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区域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3-04-11 04:33:38钱汝平
关键词:江南文学文化

钱汝平

(绍兴文理学院 越文化研究院,浙江 绍兴312000)

2012年11月9—11日,由浙江省越文化研究中心、绍兴文理学院越文化研究院主办的区域文化学术研讨会在绍兴隆重召开。这次研讨会收到全国各地专家撰写的74篇学术论文,10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会议分主题报告和分组讨论两种方式进行。主题报告由浙江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王嘉良主持并作点评,共有十位专家作了报告。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陈国灿教授作了《江南文化务实特性的历史解析》的报告。他认为有些学者将江南文化的务实特性归结为实用主义的价值观,视之为“实用至上”的投机意识是不全面不客观的,其实,“务实”作为江南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不仅仅是讲求实际、谋求实效的行为意识,更是灵活变通的地域性格、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和开拓创新的社会精神相结合的文化形态,是现实主义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张剑光作了《六朝隋唐五代江南城市的市政和社会管理研究》的报告。他从江南城市市政管理、城市治安救灾管理、城市市场管理、城市公共事务管理等四个方面全面阐述了六朝隋唐五代五百年间中央政府及地方各级政府在城镇市政和社会管理方面的政策和举措。他指出,这些政策和措施,对城市的发展有很多有利的因素,如在城市的形制、治安、救灾措施、市场商贸、城市物资供应、城市文化和宗教的发展等方面使得城市规范有序,确保了城市渐渐地向前发展,成为一地的政治和经济、文化中心。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刘畅教授作了《南风北土与盛唐之音》的报告。他认为,隋唐以前,中国经历了三百余年的南北政权对峙时期,政治的分裂与军事的对抗,使南北地区文学创作处于隔离封闭状态,双方各自强化并发展了本地域的审美特征:北地崇阳刚之气,南方尚阴柔之风。隋祚短促,而由唐王朝巩固并发展了政治统一的局面,从而使南北文学各自强化发展的两种审美风尚渐趋融合。总的来说,盛唐诗歌融南北双方各自发展到极致的两种美于一体,以刚健质实为其骨,以柔婉华丽为其肤,两者相依互补,形成了盛唐之音的主旋律。云南大学教授张锦鹏作了《宋代江南书籍供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的报告。她认为,宋代江南地区是全国的书籍刊刻规模最大的地区,也是书籍销售的主要市场,同时也是书籍消费的巨大市场。宋代江南书籍供给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书籍生产的空间布局的“连片成块”,书籍刊刻机构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而非原来产地,书籍刻印质量高,书籍生产以市场为导向。宋代江南书籍的大规模供给,为江南文化的保存、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平台和条件,因此,宋代江南文化,构成了宋代文化最为璀璨辉煌的部分,江南地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贡献巨大。江西师范大学陈金凤教授作了《地域文化与孙吴道教》的报告。他指出,汉末三国时期,孙吴道教快速发展兴盛,成为突出的社会现象。江南地域的鬼巫文化生态、神仙道家思想、方士活动、疫病流行,以及孙吴崇尚巫道的宗教政治等因素促成了这一社会现象的发生。受地域文化的影响与作用,孙吴道教呈现出巫道不分、法术为主、影响政治又与政治疏远以及生活化等特点。孙吴道教是江南地域文化的表现与升华,它不仅对当时孙吴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也为以后道教在南方的流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徐道彬教授的报告《徽州人文与地域学风》,通过清代安徽学者的生平经历和学行记载来考察安徽的人文学风。他认为,传统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实践对徽州的影响极其深远,它是徽州宗族和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而这种情况也普遍表现在中国其他区域文化上。上海财经大学教授朱丽霞作了《吴兴祚幕府与清初文坛》的报告。她认为,清初幕府文人交游与幕府文学,是清代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清初的文学生态。其中,两广总督吴兴祚幕府即最具代表性。这是一个经历了收复台湾、平定三藩的战争烟火,又伴随清初从政治动荡走向经济繁荣的政治军事幕府,又是一个贯穿江南到岭南的文化融合的文人幕府,透过这个幕府的文化与文学活动,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清朝政府是如何收拢人心,治理刚刚得手的大明江山。宁波大学教授钱茂伟的报告《被折腾的明初江南富户》,主要通过考察明初宁波富户杨氏的衰落的个案,揭露明初王朝折腾江南地区富户的史实。他联系现实指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接受了“杀富济贫”理念,为历史上的杀富行为而欢呼。现在看来,这样的理念是错误的。对于百姓的合法收入,政府与全社会要加以保护。一定要济贫,也是让富人多纳税,政府加以二次分配而已,而不是直接将富人杀死。将富人杀死了,对全社会都没有好处。浙江师范大学邱江宁教授作了《论元代“续兰亭会”》的报告。她认为,元代由绍兴官员刘仁本组织的“续兰亭会”在性质、特征上与东晋“兰亭会”有着根本的一致性。而它所反映、彰显出的元代雅集文化在它所发生的元末江南又有新的历史意蕴,实质上是元末江南士流为致力于国家秩序恢复的言论集会方式,而“续兰亭会”的主持人刘仁本为兰亭文化所作出的努力与贡献绝不能因为历史风烟的弥漫而湮没,必须有所辩明。广西玉林师范学院李伟中教授《桂东南科举家族的社会关系与科举事业》的报告以桂东南科举家族高山村牟氏为例,根据其家谱等资料,对其内部文化圈和外部文化圈所构成的社会关系网络进行探讨,进而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科举家族的社会关系与科举事业的关系。他指出,因科举而形成的社交网络,是传统科举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举制度运行的潜规则之一。王嘉良教授作了《越文化视阈:区域文化与文学关系的思考》的报告。他指出,研究区域文学,其意义不应只停留在揭橥地域文学经验的层面上,还应在地域与整体的互动关系中深挖对于文学发展规律极具观照意义的东西。正是基于此,从越文化视角探究中国新文学的发生、发展,进而总结其应有的历史经验,应该成为今后研究区域文化与文学关系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分组讨论大致按“地域历史文化”“越地历史文化”“地域与文学”三个大主题展开的。

