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儿童文学经典生成的因素之一

2013-04-11 07:31许军娥
湖北社会科学 2013年9期
关键词:批评家文学批评儿童文学

许军娥

(咸阳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播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韦勒克认为,文学批评“照狭义来理解”是“研究具体文学作品并着重对其进行评价。”[1](p33)“文学批评乃是批评家通过文字对于作品、作家以及文学史诸种现象的分析、判断与评价。”[2](p1)文学批评是批评家按照一定的标准,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对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所作的分析、认识和评价。

文学批评是一种诗性和智性兼具的活动,是对文学欣赏和审美感知活动的逻辑化、学理化和价值化的提炼和升华。在文学批评活动中,批评家们依据自身知识结构、审美经验和趣味尺度对于结构化的文本作着特定的阐释。更重要的是,批评活动作为一种话语分析和建构的方式,也蕴含着一种潜在的权力运作方式和群体话语策略,体现着个体和群体的话语建构主体的“政治无意识”。从结构主义的符号分析与文化研究的意识形态理论等来看,作为“象征形式”的经典文本的生成,既是一种话语结构模式的惯性呈现,又是特定时代、特定阶层的意识形态的集中的影像投射。文学经典的意识形态特性是我们在当前反思文学批评、文学阐释活动的重要原则,也是考察文学经典的文学意义、其真实性和知识经验特征,进而重构文学经典象征性和价值的关键途径。

文学批评是围绕着文学作品而进行的一种释评工作。批评家的“使命可以有三种:说明、解释与判断”。[3](p156)批评活动具有意识形态和权力话语特征,因而需要对其进行现象学的还原,借此来回归文学经典的本原,但这并非唯一,批评活动同样是审美感受和主体经验的再现,因而它能超越工具理性和知识理性的界限,反映文本的基本旨趣和趣味水平。“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阐释,它涉及的主要是文学作品意义的揭橥。在近代,文学批评逐渐走向专门化的轨道。文学批评作为评价示范的力量虽有所减弱,却反过来使得它作为阐释的功能大为突出和强化起来。”[4](p48-53)

文学批评是对文本的阐释和评判,它建立在阅读和欣赏的基础上。儿童文学批评是以儿童文学作家作品为主要评论对象的文学实践活动。儿童文学批评应该是美学的批评,儿童文学作品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是按照作家的审美理想来塑造形象,表现出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以跃动的情感,丰富的细节,生动的场面,鲜明的形象,奇特的想象和盎然的情感等等来构成作品的审美特征的。儿童文学批评是以创作规律为依据的同时,从社会要求的角度来分析作品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儿童文学批评应该以鉴赏为基础,要进行理论性的分析、评价、判断,阐明儿童文学作品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这就要求一个真正的批评家,就应该是一个公正无私的分析者。本文所说的文学批评,严格限定在以具体作家作品为对象的实际批评的范围内,不包括文艺本质的探索和文艺思想的论争等理论批评的材料。

文学批评参与了儿童文学作品经典化的过程。在儿童文学经典的生成过程中,批评家以他所占据的文化的重要岗位或在社会中处于制造话语的权威者位置,使得他的批评就可能达到筛选作用,因而批评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一、发现和阐释文学作品

“在每个时代,总有一些最优秀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往往比一般读者更早也更深入地发现和认识了文学经典的价值和潜在价值。他们既反映了读者需要,又超越了一般读者。当文学经典的意义和价值被种种因素所遮蔽、淡化、误解、误读和质疑时,是他们发现、诠释、确认和守护着经典。从此种意义上说,没有金圣叹,就没有作为经典的《水浒传》;没有脂砚斋,就没有作为经典的《红楼梦》;没有瞿秋白,就没有作为经典的鲁迅杂文;没有别林斯基,就没有作为经典的果戈里的小说;没有巴赫金,就没有作为经典的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5](p48-52)“文学史家必须是个批评家”。[6](p39)文学史上的那些“经典”正是在文学批评的长河中成为“经典”的。在历代评论家的不断提及中形成的。

