题宣言中这样说道:“全世界有多少种文化传统就有多少多少看待、使用、赞颂水的方式。从神圣的角度讲,水处于很多宗教的核心,并被用于不同的典礼与祭祀中。水是具有强大魅力的,在不同国家中都被表现在艺术中,诸如音乐、绘画、文学、电影等,同时它也是很多科学探索的基础要素。世界上每一个地区都有一种崇敬水的途径,但是共同的是,都认可它的价值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核心地位。文化传统、土著的实践及社会价值决定了在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人们如何理解与管理水。”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http://webworld. unesco. org/water/wwd2006/faq/index. shtml.
水文化是一种在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的文化,并且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一种将会影响到人类未来生存发展可持续性的文化,有必要将这种文化现象在当代凸现出来,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文化。因此在当代加强对水文化的研究,对人类既有的水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和新的水文化建设,将水文化作为一种化解当代的水危机和维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持良好水环境的重要手段,显得十分必要而迫切。
作为一种人类文化的类型,水文化有其结构与属性。就其结构而言,基于水文化在人类社会中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今天存在的现实,笔者认为,水文化的一般性理论结构由以下四个层面构成:
1. 精神层面的要素
包括了人们对于水的认识、理解、价值观、崇拜,因水而形成的文化认同以及通过宗教、文学艺术等方式表达出来的对水的感悟等。
2. 制度层面的要素
包括了人们利用水,管理水、治理水社会规范,社会习俗及法律法规。
3. 人类行为层面的要素
包括了人们对待水,利用水的行为模式。
4. 物质文化层面的要素
包括了人类在使用水和治理、改造美化水环境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文化内涵和象征的物质建设结果,尤其是以文化遗产方式表现出来的水环境建设成果。例如有文化象征意义的运河、水渠、水井、桥梁、水坝、喷泉等水景观设施等。②Zheng Xiao Yun,“Water Culture and its Role in Water Management:with Case Study on Mid Reach of Red River”,Cultures of Water Management,Spriger Publishing,2012.
以上四个方面构成了水文化一般意义上的结构,同时这一结构也可与水文化 为一个科学的领域,即学科结构相对应,水文化作为一个学科的理结构也由上述四个方面构成。这一点对于这一研究领域的科学界定是十分重要的,有了理论结构及属性的界定,我们就可以明确水文化研究、运用的范畴,及作为一个学科领域的理论边沿,也有利于我们将目前与水文化相关的研究纳入一个统一的学科范畴,使这一个学科能规范化地发展及在当代获得更广泛的运用。
水文化具有普遍意义上的理论框架,同时又具有民族性、地方性、不同文化背景及时代性等特征。由于水文化产生于人类与自然环境长期的互动过程中,存在于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及不同文化背景 (尤其是宗教背景)的人群之中,因此产生了水文化在不同的民族、国家、地区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差异性,同时也具有时代的差异性,因此水文化具有以下属性特征:
民族属性。不同的民族在对水的观念、感悟、行为等都是不同的,因此水文化表现出它的民族属性。例如在中国少数民族中,傣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对水具有特殊的崇拜,傣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甚至认为宇宙是起源于水的。而彝族等少数民族更崇敬火。同是对水的利用,在不同民族中也是有较大的差异性的,这点在人类社会中很容易看到。
地方属性。由于人类生存的环境不同,因此人类生长在不同的水环境中,人类总依据自己所生存的水环境来获取生存资源,或者改造水环境来提升自己的生存的能力和质量。由此在和不同的水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水文化,使水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例如生存在海洋、河流、湖泊以及沙漠、山区、平原等地方的人们,其水文化就会有很大的差异。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在城市与乡村,因此城市水文化与乡村水文化也不同。
文化背景属性。在不同的地方文化或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尤其是不同的宗教背景下,水文化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例如对于水的认识,中国文化背景下和日本、泰国等国家的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就不一样。如在中国,水文化中龙的文化现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日本的水文化与传统宗教有密切关系;泰国的水文化受到佛教的影响较大,具有代表性的泼水节就是佛教节日。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基督教文化、印度教文化背景中的人们,对水的理解和认识也是不一样的。即使在一个国家中,受地方文化的影响,不同区域的水文化也会有差异。因此水文化在人类社会中具有多样性,使得水文化在人类文化中呈现出五彩缤纷的状态。
