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然与应然:生态文明视阈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反思与重构

2013-04-11 13:29汪金英刘伟杰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3年5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大学生

汪金英, 刘伟杰

(东北林业大学 生态经济与生态文明研究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一、生态文明视阈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涵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创业教育起步比较晚。2002年,教育部在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进行了创业教育试点。2010年5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实现突破性进展。全国各高校迅速掀起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潮,纷纷开展创业大赛等教育活动。为推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切实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工作,2012年8月,教育部又发布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下文简称“《基本要求》”),第一次对我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做出规范,要求本科院校必须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要将其纳入教学计划,不少于32学时,不低于2学分,并规定创业教育教学内容要以讲授创业知识为基础,以锻炼创业能力为关键,以培养创业精神为核心,要坚持面向全体,注重引导,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的教育原则。《基本要求》的发布为各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依据。党的十八大报告也专门谈到了大学生就业和创业问题,强调转变观念,鼓励创业,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为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发展道路,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强调“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1]。生态文明是规范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形态,解决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不仅要靠科技的、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还要靠文化的手段、教育的手段和伦理道德的手段。生态文明着重强调人和自然的相互关系和发展状态,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创业教育的核心应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生态文明素养的社会公民。

二、生态文明视阈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然分析

爱因斯坦在《伦理教育的需要》一文中指出:仅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大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生态文明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定位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创业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课堂上为学生正确解答这些问题。虽然近些年来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较快,但生态文明视阈下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教育理念偏颇、教育目标窄化、教育内容零散、教育面不够宽等。

1.教育理念偏颇

生态文明时代追求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相统一,既不同于人类被动从属于自然的远古时代,也不同于人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代。生态文明要求重新建构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实现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自然生态的发展进步。生态文明视阈下,我国许多高校的创业教育理念存在偏颇,一些高校混淆了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的关系,没有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理念。“创业教育和创业是两码事,创业教育重在‘教育’,而创业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商业活动,创业教育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素质,发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并非要鼓励大学生毕业后都立即去创办自己的公司或者经营自己的店铺。”[2]创业教育首先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有了创业精神才能发挥创造潜能,才能自主择业或创业,在面对人生各种艰难困苦时,才能够充满乐观,积极向上,干出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

2.教育目标单一

由于我国创业教育的原发动力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率,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导致许多高校把创业教育理解为创业技能培训,或如何引导大学生创办企业、公司。为了提高就业率,许多高校鼓励学生毕业后创业,“自己当老板”,把创业教育的目标锁定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虽然党和国家提出了“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但是创业教育并不等于创建企业的教育。创业只是就业形式之一,不是所有大学生都适合创业。从某种意义上讲,创业教育可以是职业生涯教育,为大学生毕业后创业奠定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但它并不是一种就业教育,并不是一定要把学习创业课程的学生都培养成企业家。“创新创业教育是‘生存’教育与‘发展’教育的统一”[3],既要教给学生生存之道,也要提升学生追求个人价值的意识,通过创业教育引发学生对将来职业生涯的思考,确定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确定自己的职业定位,使学生能够将创造物质财富与展现人生价值相统一。

3.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指出:各高校要广泛开展创业教育,积极开发创新创业类课程,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学分管理。并且强调:各高校要广泛开展创业教育,积极开发创新创业类课程,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学分管理。然而目前许多高校还没有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只有一些讲座或创新创业大赛,这些活动也往往是纸上谈兵,能够付诸实践的并不多。一些试点学校也仅仅开设了少数选修课,创业教育并没有融入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之中,创业教育课程数量不足,实践指导性不强。“创业教育课程的内容应涵盖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实务等内容,注重观念引导、知识传授、技能培养的有机结合。”[4]由于缺乏权威性教材,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高校也往往存在着教育目标不明确,教育内容不系统等问题,很多学校的创业教育只不过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