在儿童文学经典的生成过程中,文学批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批评家要有发现和指认儿童文学经典的意识和能力,是儿童文学经典的“发现者”。优秀的文学批评家应当成为儿童文学经典的发现人。文学批评是对于具体文学作品审美价值高低和艺术风格差异的品评、鉴别和分析。因此,文学批评家的工作常常关系到一部作品的艺术命运。文学批评离不开对于文学经典的研究,文学批评必须以既有文学经典为批评尺度。批评家在发现和指认新的文学经典作品时候,往往作品都要依据以往经典作为参照系。批评家要用自己的辨析能力、领悟能力对文学进行“裁决”,对作家的创作说三道四和进行监督,要发现经典。

经典文学作品,代表着文学历史上某个阶段的艺术创造力、想象力和艺术趣味。而有关经典的阐释,则标示着某个时代的批评家的艺术理解力所能达到的高度。[7](p140-146)一部文学经典,特别是一部影响深广的文学经典,常常是在经典的阐释相伴随的过程中不断给人以新的疑问和新的启迪。或者说,阅读和研究经典文学作品,最重要的一个方式,就是阅读者或研究者对已有的“经典阐释”的补充、质疑、反驳与延伸。所以,一部经典,到底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被诠释成何种“面目”,这是作者和前一代的批评家与读者都难以预料的。因此,有人说,围绕文学作品的阐释,“时间因素所起的作用比写作行为本身更难以控制”。[8](p20)

儿童文学批评是儿童文学事业中的一个最重要的部分。“它是以充分理解艺术家或作家在自己作品中所遵循的规则,深刻研究典范的作品和积极观察当代突出的现象为基础”,“揭示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和缺点的科学。”[9](p153)“批评家的任务不但是剪除恶草,还得灌溉佳花——佳花的苗。”[10](p162)对于儿童文学来说,批评的职能一方面是帮助作家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作品,总结创作经验,从而提高创作的自觉性,另一方面又将社会的评价、小读者对作品的褒贬反馈给作家。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文学批评,对于把脉作家创作有着积极的作用。作为批评家要有真切的批评。人们所希望与批评家的,实在有三点:“一、指出坏的;二、奖励好的;三、倘没有,则较好的也可以。”[11](p316)客观公正真切地文学批评就是要分析研究作品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种种得失成败,发现阐发创作规律,帮助作家更好地理解儿童文学创作的性质、特点,更好地掌握儿童文学创作的特殊规律,以推动儿童文学创作的发展和繁荣。同时,批评家有责任帮助儿童读者从海量的书籍中寻求出具有永久性趣味的文本,将它们永久留在儿童文学的神圣园地里。批评家应该坚持批评的标准,弘扬真善美,为作家的创作把脉,为儿童的阅读引路。心悦诚服的分析评论,儿童文学必须有标准。鲁迅说:“我们曾经在文艺批评史上见过没有一定圈子的批评家吗?都有的,或者是美的圈,或者是真实的圈,或者是前进的圈。没有一定的圈子的批评家,那才是怪汉子呢。”[11](p449)这里的“圈子”,就是指文学批评的标准。儿童文学批评的标准就是用以评价和衡量儿童文学作品的尺度,要想对作品的成败得失进行实事求是的令人心悦诚服的分析评论,儿童文学批评就必须有标准。正是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的互动,推动了儿童文学的发展。

在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史上,“中国儿童文学在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孕育之后终于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力推动下走向了自觉的历史进程;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终于在晚清先贤筚路蓝缕的垦拓的基础上完成了它作为一门独立研究门类所必须的相对系统的学术飞跃。”[12](p101)从“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就形成了一支队伍,到现在这支队伍已经拥有了五代人。儿童文学理论方面取得了一项又一项重要成果。从鲁迅、郭沫若、茅盾、周作人、郑振铎、叶圣陶、赵景深、夏丐尊、胡愈之、徐调孚、谢六逸、魏寿镛、周侯予、严既澄、张梓生、朱鼎元、顾均正等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拓荒者,到陈伯吹、鲁兵、贺宜、高士其、魏金枝、严文井、袁鹰、金近、包蕾、叶君健、萧平、束沛德、陈子君、王国忠、刘守华等新中国第一代儿童文学建设者,再到蒋风、浦漫汀、黄云生等儿童文学第一批硕士研究生导师,到王泉根、吴其南、汤锐、方卫平、班马、彭斯远、朱自强、马力、孙建江、梅子涵、周晓波等全方面推进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建设的一代以及当下儿童文学理论队伍建设的新生代评论家谭旭东、李学斌、安武林等,正是由于他们,儿童文学的创作和理论批评才真正走向了社会前台、文学前台和学术前台。他们为儿童文学批评写下了最富有时代光彩和文化底蕴的一页。