时代属性。由于在不同的时代,人类和水的关系是不同的,人类认识水、利用水、治理水,改造水环境的途径和方法都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水文化的特征在不同的时代是不同的,水文化具有时代的属性。人类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水文化有延续性,但是有较大的差异。这主要是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较大的变化。例如在人类处在农耕社会中,以农业作为生产方式的阶段,人类的水文化是一种和当时的社会发展状态和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形态,但同一个地区进入到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人们的居住环境、社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那么相应的水文化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点在人类社会中随处可见。在当代,人们还会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之中建设新的水文化。因此水文化也是一种发展的、动态的形态,在不同时代形成了不同的特征。
事实上,水文化的研究在国内外有较好的基础,但是真正使用水文化这个概念来规范一个研究领域,或者说一种文化现象,都是最近几年才有了较快发展并且获得认同的。在国际学术层面上,虽然说水文化这个概念,是最近几年才逐渐得到认同的,但是相关的研究和应用却有很长的历史。在国际学术领域,和今天的水文化最直接相关的是,有关水和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关系研究,以及不同民族、地区在使用水和利用水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与水相关的传统知识,以及由水的文化现象所构成的一个民族的一些标志性特征。
在国际上,Water Culture 一词原意是水栽培法(hydroponic cultivation),今天逐渐被理解为水的相关文化现象,且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水文化。因此今天让我们用这个词来表述水文化的时候,在国际层面上也是能够被理解的,并且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社会的相关文化现象表述中。①Zheng Xiao Yun,“Water Culture and its Role in Water Management:with Case Study on Mid Reach of Red River”,Cultures of Water Management,Spriger Publishing,2013.但是它亦有不同的内涵,包括了人类历史上和水相关的文化现象,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中利用水的方式和对水的认识,这一点在国际层面上被表述为水与文化多样性 (Water and Cultural Diversity)。水文化的研究和应用,目前在国际上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积极推动,其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1999 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水文项目(UNESCO-IHP)的倡导和协调下,国际水历史学会 (International Water History Association,www. iwha. net)正式成立,就我们今天水文化这个话题而言,这是全球性水文化对话和研究、推广平台建设的开始。2005 年12 月,国际水历史学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确定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第四次全球大会,大会的主题是“水与文明”。同时在本次会议上,也举行了庆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水文项目成立30 周年典礼,并且将2006 年国际水日主题确定为“水与文化”。这一切都表明了国际上对于水和文化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深入的关注。
自2000 年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展开了关于水与文化多样性的讨论,并且于2007 年正式设立了“水与文化多样性项目”,并提出了“水的文化多样性是可持续的关键”①“WATER AND CULTURAL DIVERSITY”,www. unesco. org/water/ihp-water-society/water-and-culturaldiversity. html.的理念。这一项目主要的议题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水与文化多样性的含义和价值;二是致力于水的文化实践和科学技术问题;三是水利用管理的社会、文化、政治和制度问题;四是与文化多样性相关的,涉及利用、获得和控制水的合作与冲突问题。目前已开展了关于世界各地水文化多样性,即关于水相关文化的数据库建设,2009 年10 月1 日~4 日在日本京都召开了“水与文化多样性国际研讨会”,积极致力于将水与文化多样性问题纳入到政府间的正式对话中,积极筹备成立国际水与文化多样性学会。
