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化与大学生道德教育探微

2013-04-11 13:29陈文斌曹文星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3年5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道德校园

陈文斌, 曹文星

(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战略目标,形成了全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化的新格局。同时也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鼓励青年成长”[1]。可见,生态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已成为新时期党和政府全局工作的重要问题。大学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前沿阵地,在生态文化与大学生成长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担负着重要的使命。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校园文化体系与大学生价值取向逐渐呈现出多维形态,造成校园生态文化失衡和大学生道德滑坡现象日益凸显。因此,本文提出新形势下的生态文化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力求通过科学阐述生态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正确认识生态文化与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现实问题,以便促进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生态发展,不断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与精神境界。

一、生态文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1.文化是人类共有的精神家园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内涵与精神体现,对促进人的健康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作用。生态文化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求而产生,是人类对自己行为结果进行反思的产物,“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精神和社会制度,是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方式”[2]。生态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新阶段,是一种品位高境界深的新型文化,它以实现人类社会长远发展为新高度,以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为新境界,“其核心理念是倡导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协调发展,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和谐统一”[3]。生态文化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物质层面,生态文化把科学和可持续作为发展理念,通过转变人类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活生产方式,推动经济循环发展,构建绿色人居环境,最终实现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的发展平衡;二是精神层面,生态文化是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它伴随着人类发展进程中的“生态危机”而出现,是“人类中心主义”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自然过渡,是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三是制度层面,生态文化要求建立与之相关的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倡导人们树立绿色、循环、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形成全社会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道德风尚。

2.生态文化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核心的人类的新的生存发展方式,这是生态文化最根本的特征,也是生态文化最根本的价值所在

生态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对于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美丽中国”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生态文化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价值表现为:首先,生态文化是一种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功能,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审视自己,深刻认识自己在大自然中的存在与价值,指引其树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提升其道德素质与精神境界;其次,生态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具有深厚的行为内化功能,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全的生态思维,深刻反思其在自然生活中的生活生产方式,从而把大学生道德教育内化为切身实际行动;最后,生态文化是一种科学方法论,具有积极的指导应用功能,能够帮助人们及时发现并解决大学生道德教育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不足,促进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生态发展,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效果。

二、生态文化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关系及其存在的问题

1.生态文化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辩证关系

生态文化与大学生道德教育是两个性质截然不同的概念,分属不同的理论范畴,在性质、主体以及教育内容和方法上都有着显著的差别。生态文化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主体是全体社会成员,教育内容上涵盖了对社会成员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塑造,方法上以隐性教育为主。而大学生道德教育是一种以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社会公德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主体是教育者(主要是高校教职工),方法上以显性教育为主。

生态文化自出现以来,就与各学科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大学生道德教育结合生态文化研究最早源于教育生态学。在教育生态学中,生态文化逐渐被引入教育领域中,生态理论与方法开始被用来研究和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随着生态道德教育学科的出现,大学生道德教育与生态文化日益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二者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一方面,生态文化为大学生道德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生态文化是一种高品位高境界的新型文化,涵盖了生态学、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教育学等理论基础内容和系统论、和谐论、平衡论、内在关联论等生态方法论,这种内涵丰富的生态文化运用于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中,就形成了具体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生态观。大学生道德教育应充分挖掘生态文化的教育内涵,并结合生态方法论不断推进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大学生道德教育是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能够为生态文化建设提供思想保障与智力支撑。大学生道德教育是以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培养大学生健康行为习惯的社会活动,着眼于处理大学生与他人、社会、自然的关系问题,是生态文化建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大学生道德教育活动,能够帮助大学生科学把握生态文化的内涵,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培养生态文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种人才,促进生态文化的科学发展。

2.生态文化与大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校园生态文化失衡严重 当前我国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失衡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物质层面上,不少高校在校园硬件设施建设上存在着盲目扩建新建的现象,而对校园的规划布局、人文景观的塑造以及校园环境的绿化等方面欠缺合理的考虑,造成物质层面的校园生态文化片面发展迅速、内涵缺乏;精神层面上,部分院校存在着重物质层面轻精神层面的的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倾向,以至于出现生态理念模糊、生态意识薄弱、生态行为缺乏、校风学风教风建设严重滞后等问题,从而导致精神层面上的校园生态文化发展缓慢、品位不足;制度层面上,不少院校在校园生态文化制度建设上机械化、形式化问题严重,造成校园生态文化建设行为实践能力不足,从而导致制度层面的校园生态文化水准不高、发展滞后。这一系列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高校校园生态文化的均衡可持续发展。