如:鲁迅、郑振铎等对于叶圣陶的《稻草人》的评价,就体现了发现者的慧眼。鲁迅高度评价《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13](p396)郑振铎在《稻草人·序》中从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两方面详细地分析和论述了它的成功之处。叶圣陶的童话,早期以《小白船》、《傻子》、《燕子》、《芳儿的梦》、《新的表》及《梧桐子》为代表,着意表现“梦想一个美丽的童话的人生,一个儿童的天真的国土。”他努力“想把自己沉浸在孩提的梦境里,又想把这种美丽的梦境表现在纸面。……”“然而,渐渐地,他的著作情调不自觉地改变了方向。而同时却情不自禁地融化了许多‘成人的悲哀’在里面。……他的《一粒种子》、《地球》、《大喉咙》、《旅行家》、《鲤鱼的遇险》、《眼泪》等篇,所述还不很深切,他还想把‘童心’来完成人世间所不能完成的美满的结局。然而不久,他便无意地自己抛弃了这种幼稚的幻想的美满的‘大团圆’。如《画眉》、如《玫瑰和金鱼》、如《花园外》,如《瞎子和聋子》,如《克宜的经历》等篇,色彩已显出十分灰暗。及至他写到快乐的人的薄暮的破裂,他的悲哀已造极极顶,即他所信的田野的乐园此时也已摧毁。最后,他对于人世间的希望便随了稻草人而俱到。”

郑振铎称《稻草人》“在描写一方面,几乎没有一篇不是成功之作”。如:

一条小溪是各种可爱东西的家。小红花站在那里只是微笑,有时做很好看的舞蹈。绿草上滴了露珠,好像仙人的衣服,耀得人眼花。水面上铺着青色的萍叶,矗起一朵朵黄色的萍花,好象热带地方的睡莲——可以说是小人国里的睡莲。小鱼儿成群地来来往往,细得像绣花针,只有两颗大眼睛闪闪发光。……[14](p9)

“我们便不知不觉地惊奇起来,而且要带着敬意赞颂他的完美而细腻的描写。……在描写儿童的口吻与人物的方面,《稻草人》也是很成功的。在艺术上,我们实可以公认圣陶是现在中国二三个最成功者当中的一个。”[15](p32-38)

胡风认为“《稻草人》,不但在叶氏个人,对于当时整个新文学运动也应该是一部有意义的作品。”[16](p154)

我们不厌其烦的引用这些文字,就是想说明作为一个批评家一个评论家对于一个作者作品的诚恳的公正的客观的评价的重要性。

鲁迅对张天翼的创作的批评。张天翼的作品素以善用夸张性的讽刺而著称于世。但有时却在讽刺中略带油滑,描写切实但又伤于冗长,对此鲁迅曾予以指正,1933年2月1日在《致张天翼》中,鲁迅说:“你的作品有时失之油滑,是发表《小彼得》那时说的,现在并没有说;据我看,是切实起来了。但又有一个缺点,是有伤于冗长。将来汇印时,再细细地看一看,将无之亦毫无损于全局的节,句,字删去一些,一定可以更有精彩。”[17](p144)由此可见,正是鲁迅的批评,使年轻的张天翼在创作上由“失之油滑”而变得“切实起来”,并不断提高,从而成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上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

文学批评的主要职责是在求疵中寻美。“批评的高层次的功能不是批改学生的作业,而是抛弃毫无价值的作品,理解杰作,理解其自由的创造冲动所蕴含的有朝气的、新颖的东西。”[18](p27)这种批评要求批评家要求作家通过大量的文本细读和审视,剔除粗陋的赝品,发现好作品,推出好作家。