目前国际间对水文化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关水和人类文明形成的关系,水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角色,也就是水的文明史、利用史。
二是世界不同民族、国家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对水的观念、认识、宗教信仰,使用和利用水的社会规范、行为模式等文化要素。
三是人类在改造水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有文化内涵的物质结果。
四是当代人类的水文化价值观、观念、使用和管理水的行为模式、社会规范等。
五是水教育体系的构建,包括学校与公众教育。
国际上,目前在水文化方面关注的主要问题包括:水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水文化和人类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关系、在人类的文明过程中水文化扮演的角色;水与资源管理、保护、利用的土著知识和传统文化的价值问题;水文化与应对气候变化、环境危机的可持续的途径;水文化政策、水文化权、水文化教育等。②参阅郑晓云《国际视野中的水文化》,《中国水利》2009 年第22 期。
在中国,水文化的研究和建设同样是一个较为年轻的领域。水文化的研究和建设较为明显地开始于20 世纪90 年代中,在此之前,一部分在水利部门工作的专家学者开始了水文化探索,早期的研究主要是集中于探索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水的文化现象及地方的水文化历史遗存。有兴趣于这一方面探索的专家学者在水利部门是较为众多的,并且产生了一批成果,随后水文化的理论探索也逐渐展开。③这其中较具有代表性的是靳怀堾《中华文化和水》(武汉:长江出版社,2003 年)、《水之礼赞》(武汉:长江出版社,2008 年);张耀南,吴铭能《水文化》(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年);郑国铨《水文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年);李宗新《水文化概论》(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7 年);郑晓云《水文化与生态文明——云南少数民族水文化国际交流文集》(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8 年)等著作。除了水利行业以外,目前国内社会科学界也有一些学者进入了水文化的研究中,极大地拓展了水文化的研究领域,进行水文化理论的构建、典型研究、运用和推广工作。中国也产生了一批当代活跃的水文化研究代表人物,包括了靳怀春、李宗新、郑晓云、慰天骄、李复兴等。近年来笔者积极进行水文化的国际推广,并频繁应邀到国外一些机构进行水文化的演讲,在国外发表了一批介绍中国水文化的论著,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同,④笔者近年来主要的水文化演讲包括了2010 年在泰国清迈皇家大学研究生院、越南文化部文化艺术研究院的水文化演讲,2009 年10月在日本京都“水与文化多样性国际研讨会”演讲,2010 年10 月日本东京大学、国学院大学、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水文化专题演讲,2012 年伊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水管理的世界史研讨会及培训班”演讲等。推动了中国水文化的国际交流。
概括而言,中国的水文化研究关注点和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关于水和中华文化的关系研究
包括了中国古代贤哲对水的认识和理解、古代哲学思想中的水文化问题,例如孔子、老子、管子等古代思想家对水的哲学理解;关于水的古代文学艺术、中国古代的水利思想、古代水利工程的文化含义、中国古代社会和水的关系、中国古代水文景观中的美学等研究。
2. 地方性的水文化研究
这包括了不同地区的水环境特征和水文化现象,例如长江、黄河的文化现象和治理历史研究,渭河、运河等河流水文化研究,鄱阳湖、洞庭湖等湖泊水文化研究。一些伟大的水利工程的文化现象研究,如郑国渠、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文化现象研究等。地方性的水文化研究、尤其是水和一个地方、城市的文化研究,例如对水和北京城市文化的研究、①参阅李复兴《水与文化》,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 年。泉水和济南城市文化的研究等。
3. 少数民族的水文化
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的水文化丰富多彩,因此少数民族水文化是中国当代水文化研究的重要领域,同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的成果包括少数民族的水文观,水和少数民族社会的形成,少数民族社会中关于水的风俗习惯,少数民族用水、管理水的传统知识以及社会规范、宗教伦理等问题。少数民族的水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②参阅郑晓云《云南少数民族的水文化与当代水环境保护》等,载《郑晓云学术研究文集2006 ~201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年;耿鸿江《纳西族的水文化》,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 年。
4. 水文化的应用问题
探讨水文化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应用、水文化在水环境保护和建设中的价值和利用、水文化与城市建设、农村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水文化在当代的保护传承问题。如何将水文化应用到当代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水环境的改善之中、构建当代的水文化等的问题。
