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因素影响下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的路径选择

2013-04-11 09:16冉令景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职业化体制

冉令景,贺 剑

(1.深圳市龙岗区环境保护和水务局 办公室,广东 深圳 518000;2.兰州大学 哲学社会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随着社会工作在我国的稳步发展,社会工作的专业化程度也在逐步加深,并且在一些发达地方,“社会工作”已经开始作为一种社会职业而受到普遍重视。所谓的社会工作专业化其实就是指专业的社会工作,它是指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帮助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解决困难,预防问题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其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1]。而社会工作职业化,是指社会工作从其他社会领域中分离出来,独立成为一门有别于其他劳动、具有自身特色的职业领域[2]。

一、体制因素下我国社会工作的现状

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除了应遵循其他国家社会工作发展的自然规律外,还必须考虑到我国的历史和现实的因素。林卡从制度背景、组织因素、学科发展和职业体系的培育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社会工作现状。就制度背景而言,他认为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这一要求是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中提出的。这一转型使传统的集体福利体制弱化,从而要求发展公共社会服务体系作为替代;就组织环境而言,他认为在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发展的进程是近年来政府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建设和谐社会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的需要而大力推进的;就学科发展而言,他认为社会工作在专业训练方面还十分薄弱;就职业体系而言,他认为社会工作这一职业的发展主要是由政府和教育部门人为推进的,其职业岗位的设置并不是根据专业化的权威建立起来的,而是要通过岗位设置给社会工作者带来制度化的权威[3]。

虽然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开始,很多原本属于政府的职能部分为社会所分担,但是这种分担多半只是责任的分担,而不是利益的分担,涉及到利益部分,体制因素仍然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我国的社会工作职业化的路径相较于国外而言有所不同。一方面需要社会工作自己探索发展,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在体制的影响下艰难前行。

二、体制内(外)机构跟社会工作功能定位的契合度

1.体制内(外)机构跟社会工作功能定位有差别

王思斌认为: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的助人活动,对改变受助者的不利情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4]。社会工作作为现代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对社会运行发挥着重要的功能。由于社会工作本身及社会系统的复杂性,社会工作诸功能之间既有一致性,又可能存在着冲突。一致性是指社会工作的实施效果对各方面的影响的价值方向是一致的。

(1)体制内机构与社会工作功能定位相悖。社会工作专业是以人道主义为其哲学基础,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其工作内容,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其工作目标,它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以人为本。这样一来,当个人利益与集体、社会利益发生矛盾冲突时,体制内机构则会选择以牺牲个人利益来保全集体、社会利益。而社会工作则讲究助人自助,要求以每一个个人作为利益的出发点,最终实现社会的整体和谐。正是这种差别,社会工作专业在单位制度组织体系健全和单位制度文化氛围浓厚的地方,是很难得到认同和接纳的。

(2)体制外机构与社会工作功能定位相契合。改革开放后,体制外的民间社会服务机构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中国政府在20 世纪80年代提出了“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改革思路,它主要的改革目标就是要将原来由体制内单位组织包办的社会福利服务功能分离出来,交由专门的社会孤立服务机构去承担。这次改革让一部分民间社会福利机构得以产生,由于它们是非体制内的,因此它们承担的功能比较单一,目标主要是为社会成员提供专业性的福利服务,而这跟社会工作专业的助人活动非常契合。因此,在我国一些比较发达的地方,社会工作已经开始作为一种职业而被人们所慢慢接受。

2.契合度不一样,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职业接纳程度也不相同

(1)体制内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职业很难被接纳。在专业社会工作者看来,社会成员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不能够因为人们社会地位的高下而有所区别。但是在体制内,却是以行政化的科层制为最大特点。从单位的权力阶梯和运行机制来看,单位与单位之间是一个泛化的行政科层组织体系。体制内的单位分为不同的行政级别,并且严格按照确定的职能关系进行管理。每一个体制内的工作人员,都会受到行政级别的管理,他没有权利超出自己级别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这跟社会工作的理念是不相容的,在一个明确管理和服从的关系中,社会工作的真正理念和职业伦理无法得以实现,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职业也很难被接纳。

(2)体制外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职业正慢慢显示其特长。改革开放后,成长出来一批体制外的机构,它们在社会改革的大潮中不依靠政府提供的资源,而是靠着自身在市场作用下成长起来。这样一来,它们就会按照成本节约的原则,按照需要配置机构和人员,并且会根据市场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管理方式。相对而言,在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体制外机构受到科层制的影响就要小得多,它们主要以市场和利润作为机构的行动指南,职员跟主管是一个较为松散的组织,职员有着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并且这种机构的成员都能够较为自由地流动,因此这种机构的成员一般也有着较为相似的理念、兴趣和需求,这就在机构内部形成一种迥于体制内的机构文化,这种文化恰恰是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职业发展所需要的环境。