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们不妨再看看叶圣陶对于孙幼军的《小布头奇遇记》的评价。当时的文学新人孙幼军出版了童话《小布头奇遇记》,叶圣陶发表较长篇幅的评论《谈谈〈小布头奇遇记〉》,对这部童话的思想和艺术特色进行了全面、透彻、精湛的分析,既热情肯定成绩,也中肯地指出不足。叶圣陶对新人新作的评论,常常提出儿童文学创作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和规律,对整个儿童文学的发展都有触发和启迪。他认为在这部童话里,作者笔下的小布头,懂事的苹苹,生活经验挺丰富的大铁勺,快活的小母鸡小芦花,天真的农村孩子小喇叭的形象都写得相当好。给孩子们留下鲜明的印象。并且列举了几个写得特别切合孩子们的心理的段落进行说明。他肯定了这部童话运用语言有极大的优点。“简洁,活泼,有情趣,念下去宛然孩子的口气,可是没有孩子常有的种种语病。”[19](p465-472)同时,也指出作品的不足:“有些段落比较拖沓,情节的进展不多,作些不关紧要的铺叙,可能使孩子们感到不耐烦。如小布头逃走以前共有六节,小布头遇险,留在老鼠洞里共有五节,要是适当地压缩一些会见得好些。有些故事似乎没有编好。”

从这些话语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评论家的真知灼见和坦荡胸怀。

在批评活动中,批评家可以把自己对作品的感觉告诉读者,但这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批评,他还必须告诉人们这部作品究竟说了些什么,如何理解其意义,以及这部作品有哪些特色和成就等,这就需要通过对文本的阐释才能获得。一般来说,文本的意义都不是单一的。巴尔特告诉人们:“一部作品之不朽,并不是因为它把一种意义强加给不同的,而是因为它向一个人暗示了不同的意义。”[20](p101)作为一个文学批评家只有在文学欣赏的基础上去分析、评价文学创作的然否,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等,正确地作出自己的审美判断,避免“棒杀”或“捧杀”的现象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二、引领和指导读者阅读文学作品

我们知道,文学批评作为一种话语,它是在已有的文学作品话语的基础上,再来评点、阐释、说明一部文学作品的意义等。文学批评对读者的作用表现在,它不仅要研究作家和作品,还要推荐佳作,帮助读者理解作品,并进而领悟阅读和鉴赏的规律,从而能更自觉地开展鉴赏活动,以获得尽可能多的审美享受。对于儿童文学批评来说,就是引领和指导儿童的阅读。同样的道理,儿童文学批评是以儿童文学作家作品为主要评论对象的文学实践活动。它是以儿童文学鉴赏为基础,在一定的儿童文学理论指导下,对儿童文学作家作品及有关文学现象进行判断(分析、评论)的实践活动。它是一种美学的批评,是一种独特的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具有自身特点的科学研究活动。

儿童文学是为人类的未来打下坚实的人性基础的文学,是要把儿童导向真善美的人生道路上行走的文学。儿童阅读书目的选择标准、阅读开展的规模大小、儿童阅读成效如何等一系列阅读问题和批评家的理论批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知道,儿童阅读是一个系统工程。阅读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必备精神食粮,如何构建儿童阅读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的链条上有许多链接,比如:儿童、少儿图书馆、家长、老师、儿童文学作家、出版社、儿童文学阅读推广人、儿童文学批评家等。而这个链条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应该就是儿童文学批评家。目前我国主要的儿童文学批评家如王泉根、曹文轩、朱自强、梅子涵、吴其南、方卫平、刘绪源、刘晓东、安武林、谭旭东、李学斌、李莉芳、李东华、徐研等。他们在儿童文学批评的领域中铺陈建树儿童文学批评的足迹,阐释儿童文学发展的趋势。正是批评家的努力,儿童读者阅读领略到了中国儿童文学五代作家的作品:叶圣陶的《稻草人》,冰心的《寄小读者》,张天翼的《大林和小林》、《宝葫芦的秘密》,洪汛涛的《神笔马良》,曹文轩的《草房子》,“塑造当代少儿群像高手”“感动当下”的秦文君《男生贾里》、董宏猷跨文体写作的《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梅子涵的《女儿的故事》,郑春华的幼儿品牌作品《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童话大王”郑渊洁的“皮皮鲁系列”、“鲁西西系列”、“舒克与贝塔系列”、“乔麦皮大侦探系列”、“十二生肖系列”等;汤素兰的《笨狼的故事》、彭学军的《你是我的妹》等。

一个优秀的儿童文学批评家应该是集时代的责任感、文化的担当、批评家的智慧、理论的勇气和批评的良知于一身。开展科学的批评;坚持儿童文学的人文价值和美学责任,坚守自己的文化立场,发出自己的独特声音,与作家保持良好的学术对话,给儿童读者的阅读起到引领的作用。这样的文学批评才能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

