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宁
(四川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
《资本论》的当代活力研究
张 宁
(四川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
马克思的《资本论》创作于19世纪的欧洲,但在当今社会仍有活力。无论是对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还是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宏观调控,马克思的《资本论》都有其指导与借鉴意义。这一方面是由于《资本论》对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透彻分析,另一方面是由于当代仍处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时期。为了充分发挥《资本论》的当代活力,我们要全面发掘其经济思想、哲学思想、生态思想,汲取人类优秀成果,同时推进《资本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马克思;《资本论》;当代活力
《资本论》是马克思创作于19世纪下半叶的巨著,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尽管已历经近一百五十年,《资本论》在当代仍充满活力。那么《资本论》的当代活力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资本论》在21世纪的今天仍充满活力?如何充分发挥《资本论》的活力呢?这都是我们需要回答的问题。
尽管马克思的《资本论》创作于19世纪的欧洲,但是在当今社会仍充满活力。
(一)《资本论》为分析资本主义制度和时代变化提供了理论根据
马克思在《资本论》这部巨著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剩余价值规律,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及其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工人没有任何的生产资料,在生存的压力下,只能将自己的劳动力廉价出卖给资本家。资本家在购买工人的劳动力的基础上,进行剩余价值的生产。而随着科学技术及生产力的发展,随着资本集中与资本集聚,生产社会化程度逐渐提高,其标志就是垄断企业的出现与扩大。可是,生产资料仍然集中于少数资本家手中,按照他们的个人意志进行生产,这与生产的社会化形成一对尖锐的矛盾,这对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最终走向灭亡。正如马克思所说:“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1]831-832
《资本论》对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质及其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的揭示,为我们分析资本主义制度与时代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如今,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由当时的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转变为如今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也有所变化,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手段也有很大的改变,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与生活水平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已经改变了其本质特征,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已经消除。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依然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其基本矛盾依然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只不过表现形式有所改变。而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也证明,资本主义制度无法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落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日益扩大的差距、种族矛盾、恐怖危机、生态危机等等新出现的问题也预示着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的命运。因此,我们依然要以《资本论》中所阐述的基本原理为理论根据,分析资本主义制度和时代变化。
(二)《资本论》对于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马克思的《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正如他在《资本论》序言中指出的:“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1]8但是在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同时,马克思也阐述了许多具有普遍性的真理,比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原理,等等。而这些基本原理,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具有其普遍性,自然也适用于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正是由于意识到生产关系无法超越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才进行了改革开放,废除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今后,我国依然要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条基本原理为指导,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同时,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资本论》中揭示的许多适用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原理也同样适用于我国。这就要求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时,必须以《资本论》中揭示的经济原理为指导。除此之外,资本积累的基本原理对于我国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合作经济的基本原理对于我国建立农业新型经营体系、马克思的分配理论对于解决我国的收入差距问题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因而,我们必须深入地学习和研究《资本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之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
(三)《资本论》对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具有借鉴意义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由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而今,资本主义社会仍然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其社会基本矛盾已经消除。2008年的金融危机证明,尽管经历了多次变革,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仍然是不稳定的,仍然有可能发生经济危机,而且,由于全球化影响,经济危机一旦发生,往往是波及整个世界的。因此,资本主义国家仍需借鉴马克思的《资本论》进行经济关系变革,增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力度,直至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或者共产主义国家。
《资本论》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传播历程极富戏剧性。在《资本论》刚出版时,资产阶级学者们试图用沉默置之于死地,策略失败后,他们攻击它,歪曲它。但《资本论》仍然广泛地传播开来,并成为了“工人阶级的圣经”。[1]36在长达一百四十余年的传播过程中,《资本论》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遭受了各种待遇。而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很多人已经意识到《资本论》的伟大价值,正在争相阅读《资本论》,重新理解《资本论》。德国现任财政部部长佩尔·施泰因布吕克毫不掩饰自己是马克思粉丝,并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开始阅读《资本论》,不仅如此,他还带着30位企业总裁购买了《资本论》。[2]在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罗恩·威廉斯在时事周刊《旁观者》中撰文指出:“马克思在很早以前就观察到了不受约束的资本主义如何变成一种神话。在这一点上他是正确的。”[3]
之所以《资本论》在当代仍然具有活力,其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于马克思本人对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质及其发展趋势的透彻分析,这种分析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另一方面在于,尽管世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从根本上看,依然处于一个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时期。
(一)《资本论》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
即使历经一百多年,《资本论》的论断依然没有过时。资本主义国家仍没有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其基本矛盾依然是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也仍没未远离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的命运。
马克思之所以可以正确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首先是因为马克思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革命实践,深入了解了当时欧洲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及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理论来源于实践,丰富的革命实践加深了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解,促使其创造出《资本论》这一本弥久弥新的伟大著作。
