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峰,王 敏,杨瑞春,袁文才,姜 峰
(1.华南农业大学 重点实验室建设办公室,广东 广州 510642;2.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642;3.华南农业大学 发展规划处,广东 广州 510642)
大学是基于学科的集合体,如何建设学科是大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重大科技平台培育、建设和管理中,人们已经逐步重视在学科群的层面上诠释、讨论和建设学科,力图建设优势学科群。
传统的学科组织形态总体上是单学科性质的,其学术资源仅仅是一个学科内部资源,包括以单一学科的方式从社会和政府等方面获得的用于学科发展的资源。伴随学科和大学共荣共生演进道路的形成,大学学科建设模式从单一到多样,主干学科也实现着由单一到多学科共存的转变[1]。从组织层面看,目前学科群的组织形式有3种:一是实体型,它是由政府主导将相关学科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学科群;二是紧密型,它是由相对稳定的学术团体组织起来的学科群,这类学科群着重强调学术研究性;三是松散型,即围绕某项重大科研课题研究而组织在一起的学科群,这类学科群在时间上有阶段性,在组织形式上一般是由多个单位的联合,课题成员也是通过课题走到一起的。这3种形式是大学进行知识体系架构的总结和提炼[2-3]。
硬件和软环境是学科群形成和发展的基本保障,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为学科群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硬件与软件环境。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引领文化是学科的主要任务与产出;而学科方向则是学科形成和发展的灵魂[3]。重大科研平台建设为学科自身的构成要件和要件之间的内在关联提供了耦合功能,为学科群的形成提供了基本载体;同时,在学科功能、内外动力机制的影响下,其存在的基本形态及发展走向形成一种网络状或圈层状的知识群落——学科群[4]。
农业生物资源是农业新品种和生命科学创新的材料来源,我国亚热带地区是世界上三大生物多样性中心,是一个巨大的生物物种库和基因库,为动植物遗传改良和新品种培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天然的场所,这也为特色农林植物资源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物质基础。依托于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学科群”的组建将有力促进学科群内各学科单元之间的横向联系与融合,形成学科创新合力,提升农林学科研究实力和专业人才培养能力;解决研究方向不集中、研究力量分散、对行业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把握不准、不适应科技迅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需求问题,有力推动我国热带亚热带农林植物优异种质创制和种业发展,促进区域农业转型升级,进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加强基础前沿研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华南农业大学与广西大学联合共建的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11年3月获得科技部批准立项。依托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构建的学科群,是以亚热带重要农作物、亚热带果树、特色林木等三大类特色农业生物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设置了“重要农业生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与评价”、“种质资源重要性状的生物学基础”和“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等3个学术方向,在资源收集与评价的基础上,系统深入地研究其具南亚热带特色的重要性状的生物学基础,揭示其发育、适应性、速生丰产性等内在生物学规律,并对这些资源进行挖掘性创新与保护性利用。
实验室将搭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亚热带农林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创新平台,带动相关基础研究并发挥重要作用,例如:为我国南亚热带地区现代农业提供新理论、新技术和新产品等科技支撑;满足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的需求,为我国现代农业提供强劲的资源保障;培养高层次人才,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源泉。这对促进该地区农业生物资源的抢救性保护与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强该地区农产品供应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运行为基础研究创建了一个稳定的平台,强有力地推动了学科建设与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的一员,开发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探索学科群的建设与发展机制,组建学科群,凝聚多方力量开展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迫在眉睫。
凝练科学问题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一定的科学知识背景下,科学问题是存在于科学知识体系内和科学实践中有待解决的疑难。如果不经过深层思考和高度凝练,即使是好的科学问题,也无法推动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5-9]。学科发展的科学问题凝练是引领整个学科发展的指南针,也是学科群各个学科单元有机联系的基础框架,科学问题是否凝练到位,直接影响到学科群的建设与发展。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的最高平台,其目标定位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其研究对象为针对学科发展前沿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的重要科技领域和方向,因此科技问题的提出和凝练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研究的核心问题。目前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是在依托单位原有运行优秀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基础上整合相关优势资源申报而成,其原有的研究基础和目标定位与国家重点实验室申报指南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需要从战略发展的角度,从整个学科群凝练和提出学科发展最前沿的问题,与实验室目标定位紧密结合,才能形成具有较大社会效益的科学研究课题。
