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丽艳
《红楼梦》中人物的鞋饰构成大体可以分解为三类:鞋、靴、袜。下面就从这三类来分别加以说明。
古代鞋履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屦、履、舄、屐等等。就质料来说,大致分为三种:一为布帛;二为草葛;三为皮革。凡以麻、丝、绫、绸、缎等织物制成的鞋履,均属布帛履类,其中以麻履、丝履及锦鞋为多。履、屦、鞋三字,本各有所指,后来才成为一切鞋履一类的通称。
草葛履是以蒲草、葛藤为其本原料,经过搓碾编织而成的鞋子,常见的有葛履、芒履及蒲鞋。皮革履也有两种,一种以生皮为之,一种以熟皮制成。
古代鞋履的具体样式也千变万化,多采多资,这些变化集中反映在鞋头部分,常见的有圆头、方头、岐头、高头、小头、笏头、云头等。
鞋有薄底、厚底,厚底者有寸许,大抵以缎、绒、布为之,鞋面浅而窄,亦有作鹰嘴式尖头鞋者,鞋帮亦有刺花或鞋头作如意头挖云式者,面作单梁或双梁。妇女穿有拖鞋、木屐、睡鞋。粤中妇女家居或出门常拖绣花高底拖鞋,也喜着木屐,沪地更有画屐、睡鞋。
第3回宝玉首次亮相时穿的青缎粉底小朝靴,是一种黑色缎子面,白色靴底的方头长筒靴子。清徐珂在《清稗类钞·服饰》中写道:“风靴之头皆尖,惟著以入朝者则方,或曰沿明制也。”又说:“靴之材,春夏秋皆以缎为之,冬则以建绒,有三年之丧者则以布。”
宝玉第二次以轻装出场,换上厚底大红鞋,用蓝、黑绒堆绣云贴花,鞋头装上能活动的绒剪蝴蝶作饰物的双梁布鞋。
跌脚道人穿的“芒鞋”,“芒”,状如茅草而比其大,长四五尺,可作造原料的纺织草鞋。草鞋为劳动者所著,有以赠仁和石帆上舍升者。
“撒鞋”即洒鞋,是一种双梁的包皮边的布鞋,古时多为习武、行路之人的穿着。
“沙棠屐”和“棠木屐”相同,是一种木鞋。汉·史游《急就篇》颜师古注:“屐者以木为之而施两齿,可以践泥。”棠即棠梨,落叶乔木,木质坚韧。《山海经·西山经》:“昆仑之丘,有木焉。其状如棠,黄华亦实,其味如李而无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可见,此屐可用于雨雪天气。南北朝期间,还出现过一种连齿木屐。
再有晴雯穿的红睡鞋,汉族妇女多缠足,穿红睡鞋。《清稗类钞·服饰类》:“红睡鞋是缠足妇女所著以就寝者。盖非此,则行缠必弛,且借以使恶臭不外泄也。”睡鞋,一般以红色绸缎做鞋面,软底,鞋帮与鞋底多绣以彩色花纹,考究的这饰以珠花,并涂以香料。汉族妇女缠足是对女性身体和精神的摧残,是封建礼教歧视妇女的产物,而满族妇女因从小学习骑射从不裹脚,她们多习惯穿一种高跟木底鞋,尤其满洲贵族妇女更加普遍。
满族妇女所穿的鞋称为“旗鞋”,极其有特色。由于满族的妇女从小就习惯骑马,不像汉族妇女,从不裹脚,她们习惯穿一种鞋,尤其是贵族妇女,普遍穿这种鞋,所以称为“旗鞋”。这种绣花的旗鞋以木为底,史称“高底鞋”,或称为“花盆底”鞋、“马蹄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可以成为现代高跟鞋的前身了,当时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旗鞋的木跟镶装在鞋底,在中间,三寸多高,整个木跟常用白细布包裹,也有外裱白绫或涂白粉,俗称“粉底”。旗鞋的面料用绸缎来做,上面绣上五彩的图案。跟底的形状通常有两种,一种上敞下敛,呈倒梯形花盆状。另一种是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因此有“花盆底”和“马蹄底”的名称,又统称“高底鞋”。除鞋帮上装饰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之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或串珠来装饰。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长可及地。这种鞋的高跟木底特别的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然完好无损。高底旗鞋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穿着。老年妇女的旗鞋,多以平木为底,称“平底鞋”,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现在都已不穿了。
具有进步思想的曹雪芹在书中未明确写小脚就是对这种不良社会现象的不满,但作为现实主义小说家又要正视现实,所以他只隐讳地提到了红睡鞋。在中国史学界一般公认,“三寸金莲”始于五代南唐(公元937-975年)。当时五代李后主喜爱音乐和美色,他令寞娘用帛缠足,使脚纤小弯曲如新月状及弓形,并在六尺高的金制莲花台上跳舞,飘然如仙子凌波,故称“三寸金莲”。以后从宫内到民间皆仿行,并以纤足为美、为贵、为娇。此俗一直延续到清和民国,仍行不衰。“五四”运动大力提倡放足,建国后基本绝迹。