其次是因为马克思在吸收借鉴前人研究的成果上,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深入而具体的研究。为写作《资本论》,马克思吸收和借鉴了前人的许多研究成果,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德国古典哲学等思想都是他创作《资本论》的重要理论来源。据统计,马克思在撰写《资本论》的过程中,阅读了1500多种书籍,摘抄了100余本笔记。在吸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马克思耗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深入而具体的研究。他曾对别人说,他每天的工作时间长达16小时。正是由于马克思辛勤的工作,才成就了《资本论》这一部巨著。
(二)当今时代仍处于一个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时期
相对19世纪下半叶,世界局势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主义已经从理论变成了现实,并日益展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已经由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但从本质上看,当今时代仍处于一个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时期。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一个长期而充满曲折的历史时期。正如《共产主义宣言》所指出的,“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4]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一历史过程会在短期内实现。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一定的稳定性,从产生、成熟到灭亡都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无论是奴隶社会被封建社会所取代,还是封建社会被资本主义社会所取代,都经历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过程。同时,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仍有一定的容纳空间,而资本主义社会自身也仍在改革自己的生产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5]所以,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必然是一个长期而充满曲折的过程。《资本论》的主要论断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然走向灭亡,因此,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时期,仍有其鲜活的生命力。
为充分发挥《资本论》的当代活力,我们要努力发掘其经济思想、哲学思想、生态思想,也要充分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精华,还要将其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推进其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一)加强对于《资本论》的研究,发掘《资本论》中蕴含的经济思想、哲学思想、生态思想
《资本论》蕴含着丰富的经济思想、哲学思想以及生态思想。《资本论》本身是一本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著作,其经济思想自不必赘述。除其经济思想外,《资本论》也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在其中得到生动的体现。例如,商品的二重性、劳动的二重性、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就体现着对立统一规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逐渐演变体现着质量互变规律;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变革体现着否定之否定规律,等等。与此同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阐述了大量的生态思想。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了社会生产过程的技术和结合,只是由于它同时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1]552-553简而言之,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建立于对人的破坏与生态破坏的基础之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这一生态思想指示我们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和谐的关系。尽管《资本论》中蕴含着丰富的经济思想、哲学思想、生态思想,可是,长期以来,人们更加重视《资本论》的经济思想,对其哲学思想、生态思想发掘不足。即便是《资本论》中的经济思想,学界在一些问题上也仍没有达成共识。因此,要继续加强对于《资本论》的研究,大力发掘《资本论》中的经济思想、哲学思想、生态思想。
(二)积极吸收西方经济学、中国及世界各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丰富《资本论》思想
《资本论》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著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学习、研究以及应用《资本论》思想的时候,就不需要吸收经济学其他学派以及其他学科的精髓。《资本论》发源于古典政治经济学。而今,同样发源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西方经济学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众多学派,诸如新古典综合学派、新剑桥学派、货币主义学派、新自由主义学派、新制度主义学派等。这些西方经济学学派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都有值得借鉴之处,对于丰富《资本论》的经济学思想具有重大意义。[6]另外,我国及世界各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对于《资本论》活力的发挥也有一定的帮助,因此,《资本论》的传播者和研究者必须积极吸收借鉴,以促进《资本论》的传播与应用。
(三)促进《资本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资本论》思想深入人心
《资本论》产生于十九世纪的西欧,虽然影响深远,但是由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普通大众想要完全地读懂并将其基本原理加以应用,有很大的难度。为此,要促进《资本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资本论》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相一致、与群众品味相符合,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本论》的当代活力。首先,要使《资本论》中阐发的基本原理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用理论来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新经验丰富《资本论》思想。其次,要用《资本论》中阐发的经济思想、哲学思想、生态思想分析我国和世界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使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最后,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加强《资本论》的宣传与推广,使人民群众喜读、乐读《资本论》,并培养人民群众尤其是当代大学生运用《资本论》的基本原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陈曙光.千年之交“马克思现象”的回顾与反思[J].湖湘论坛,2011(4):47.
[3] 王 多.《资本论》的持久魅力[N].解放日报,2008-10-22(02).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2.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7.
[6] 程恩富.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简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1:96.
[责任编辑邓杰]
AStudyoftheVitalityofDasKapital
ZHANG Ning
(Marxism College of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4,China)
DasKapitalby Marx was completed in 19th century, but it has still its vitality in current society.DasKapitalhas its function of guidance and inspiration for either the socialism market economy construction or the macroscopic control of western capitalism countries. The one thing is that the book deep discloses the capitalism product relation and the other thing is that the world is still on the way of changing capitalism into socialism. The vitality of the book can be fully completed only when its thought of economy, philosophy and ecology is found out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book needs to be sinicized, timely and popularized.
Marx;Das Kapital;Contemporary Vigor
2013-07-15
四川大学“985工程”社会公正与公共危机控制研究创新基地项目“和谐社会构建的制度与政策研究”;四川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2012年度研究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大特色’研究”(ZTZX20201)
张 宁(1990—),男,山西长治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三农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
F091.9
A
1674-5248(2013)06-013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