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主题教育空间及其分类

2013-04-11 07:31魏强黎海燕
湖北社会科学 2013年9期
关键词:空间大学生教育

魏强,黎海燕

(1.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重庆 400030;2.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茂名 525000)

论大学生主题教育空间及其分类

魏强1,黎海燕2

(1.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重庆 400030;2.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茂名 525000)

大学生主题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开展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选择恰当的依托空间并以此创造主题教育空间,是增强大学生主题教育实效的必然要求。大学生主题教育空间,是大学生主题教育实施者为实现既定教育目标,组织动员大学生围绕教育主题开展教育活动,形成的以依托空间为基础的特定社会场域。依据存在地点,创设主体和发展形态的不同,可以将大学生主题教育空间划分为校内主题教育空间和校外主题教育空间,自创主题教育空间和他创主题教育空间,传统主题教育空间和新兴主题教育空间。

大学生;主题教育;空间

人类任何的教育实践都与时间和空间息息相关,人们既从时段的选择和空间的利用中汲取丰富的教育营养和收获实际的教育效果,又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开发着教育时机,创造着教育空间。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p545)人创造环境的同时,又被环境所创造。卢梭曾经同样告诫教师:“你们一定要少说多做,要善于选择地点、时间和人物,以实例教育你的学生,就一定能够收到实际的成效。”[2](p321)善于选择地点,就是要善于选择空间、善于营造环境,以便充分汲纳空间的积极因素来“创造人”。大学生主题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生主题教育的策划、实施和评估,首先离不开依托空间的选择。正因为依托空间具有多样性、复杂性,要成功开展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首在考虑选择恰当的空间来匹配恰当的教育主题和恰当的教育时段,因此,探究大学生主题教育空间的科学内涵、基本特点和主要类型,是正确选择大学生主题教育依托空间,科学实施大学生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大学生主题教育空间的内涵

大学生主题教育,是教育者为实现既定教育目标,组织动员大学生围绕特定教育主题开展的常规化教育活动。理想的主题教育活动应该是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内容精当、形式多样并饱含艺术气息,它要求教育者既能精准地把握合宜的时机,又能够选择合适的依托空间,充分调动和利用空间的有益教育因素开展教育活动,创造主题教育空间,提升主题教育的实际效益。主题教育空间是主题教育实施者和大学生共同营建的意义空间,是通过主题教育活动创造的空间。它以主题教育的依托场所为基础,但又不完全等同于主题教育的依托场所,是空间在主题教育实践领域的特殊表现形式。

作为人类活动的要素和历久弥新的话题,空间早就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中国古代管子、子华子、尸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等思想家,对空间概念的抽象、空间的本质、空间的边际、空间的相对性和绝对性、间断性与连续性,以及其他关于空间的思想都有探讨,西方古希腊早期的思想家包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对空间学说都有不少深入的思考。[3]随着人类实践领域的扩大,空间范围不断延展,逐渐从现实空间延伸到虚拟空间,从地球空间延伸到外空间。作为一个看似普通而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不同的学科对空间都有着不同的认识。哲学、地理学、建筑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等都从独特的学科视野或者跨学科的视角对空间作出专门研究,出现了教育空间、城市空间、生存空间、权力空间、制度空间、社会空间、精神空间、都市空间、物理空间、化学空间、地理空间、网络空间等等反映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空间研究成果,然而,对空间的释义和理解仍有不同。《辞海》关于空间的解释包括四个方面:①广义上指宇宙空间。包容所有物质的三维空间容积。②特定意义上指太空、外层空间。③在哲学上与“时间”一起构成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空间是指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同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割。④一定的范围。[4](p1041)不同的话语体系对空间有着不同的释义,且人类的空间观念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和社会实践的深入逐渐发生着改变。

然而,不管人们的空间观念如何变化,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总是依赖空间,空间任何时候都是一切人类活动的要素。正如马克思所说:“空间是一切生产和一切人类活动的要素。”[5](p875)空间还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实在形式,人们空间观念的可变性并未推翻空间的客观实在性。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专门对“空间和时间”作出深刻研究,并指出:“费尔巴哈承认我们通过感觉认识到的感性世界是客观实在,自然也就否认现象论(如马赫会自称的)或不可知论(如恩格斯所说的)的时空观。正如物或物体不是简单的现象,不是感觉的复合,而是作用于我们感官的客观实在一样,空间和时间也不是现象的简单形式,而是存在的客观实在形式……正如关于物质的构造和运动形式的科学知识的可变性并没有推翻外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一样,人类的时空观念的可变性也没有推翻空间和时间的客观实在性。”[6](p75)作为一切人类活动的要素和表达物质客观存在形式的范畴,空间既显见于社会领域,又显见于自然领域,还显见于思维领域;既存在于现实社会,又存在于虚拟社会;既无限延展形成宇宙空间,又有限结合形成具体的意义空间。“总之,虚无、单一的空间一旦进入社会领域竟然演变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各种形态。”[7](p2)那么,教育空间就是空间“进入”社会教育领域演变出的具体意义空间。

