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初探

2013-04-11 13:29马亚男纪亚光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3年5期
关键词:中国梦政治思想

马亚男, 纪亚光

(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天津 300071)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在多种场合系统阐述了“中国梦”这一全新的政治理念。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

2013年3月17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2]

“中国梦”的通俗表达,使原本充满深刻内涵的政治理想转变成为易于人民理解、传播和热议的话题,在全国上下掀起了围绕“中国梦”的讨论热潮。简言之,“中国梦”的内涵就是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即“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期盼的民族伟大复兴梦想”。而这一奋斗目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一个,那就是人民的福祉,每个人的幸福所在。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包括每个中国人的梦。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3]”

“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中国梦最终是由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个体梦想汇聚而成的。因此,“中国梦”的提出,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一面凝聚全国人民共识和力量的思想旗帜,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要经历的思想洗礼和精神升华。同样,对于思想领域中不可或缺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中国梦”的提出和热议,无异于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次大规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实现目的。当“中国梦”与思想政治教育统一于“人”的同时,思相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成为“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思想保障,可以说,二者之间存在不可割裂的理论与实践渊源。因此,分析和探讨“中国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梦”的理解,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新的视角。

一、“中国梦”彰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属性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优秀品格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学习领会“中国梦”的深刻内涵,首先应明确“三个必须”的精辟概括:即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习近平主席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所谓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4]一言以蔽之,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统一于中国道路之中,这“三个必须”为“中国梦”打上了鲜明的政治烙印。正如习主席所指出的:“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5-6]。由此可见,“中国梦”的系统阐述,彰显了爱国主义的本质特质和时代特征,这些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属性是一脉相承的关系,代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长期坚持并毫不动摇的政治属性。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崇高美德;中华民族在绵延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当前,爱国主义在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实践中正焕发出崭新的时代内涵,凝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最深层的力量源泉,这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政治属性的题中应有之义。

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系统地施加思想意识上的影响,将一定的社会政治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思想意识和心理品质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内在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7]其中的内容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属性,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范围和领域,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经过近代以来百余年的不懈探索、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多年的不懈奋斗、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的艰苦创业、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开拓创新……种种实践经验表明,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在任何阶段坚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必须坚持动员和激励全体中国人实现“中国梦”的坚强决心和实干勇气。

反思当前,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出现了一些实用主义的理解误区,表现为片面宣扬思想政治教育功利化倾向,忽略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进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作用,甚至出现了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无用论”的说法,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和抹杀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属性。

“中国梦”为“个人梦”提供了广阔的成长沃土。个人的前途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每一个人的奋斗努力,都是中国梦的组成部分;只有将个人的梦想与祖国和民族的未来联系在一起,个人梦想才被赋予成真的可能。因此,“中国梦”能够再一次强有力地将全国人民凝聚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的旗帜下,它体现在每个人辛勤的工作岗位上,体现在每个人对梦想的追求和奋斗中,它彰显了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治属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开拓创新等时代精神的教育;要善于发掘和宣传实现个人梦想的先进典型,运用生动的素材、榜样的力量鼓舞和激励人民;综合运用思想教育、舆论引导、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方法途径,[8]提升人民的精神境界,强化人民的精神力量,使“中国梦”不断深入人心、发扬光大。

二、“中国梦”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全面而丰富的内涵。“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需求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关联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马克思认为:“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需要即他们的本性。”[9]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应从人和客观世界的主客体关系中认识和定位人的需要。“所谓需要,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渴求或欲望,是人的生命存在、发展、延续的客观要求,是对客观的生理条件和社会条件的主观反映。”[10]马克思强调:“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11]恩格斯也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12],“每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13]

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是以德、智、体、美等诸多因素构建的全面发展的人,在构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价值取向是追求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具体活动的展开也应是以人为出发点,通过人来实施,又以人为归宿,“人”的问题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14]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是满足人们求真、求善、求美的需要的工作,是符合规律的真、符合目的的善与符合理想的美的和谐统一,[15]最终归结为人的全面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开始注重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概念、理论范畴、实践规律等基础问题的梳理、研究和体系建构工作,经过20多年的发展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视野不断扩宽,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意识不断深化。然而,通过冷静客观地分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我们认为,在实践环节中,目前还存在教条僵化地理解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和方法的弊端,集中体现为人文关怀的缺失,教育实践脱离个人的现实生活,脱离个人的思想实际,脱离个人的实际需求。由于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得不到受教育者的认同和接受,也失去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可能性和必然性,这也成为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且苍白无力的重要原因。[16]

不得不承认,现代社会的高度发展,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条件与对象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需求的空前多样、社会关系的最大丰富……当代社会的自主、竞争、平等、开放等时代特征,使个人越来越渴望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愿望,不断发展和发挥自身的创造能力,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可持续发展,使个人的梦想早日成真。