书中有关靴的描述:
第3回中,写“宝玉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缎粉底小朝靴:”;第49回中写“黛玉换上掐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罩了一件大红羽纱面白狐狸里的鹤氅”;第63回中写“芳官冬天作大貂鼠卧兔儿戴。脚上穿虎头盘云五彩小战靴,或散着裤腿,只用净袜厚底镶鞋”;第49回写“史湘云腰里紧紧束着一条蝴蝶结子长穗五色宫绦,脚下也穿着麂皮小靴。”
靴,履之有胫衣者曰靴,取便于事,原以施于戎服者也。靴之材,春夏秋皆以缎为之,冬则以建绒,有三年之丧者则以布。
靴的出现,是我国鞋史的一个伟大里程碑。它变舄履而改着靴,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军事生活、政治生活乃至社会生活。战国时,赵武灵王首先引进北族和西域少数民族所着的胡服,用以装备军队。由于采用了胡人短衣、着裤、马靴的服制,逐渐放弃车战,改用骑兵战术,终于使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从此,皮靴便成为中原一带的民族鞋饰的一部分,并一直沿用今天。
靴子本来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鞋式,中原居民一般不著此。到了南北朝时期,穿这种鞋子的汉人才逐渐多见,且用于妇女。
麂皮去毛经芒硝制过,做成袄裤,穿起来又轻便又挡风,制成袜子、靴子就更好。
宝玉所穿“青缎粉底小朝靴”,一般配合礼服穿,用于正式场合。
麂”,母鹿。虎头,即靴头纹饰作虎头形;盘云五彩,即靴筒纹饰用五彩丝线盘成云头形。
书中有关袜的描述:第三回中写宝玉“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第45回中写宝玉“膝下露出油绿绸撒花裤子,底下是掐金满绣绵纱袜子”;第70回中写芳官“雄奴却仰在炕上,穿著撒花紧身儿,红裤绿袜”。
“袜子”一词最早见于《中华古今注》,曰:“三代及周著角韈,以带系于踝。”“三代”是指我国最早有记载的夏、商、周时期,距今已有三四千年历史。“角韈”应该是用兽皮制作的原始袜子,所以写作“韈”。后来,随着纺织品的出现,袜子又由兽布发展到用布、麻、丝绸制作,“韈”也相应地改为“袜”,最后步步简化为今天我们所说的“袜”。“袜”字的嬗变过程,其实蕴含了中华文明历史的发展进程。袜最早是由皮革制成的,可以直接用来行走,而不用在着鞋。
清代民间的袜子一般也用棉布制成,贵族则用绸缎制袜。故宫所藏皇帝的袜子多以金缎为边,通绣纹彩。1879年,欧洲国家将针织品输入中国,洋袜、手套以及其他针织品通过上海、天津、广州等口岸传入内地。受其影响,商人们在沿海主要进口商埠相继办起了针织企业,袜子从此以后也多是针织产品。后来袜子的材料用布来代替,于是分出鞋袜。史书中记载有罗袜、布袜、绢袜、绫袜、锦袜、绒袜、毡袜、苎袜等等。宝玉所着的袜子为锦袜,此为当时高档的袜料。
古代鞋履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屦、履、舄、屐等等。就质料来说,大致分为三种:一为布帛;二为草葛;三为皮革。鞋有薄底、厚底,厚底者有寸许,大抵以缎、绒、布为之,鞋面浅而窄,亦有作鹰嘴式尖头鞋者,鞋帮亦有刺花或鞋头作如意头挖云式者,面作单梁或双梁。妇女穿有拖鞋、木屐、睡鞋。汉族妇女缠足,而满族妇女不裹脚,多习惯穿一种高跟木底鞋。靴子本来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鞋式,中原居民一般不著此。到了南北朝时期,穿这种鞋子的汉人才逐渐多见,且用于妇女。“袜”字的嬗变过程,其实蕴含了中华文明历史的发展进程。袜最早是由皮革制成的,清代民间的袜子一般也用棉布制成,贵族则用绸缎制袜。
[1] 顾平旦.红楼梦研究论文资料索引[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
[2] 徐珂.清稗类钞之服饰类第十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6.
[3] 黄能福,陈娟娟,钟漫天.中国服饰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 缪爱莉.中西历代服饰图典[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