教育的文化批判理论认为:(1)教育空间不能被当成脱离于特定场合的制度来研究;(2)教育空间应被视作是话语、意义和人的主题建构和控制的政治性场所;(3)指导教育空间的价值观和信仰不是先验的普遍性原则,而是规范和政治性力量的社会建构。[8](p104)主题教育空间并非外在于政治,往往是政治化的社会产物,主题教育空间因具有价值教导和特定主题更加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正如亨利·勒菲弗所说:“和空间一样,自然也被政治化了,因为它被引入到了那些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战略中。比如对国家公园的管理等等,就已经是一种战略了,尽管只是一种很小的战略,或者更确切地说,只是一种策略。然而人们应该看得更远些。”[9](p5-6)可见,主题教育空间往往是根源于体现特定教育目的的规范和政治性力量的社会建构。所谓大学生主题教育空间,就是大学生主题教育实施者为实现既定教育目标,组织动员大学生围绕教育主题开展教育活动,形成的以依托空间为基础的特定社会场域。大学生主题教育的依托空间只是开展主题教育选择的场所,并不必然成为主题教育空间。主题教育空间是教育对象、依托空间和教育主题多维互动生成的以依托空间为基础的意义空间,如果依托空间、教育对象、教育主题三者没有深入互动,只是简单的“共时性在场”,缺乏基于主题共鸣的空间与对象的情境共融,必然不能生成真正意义的主题教育空间。

二、大学生主题教育空间的特点

第一,大学生主题教育空间具有双重属性,既具有客观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正是这种社会属性体现出主题教育空间的影响效能。作为体现教育主题灵魂和目的的主题教育空间,往往或隐或显地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施加体现社会要求的影响,呈现出强烈的社会属性。主题教育空间是社会的产品,是被现实化、客观化的空间,同时又是功能性的空间。正如列斐伏尔所说:“空间看起来好似均质的,看来其纯粹的形式好似完全客观的,然而一旦我们探知它,它其实是一个社会产物。”[10](p62)主题教育空间更是典型的社会产物,作为一种“人化自然”,主题教育空间往往通过人类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主题化而存在特殊的赋义,显现出强烈的社会属性。主题教育空间既是被“处在某段历史、某段普遍的或者特殊的过去中的人们”[9](p29)所创建,又是当下的参与者通过主题教育活动创造的社会场域。主题教育实施者根据教育目标,组织各种主题教育活动,不断创造体现不同主题的教育空间。“如果我们满足于客观解释就是正确解释的话,就不能全面地了解人类。如果把空间降格为客观存在的话,人类甚至找不到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11](p172)主题教育活动往往通过依托空间的历史传统、人文底蕴、内容安排、布局设计等等因素,赋予特定空间强烈的社会意义,建构出围绕特定教育主题的社会场域。主题教育空间的“进入者”往往会围绕特定的“意义主题”,受到教育空间的熏陶感染,体会到主题的教育意义。

