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飞,陈若松
(湖南工业大学 思政部,湖南 株洲 412007)
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诉求既要体现为当今的发展价值目标,富有时代特征,又要体现为当今之前的历史时代所赋予当代人的最基本价值规定性;更要体现为未来发展的价值方向即最终价值目标,实现人的彻底解放和真正的人的自由自觉活动。那么,科学发展观的最高价值诉求的本质规定性、历史前提和目标体系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最终价值诉求取决于人的自由自觉活动,历史前提就是建立自由人联合体,最终价值目标就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最终价值诉求追溯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本质,而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本质最终要回归到人的自由自觉活动;人类社会一切文明成果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形式和结构以及过程最终要落脚于和服务于人的自由自觉活动,只有人的自由自觉活动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现和满足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价值归宿;这种类特性才是人活着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本真含义,人的自由自觉活动(只有人才具备这种类特性)是人的最高本质,马克思说过“人是人的最高本质”[1](P10),自由特别是人的自由自觉活动就是人的自身最高本质。人从动物本能状态走出来就是人以自己特有的生存方式即劳动以区别于动物开始了人类自己特有的生活;不管人类社会发展到人类历史的哪个阶段,人的这种类特性就是所有历史阶段的人都具有的共同本质属性。社会是人的社会,从本质上是放大了的人。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性质和实现程度要受社会已有的历史条件的制约,在人类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社会发展的价值本质体现就是人的不同的自由自觉活动的性质和水平。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发展的历史,追求人自身这种自由自觉活动的历史。从纵向来看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体现为不同历史阶段的价值目标,不同历史阶段的价值目标的本质体现就是不同历史阶段的人的自由自觉活动水平递进发展;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以至到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之所以表现为不同层次的社会形态,社会历史发展之所以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就在于人的自由自觉活动能力进步与自由自觉活动水平发展和积累。社会历史发展之所以体现为一个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发展过程,并不是因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像自然界动物本能状态一样自然发展,而是因为人的自由自觉活动水平提高与人的自由自觉活动能力提升和积累,最终使人类社会获得进步和发展;这既是同一代人许多个人意志综合作用的结果,又是历史上许多前辈们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结果的积累和遗留所促成的。因此,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离不开人的本质力量,但又不是个体的个人的本质力量所能解决的。马克思主张实现人的自由自觉活动和人的彻底解放,在本质上不是仅仅局限于个别人的自由自觉活动(尽管一定历史阶段不同个体的自由自觉活动能力不同而体现为不同的层次和水平,但是马克思关注的是整个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和自由),而是关注整个社会的一切人的自由自觉活动。从横向上来看,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在本质上又体现为同一个历史阶段的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不同发展层次和水平。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有可能具备条件实现人的彻底解放和真正的人的自由自觉活动,这将既是人的最高本质的发展状态,同时又是社会发展的最终价值目标。因此,共产主义社会最终价值归宿就是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真正使人的类特性即人的自由自觉活动得到最充分展现。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不管是坚持发展生产力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还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亦或是统筹兼顾,最终都要落实到以人为本;而以人的什么为本和什么人的本为本,恰恰就是科学发展观价值诉求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如果说科学发展观所讲的以人为本是指人的根本利益而且是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为本,那么人的根本利益或者说最高利益是什么?科学发展观的价值目标明确指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就是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为未来社会创造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不断创造条件。现阶段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使人们获得切实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利益只是人自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人的最终的根本利益就是人自身的自由发展和解放,而人的自由发展和解放不是体现在抽象的思维活动中,更不是体现在人的死劳动积累和发展过程中,哪怕是高质量的死劳动的积累和发展,最终必须体现在人的自由自觉活动中,因为人的自由自觉活动就是人的最高本质,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的最终价值诉求取决于人的自由自觉活动。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自始至终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与人的彻底解放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人的自由自觉活动在本质上不是个别人的自由自觉活动,而是指整个社会的一切人的自由自觉活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终极关怀蕴涵着深刻的批判性和超越性,在对资本主义现实生活和生存状态的批判中特别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内在矛盾分析中,探索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分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和应然性的统一,引申出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和最终人类社会发展价值归宿的展望,阐述了自己的唯物史观的社会发展价值观,始终立足于现实的人,依托于现实的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发展结果和积累,不断地解放人的自身,获得更大程度的自由发展和更高水平的自由自觉活动,直至到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彻底解放和真正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因此“共产主义对我们说来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2](P49)“实际上和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说来,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3](P56)推翻和扬弃“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4](P461)最终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所坚持的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核心价值诉求的思想,实质上包含了社会主义社会未来发展价值目标最终指向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又包含了社会主义现实社会的价值追求的思想。