5. 水文化的理论问题
探讨水文化的内涵问题、在当代如何建设、应用水文化、传承和保护传统水文化的问题。③参阅李崇新《浅议水文化的界定、实质及定位》,周魁一《水—水科学—水文化》,李家和《文化概念雏议》,载李复兴《水与文化》,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 年。
水文化研究在中国的较快发展虽然只有10余年,但是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不论是对水文化理论的探讨,还是水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地方文化之间的关系研究、水文化应用问题研究及国际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中国的水文化研究和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果将中国的水文化发展现状放在国际学术环境中来加以观察,笔者认为有以下的优势和差距。
首先,从优势上来讲。目前中国是在国际上大张旗鼓地明确提倡水文化应用和研究的主要国家,中国直接主张“水文化”这个概念,并且围绕这个概念进行理论探讨,在水文化现象研究、水文化的传承和当代建设、应用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虽然说中外在水文化的内涵上没有更多本质的差别,但是中国直接使用水文化这个概念。国外则从某个方面来特指相关现象,比如关于水的传统知识、水的伦理观念、宗教中的水观念、水文化遗产、水管理的传统规范和习俗,关于水的文化认同等。在学科有上水人类学、水社会学、水考古学、水历史学等学科分野,和我们在此所谈的水文化的概念比较相近,但在国际学术领域内使用水文化的概念来概括上面谈到的传统学术领域人们也是理解的,并且有了越来越多应用。中国直接应用水文化的概念来概括相关领域的研究,这说明中国的水文化研究和应用在概念上是比较鲜明的,并且在国际学术学术领域内也是前沿的,这一点有助于中国的水文化研究在国际上异军突起,成为中国学术领域的一个新的亮点。
其次,从差距上来说。笔者认为,中国的水文化研究有三个方面与国际上有较大的差距。第一个方面是,中国的水文化研究行业性的特点较浓厚,从事水文化的研究和应用的科研人员大多数来自于水利行业,近年来水文化研究和应用主要也是由水利部门推动的,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是与此同时,社会上 (尤其是非水利行业)从不同的学科领域开展水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还很少,成果也不多。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这些主要承担科学研究任务的机构中,涉及水文化相关研究,无论是专家群体还是科研成果都是不能和水利行业相比的,这一点和国外的现状有鲜明的反差,因此在中国水文化研究还不是一个社会化的领域。在国外,涉及水文化研究和建设的专家学者往往并不一定是水利行业的从业人员,更多的是来自于高校和科研机构,这一点中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二个方面是关注的内容。中国的水文化研究,目前主要是探讨和水相关的文化现象、文化建设等问题,国外的水文化研究更注重于水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水文化和可持续发展、关于水的伦理道德问题,水文化和人权问题,关于水的传统知识及应用问题等。在学科层面上也更注重从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哲学等学科去研究水和人类之间存在的文化现象。水文化已是一个社会化的领域,没有更多的行业化的色彩。第三个方面是,水文化的应用和公众的参与程度还较低。目前水文化已经开展了很多研究,但是水文化研究的成果在实践中应用程度和一些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公众对水文化参与者分享程度都较低,没有成为水文化分享、拥有和实践的主体。在水文化普及程度较高的国家,例如日本,政府和民间机构每年都会主办大量的活动,例如聘请专家学者进行关于水的公众演讲,举办水周和水主题相关的绘画、摄影展览、音乐会、征文等活动,让大众广泛参与,了解水和人类历史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当今水环境的状况,倡导科学用水的理念和方法,让公众对于水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有清楚的认识,并且在社会生活中付诸行动。同时在很多城市都有关于水的各种博物馆,让大众能够随时了解到水的知识。
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我们不能仅仅依靠技术和工程的手段去化解当代的水危机,而必须通过建立人类对水的科学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制度和规范,也就是通过人类自身的约束和努力,通过文化、技术与工程的途径,去应对我们面临着的日益严峻的水危机,这一观点已经受到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指出:“自从人类降生以来,水就使我们获得灵感、从精神上、物质上、智慧上与感知上赋予我们的生命力。分享与运用我们知识系统中包括传统的与本土社会中的丰富内容,同时学习我们在历史上与水互动中形成的经验,将极大地贡献于寻求应对今天水挑战的解决方法。说到底,我们必须更好地理解社会、水、环境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这些互动是植根于社会与文化过程中的,确实地,水管理自身理应被理解为一个文化过程。”①Message from Mr Koï chiro Matsuura,http://portal.unesco.org/en/ev.php URL_ ID=32199&URL_ DO=DO_ TOPIC&URL_ SECTION=201.html.
