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区科技局 马叙才
2011年以来,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余杭区企业科技创新工作却驱动力强劲,备受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关注:
浙江贝达药业有限公司有一支由“海归”博士组成的研发团队,自主研发的国家一类新药凯美纳用于医治肺癌,国家卫生部陈竺部长誉为“民生领域内,堪比‘两弹一星’成果的重大突破”。
南方泵业股份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合作研发海水淡化新设备,此项目已申报国家863科技项目和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抢”到了价值千亿的“大蛋糕”。主导产品分别列入了《国家高新技术产品目录》、《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目录》和《国家节能产品目录》。
杭州兴源过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研发污泥深度脱水干化一体机,被认定为杭州市国内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产品。该公司已拥有授权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150项;主持或参与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14项,成为全国同行业的领军企业。
科技创新驱动力是建设创新强区、发展创新经济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最重要支撑。2012年余杭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75.48亿元,同比增长15.2%,增幅高于规模工业增长9.2个百分点;实现新产品产值357.97亿元,同比增幅为12.6%,新产品产值率达26.5%。
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衰退,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却是科技创新的机遇期。余杭区科技局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的“三大重任”,以“1236”的最优服务——坚持一个创新理念,加快两个产业化步伐,突出三大高地发展,抓好科技示范引领、发挥项目引领作用、加强科技与金融(人才)结合、完善科技管理服务体系、切实加快公共科技平台建设、不断深化政产学研合作等六个方面——助力企业激发科技创新驱动,已取得良好效果。
科技创新,发展创新型经济的主体是企业。但是,有不少余杭企业存在着创新理念缺失或创新理念不强的问题,在危机中没有依靠科技创新,找不到“突围”之路。对此,区科技局在“大走访”活动中,分别走进50余家企业宣传创新理念;先后召开30余次各种类型的企业家座谈会、培训会宣传创新理念,累计参加座谈、培训的企业人员逾1000人次。
在宣传科技创新理念时,又坚持结合余杭实际,以“贝达药业”、“ 南方泵业”、“兴源过滤”、“老板电器”、“尚越光电”、“易文赛”等企业的成功经验示范引领。分析产业与市场、产业与人才、产业与研发等方面的结合点,从而激发越来越多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热情。
强化创新理念,坚持培育核心技术。2012年,全区专利申请、授权量分别为5236件和4314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分别为664件和252件,同比分别增长21.6%和44%。继2010年通过杭州市知识产权试点区验收后,2012年又顺利通过了省级区域知识产权示范创建验收,被批准实施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区)工程,实现了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创建的逐步提升,区域知识产权创建工作进入了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但必须具备创新驱动力。驱动力是一种合力,主要包括产业导向、政策引领、人才智慧、技术工艺、资金投入等方面。在产业导向、政策引领共有共享的前提下,余杭许多企业缺少人才智慧、技术工艺、资金投入等要素。因此,要实施创新驱动,就必须加快科技平台建设,为企业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提供强有力支撑。
深化科创高地建设,形成“集聚驱动”优势。2012年以来,余杭经济开发区、杭州未来科技城以及仁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等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地建设蓬勃发展。余杭经济开发区立足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以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为突破口,大力引进了诺华、赛诺菲、礼来等三家世界医药巨头,日立、欧文斯科宁、老板电器、诺贝尔陶瓷、民生药业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集聚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以健康产业、绿色产业、装备制造业、通信电子业、纺织服装业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园区有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4家,国家重点支持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26家。
深化区校合作机制,形成“借脑生财”优势。通过几年的努力,目前余杭初步构建“3+1”为主的区校合作体系,即与浙江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以及浙江理工大学等高校签订区校层面的合作协议,建立中科院余杭产学研合作联谊会。同时,积极推动镇街与高校合作、企业与高校合作。浙大技术转移中心正式入驻创新基地开展正常工作,常驻人员3人。2011年,浙大与余杭区企事业单位的科技合作项目达到100余项,合同金额达1565万元。组建浙江大学良渚合作服务中心、浙江大学良渚校企合作俱乐部,实施人才培训工程。深入推进科技项目合作,组织专家教授集中帮助企业攻克技术难题,帮助企业共建产学研联合研发中心,达成产学研合作意向48项,已落实35项。
校企合作成为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实施“浙大余杭双百工程”,100名浙大教授与余杭区100家企业结对,重点在企业转型升级、产学研合作、企业上市以及国际化推进上开展合作。浙江海虹化工有限公司等一些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已不满足于国内的科技合作,开始走出国门,瞄准本行业世界前沿科技,积极拓展国际科技合作,直接接轨国际市场,快速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如浙江恒强科技有限公司与美国TI公司洽谈合作,共同成立“恒强-TI联合实验室”,致力于针织机械行业专用芯片的集成研发。
深化科技孵化器培育,形成“由小变大”优势。科技孵化器的作用就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的服务平台。
2012年以来,以余杭高新园区创业中心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杭州科创孵化器有限公司市级科技孵化器为龙头,带动了“蓝都”创意园等6家民营孵化器建设,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民营资本参与的新局面。现有孵化器总建筑面积19.5万多平方米,可用于创业孵化场地4.97万平方米,入孵企业达到148家,入驻企业共吸纳就业人员1764人,入孵企业总产值2.17亿元,项目涉及生物医药、光机电、信息软件、文化创意、先进装备制造等领域。
深化科技金融关系,形成“科技投入”优势。科技创新需要有一定的资金投入,但许多企业在研发过程中往往会遭遇资金不足的困难。因此,区科技局创新服务,与建设银行余杭支行联合成立建行余杭科技型支行,解决企业“有技术缺资金”的困难。
认真落实国家重点支持领域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和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等政策,2011年全区国家重点支持领域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税收减免政策金额1.82亿元,全区企业研发投入享受150%加计扣除金额达1.36亿元,进一步增强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性。
出台新举措,实施“1568”计划。2012年以来,区科技局以“1236”的最优服务支持和培育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取得良好成效。区委十三届二次全会以后,区科技自加压力,负重奋进,在下半年实施“1568”工作计划。
“1568”工作计划的主要内容为:“1”是在全区推广浙大与良渚街道合作经验,为企业科技创新建立“可视化技术专家诊疗平台”。“5”是积极发挥区专家咨询委员会的科技智囊团作用,按专家的专业分为余杭区现代装备制造产业、信息电子产业、绿色能源产业、健康(生物)医药产业、家纺服装产业等五个产业集群提供技术服务,努力实现“组织一批攻关项目,建立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引进一批相关专业人才,帮助一批企业找到转型升级的办法,培育一批产业集群内典型”。“6”是开展余杭区竹制品创意设计校企对接活动;2012“市长杯”创意杭州工业设计大赛余杭分赛场活动;第二届兴源过滤院士论坛活动;军工民企成果资金对接会活动;中科院产学研合作交流暨银冠海洋生物技术研究院授牌活动。“8”是推进八个技术创新举措,就是“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加快政产学研合作步伐、加快推动研发中心建设、保持科技经费投入稳步增长、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和产业化、坚持改造与引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切实加快公共科技平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