4.教育面不够宽

创业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而非针对部分学生进行的精英教育,应结合所学专业特点,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虽然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借鉴国外大学的经验,通过创业竞赛等形式自发开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育部也确定了9所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试点。但目前,我国的创业教育并未普及,一些高校组织的“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覆盖面也不广,参加活动的也仅是感兴趣的少数学生。创业教育应扩展覆盖面,逐步走向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通过创业教育,使学生思想和人格不断发展完善,成为符合生态文明时代要求的合格社会成员。

三、生态文明视阈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应然探索

创业教育作为我国新兴的教育形式,其发展完善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既需要国家的高度重视,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基本要求》规定,创业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创业教育教学,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围绕这一教育目标,生态文明视阈下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应着重考虑以下几方面内容。

1.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闯”劲儿

清朝入关以后,把东北视为“龙兴”之地、“龙脉”所在,因而,长期实行封禁政策,不允许开发,不允许汉族百姓迁徙到那里。而中原百姓面对土地的匮乏,连年的灾害,不得不铤而走险,冒死闯关,往往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走到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尚待开发的东北地区。在“闯”的过程中,他们不仅要面对长途跋涉的困苦,而且还要时时躲避官府的捉拿。饥饿、疾病、天灾人祸,哪一样都能使他们的“闯”半途而废,其艰险程度比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大移民都高。但不“闯”便没有活路,一代又一代的普通百姓,历经300余年,不断以英勇无畏的冒险精神,闯进了东北大地。“闯关东”不仅是一部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迁徙人数最多的移民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拼搏史、奋斗史。[5]后来产生于东北大地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以及“北大荒”精神等,可以说都是“闯关东”精神的延续。“闯关东”精神的实质是一个“闯”字,是一种开拓创新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应试型教育体制一时之间难以改变,多数学生“一考定终身”,导致当代大学生学习和被动接受能力较强,创新创造意识较差,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实践动手能力很弱。同时,由于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很少遇到困难和挫折,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不足。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增多了,而敢于干事的学生少了。当然,我们并不鼓励学生们都去冒险,但作为年轻人,应该具有冒险的精神,应该具有一股“闯”劲儿。“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顽强拼搏,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繁衍,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闯关东”人如果不具有冒险精神,就只能在贫瘠的土地上挨饿;中国人民如果不具有冒险精神奋起抗争,就不会有新中国美好的今天。新世纪新时代,我们不再需要像先辈那样冒生命的危险,但在世界竞争不断加剧的环境下,如果不具备一点冒险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只具备守成的能力,那么当代大学生恐怕难以担当时代的重任。“闯关东”精神是由无数平凡的平民百姓所创造的。“闯关东”人身处异地他乡,处境艰难,面对种种磨难,他们不屈不挠,艰苦奋斗,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战胜了来自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种种困难,通过一代代人的共同努力,使原本人烟稀少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成为人口日益丰满的以中原文化为主的开发区。这实质上就是再创业,是一种开拓创新的精神。因此,创业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闯”劲儿,培养他们的创业精神,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提升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2.教育内容:与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

创业教育不仅仅是教育学生如何创业的教育,更是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切入点。生态文明的伦理内涵是树立生态价值观,要求破除传统工业文明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树立和践行生态价值观。生态价值观主张人与人、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早在西周末年,史伯就提出了“和实生物”的思想。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稗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这里史伯指出,多样的事物相互融合,就能达到多样性的统一,世间万物就能生生不息,繁荣昌盛;如果是完全相同的事物和因素的组合,则事物只能同一,失去了多样性和发展的可能,也不会有新事物的产生。当代大学生多数上大学后才住宿舍,种种校园伤害和暴力事件的起因往往是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和小矛盾,由于价值理念的偏差,许多大学生唯我独尊,缺乏和谐共生的思想,不会处理矛盾,不能够与同学和睦相处、互相学习、互相包容、取长补短。因此,创业教育一定要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使其具有首创、冒险精神和创业及独立工作能力的教育。”[6]在培养创业精神的同时,还应该让他们掌握一定的创业知识。结合所学专业,发挥专业优势,系统地掌握创业所需的专业基础知识、企业管理知识、法律法规知识、市场营销知识、保险知识等。