科学发展观所讲的现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价值目标目前还不可能达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条件许可的程度和水平,但是人的自由自觉活动本质所要求社会的发展本质和内容注定是人的自身发展,人自身的发展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意义;同时人的全面发展最完备的理想形态是在共产主义社会,因此,对于科学发展观而言,最高价值理想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最终价值目标体现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一方面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优越性决定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P373)因此,从社会主义本质上来看,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因为物质贫乏会导致人们为物质必需品而斗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受到限制,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在此基础上,逐步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为实现人的真正自由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最终价值目标是社会主义社会价值目标发展的必然趋势,历史已经表明,在存在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社会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只能是一种有限制的自由发展,真正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只能是一种空想,因为受到两个历史条件制约即生产力发展制约和生产关系束缚,个人的自身自由发展是有限的发展。而社会主义却为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关注大多数人的物质需求满足和以此为基础的人的素质全面发展,强调人民群众的整体发展需要。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6](P172)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个阶段,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未来的自由联合体社会,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尽管在其现实性上是受历史条件制约的,但是这并不能掩盖和阻碍未来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和趋势。“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7](P570)因而,社会主义只有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价值目标,才能真正超越资本主义。
另一方面,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科学发展观的最终价值目标,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形态里,会因为各个社会形态的历史条件的差异性而体现为不同的历史层次性,但作为社会发展的价值本质诉求,决定了每一个社会形态的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和本质总是不同程度地体现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这种特性全面发展,社会发展到怎样的程度,人和人的本质是怎样的,都根源于人的自身社会实践活动水平和性质,正是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指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本质诉求和体现这一本质诉求的最终价值目标。在前资本主义时代,人们曾经试图从虚幻的神灵中探寻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所在,同时追求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归宿和提出社会发展价值目标。因此,原始社会是一个人类逐步由本能状态走向人的自由自觉活动开端即开始以劳动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最初历史时期,劳动的历史局限性赋予人的生存需求为这个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关于社会发展价值和人的本质追问赋予神话和神的预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神权和等级以及特权所赋予的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意义总是从属于拥有神权和等级以及特权的人的自身发展上,这些人愿望、需求和自身发展正是前资本主义社会所关注的价值目标和归宿。在资本主义时代,商品经济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以物为本的阶段,这个社会自由竞争和公平交易以及人的自私自利人性张扬,追求物质财富并把这种财富变成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资本,高扬资本主义的人本精神旗帜,追求资本带来利润的最大化便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最高价值追求;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也就是利润关系作为外交关系最高准则。只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进入以人为本的新的发展阶段,才能逐步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变成为现实。
当人类达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完全消灭了旧式分工,促使生产力空前高度发展,生产高度社会化,世界交往普遍化,三大差别的消灭,阶级和国家的消亡,消灭私有制和消灭剥削,所有这些都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必备条件,只有创造和积累这些条件,才能真正、完全地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并不是社会发展最后和最终的价值关怀和目标,人的彻底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关怀;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只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有可能实现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价值目标即实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正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马克思、恩格斯从不到两百年的资本主义发展历史过程中,就意识到了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诉求背离了人的自身发展要求,“物的世界的增值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8](P90),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物欲横流,物质财富的极大增长是以牺牲人的发展为代价,资本主义社会技术发展既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拓展了人的一部分功能,同时又强化了人的片面性,把人变成赚钱的机器,使人成为单一的“经济人”;流水线使工人成为生产线的一部分,使人变成了工具和机器的附庸,人附属于机器,被机器支配、控制和统治,工业技术强化了的社会固定分工和越来越明显的专业化使人的活动固定化,导致了人的发展的片面性,束缚了人的个性自由发展,甚至丧失了人的自由,造成了人的异化和物化。