三、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要求社会工作职业化

(1)社会工作职业化是适应社会发展的结果。随着中国的社会改革,市场经济逐渐得以发展起来,传统的单位化体制日趋瓦解,单位人日益成为缺乏社会组织关怀和支持的“原子化的社会人”或“自然人”。一方面,这些“自然人”由于缺乏体制的支持,又没有能够迅速建立起新的适应社会发展的组织和团体,其中的一部分人就可能成为威胁社会稳定的因素;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兴的领域,这是原来体制内机构管理空白的地带,这些地带亟需新的机构或者是团体来管理和引导。在这种背景下,社会工作作为一种有效的社会管理手段得以发展起来,并且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朝着职业化的方向发展。

(2)社会管理体制转型要求社会工作职业化。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社会政策的实施具有行政性、非专业化特征,即社会政策的实施或社会福利的提供是行政性的和政治性的,而其方法则是非专业的[4]。随着我国社会改革的深入,特别是有关社会管理思路的提出,我国的社会政策开始向民生方面倾斜。这种转变就要求在具体实施相关政策的过程中不能再依靠原有命令的方式,而是需要专业组织根据各个社区、群体的实际,来贯彻相关政策。而社会工作的伦理和工作方式则很好地契合了这种需要,并且随着我国社会改革的深入,社会工作也将向职业化的方向发展。

四、社会工作职业化有助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1)社会工作职业化有助于弥补政府刚性管理的不足。由于长期受到科层制文化的影响,一些政府在处理社会问题特别是突发性社会问题时,往往倾向于采取刚性的政策和手段。而在信息较为自由的今天,这种管理方式显然已经“难以服众”,有的时候甚至还会适得其反。

社会工作秉持的是“助人自助”的理念,它遵循的是平等、接纳、差别化的职业伦理和工作模式,注重解决的是某一人群或个人社会问题之所以产生的原因,因而有着政府单一行政化管理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5]。特别是作为政府管理的一种补充方式很有必要,这也是当前社会管理需要建设的重要内容。

(2)社会工作职业化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着积极作用。社会工作以“助人自助”为理念,这个理念的一个潜在前提就是它的工作对象是那些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会深入民众,了解社会现实,从而对相关社会政策的实施情况有更加直观和深入的了解,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更加贴近特殊群体的社会政策建议,这无疑会对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有积极作用,也是向“以人为本”的社会管理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的工作内容。

五、社会工作职业化需要在体制内和体制外两方面下功夫

(1)创造更好的体制外环境。相较于体制内较强的政策性,体制外机构跟社会工作的专业功能有更好的契合性,它们对公共资源的依赖性比较小,讲究内部关系的平等,这样一来它们对社会工作职业的认同性比较高。但是不容忽视的现实是,中国体制外机构一般而言处于一种边缘化的位置,它所拥有的资源相对缺乏,因此对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吸引力比较小,这样一来就不利于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推进。这需要从政策等各方面为体制外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这样也就能够为社会工作职业化起到更大的作用。

(2)“政社分开”不能搞“一刀切”。就一般意义而言,所谓“政社分开”是指政府从社会组织中退出,放开对社会组织在人事权、财政权等方面的控制,给予社会组织发展的主动权。

按照这种原则,政府只会承担社会管理和执法职责、社会发展与公共服务项目的规划和社会政策的制定,对非政府组织的社会组织只会是一种政策的指引和监督,这原本是社会管理正确的发展路径。但是因为我国在相当长时间内是以政府刚性管理为主,一方面一些人的思维还不能够及时得以改变;另一方面如果现在“一刀切”实现“政社分开”,因为社会工作是非盈利组织,对刚刚萌芽的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不利。

(3)社会工作应该有向体制进军的意识。随着我国政府执政理念的转变和福利服务体制的转型,社会工作职业制度也迎来了由体制外向体制内推进的最好机会。由于体制内机构与社会工作专业功能具有一定的矛盾性,体制内机构对公有资源具有很强的依附性,内部科层化比较明显,但一旦社会工作职业化得到体制内机构的认同和推动,它普及推广的效果要明显好于体制外的机构,并且体制内机构在推广过程中本身也会渐渐改变对社会工作功能的认可。

(4)加强社会工作职业化与专业化。只有将社会工作职业化和专业化,才能够让社会工作者如同教师、医生等一样有他们的职业认同,才能够让政府机关等各部门清晰地认识到在什么地方需要设置社会工作这样一个职位,并且让专门的人员来任职。一旦社会对社会工作职业清晰化了,就必将推动社会工作向更加职业化的方向发展。当然,对于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发展,还需要学校教育、相关专业资格考试和岗位培训等多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够更好地达成这样的效果。

[1]焦金波,王 超,李绍伟.专业社会工作者伦理价值选择之优先序列[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3-47.

[2]王正中.社会工作教育面临的职业化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5(33):21-22.

[3]林 卡.论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社会环境及其面临的问题[J].社会科学,2009(4):62-70.

[4]王思斌.社会政策实施与社会工作的发展[J].江苏社会科学,2006(2):49-54.

[5]徐永祥.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J].河北学刊,2007(3):67-69.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职业化体制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工作条件、家庭支持与职业发展:中国社会工作者离职意愿的多因素分析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关于完善军代表职业化制度的思考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职业化建设解决村官带头乏力问题
建立高效的政府办医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