第二,大学生主题教育空间既被社会关系所生产,同时又是强化主题的社会关系的产生地。空间,尤其是人化空间,往往弥散着社会关系;它不仅被社会关系支持,也生产社会关系和被社会关系所生产。[10](p48)“社会空间包含着生产关系和再生产关系(包括生物的繁殖以及劳动力和社会关系的再生产),并赋予这些关系以合适的场合。”[7](p37)作为围绕特定教育主题建构的社会场域,主题教育空间体现出来的是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更是社会关系。“空间不单纯是我们自身与所需要之物在其中的一个活动场地,而且也是各种复杂的深层含义蕴含其中的历史性产物。”[7](p165)以大学生到革命遗址开展革命传统主题教育活动为例,革命遗址虽然是一种物理空间,却承载着丰富厚重的社会关系,反映出的是革命先烈英勇不屈、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运用这种承载、反映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即特定时代社会关系)的特殊意义空间,通过直观、形象、真实、可信的遗存和遗迹,向大学生进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对于增强大学生的爱党情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政治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通过与意义空间接触互动,认知发生改变、情感得到深化、思想得到提升,最终会通过他们的行为反映出来,直接或间接地产生出符合教育主题的社会关系,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第三,大学生主题教育空间生成于政治动员,因价值教导和主题鲜明而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教育作为人类成长所特有的过程,总是包含着一种不可缺少的成分——在人们中间传达某些重要的价值观,尤其是向社会的下一代传达基于历史经验证明值得恪守的价值原则。”[12](p106)完整的教育兼有知识传承和价值传导的意义,教育空间因渗透特定价值观体现出强烈的政治属性,具有特定主题的教育空间建构,背后或显或隐总是存在政治动力因素。“空间并不是某种与意识形态和政治保持着遥远距离的科学对象。相反,它永远是政治性和策略性的……空间一向是被各种历史的自然的元素模塑铸造,但这个过程是一个政治过程。空间是政治的、意识形态的。”[10](p62)社会空间不但是社会的产物,还是政治的产物,主题教育空间更因教育的价值传导和主题的政治意义而具有或显或隐的政治色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问题上不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不得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3](p382)大学生主题教育同样要求主题教育实施者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问题上必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主题教育空间服务于主题教育,同样具有政治意义。主题教育空间的历史元素和自然元素的“模塑铸造”,同样是根源于政治需求,形成于政治过程,它总是服务于规定教育内容、决定教育方向和性质、享受教育成果的政治主体。

三、大学生主题教育空间的分类

大学生主题教育空间具有不同的类型和特点,把握这些类型和特点,才能增强大学生主题教育空间选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依据存在地点,创设主体和发展形态的不同,可以分别将大学生主题教育空间划分为校内主题教育空间和校外主题教育空间,自创主题教育空间和他创主题教育空间,传统主题教育空间和新兴主题教育空间。

第一,校内主题教育空间和校外主题教育空间。校内主题教育空间是主题教育实施者在学校范围内组织开展特定主题教育活动形成的社会场域。教室、学生食堂、学生公寓、运动场、图书馆、报告厅、会议室、活动室、人文景观、校园BBS等等都能成为校内主题教育空间。校内主题教育空间以校园硬软件设施为依托,以广大师生员工为主体,以课内外活动为承载,以配合和强化特定主题教育为旨向,具有简化性和选择性的特点。随着社会积累的知识经验和文化内容日益厚重,知识传授和文化传承同样需要德育主题简约、德育内容适宜、德育环境简化的空间,以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而整个社会空间是错综复杂的影响源,对大学生的精神发展,既有适应的内容,又有不适的内容;既有正面的影响,又有负面的消解,这就必然需要具有积极意义的教育空间。校内场所则能向大学生提供简化的德育环境,通过主题教育实施者和大学生围绕德育主题的交流互动,创造校内主题教育空间。校外主题教育空间是主题教育实施者在学校范围外开展特定主题教育活动形成的社会场域。家庭、街道、社区、村镇、军营、公司企业、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革命遗址、烈士陵园、校外社会实践基地等等都能成为校外主题教育空间。校外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创造校外主题教育空间,校外主题教育空间是培养大学生劳动人民情感,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广阔天地”,具有强烈的社会体验性。江泽民曾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中强调:“事实证明,如果只是让学生关起门来读书,不参加劳动,不接触社会实践,不了解工人农民是怎样辛勤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不培养劳动人民感情,是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14](p372)确实,通过实地欣赏祖国名山大川,便能更加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感;通过实地参观共产党革命文化地区,便能让大学生更加深刻体会到共产党人坚忍不拔的革命意志和勇者无畏的牺牲精神;通过到工农群众生产劳动的田间地头、工厂车间、车船码头参加社会实践,便能让大学生更加深刻体会到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主体地位、伟大力量和增进大学生同劳动人民的感情……等等。要动员广大学生积极参加劳动、接触社会实践、了解工人农民,必须走出校门,涉入校外场所,参与校外主题教育实践,创造校外主题教育空间。因此,要充分发挥校内主题教育空间与校外主题教育空间的效能,取长补短,“正确把握社会影响与学校教育的互动,整体性发挥学校和社会的育人功能”。[15](p7)