儿童文学批评是对于儿童读者的阅读有非常重要的导读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掌握着儿童读者的阅读方向。起着导航作用。儿童文学批评家的批评可以把家长、教师、少儿图书馆、少儿出版社等有机链接和粘合起来,为儿童阅读的开展铺平了道路。文学批评需要对文学作品做出审美价值判断。正是通过批评的审美累积,一代代下来,它们本身就成了一座审美宝库。

儿童文学批评与一般文学批评不同,有它自己的特点。我们知道,儿童文学阅读、欣赏的接受主体是儿童,(当然也有成人读者);而儿童文学批评的接受主体是成人。儿童文学的欣赏主体和批评主体是不一致的。儿童文学批评是面向作者、老师、父母等成人的。而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主体是成人,欣赏主体是儿童,批评主体又是成人。儿童文学批评的独特功能就是要向教师、父母等阐释作品的意义,指出作品的成败优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作品、阅读作品,使文学作品呈现出更深的意义来,更充分地发挥文学作品的审美功用和现实作用,从而有助于提高儿童的思想水平和欣赏能力。所以引领和指导孩子阅读优秀的儿童作品,让他们学会欣赏,并从中学习知识、学习道理是儿童文学批评存在的重要意义之一。通过儿童文学批评家的真知灼见的批评把儿童阅读的链接有机连接起来,让儿童文学走进家长和老师的心灵,辐射到儿童的成长发展道路上。将儿童阅读工作引领到一个更高的领域。

批评家叫好的作品还要通过读者的阅读、接受、认可才有可能成为经典。我们说,批评家的评论无论是“棒杀”还是“捧杀”,不管是正面的善意批判还是负面的恶意推销,它不仅具有宣传功能,更重要地是指导着读者的选择与阅读,并间接地影响着作家的创作。“文学创作是创作出艺术价值的行为,但如果没有批评作为看守者的话,那么,这种已经创造出的价值也难以成为人们文化成果的一个组成部分。”[21]

经典作品正是被围绕着她的种种阐释不断诠释着,才一次又一次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经典作品总不断地考验着一代又一代的理论家和读者的理解力和阐释力。真正能够称得上经典作品的伟大作品,正是在不断被阐释的过程中,验证其艺术和思想的生命力。不断地被阐释,不断地被追问,不断地从经典作品中发现新的问题和新的解读路径,这一过程本身不就是在反复证明经典作品所包含着的深刻内涵吗?我们期待着中国儿童文学作家不断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总之,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不管是那一种批评方式,对于一个作家的作品无论是进行褒扬或者是进行批评,批评家都应该秉承批评审美标准和坚守批评家的良知;真正地为作家的创作把脉,为儿童的阅读领航。

[1][美]韦勒克.批评的概念[M].张今言,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

[2]南帆.文学理论(新读本)[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

[3][法]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M].孙非,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4]张荣翼.文学传播的批评意义[J].河南大学学报,1996,(2).

[5]黄书泉.论建构当代文学经典的三个维度[J].安徽大学学报,2007,(4).

[6][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

[7]余岱宗.文学经典:“筛选”与“危机”[J].东南学术,2007,(1).

[8]艾柯,等.诠释与过度诠释[M].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

[9]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编译委员会.古典文艺理论译丛(二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10]鲁迅.鲁迅全集:第 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1]鲁迅.鲁迅全集:第 5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2]方卫平.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史[M].济南:明天出版社,2006.

[13]鲁迅.鲁迅全集:第 10 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4]叶圣陶.稻草人[M].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

[15]郑尔康.郑振铎和儿童文学[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82.

[16]王泉根.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文论选(一)[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

[17]鲁迅.鲁迅全集:第 12 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8][法]蒂博代.六说文学批评[M].赵坚,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

[19]韦商.叶圣陶和儿童文学[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

[20]安·杰斐逊,戴维·罗比,等.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概述与比较[M].包华富,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

[21]陈恩黎.儿童文学中的幽默之光——三部获奖幽默小说的文本分析[J].中国儿童文学,2006,(3).

猜你喜欢
批评家文学批评儿童文学
倡导一种生命理想——论谢有顺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批评观
新锐批评家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今日批评家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自成体系的文学批评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回族文学批评的审视与反思——以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文学批评为例
文学批评史视野里的《摩罗诗力说》
“原生态”与儿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