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云增(复旦大学中山医院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中心实验室主任)
长期以来,心血管疾病一直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临床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心血管疾病每年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医学和科技的进步使心血管病诊疗水平大大提高,包括他汀类药物和介入治疗等设备的应用,使得病死率有所下降,但诊疗技术发展的速度却不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心血管病发病率的上升势头,这一现象值得深思。
就此问题,来自“NATURE”的系列报道提出:“只有全面的诊疗计划,才能保护人类的心脏健康不受现代生活的威胁”。该组报道从心血管病的病理生理、临床诊治、公共卫生、社会学等诸多领域阐述了造成心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的诸多因素,帮助读者多角度地了解心脏疾病本身的发病原因、机理、诊断治疗的最新进展等,当然正如作者所指出的,防治心血管疾病的最好策略是预防。
心血管疾病中的冠心病和脑卒中是全球死亡和发病的最主要原因,发病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糖代谢异常、肥胖超重等。研究人员试图逐步揭开这些病因的分子通路,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方向。该组报道中详细介绍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源于血管的炎症反应,炎症会激发潜在的致命性血栓的形成,对此,病理学的相关研究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及预防作了很好的诠释。
就预防而言,传统的心血管疾病评估手段主要根据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胆固醇、吸烟、糖尿病及家族史等基本风险因素对疾病进行预测和分级。这组报道提到了冠心病风险预测手段“弗雷明汉风险评分法”,它是经过充分论证,拥有稳健的10年估算值的权威方法,但对于年轻人来说,可能会得出低的风险估算值。最新的成像技术和生物标记物的发现可以弥补标准评估方法中漏捡的人群,降低具有心脏病风险的发病率。特别是对于特定的个体和人群,如年轻人和女性,通过血检或成像技术来筛查病人的特定生物学标记物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目前,医疗和科研工作者也致力于开发新的成像仪器和诊断试剂,数以千计的科学研究也在寻找新的生物学标记物,实现心血管疾病的非损伤性诊断和分类诊断,而新的技术方法是否具有诊断价值,正像报道所说,要不断在临床实践应用中加以改进。
高血压、高血脂是引发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治疗高血压和高胆固醇的药物在全球市场占有巨大份额。对于未来降压药物的研发和应用,将更倾向于针对不同患者研究不同种类抗高血压药物,评估其对不同种类血压的影响。另外一类最受欢迎的是他汀类药物,是目前降脂治疗的主流药物。这类药物能阻断胆固醇的产生,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然而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也会对机体造成负面影响,因此,研究者们正在不断寻找替代物,这方面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当然,防控心血管疾病的最好策略是预防,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从政府的角度来说,需要规划和营造健康的生活环境,比如完善公共交通,倡导民众通过骑车参与锻炼,增加公共体育设施,创造良好的体育活动环境,创建无烟环境,消除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降低蔬果价格,这些都能间接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
从社会角度来看,预防的视角只针对高危人群和被确诊的心血管病人是远远不够的,大众行为也要特别关注,这可能是最有效和最便宜的方法,比如通过公共信息宣传来说服人们认可健康的生活方式,只有实施了全民预防战略才能控制住全球性心血管疾病的流行;从个人角度,需要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包括健康饮食、不吸烟及体育锻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