3.教育重点: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大学生是最具创业潜力的群体。然而,目前我国的创业教育却存在着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创业能力培养的问题。一些高校虽然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但授课教师和学生都苦于无法实践,导致学生眼高手低,一些学生在校时表现突出,踌躇满志,但毕业后真的自己创业就会遇到种种难以应付的困难。学生的创业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提升,这就需要学校转变教育理念,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转向注重创业能力的提升。通过建立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或创业项目孵化基地等形式,给勇于创业的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并随时给予指导和帮助。比如宁波大学“为培养学生的科研与创新能力,给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及科技创新活动提供良好平台,宁波大学先后投入487万元,重点建设了15个校内实践教学基地”[7]。以创业带动就业,成为宁大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亮点。“近一半的毕业生考上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三资企业,基本实现了高质量就业。”[8]然而,截止到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仍不成规模,高校的创业教育更多的是学校行为,大学生缺乏创业与创新的热情和精神。“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在西方发达国家,这个数字为20%~30%。”[9]因此,着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和热情,提高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

4.教育路径:实现综合管理

创业者的素质并非天生的,绝大多数是通过后天学习逐步形成的,构建行之有效的创业课程体系是提升学生创业素质的必备环节。创业实质上就是一种创新活动,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创业教育仍处于无序的状态。创业教育的匮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创新思想意识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一,构建一个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美国是世界上创业教育发起较早,普及最广的国家,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到研究生都普遍开设就业与创业教育课,创业教育为美国培养了大批优秀企业家。在实践过程中,美国高校建立起了完备的创业教育体系。如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构建了由“完善的行政管理机构、丰富的创业基础性资源、优质的校友网络和精彩的社团活动”4个基本构成要素组成的良好的创业生态系统。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不同的创业教育。加大洛杉矶分校面向全校学生开展了类型多样的创业教育。本科生将有机会参与如何将观念想法转变为商业计划的创业实践,以及安排他们向有经验的发明家和创业家学习。博士后、博士生和优秀的硕士生都将有资格学习创业相关课程,该课程为他们提供创业的实践经验,使他们学习如何恰当地描述一个需求,如何发展商业计划,如何提出美国临时专利申请等。另外,博士后将有机会参与创业各阶段的实习,为期一年或更久,从而使他们获得创业经验并和有思想的创业家面对面交流”[10]。加州大学完备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可以为我国开展创业教育借鉴。第二,提升师资队伍的水平。教师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创业教育的效果。高校应从社会聘请企业家、创业人士作为高校相关课程的兼职教师,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在教师考核、职称评定、项目经费等方面对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给予支持。除创业教育课外,其他所有科目都应体现创业教育思想,所有科目的教师都应该能够讲授与创业教育有关的内容。第三,建立有效的资金保障渠道。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设立大学生创业扶持基金、创业启动基金等,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如宁波大学为鼓励学生创业,“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探索出具有宁大特色的层次化创业教育体系。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1000多平方米的创业实践平台,其中包括27间创业工作室和15间创业街店铺,免租金,用于支持学生开展创业实践”[11]。最后,把创业教育纳入学校教学管理的全过程,构建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应包括学生素质、教师能力、教学环节、实践平台、创业环境和社会效益等六个核心指标。”[12]通过评价体系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大力开展创业实践,对有创业愿望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学生,强化创业培训,特别要加强创业风险意识的培训。

[1]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42.

[2]若尘.大学生创业教育不是为了要创办公司[N].中国青年报,2010-10-22.

[3]张澍军,王占仁.作为理念和模式的创新创业教育[N].光明日报,2013-03-14.

[4]陈瑞昌.江苏建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N].中国教育报,2008-11-05.

[5]于春梅等.试论闯关东精神的现代意义[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38-39.

[6][9]张自立.加强创业教育,促进毕业生就业[N].人民政协报,2008-05-26.

[7][8][11]张芝萍,李九伟.宁波大学以创业带动高质量就业[N].中国教育报,2013-04-11.

[10]殷朝晖.通过构建创业生态系统推动创业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3-01-04.

[12]张颖.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提升女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3):122-123.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大学生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