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云 何静
(湖南农业大学图书馆,湖南长沙410128)
2005年相关统计资料表明,贵州大学生平时喜欢看的书籍类型按比例高低依次为:文学类24%、休闲娱乐类15%、经典类15%、励志类12%、科普类11%、艺术类 10%、其它 7%、考试类 6%[1]。2008年沈阳地区8所高校的调查发现,选择休闲娱乐书的人占62.1%,远远高于“中外经典名著”、“励志成才书”等书的比例[2]。2006年,对人大中文本科生、汕大中文本科生、汕职院中文专科生进行70部经典名著的调查结果显示其平均阅读率分别为48.01%、49.77%和34.44%。无论中文专业学生还是非中文专业学生,其经典名著阅读均未达到理想的高度[3]。在图书馆借阅活动当中也常见计算机类、英语类读物、小说类图书倍受大学生青睐。在我馆13年来借阅量排在前20名的图书,金庸、梁羽生等武侠小说占了13种,借阅次数最高者将近2千次。而进入前一百名的经典名著只有《基督山伯爵》,也仅排在第89位,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也未能进入前百位,居129位。这些数据令人触目惊心,可想而知,在这个功利的时代,不但我国公民图书阅读率已连续多年走低,而且曾是阅读主体的大学生而今不读书、不读名著的现象也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了。
笔者通过网络对200多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问读过次数最多的经典有哪些,其答案五花八门,除《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公认的经典名著以外,还有学生回答:《天龙八部》、《阿甘正传》、《文摘》等等。大学生对经典的认识也是相当混乱,在他们眼里自己喜欢看的就是经典,或者是流行的就是经典。关于经典,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维诺有过著名的论见,即经典就是那些不断被重读的文本。而每一次的重读,都会随着知识水平、人生阅历甚至心境的不同获得完全不同的感受与启发。可见,经典名著无疑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载体之一,是人类高尚精神的“活的化石”,是人们世世代代都需要汲取、借鉴的“营养品”和“古铜镜”。而大学生们对经典的粗浅认识,对真正经典的望而却步,让人叹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告诉我们,大学的要义不是重在技能,而是对人格的修养和思想的进化。虽然经典相对难以理解,但是要想培练心智最重要的关键却正需要那种吃力、费劲的感觉。作为社会未来发展力量的大学生,是完全有必要将目光重新聚焦于经典著作,去经典当中寻味人情百态,洞察世事真理,修养至善人格,利用这一段宝贵的时间修炼自身素质,塑造人格魅力,这些才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真正的竞争力。
笔者的网络调查也显示超过60%的学生是凭兴趣而读经典。一个有关当代大学生文学阅读状况的调查中,在“你是否阅读文学经典(比如中国古典四大名著、鲁迅作品、莎士比亚戏剧等等)”问题上,48.14%的人选择的是“不喜欢读,但出于了解经典的目的会去读”,只有28.72%选择“喜欢读”,另有多达21.29%的人选择“不喜欢,所以不读”。郑惠生对三所高校大学生阅读经典的原因的调查中显示,学生的课外经典名著阅读明显具有凭兴趣以及偶发的特征[4],缺乏持续性。朱光潜把这种读书法比喻为打游击、蜜蜂采蜜,它的坏处在于使读者泛滥而无归宿,缺乏专门研究所必需的“经院式”的系统训练,产生畸形的发展。读书不仅是追求兴趣,更是一种训练,一种准备。还有些学生对阅读需要并不完全认知,而是出于被动,在师长、家长的督促下迫不得已的看。也有青年的阅读目的往往是为了掌握、知道更多的知识、信息,以炫耀自己的“博学”、博得赞许、获得奖励等等。笔者的网络调查中还有部分大学生表示不知道该阅读什么经典,大学生阅读经典很具有盲目性、功利性和被动性的特点。
1.4.1 经典阅读的快餐化
笔者通过对所在图书馆经典著作借阅情况的统计当中发现,一些删节版、故事版等通俗易懂的修改著本最受欢迎。大学生普遍不愿去仔细阅读研究原著。“通过阅读删节版的著作也能了解原著中的人物和主要故事情节,既提高了阅读效果,又节约了大量时间,何乐而不为!”这是大学生中常抱有的观念。显然这种观点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经过删节的原著犹如蒸馏水,淡而无味,永远代替不了经典原著中语言产生的深邃逻辑思维,更永远代替不了高深层次的艺术品读。
1.4.2 经典著作代读化倾向