资本主义社会的这种劳动分工造成人身体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能力的畸形发展,使人的能力、生产关系乃至以此为基础的人的其他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都片面化,从而培育了人的狭隘和保守,造成人的精神世界的贫乏。加上资本主义私有制和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使社会的大部分穷人没有条件获得平等的发展;伴随而来资本主义文化的畸形发展。“这种‘异化’(用哲学家易懂的话来说)当然只有具备了两个实际前提之后才会消灭。要使这种异化成为一种‘不堪忍受的’力量,即成为革命所要反对的力量,就必须让它把人类的大多数变成完全‘没有财产的’人,同时这些人又同现存的有钱有教养的世界相对立,而这两个条件都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9](P48)马克思、恩格斯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异化现象,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还不能够建立自由人联合体条件,还存在不合理的社会分工,世界交往还没有达到真正的世界历史的范畴,指明了消除资本主义发展异化必须使生产力高度发达和发展,在此基础上,实现同资本主义私有制彻底决裂,建立共产主义公有制。基于对人本身的真正关怀,基于对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自觉幸福生活的期求,马克思非常痛彻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非人化的现象同时,特别强调人尤其是全社会的每一个个体都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既是一切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条件,又是共产主义社会核心价值,人类社会发展最终所诉求的价值目标。马克思、恩格斯期望人类走向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期望在那里即自由人联合体内,绝不是停留在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本身,共产主义社会提供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以及相应社会化管理和制度体系,都不是马克思、恩格斯最后想看到的价值目标,而是希望不是“物”统治人,不是以占有“物”为目的,而是“物”为人服务,通过客体主体化真正转化为人的本质力量,使人的本质力量在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中得到充分展现;不是资本占有劳动,而是人的劳动占有资本,不是资本控制人包括控制资本的化身即资本家,而是人自觉自由控制资本在内的一切生产要素,每个人都能获得平等的自由发展;不是机器支配人,使人成为机器,而是全面发展的人自由驾驭机器,使机器为人类的自由和解放所服务,每一个人都能获得自由发展。“因此,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是过去支配现在,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是现在支配过去。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10]总之,那时,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活动的人能够按照自己意愿自觉自主富有创造性开展活动,能够主动支配过去的死劳动,使死劳动为人的活劳动提供条件和服务,而不是死劳动支配活劳动;共产主义社会具备与以往社会不同的历史条件,将改变以物本位占主导地位的价值目标,而是以人为本位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发展价值目标。
科学发展观的最终价值目标,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那么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目标体系是什么呢?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人的需要、人的活动及能力、人的社会关系、人的自由个性等人性的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既包括量上的— —从普及面来看,不是地域性的人,更不是指某一个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而是指社会全体成员需要的满足,从结构上来看,不仅是指生存需要的满足,还应该包括政治文化精神需求满足;也强调质和水平方面— —人的需要的质量不断提升,由生存需要的质量发展到享受需要的质量,乃至到个性自由、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所需要全面素质和能力体系,实现人的需要的丰富、全面而高尚。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全面发展既指它摆脱了外部束缚(既包括外部自然条件和规律因为人的认识能力还达不到自由的境界,也包括人的自主活动所创造的条件对自主活动的束缚),达到自由自觉的状态,使人处于真正的主体地位,又指人摆脱了人自身的束缚,尤其是个人活动越来越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多样性、丰富性而不是固定化和机械化。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人的以物质经济关系为主体的各种社会关系的丰富和自主,既强调发展人的物质经济关系,又强调发展人的政治、文化和精神等其他社会关系;既强调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多样化,又强调人的社会关系的自觉、自愿、自主,而不是对自身自主活动的束缚,或者因这种关系使自己处于异化的状态。人的自由个性的形成与充分发展,表现为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社会需要自由地发展自己的性格、兴趣、爱好和行为方式等,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活动,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人的个性和行为达到自主和自律的状态。从以上分析中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价值目标内容关注人的需要、活动、能力、社会关系、自由个性等人性的各个方面,从客观上来看,强调人的需要全面满足所需要的客观内容和自主活动的物质条件的满足,以及相应的人的精神层面的需要的满足,从主体角度强调人性全面、完整、自由自觉活动能力的发展,从程度上强调人的全面需要质量保证和提升,人性各方面深层次的自由自觉活动能力发展。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是自由发展、全面发展和充分发展的统一,它既强调每一个人人性的各个方面都得到提升,又强调人的发展的自觉自愿自主的发展,还强调人的发展要达到比较高的程度。马克思认为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里,人将“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1]《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由此可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取向,是无产阶级政党努力追求的最终奋斗目标。
[1][2][3][9]彭国甫.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经典著作导读[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5][6]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3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8][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