随着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地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高校和科研单位在国家重点实验室申报工作上的竞争日益激烈,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中逐渐形成了不同单位联合共建或同单位内整合优势资源跨学科申报的局面,原有的独立运行或依托二级单位的运行管理模式在新的形势下需进一步探索。加上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建设经验不足,在学科资源整合、共建单位的联系与沟通、服务支撑人员配置等方面有待在建设过程中实践和改善。
进一步完善评价重点实验室的指标体系,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评估办法;建立以对重大科学问题探索、产业发展和对区域经济支撑为依据的评价体系。建立评估监测系统和信息采集系统,不断强化对科研平台的评估与考核,确保重点实验室按分工和任务稳定运行。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依据考核评估结果实行奖励机制以及优胜劣汰选择。根据形势变化和工作需要,对规划内容适时做出必要调整。
国家重点实验室主管单位和依托单位要在政策和相关配套条件上向学科群倾斜,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创造条件。从整个学科群的各个学科单元来看,一方面积极“移大树”,从海内外领军学术人才中遴选合适人才到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并配套相对优厚的生活和科研条件;另一方面却忽视了“育新苗”,不太注重对年青学术骨干的培养。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学科群人才流动机制的问题,以及如何不断吸收新鲜血液优化研究队伍,实现实验室成员的有序动态变化,保持一支精诚合作、创造力旺盛、开拓进取、相对稳定的精干基础研究队伍,需要予以重视[5-6]。
以“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从学科群建设的“协同机制”入手,对学科发展协同、平台运行机制、人才培养与引进3个关键问题深入开展研究,力求从制度和实际操作层面解决学科群发展中的问题。
依托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打造一流的科技平台,探索学科群协同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围绕热带亚热带作物、果树、林木的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遗传多样性分析、重要性状遗传变异规律的揭示、优异新基因挖掘、重要性状形成机理的探索、分子设计育种体系的构建等,开展前沿基础理论、优异新品种创制和产业关键技术的协同攻关,产生出自主创新的重大科技成果,显著提升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逐步达到国际热带亚热带农林植物资源研究领先的制高点。
积极梳理和组织学科群凝练重大科学问题,为协同创新和重大项目攻关打下坚实基础;全面分析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的布局原则和建设模式,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结合广东省的社会经济需求和学科建设规划,突破高等学校重大国家科研平台建设学科群的瓶颈,寻找向优势学科群迈进的突破方向[7-9]。
学科群建设是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推进学科可持续发展、减少研究重复交叉的需要。当前要重点建立学科内分工合作机制,凝练重大科学课题。重点围绕制约学科发展的重大关键问题,开展应用基础与基础研究,构建共性技术研究平台,把“学科群”建设成为凝聚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组织科技创新、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8-10]。学科群各成员学科要转变观念、凝练重点、注重定位,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抓住机遇、长远规划、积极创新。抓住当前大好机遇,下大功夫探索适合学科群特点的运行机制。
人才培养与引进是学科群发展的关键。尊重科技发展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统筹协调、集成服务、优化环境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科群统领优势,围绕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作用和创新能力,创新体制机制,优化科技人才结构及其发展成长环境,坚持大人才、大平台、大项目有机结合,互相促进,良性契合,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等人才工程[11-12]。
以满足需求为指导方向,坚持服务发展与人才优先相结合,把支撑和引领学科发展作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学科群建设与发展的需求,全面落实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责任和任务。把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作为科技创新的先导,放在实验室发展的优先位置,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分析、系统规划,形成人才培养、引进和学科群需求有机结合的局面。
(References)
[1]翟亚军,王战军.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的嬗变[J].现代教育管理,2009(7):42-44.
[2]刘宝存.国外大学学科组织的改革与发展趋势[J].教育科学,2006(2):73-76.
[3]胡仁东.论大学优势学科群的内涵、特点及构建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1(8):50-53.
[4]李宏.学科的一重性与大学学科建设[J].辽宁教育研究,2006(2):86-88.
[5]土焰新,蒋洪池.大学学科模型构建的理性审视[J].中国高教研究,2007(5):28-30.
[6]林杰,朴雪涛.基于特色化发展的高校优势学科群建设研究:以辽宁省高校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1(7):59-62.
[7]向兴华,杜娟,朱永东.学科综合化背景下学科群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高教探索,2011(2):80-84.
[8]马建.打造优势特色学科群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3):22-24.
[9]陈越,温明章,杜生明.从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看科学问题的凝练[J].科技导报,2010,29(11):1.
[10]向兴华,杜娟,朱永东.学科综合化背景下学科群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高教探索,2011(2):80-84.
[11]钱佩忠.高校学科群建构机理与路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5):71-74.
[12]胥秋.学科融合视角下的大学组织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7):2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