人类在历史上已形成了和水这一自然物质之间的纽带关系,即水文化。我们不能把人类和水之间的关系简单地看做是一种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而应该是一种文化关系,这就是水文化在当代的价值所在。水文化使我们在对待水的时候拥有科学的价值观和理解、更丰富的知识、友好的行为模式、完善的制度和法律规范、对水资源和水环境有更多的亲近和更美好的享受、拥有更高品质的水生活。
既然水文化在当代仍然有巨大的价值和广阔的前景,那么应该怎么看待水文化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层面上去理解水文化,也就是科学研究、文化建设与运用三个层面。
从水文化的理论特征上来说,水文化包括了人类对水的理解、价值观、宗教理念、行为,关于水的社会规范和风俗习惯、物质建设成果等多个层面,以及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之中的水文化。因此水文化研究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学科进入水文化研究。水文化研究的核心是研究人水之间的文化关系,这种文化关系包括上述不同的层面以及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与此同时,这些特点也注定了水文化研究是一个巨大的,可以包融多学科进行研究的交叉学科。水文化研究,为不同学科进入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个巨大的平台和深入研究的广阔空间,在当代其学科上的价值在于,为不同的学科提供了一个共同研究水文化现象的平台和对话的空间,如果仅从某个学科去研究关于水的文化问题,那么在这一学科内部对话的空间是有限的。因此在国际上很多相关水文化的国际会议上,来自于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都能找到自己对话的对象和和表达的方式,不论用展览还是音乐、学术演讲的方式,在这个空间内都是可以被接受的。因此不论水文学、哲学、宗教学、历史学、社会学、考古学、人类学、建筑学、艺术学等不同学科,都可以进入这一个领域研究,从不同的学科去研究人类和水之间的文化关系。这些学科在进入水文化研究之后,都可以在水文化这一个领域取得相关的成果,同时也可以丰富既有的科学领域。例如研究宗教和水的关系、关于水的哲学思想、古代水建筑的艺术学内涵、少数民族的人水文化关系和文化现象等。因此水文化作为一个学科,作为一个多学科可以进行共同研究和对话的科学领域是成立的。
在中国谈及水文化,则更直接指向本文中所谈到的内涵,不会有更多的分歧。笔者认为,这种状况对中国进行水文化学科建设、举起水文化这面旗帜十分有利。在当代进行新学科的创新,在国际环境中建设起一门新的学科非常困难,切入点已经非常有限。而水文化不仅在国外有广泛的基础,在国内也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尤其是政府已经列入建设的规划,这就为中国创立水文化这门学科的奠定了基础。因此,水文化完全可能成为中国在当代国际学术领域推动建设的一门新兴学科,这不仅有利于中国的学术创新,而且通过建设能使中国在这一个学科概念下成为领先的国家。与此同时,水文化的研究、建设和应用,也将对建立良好的人水和谐关系、保护水环境、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发挥积极作用,这应该是中国建设水文化更大的价值所在,也是中国学术创新一个难得的机遇。
水文化是一种已经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文化现象,大量的研究表明,水文化作为人水关系的表现形式,在人类社会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在维持人与水环境之间的良性关系起到了积极作用。水文化不仅是人类保护水环境的一种重要基础,同时也是人类享受水的高级形式。人类历史上所形成的水文化是我们今天应该继承一笔重要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我们应该延续下去的关于水的文明,这一点毋庸置疑。因此在当代对待水文化,首要是传承和发展人类历史上形成的水文化,不能让人类这一笔宝贵的财富在当代社会发展中丧失,而是通过不同的方式与渠道继承传统水文化,使之在当代发挥积极的作用并代代传承下去。