2004年9月,开播8年和几度改版的央视“读书时间”栏目黯然谢幕。而同年,与央视科教频道同时诞生于2001年7月的“百家讲坛”却走出低谷,人气飙升,高潮迭起。据统计,该栏目的最高收视率达0.57%,这意味着当时竟有500多万普通观众在同时收看这一栏目。此后,“百家讲坛”一直保持着令人惊叹的高收视率。大学生群体的知识探求触角也就自然从高校课堂延展到媒体公共讲台,代读的结果是对“代读”产生强烈的依赖性,养成文化惰性,对经典作品失去鉴别力与鉴赏力,产生一种文化幻觉,最终导致对经典本义的误读与历史本相的误解[6]。
1.4.3 阅读内容和方法的危机
(1)经典阅读类型上泛而不精,内容上缺乏深度,偏重于文学作品。笔者的网络调查显示,超过80%的大学生阅读文学经典,其次是心理学、史学、社会学、自然科学、哲学,分别占41.94%、40.32%、38.71%、38.71%、32.26%。而问及阅读次数超过两次的经典著作有几本时,1-6本占70.97%,10本以上则只占6.45%。还有14.52%的学生没有阅读超过两次的经典作品。而对阅读超过两次以上的经典以《红楼梦》、《三国演义》、《基督山伯爵》为主。除了文学,学生还喜欢阅读的心理学、史学、社会学类的经典著作无一超过两次的阅读量。可见他们除了文学作品外其他作品只是涉猎,“过目”的虽多,“留心”的却少。“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经典著作常读常新,养成深入彻底阅读的才能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
(2)缺乏做阅读笔记的习惯。笔者的网络调查中在阅读经典时经常做笔记的大学生只有14.52%,从不做笔记的占了38.71%。阅读不做笔记,直接影响阅读质量。动笔即动脑,做笔记对于加深记忆、集中思考具有重要的作用。梁启超先生说过:“无笔记则必不经心,不经心则虽读犹不读而已”。没有专注与思考的阅读是缺乏意义的。
2.1.1 经典无用论
在当今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青年人更关注的社会权力和物质财富获取,而忽视对精神价值的追求。阅读经典在时下青年人看来似乎与获取社会权力和物质财富关系不大,甚至背道而驰。
2.1.2 快餐文化盛行于世
网络与手机等即时信息工具的普及带来了快餐文化的流行,引发文化庸俗化和娱乐化的趋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受到网络文化的强烈冲击,网络阅读方式和内容充满了轻松与随意,外表严肃枯燥的经典阅读自然不能与衣着华丽、样式丰富的网络相媲美。社会精神价值短缺的真实现状使得经典对于有些时下的大学生而言,不过是附庸风雅的虚荣,只需知道而不必精通,因此就没必要苦读大部头的原著了。
2.1.3 功利性的普世价值观的影响
很多同学表示,他们承受着未来就业的压力,许多大学生都忙于准备各种证件考试以增加自己的竞争力,哪还有工夫安心读“经典”呢?浮躁的社会风气和激烈的社会竞争不得不让学生脱下传统经典阅读的外衣,披上沉重的社会压力之外壳。
作为大学生的精神导师,教师经典阅读的不足,也无法给我们大学生起到经典阅读的模范作用。导师对经典阅读的不深入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导致学生也逐渐对经典丧失兴趣。教育体系向学生传授谋生的技能而非精神价值的传播趋向,这也是教育对于充满世俗与谎言社会的应激反应的不得已的举措。长期下去必会导致学生精神品位降低,审美情趣低下。
2.3.1 商业传媒与网络流行文化产生的影响
日新月异的科技产品,琳琅满目的商品,川流不息的车流,霓虹闪烁的广告牌,形同快餐的文学作品,造就了焦躁不安的人们,这个时代无时无刻不在宣示着商业化的成功,人们的精神世界也被压缩得越来越狭隘。电视台的阅读栏目和报纸媒体定期推出的流行图书排行榜等媒体炒作挤压了高雅文化的空间,大学生文化消费陷入被动,他们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经典阅读定位。
2.3.2 经典荧幕化的影响
时下经典文学不断被搬上荧幕,经典著作的改编剧、恶搞剧等等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进入人们的视野,人们更趋向这种娱乐性的阅读方式,而且往往有时为了剧情需要而改编或改变原著的情节,也经常会误导大众对经典原著的理解。
2.3.3 图书出版业为了一己私利绑架了阅读
作为图书的源头出版商们并非关心阅读,而只是关心图书商品能够带来的利润。图书出版业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他们大量出版畅销书、经典著作的简本、经典导读等等,并给予很大的宣传力度。而对于一些受众群体小但却思想价值高的经典著作却出版很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经典著作的传播。