(2)大学生道德滑坡现象明显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社会经验少、生活压力大、心理上并没有完全成熟,而且我国长期以来的大学生道德教育仅局限在意识形态领域,着眼于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对道德教育的生态价值与大学生的行为实践活动认识不足。这一切都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严重影响,造成大学生道德素养缺乏,道德境界不足。一是大学生人文道德意识薄弱。不少大学生存在着价值取向多变性、真诚度缺失、心灵脆弱、功利思想严重、责任感缺乏、集体观念不强等问题,造成大学生学术造假、阳奉阴违、恋爱同居、自杀、中伤等不良道德行为凸显。二是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缺乏。主要表现为大学生生态道德责任感较弱、能力较差、行为实践活动缺乏,很多大学生无法对自己的道德行为作出正确的认识、选择和判断,造成日常学习生活当中自律性不足,乱吐乱画乱扔、铺张浪费、跟风攀比行为严重,生态环境意识缺乏,道德实践活动参与性不强等问题。

(3)大学生道德教育生态环境复杂 自然环境方面,长期以来的“人类中心主义”和“人定胜天”思想,造成了人类控制、支配和征服自然欲望的膨胀,使我国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生态问题,如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污染严重、生物物种灭绝等,对我国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生态意识造成了深刻的影响,消解了大学生的生态文化思想,增加了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难度。社会环境方面,一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国的往来与联系,西方社会的资产阶级文化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传入给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二是市场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大学生价值体系的多元化、就业压力的扩大以及个体差异的复杂化等问题,给我国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道德困惑和思想压力;三是新型传媒的出现,改变了我国高校师生的生活、学习以及交往方式,大量消极的、低俗的网络文化充斥着大学生的心灵,造成了他们道德思想的蜕变和道德行为的失范。

(4)大学生道德教育生态发展可持续性不足 大学生道德教育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上的持续性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充分发挥道德教育的内外系统功能,以形成强大的道德教育合力,促进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不少院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生态系统缺乏,造成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可持续性不足与效果不明显等问题。一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系统内部结构不合理,在“管理—实施—反馈—评价—保障”的教育结构中存在着系统建构不健全、分工不明确、权力交叉等问题,造成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过程中推诿、制约、阻拦等现象不断,严重制约了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的顺利推进;二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系统外部功能不完善,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道德教育合力,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队伍结构不合理,教育内容与方法不科学;等等。造成大学生道德教育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难以形成,大学生道德教育生态发展的可持续性难以实现。

三、新形势下构建生态文化推进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当前,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环境复杂,大学生生态价值观、道德观缺乏,推进大学生道德教育更加需要我们充分考量生态文化的作用与价值,把生态文化建设与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结合起来,把握道德教育中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新要求,构建一套完善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生态系统合力发展的工作体系。

1.注重舆论宣传引导,优化校园内外育人环境

大学生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努力,合力完成。面对当前我国严峻的生态文化与道德教育环境问题,新时期构建生态文化推进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渠道开发,充分发挥舆论的宣传引导作用,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空间与氛围。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主流媒介,大力宣传和倡导生态价值观、道德观,唤起人们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视,不断加大对生态文化与道德教育的宣传力度,深度挖掘生态道德教育的内涵和鲜活亮点,以形成强大的宣传态势,营造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生态发展增添活力,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化意识与道德水准。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校园广播与校报在校园层面的宣传引导作用,广泛开展生态主题教育、环保活动、志愿者服务等形式多样的道德教育活动,大力加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积极推进校校之间、校企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建立高校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和大学生道德教育基地,构建具有高校特色的“生态校园”、“绿色校园”与“文明校园”,让生态文化和道德教育在校园内蔚然成风,让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随时随地接受生态文化的熏陶感染,不断充实精神生活,提升道德境界。