由于水文化具有民族性、地方性、时代性等特征,因此水文化的构成要素在不同的民族、地区、不同的时代是不同的。在今天全球迅速的城市化过程中,人和水的关系与农业社会相比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某些民族中存在的水文化因子在另外一些民族和地区中或许并不存在,但是在今天人类对很多水文化的因子有着共同的需要,尤其是在城市化过程中。例如对水和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关系的理解和认识,对水环境的友好行为,美化城市的水景观建设,当代的节水文化,亲近水、享受水环境的设施与场所等。与此同时,人类面临着越来越多涉及水的共同问题,如水短缺、污染、干旱、洪涝、水资源不均衡、水冲突等问题,也需要共同的文化去加以应对。因此在当代有必要在继承人类优秀的传统水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和居住环境建设,进行新的水文化建设,建设和当代发展相适应的水文化。水文化的建设包括,关于水的观念建设、行为规范建设、制度建设、物质建设等层面,具体到人们对水的深刻理解、对水的友好行为、保护水环境的社会习俗、社会规范和制度、富有文化的内涵的水利设施建设等,让人们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拥有水文化。水文化的建设应当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规划设计其建设内涵和建设目标,将传统和现代结合起来。
水文化应用的核心,是将优秀的传统水文化、当代水文化研究与建设的成果运用到提高人们对水的理解与认识、保护与建设水环境、让人们享受更高品质的水生活的过程中去,将文化作为一种手段,使人们在对待水、使用水和保护水、建设环境的过程中更具有文化的内涵,通过文化的应用来实现水的可持续发展。大量的研究表明,在当代对待水、使用水和保护水的过程中有无文化,仍然是有较大的差别的。今天在城市中由于居住环境的变化,人们和自然的水环境的距离越来越远,尤其是对很多青年人来说,对水的来源的认识,可能只是天上下雨、打开水龙头或者从商店中买到,对水和人类文明形成和发展之间的关系认识可能越来越少。水的属性,也越来越多地从自然的属性被商品化属性所代替,对待水的行为也可能越来越多地成为一种商品消费化的行为。①郑晓云:《水文化与生态文明》,序言,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 年。这一切都将不利于水的可持续利用。因此人类的水文化建设和应用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类对水的可持续利用,使水资源成为人类生存永久的可利用资源。而水文化建设的过程,则是使人类在对待水、使用水和保护水的过程中更具有文化性,也就是对于水的状况有更丰富的知识、对水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对象关系有更深刻的理解,在使用水和保护水的过程中有更好的友好行为和习俗、规范、制度,水利建设也更具有文化内涵。因此我们有必要利用文化的手段实现上述目标。将人类共同的优良水文化传统、当代的水文化研究成果和水文化建设理念和规划,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为此我们需要开展广泛深入的公众教育和水文化知识普及,规划设计更富有文化理念的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的社会规范、社会习俗和管理制度,通过文化的手段及保护水环境和水设施。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水文化作为一种人类社会中与水相关的文化,形成于人类与水的长期互动过程之中。这种文化现象,不论我们今天注意到或没有注意到,都已在人类社会中广泛存在。研究也已表明,水文化在人类历史上对水的利用、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在当代,水文化是实现水的可持续利用不可缺少的要素,是我们维持对人水关系的理解,建设良性的行为、制度与环境的重要基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6 年世界水日宣言中指出:“在世界上不同的地方,文化传统、本土惯例、社会价值决定着人们如何看待与管理水。”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http://webworld. unesco. org/water/wwd2006/.水文化可以作为一种遗产加以继承,也可以作为一种文化进行建设,作为一种手段运用到水的保护之中去。总之,在当代对水文化继承、建设与运用,是我们化解水危机、保护水环境的一项迫切工作,有必要大力彰显水文化的价值,推动水文化的建设与运用。
