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013-04-11 12:54
关键词:大众化校园文化马克思主义

李 莉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校园文化活动越来越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载体,而且随着其形式和内容的不断变化与丰富,也愈来愈显示出课堂理论教学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在高校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无愧为人类文化的瑰宝,它经过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沉淀,不仅具有实践的真理性和鲜明的科学性,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更是经过我国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得以证明的科学真理。所以它是我们中华56个民族大团结的思想基础和大力繁荣中国先进文化的灵魂。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等,这所有的具有历史性功绩事件的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完成的。马克思曾经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历史的发展也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奋斗,才能有改变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对此恩格斯曾回顾说:“我们决不想把新的科学成就写成厚厚的书,只向‘学术’界吐露。正相反,我们两人已经深入到政治运动中。”由此可见,俩位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都非常注重实践,反对脱离实践的理论学问。马克思主义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它是实践的、有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而不是一种为人们崇拜信仰的空洞说教。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广泛渗透到群众中的过程就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本质属性彰显的过程。正如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明确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这就是马克思提出的“理论掌握群众”,他认为理论思维要被群众理解、认可、并接受,是需要达到一定的程度,继而才能为人们在实践中运用,这就是所谓的大众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才是其本质属性,也是我们的必然要求,才能成为我们在生活实践中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

高校是优秀青年人才的聚集地,是传承先进文化知识、创新活跃学术思想的主要基地,是培养国家栋梁之才和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场所。在这里聚集的青年都是有机会接受现代科技教育的幸运儿。他们是一群具有崇尚科学和勇于创新的活跃分子,是国家战略“科教兴国”的最大受益者,同时也是实践者和完成者,正因如此,历届国家领导人都对青年一代给予无比高度的重视。因此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帮助他们学会用理性的思维方式分析思考身边的现实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大学生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对国家未来的发展也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因此高校是研究、宣传、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非常重要的阵地。

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呈现出了多元的思想文化,高校的校园文化也难以避免受其影响。尽管我们的大学生都是经过了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初高中的政治教育,大学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等,但是我们目前的大学生都没有很好的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哲学真理。有些学生只是对某些观点肤浅或零散的知晓一点,有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只是一知半解,甚至有些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不是真理或已经过时。(据2011年对山西师范大学1126名在校大学生所做的思想调查显示:有25.3%的人承认他们觉得马克思主义在某些领域或某些观点不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有49.7%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对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影响不是很大;只有39.3%的人表示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前途是有信心。)之所以产生这种情况,原因可能很多,但不能不说与对马克思主义没有真正认知有关。由此可见,在高校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尤为重要的。

二、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以及对大学生能力提升的积极作用

异彩纷呈的校园文化活动既丰富了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同时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对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力的提升也有一定的加强作用,是一种包含学术、知识、团体、兴趣、个性等综合性于一体的活动,高校应该重视并加以利用起来。

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多样性的。随着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人群越来越多,高校学生的各方面素质随着每年高校的扩招和各种综合因素的复杂化,校园文化需求也随之趋于多元化体系发展。这就要求高校应有足够的文化活动场所和指导队伍来满足学生的需求。就我们目前所熟知的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主要有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特色学术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活动、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独特新颖的网络文化活动、异彩纷呈的社团活动等。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会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行为模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和积极的作用。

(1)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所以我们国家特别注重个人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和培养,比如在各大高校都开设了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让学生接受教育与启发,除此之外高校其实还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如党团学校培训活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及党团知识竞赛、党建征文、国内外热点问题大家谈、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政治理论学习交流会、《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宣传活动、倡导学雷锋活动、在大学校园开展爱心故事讲解之类的活动、这些活动开展的目的都是为了使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更好的接受思想品德教育,从而能够成为一名具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大学生。

(2)特色学术文化活动。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知识为目的的学术文化活动也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文化、科技为载体的学术文化活动的开展有很多,如组织科技活动周、专家论坛、学术沙龙、科普展览、学术讲座等。使学生能够产生兴趣,从中学到知识,同时还可以起到娱乐的作用。通过这类学术文化活动的开展使得校园文化建设更加具有人文科学精神,这样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个展现和证明自己的平台,同时最前沿的科研和人文发展成果也能够让学生切身领略。

(3)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活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的形成不可或缺的部分便是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活动。众所周知所有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最活力四射、异彩纷呈、玲琅满目集多元化为一体的便是文艺体育活动,各类文体活动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给校园文化的发展带来蓬勃生机。

(4)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利用课余闲暇和寒、暑假期,使学生有组织、有计划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多样,有理论知识宣传、社会调研、参观访问、科学技术培训与合作、文化卫生下乡、扶贫顶岗支教、生产实践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融入社会、知行合一,实践文化是各大高校文化的窗口。高校要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必须要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让学生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志愿活动服务社会,进一步深化课堂知识,促进专业学习,激发学习热情;并在社会这个大教科书中接受实践教育,开阔眼界、提升实力、增强毅力、培养独创精神及优良品格,于此同时也会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