2.加强大学课堂教育,更新教育思想与方法

学校是构建生态文化推进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课堂、主阵地,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学校教育的主动权,重视课堂教学,积极建立完善的生态道德课堂教育机制,把生态教育理念渗透到大学生道德课堂教育的各个环节,不断培育师生全体的生态道德意识。首先,要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丰富课程教育内容。根据素质教育发展要求适时调整课程体系结构,加大公共基础课程建设,培育大学生的公共基础道德,同时适当增调一些与生态文化相关的必修、选修课程,与大学生公共基础课程形成合力,不断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意识与道德观念。其次,要更新课堂教育思想,推动教育者角色转变。构建校园生态文化,提升大学生道德教育是全体师生共同的责任与目标,“教育者不能一味地把持话语权,把自己当做发号施令的指挥官,要把工作重心从教师施教转为师生体验共享”[4],要积极加强教师素质的自我提升,树立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最后,要创新教育方式,树立生态教育方法。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独立人格,推动由灌输式向互动式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坚持教育与批评、鼓励与引导的教育理念,坚持人文式、互动式的教育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平等互动的学习过程中深刻体会生态文化的精神意蕴,积极参与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推进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的有效进行。

3.整合网络教育资源,占领网络教育阵地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了教育途径与手段的日益多样化,随着3G网络的迅速推广和广泛应用,网络的使用在大学生中越来越普及,网络文化逐渐走入大学生的世界并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网络教育资源的利用与整合,及时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充分发挥网络工具在生态文化与大学生道德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一是要大力加强网络文化管理,规范网络语言使用情况。要加大对网络文化的监督与管理力度,重视网络生态文化的更新与普及,适时监测并清理网络中出现的低俗、萎靡的文化思想,注重网络文化中生态观念与道德意识的融入,用生态化、人文化的语言来规范网络语境,以构建网络生态文化系统,促进大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二是要加强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引导,推进“绿色上网”工程建设。通过开设大学生网络行为教育课程、构建校园绿色网吧、搭建大学生网络学习平台等方式,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有效规范与引导,及时把握大学生思想状况和行为走向,并充分利用QQ、微博、微信等主要网络交流工具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化与道德教育的熏陶与感染,让大学生在上网的过程中增加生态知识,提升道德境界。

4.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教育生态实效

实践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与形式,是新时期构建生态文化推进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与载体。生态文化与大学生道德教育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认识并转化为实际行动。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加强大学生实践教学建设,深入开展生态化的实践教育活动。首先,要大力开展课堂实践教学。通过开展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把生态文化、德育理论知识与课堂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消化和巩固课堂知识,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提高学生构建生态文化培育道德实践的认识能力与水平。其次,要积极建立校园实践活动平台。加强校园生态教育基地、道德教育基地建设,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和培训,广泛开展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生态主题活动、社团活动、环境保护活动等实践活动,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生态的道德意识,促进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生态发展。最后,要积极组织大学生进行校外实践体验活动。通过开展生态旅游、社会调查、“三下乡”、“四进社区”等活动,引导学生更多地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回归生活,增加生态文化建设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趣味性、时效性,不断拓宽大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

5.提高思想认识,培育大学生主体的自觉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大学生作为高校校园活动中的重要主体,在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与道德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大学生生态价值观、道德观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因素。面对当前我国大学生中存在的生态文化知识欠缺、价值取向多元、思想意识复杂等问题,新时期构建生态文化推进大学生道德教育,更需要大学生提高思想认识,促进大学生自我学习与自我教育能力的提升,从内心自觉地进行生态文化和道德品行的学习与修炼,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自觉加强对生态文化知识以及德育理论的认识与把握,不断通过生态文化思想的武装和道德情操的陶冶,培养自己的生态意识与道德情感。其次,要充分利用学校搭建的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和大学生道德教育平台,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教学实践活动,在实践生活中培育自己的生态意识和道德自觉,促进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科学、可持续发展。最后,要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在实际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树立人、自然、社会三者和谐发展的理念,培育健康的道德素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余谋昌.生态文化:21 世纪人类的新文化[J].新视野,2003(4):67.

[3]张荣,陈桂芳.生态文化与高等教育[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7):117-120.

[4]于景志,杨锡军.以人为本与高校德育工作创新[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2):56-57.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道德校园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