水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有其结构,同时也有其理论特性,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出现,有现实的基础,也是时代的迫切需要。水文化在国际学术空间尽管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但相关的研究与应用已有较好的基础,水文化的概念也越来越多地被国际学术界所认同。中国学术界近年来大力推动水文化的发展,大力拓展水文化的理论与运用研究,开展国际交流,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同时水文化的建设已上升到中央政府的层面上,为中国水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因此作为一个新兴学科而言,水文化研究不仅在国际上有广阔的前景,也是中国学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机遇,只要加强学科建设,中国就有可能将水文化建设成为一个在国际上领先的新兴学科。应当大力加强水文化的学科建设与研究工作,鼓励不同学科的科研人员,从不同的学科对水文化进行研究,包括水文化的理论、历史上形成的文化现象、当代的文化及其建设与运用等,将水文化建设成一个新兴学科。应当注重培养水文化研究与教学的人才,鼓励大学与科研单位设立水文化教学与科研的机构。
作为一种应对当代的水困境的有效手段,水文化的运用不仅有广阔的前景,同时也有迫切性。因此应当大力加强水文化的建设与运用,一方面是继承人类历史上形成的优秀的水文化,另一方面则需要根据当代不同的人类居住环境特征与发展的需要,建设相适宜的水文化。在一些民族、地方存在的水文化因子,在另一些民族中却不足或不存在,这就需要在当代加强对人类共同的优良水文化因子的吸收。不论人类的水文化存在何种差异,但对水文化的需要却是共同的,我们都需要有对人水关系的充分认识、对待水的友好行为、可持续利用水的制度、保护水环境的规范等。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水文化的建设,在应对水危机、保护水环境的过程中,大力加强水文化的运用,将水文化运用到提高公众对水的认识、培养水环境友好行为、建设人水和谐关系、水环境建设与保护中,开展水文化宣传与普及,在改造水环境、建设水设施的过程中注入更多的文化因子。
中国的水文化目前在研究、建设、应用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存在着行业内的局限性,社会性还较弱。水文化作为水利行业的文化建设是大有益处的,但水文化肯定不等同于一种行业文化,应当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性,应当成为一种公众文化,成为一种全社会共有的文化。因此在缩短中国与水文化较发达的国家之间的差距,全社会更广泛的参与是一个关键。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当有更多学科的学者参与到水文化的研究中来,从社会的角度讲,应当让全社会都拥有更丰富的水文化,享受到水文化建设的成就,使水文化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水文化是一种人类共同的文化,在今天,为了实现水的可持续发展,人类需要有共同的文化,因此中国不论是在进行水文化的研究、建设还是应用,都应该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一方面使中国优良的水文化能够走向世界,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造福于人类;另一方面应该大力吸收世界不同民族、国家、地区丰富的水文化,应用于中国的水文化建设,这样才能很快地提高中国的水文化建设和应用的水平。加强水文化的研究、建设和应用,不仅要注重物质层面上的水文化建设,例如水景观的建设、亲水场所的建设等,更重要的是意识和制度层面上的建设,提高人们对人水关系的认识,强化可持续利用水的制度建设和行为建设,这是缩短中国和国外的水文化建设的差距的重要环节。同时我们也要关注水文化研究和应用的前沿问题,例如如何通过水文化建设去应对气候变化、水文化和构建当代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文化认同的关系,如何以水文化作为手段促进水环境保护、水文化如何应对当代的水危机等等问题,都是一些有待中国学术界进行思索的前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