习近平主席在阐释“中国梦”时提出了“三个共享”:“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17]可以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生出彩机会的渴望,正是中国梦最富生命力的构成。没有国家富强,就没有人民的幸福;反过来,如果不把“人民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作为国家富强的目标,就会失去国家富强的内在动力。

因此,“中国梦”实现的支点在于中国人民,它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生动体现,更是基于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和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的产物。它重申了个人的幸福是“自由的生命表现”,是人的“生活的乐趣”[18]。一切为了人民,梦想便有了牢固的根基。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阶段,最大程度吸纳人民群众参与改革发展,最大程度促进全面小康的共建共享,最大程度动员全体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就能激发每个中国人的进取心和创造力,焕发出无穷的力量。[19]

“中国梦”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是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坚持、运用、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但决不能成为在政治和思想上限制人、制约人、规范人的手段和工具。依靠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显著特色。综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再到“中国梦”的提出,始终离不开“群众路线”这条生命线。人民是否满意、是否幸福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是否行之有效的根本尺度。

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应吸收和借鉴“中国梦”对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关注人文关怀品质,克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缺位与错位,改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情感交流的渠道;关注人的尊严、人格与能力的协调发展,[20]建构一个从关心人的基本需要到引导人的终极追求、从物质需要向精神追求转化、从外化于行向内化于心推进的“以人为本”价值体系。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建设幸福生活、实现美好“中国梦”奋斗过程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梦想创造条件;更要唤醒人的主体意识,解放人的思想,启迪人的智慧,尊重人的价值,提升人的精神品位,丰富人的心灵世界。唯有此,思想政治教育才不会把人当做工具来培养,而是作为目的来培养。[21]也只有如此,“中国梦”才会真正铭刻到人民群众的头脑中,铭记在人民群众的心坎里,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三、“中国梦”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视野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发愤图强的复兴之梦,也是与世界人民携手共进的共赢之梦。中华民族向来主张“和而不同”,希望各国人民的权利都能够得到尊重,各国人民的愿望都能够得到满足。“中国梦”不仅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古老中华民族的梦,它更与世界相连,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是相通的,它的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以及实践特色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作为最有发展潜力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梦”的提出和实践必将吸引全世界的关注。当今时代,任何国家的发展都需要不同国家之间、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交流和共同进步,中国梦的实现以及中国的未来面貌,必将成为世界各国研究和借鉴的宝贵资源,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做出贡献。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实现“中国梦”的思想保障和主要实践环节,也因此拓展了世界视野。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把弘扬中华文明与促进人类文明的崇高事业统一起来;中国梦为世界带来的是机遇而不是威胁,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中国梦”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升华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增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特色,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品格。

目前,我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的发展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还需要几代中国人凝心聚力,付出长期不懈的探索和努力。对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世界视野表现应着眼于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联,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以更加自信、开放、包容的姿态面向世界,为世界发展传递正能量。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在解读“中国梦”的过程中,要坚持植根历史、立足现实、面向世界、展望未来,妥善处理适应与超越、继承与创新、批判与借鉴的关系,引导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一切保守、僵化、故步自封的观念,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借鉴和吸收人类一切有益的精神文化成果,建设传承民族特色,富于时代精神,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的先进中国文化。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国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育国民的世界胸怀,以发展的眼光冷静面对和正确分析实现“中国梦”过程中遇到的各类矛盾。要认识到这些问题出现的必然性,这些问题不是我国独有的,而是世界各国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更不能将矛盾归因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上来。要引导人民做到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坚持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中国梦”的内涵和外延,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内容、主导性内容和拓展性内容。“中国梦”通过平实而富于意蕴的阐释,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生成和发展的规律,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科学化水平,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发展完善,发挥着彰显政治属性、凸显价值追求以及拓展世界视野的重要功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的理论和实践贡献。

[1][2]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2-11-29].www.gov.cn.

[3][4][5][17]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 3月 17日)[J].新华月报,2013(4):上.

[6]史小娟.试论“中国梦”的德育价值[J].中国报业,2013(4):142.

[7][8]刘茂杰,等.实现中国梦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J].求是,2013(9):18-19.

[9][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4,330.

[10]陆庆壬.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4:20.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3.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614.

[14]张耀灿,曹清燕.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述评[J].理论探讨,2008(3):161.

[15]李建德.思想政治教育六大前沿问题研究综述[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2(3):56.

[16]邓福庆.走出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几个误区[J].学术交流,2007(12):37-38.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8.

[19]王东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体系建构[J].教学与研究,2005(2):86.

[20]佟瑛.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内涵及实践途径[J].当代教育论坛,2010(1):39-41.

[21]熊建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导论[J].思想理论教育,2007(Z1):78-79.

猜你喜欢
中国梦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