第二,自创主题教育空间和他创主题教育空间。自创主题教育空间,是大学生群体自主结合、自主计划、自主实施特定主题教育活动形成的主题教育空间。例如,大学生社团开展自主学习雷锋精神活动形成的主题教育空间,大学生兴趣小组开展竞技比赛、弘扬竞技精神形成的主题教育空间等等。自创主题教育空间的根本特点是自创性,同时还具有自愿性、情感性和渗透性。自创主题教育空间并非是被动设置的空间,而是主动建构的场所;并非是指定活动的场所,而是自发创建的场域。例如,“主题式趣味英语角”、志愿服务“爱心支教”主题教育实践基地、自发纪念“汶川地震”的学校广场等等。大学生既是自主主题教育的组织者、参与者,又是自主主题教育效益的享受者,还是自创主题教育空间的营造者。因此,有必要创造条件让大学生自主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实施主题教育的方向,实现大学生自主发展和社会要求相结合。他创主题教育空间,是正式组织开展的具有明确制度要求和计划内容的主题教育活动形成的主题教育空间。例如,共产党等政党组织,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群众组织以及其他正式组织,根据制度要求和计划内容,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形成的主题教育空间。他创主题教育空间的根本特点是他设性,往往具有主导性、权威性和规范性。他创主题教育空间是依靠组织者外部指令和制度要求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形成的空间,对于开展常规化的主题教育活动和长期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具有重要作用。自创主题教育空间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营造起来的社会场域,更容易唤醒、激发和强化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深化主题教育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既要坚持营造他创主题教育空间,又要不断拓展自创主题教育空间,避免他创主题教育空间和自创主题教育空间的对抗和消解,才能让两者共同配合、相互补充,协力作用于大学生群体,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三,传统主题教育空间和新兴主题教育空间。新兴主题教育空间是以虚拟空间为依托,通过特定符号系统和信息载体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形成的特定主题教育空间,例如,QQ群、BBS、博客、播客、微博、数字化图书馆等等网络社交平台都可以成为新兴主题教育空间。“一个以互联网为基础建构起来的想像空间或虚拟空间(cyber space or virtual space)。在这里,真实世界中连续的物理时间和空间,转化成了一种非线性的数字化比特(bit)存在,并由此展示了一种与在现实社会中不同的能指(signifer)与所指(signified)关系。今天,由于网络生存的高度‘数字化’及‘虚拟化’特性,因此人们把在网络空间中展开的社会生活称之为‘数字化生存’或‘虚拟生存’,相应地,把当今时代称之为‘数字化时代’或‘虚拟生存时代’。”[16](p68)虚拟性是新兴主题教育空间的根本特点,虚拟空间的进入者,利用特定符号系统,通过适应虚拟空间的多元互动方式,往往会出现身体的“隐遁”,然而,这并不必然会影响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和阻碍虚拟主题教育空间的生成。相对于新兴主题教育空间而言,传统主题教育空间是指在传统的社会活动场所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形成的社会场域,例如,学校集会场、报告厅、运动场、图书馆、社会实践基地、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等传统场所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形成的空间都是传统主题教育空间。传统主题教育空间,由于教育活动双方的“在场”,主题教育实施者的权威性和主导性非常显著,能够营造和强化特定空间的情感性、渗透性和参与性。新兴主题教育空间的教育者与大学生是平等互动的关系,由于活动双方身体的“隐遁”,主题教育实施者的权威性和主导性并不显著,必须充分尊重主题教育参与者的选择权利,提高参与者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能力。传统主题教育空间和新兴主题教育空间各有长处和短处,要增强大学生主题教育的实效,必须把握两类空间的根本特性,充分运用两类空间资源,发挥两类空间的协同作用。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法]卢梭.爱弥儿: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3]李烈炎.时空学说史[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刘文英.中国古代的时空观念[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4]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童强.空间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8]王铭铭.教育空间的现代性与民间观念[J].社会学研究,1999,(6).

[9][法]亨利·勒菲弗.空间与政治[M].李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0][法]亨利·列斐伏尔.空间政治学的反思[A].陈志梧,译.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1][美]卡斯滕·哈里斯.建筑的伦理功能[M].申嘉,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12]杨柳新.大学的价值观教育与文化认同[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4).

[13]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4]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5]沈壮海.论高校德育的整体理念及其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2003,(8).

[16]黄少华.论网络空间的社会特性[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责任编辑 张豫

G41

A

1003-8477(2013)09-0172-04

魏强(1986—),男,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讲师、法学博士。黎海燕(1982—),女,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法学博士。

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闲暇德育研究”(13YJC710016)的阶段成果。

猜你喜欢
空间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