(5)独特新颖的网络文化活动。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正以惊人的速度在高校学生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利用和普及。随着百度、搜狗、WWW等各大浏览引擎,新浪,QQ、微博、微信、BBS、博客、人人、网络游戏等的广泛使用,网络已然成为现代大学生生活中学习、娱乐、购物的重要工具。最近几年的调查数据显示,超过70%的学生每天上网的时间超过一个小时。可见大学生日常的生活包括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受到了网络的影响,这种影响对某些学生来说甚至超过社会、学校及家庭的影响力度。

(6)关于校园文化活动,我们不得不提到学生社团活动,大学校园中不可或缺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便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也因为如此高校一直以来都很积极的倡导通过开展社团活动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社团活动的建设,以及增强社团活动吸引力等问题一直以来都受到高校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时代的不断进步和改变,使得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也必须随之不断更新,在秉承优良传统的同时不僵化,紧跟时代的主题补充崭新内容,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一系列积极的教育、顾励、熏陶等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校园文化活动切实充分发挥了同学们的积极热情和青春张扬的个性,对大学生有非凡的吸引力,同时也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依托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指通过宣传教育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被绝大多数人理解并掌握,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的过程。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从很多层面来理解。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最新理论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大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并且为大学生所理解和掌握,最后转化为大学生自觉的实践活动。这既是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要求。

各大高校很重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但在实际生活中,常会听到一些诸如学习马克思主义没用、理论很深奥、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等等诸如此类的言辞。面对现存的这些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新的任务,这对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说明了在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大众化这方面的工作,高校还做得不够全面和深入,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大众化,绝不仅仅是改变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语言表达方式上的问题,而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在实际生活中是否能够充分发挥理论指导作用的问题。列宁曾经说:“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等于最高限度的通俗化。”可见要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我们必须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通俗易懂、大家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人心,使科学真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的方式方法就要不断的创新,不能限于简单的说教和政治理论课的授教,应该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才能收到实效。

以师生作为主体开展的一系列涉及到学术科研、文艺体育等形式多样的大学校园文化活动,旨在使学生从活动中受到感悟和教育,并自觉的把积极的思想内化为自己的行动,从而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育人功能。也正因为如此,本着让学生实现实践和理论相结合这样的目的,校园文化活动一直被广大师生所推崇。

从横向来看,校园文化活动的知识面比第一课堂宽;从纵向来看,知识性较第一课堂浅。尤其是它寓教于乐的活动形式,非常适合青年学生的特点,深受学生们的喜爱,高校应该重视并加以利用起来,使其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起到积极地推进作用。

比如,大学生可以通过国内外热点问题大家谈、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及党团知识竞赛、党建征文等这类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与最新理论成果,从而能始终不渝地坚信马克思主义信念,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最近几年很多高校都组织过红歌比赛之类的文艺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也让很多学生学习和了解了很多红色经典文化,这无疑对在大学校园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网络文化活动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载体作用。首先,时效性是网络相较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一大特点。一是信息更快捷。当前,网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增强了时效性。每个网站每天24小时不间断更新网络信息,通过网上信息的及时更新大学生们能有效地把握社会和国家主旋律及社会主义事业的最新目标任务,从而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影响力度,其次,网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开辟了新的渠道和载体,使高校理论更具针对性和宽泛性。社会、学校和家庭被网络整合到了一起。党和国家的主流声音、社会的关注热点、家长的希望寄托都可以通过网络这一平台齐力作用于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空间得以发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覆盖面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信息量也增加了很多,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一种新的状态出现在学生的面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全天候的教育服务成为了现实,教育的形态从静态走向动态,更加具体生动。最后,在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方面,网络文化活动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网络独特的吸引力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更具有认同感,更容易接受,因其方便快捷、形象直观、内容丰富等特点。可见网络文化活动有利于大学生新的价值理念、思维创新方式的形成,同时有助于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和开阔大学生的学习空间,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已然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载体。

社会实践活动对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就我们所知,北京大学已连续多年举办硕博实践团活动。团员用自己的理论专业知识在实践中为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同时来自新时期学生的新的理念和知识活力也注入各地,学生也从中得到自身发展的各种机遇,这一活动已然成为北大社会实践活动的亮点。很多高校也有类似的一些活动,如山西师大的“三下乡”活动,忻州师院的“顶岗支教”活动等等。其实开展这些这些活动的目的也正是希望在实践中潜移默化的告诉大学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同样要教会大学生要用理论去联系实际,这样大学生们会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有更深刻的理解。

当然校园文化活动还有很多,这些校园文化活动在学生社会化过程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尽量避免了学生以往“死读书”的传统方式,积极倡导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经验、吸取教训,迅速实现向社会化的转变。使大学生从实践中掌握马克思主义,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理解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而更好的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大学生被视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国家和社会宝贵的财富。坚持不懈地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基地各大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即一方面可以通过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最新理论成果传播开来;另一方面,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这一重要载体可以进一步起到加强马克思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生存与发展的指导作用,使马克思主义真正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信仰、思维方式和行为指南。用校园文化活动完善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传播载体,有助于大学生进一步理解、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改革开放、党的基本路线以及同具体道路之间的关系,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增强信心,自觉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后继有人,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到新的水平。这样最终使大学生能够真正的去学习、懂得、相信、运用马克思主义,进而真正实现依托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指导老师:郭正红)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郝清杰.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反思与展望[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0,(7).

[4] 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 金伟.实践环节在“90后”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作用[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10).

猜你喜欢
大众化校园文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