在“地域历史文化”组讨论中,陈彩云指出,从历史的角度讲,江南文化的形成是上层精英和下层民众合力作用的结果,有着鲜明的礼俗两重性。可以说,礼与俗的交汇、冲突与整合,贯穿了江南传统文化发展演变的全过程。郑瑞鹏考察了宋代两浙地区的书院的发展历程,指出了其阶段性特征。她认为,两浙地区的书院对其区域内文化的普及和繁荣产生了重要影响。姚建根考察了在长期停废科举考试的情况下,元代士人谋生的情况。他指出,尽管大部分士人的主要价值取向仍在儒家苑囿之内,但为了自身的生存,他们还是走上了不同的谋生立命之道,而城市无疑给了他们一个很好的展示舞台。宋德剑则从风水学说和迁徙传统的角度阐述了闽粤赣客家地区二次葬习俗的文化意义。何红艳则为大家详细解读了科尔沁蒙古族的历史文化与说书艺术,她认为,科尔沁作为一个部落名称,具有特色鲜明的区域文化,在这个区域中,民族语言、艺术形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生活方式等具有多元一体化特性,是蒙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钱汝平则从历时性的角度论述了南朝兰陵萧氏的天师道信仰。他指出,南兰陵萧氏即使不是典型的天师道世家,也至少有悠久的崇道传统和浓厚的崇道氛围。黄志浩则从时代政治的视角阐述了宋代膏茶和草茶的区分。他认为,膏茶在宋代特殊地位的形成,乃是时代政治、社会文化和审美精神诸因素的合力所致。而草茶则获得了“在野”后自身的发展,它既保存了宋代以前的茶文化传统,也在士大夫高超艺术境界的熏陶下,走向了更加审美化的道路,成为不能忽视的另一种茶文化的展示。刘洁则论述了古代六安地区茶业以及茶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乐承耀则详细考察了清代前中期宁绍地区经济作物种植演变历史。宁波大学王万盈则描述了晚清宁波港的文化变迁。他认为,宁波港口文化在殖民文化影响下转型并不成功,进而影响到近代宁波港的整体转型,最终导致其衰落。杨晖则提供了无锡民族工商文化资源现状与保护的调查报告。他呼吁要提高工商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进一步开展科学评估,加强探索保护方法,实施工业遗产的合理应用,冉文伟则介绍了青岛在保护民俗文化方面的经验。她指出,民俗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根基和特色之源,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发展民俗文化已经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邓声国介绍了井冈山大学在整理庐陵历史文献和研究庐陵文化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他认为,对待历史文化资源,我们应该采取保护与开发并重、传承与创新相辅相成的做法,使其在产生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在“越地历史文化”组讨论中,周幼涛提出了将古代越民族分为东南西北四系的观点,在将古代越族划分为东南西北四大区系的基础上,将越民族的子系统作为越文化的子系统,从而实现越文化研究的地域化,这应是越文化研究的正确道路。梁志明则介绍了古越国的建筑文化、玉器文化、青铜文化。他认为,古越国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俞志慧通过排比考订先秦以迄两汉与吴越争霸相关的史料,将公元前510年到前468年间吴越争霸中的历史人物与事件进行系年,厘清了相关人事的时序。吴从祥考察了两汉越巫文化。他指出,汉代越巫主要从事降神驱鬼、辟邪禳灾、祝诅、祭祀、丧葬等活动,而鸡卜、厌胜、祝诅害人等,则是越巫的专长。越巫文化很好地展现了越地文化的特性与魅力。任桂全论述了东汉六朝会稽的名士群体。他认为,会稽名士作为中古时期出现的人才群体,与士族世家的形成和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邹志方考察了南宋第一状元王十朋任职绍兴时热心民事、创设民事堂的事迹。他着重指出,王十朋的民本思想值得今人好好继承发扬。戴晓红、那秋生都提供了有关王阳明的论文。戴晓红考察了王阳明的家世及其古文献学思想,那秋生则为绍兴构划了一个阳明文化体系,使其成为展示越文化的重要窗口。谢一彪提交了关于近代浙江秘密会党的论文。从社会史的角度,探讨了浙江近代会党由“反清”“灭洋”到“反清”,最终踏上资产阶级革命道路的历程。刘训华则分析了绍兴府学堂与二十世纪初绍兴城市教育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马芹芬从越文化的角度审视了蔡元培的美学美育思想和美学实践。薛国琴考察了越商女企业家精神特质与渊源。刘家思阐述了现代著名诗人刘大白与无政府共产主义的关系。朱文斌提交了关于胡愈之的论文。他认为,胡愈之是越国胆剑精神的真正传人。裘士雄介绍了上虞市在普及孝文化方面的做法和经验。他认为,继承和弘扬孝德文化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普世价值。越文化研究会胡文炜则提出了重建古鉴湖的设想。

在“地域与文学”组讨论中,徐玉如考察了地理环境与文学创作的内在关系。他认为,文学与地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地理环境影响了文学,文学的发展也离不开地理环境。渠晓云将会稽本土士族的文学创作置于中古文学史进程中,研究其独具特点的文学创作,她认为,会稽本土士族的文学创作对中古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刘天振考察了明清江南戏曲选本刊行的情况及其地域文化特色。陈才训通过清初文人吴兆骞赎归一事分析了当时特定的政治文化生态。章利成梳理了严子陵钓台题咏总集的版本,认为它保存了大量地方性的文献,对于当下地域文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白建忠考察了明代文学团体“杨门七子”的情况,他指出,“杨门七子”的诗文创作与学术成就是明代云南文化繁荣与兴盛的见证。李婵娟钩稽了清初顺治、康熙年间活动于广东的“西园诗社”的事迹。她认为,西园诗社是清初岭南地区继南园诗社之后最有影响的社团,在整个清初诗坛上也有相当的号召力。潘承玉将清初明遗民李世熊的散文创作置于整个清初明遗民界的散文创作中加以考察。他认为,清初明遗民界的散文创作实际上已形成一张百脉贯通、生生不息的巨大网络,在明清散文衍变过程中处于中流砥柱地位。邢蕊杰考察了明末清初阳羡姻戚曲家群体的文学活动,阐述了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卓光平则对王晓初教授的专著《鲁迅:从越文化视野透视》进行解读。他认为,越文化视野是鲁迅研究一个不可或缺的维度。李红霞从唯美主义的角度审察了鲁迅的个性气质,认为魏晋风度、越文化、唯美主义以及特定的生命体验和文化视野从一个侧面造就了鲁迅精神世界的丰富深邃性。李先国则呼吁开展开展越地现代文艺理论研究。他指出,越地现代文艺理论开风气之先,它推动了越地现代文学创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因此开展越地现代文艺理论研究意义重大。

本次研讨会内容涉及越文化、闽南文化、岭南文化、西南文化、客家文化、中原文化、蒙古族文化、东北民俗文化等众多区域文化,提出许多新观点,新材料,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我国当前区域文化研究的新成果,也为今后深化区域文化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大会取得了圆满成功。

猜你喜欢
江南文学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我们需要文学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①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红楼梦学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谁远谁近?
我与文学三十年
小说林(2014年5期)2014-02-28 19:51:51
绣江南
广播歌选(2010年8期)2010-01-20 09:2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