经典阅读的重要性虽然为大学生所共知,但在行动上却举步维艰,这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阅读是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国家和相关的行政部门、高校、出版产业、阅读者等多个子系统,假如我们只是要求这个大系统中的某个子系统——阅读价值链的终端,大学生应该如何如何,那是不太现实的。更为可行的办法是价值链上的各种环节要整体协作起来。培养大学生阅读经典的正确价值取向,就必须从个人、社会、学校各个层次着手逐一解决阻碍因素,抵御快餐式阅读的诱惑,复归经典阅读的习惯。
黄俊贵老师说,一个人的阅读动机决定阅读行为的选择性、积极性及功效性。一个人的阅读动机一旦形成,为实现预期的目标所可能采取的行动便宜随之明确起来,若阅读动机未定,阅读行动也就无法选定[5]。只有有目的的读书是最有效力的读书,所谓有“目的”,就是自己选择一部兴趣所在的专门科学或现实问题,作为研究考察的目的,依照这个范围去选择书籍。大学生处于学习知识的黄金期,通过有效的经典阅读不仅可以丰富见识、拓宽视野,更是提升竞争力、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其阅读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知识积累过程,更是潜移默化的人格修炼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3.2.1 国家教委政策指引
经典阅读应该被当作文化复兴战略的重要措施之一确定下来,通过指南的方式引导各大专院校积极开展经典阅读活动和开展经典教学及研究相关工作。
3.2.2 学校要营造阅读经典的氛围
美国大学生脑子里有这样的观念:如果没有和专业课程相关的阅读,光是在图书馆看一些社会畅销书籍,咱们何必要费心思进大学呢?费迪曼在《一个年轻作家的读书经典》中写到:“过了17岁以后(有的人会延后一两年)就是书来选你,而不是你去选书了。你必须在某种限制之下去读书,阅读成了一种计划,成了大学课程中的一部分,或成为获取某一种学识的工具……”但在我们的大学很少给学生阅读的压力。因此,大学校园多给予大学生阅读经典的压力是迫在眉睫的。
3.2.3 媒体和出版商要承担起“诠释经典”的重任
在这个读图时代,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宣传作用强大,媒体的宣传应该多一份书卷气,少一点商业味。任何对经典的诠释、包装乃至重新呈现,都要注意对原著的尊重,对经典的敬畏。因此从图书出版方来说,有必要承担起“诠释经典”的重任,力争做到既严谨准确又生动活泼,方能赢得拥趸。
3.2.4 图书馆是引导大学生经典阅读不可缺少的角色
图书馆是阅读的天堂,他传承着社会文明,读者阅读的缺乏与图书馆的服务不到位也有着密切联系。笔者的网络调查中,大学生获取经典主要是通过图书馆的借阅完成。另有74.19%的大学生需要图书馆提供更多的经典,85.48%的大学生需要图书馆提供经典阅读的指导。但只有16.13%的人是通过图书馆对经典的宣传而选择经典作品。可见大学生在经典阅读对图书馆的依赖性与对图书馆宣传经典所起作用之间有着较大的反差。图书馆在大学生阅读经典上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主动性,还只是停留在购买经典的层次上,而对经典阅读的推广没有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因此,图书馆在加强文献资源建设的力度的同时,更应该开展多种形式的经典阅读推广活动,如编制经典书目,进行经典导读、经典推荐、经典诵读等等推广经典阅读的活动。通过设立经典名著阅览室、经典名著专柜减少大学生寻找名著的麻烦,培养对经典的兴趣;图书馆员要多读经典,并以推荐经典为已任,并成为大学生经典阅读中的导航员、引导员、陪伴员。图书馆还可以成为组织者,积极引导读者成立各种形式或领域的经典读书会或读者论坛,将志趣相投的读者联系互动起来,从而扩大影响吸引更多读者的参与,同时在讨论式的群读中还能提升对经典更深入的解读。另外,高校图书馆与专业学系应当经常交流沟通。图书馆员应该考虑怎样把经典名著的借阅状况及时地通报给有关的教师,而教师也同样应该积极主动地了解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情况并采取必要的措施[7]。
经典承载着人类不朽的精神,因此在我们看来他们不会彻底消失,因为精神是可以复活的。流行在时代的喧哗中终会老去,浮华散尽,又将是一个伟大的经典时代的到来!
〔1〕 张亚军.对大学生阅读经典书籍状况的认识[J].重庆图情研究,2005,6(1):60 -62
〔2〕 张岚,戴建陆,王春江,等.大学生经典名著阅读与网络阅读透视[J].图书馆论坛,2008(2):169-171
〔3〕 郑惠生.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经典名著接触途径中有多重要—大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研究之五[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1):81-89
〔4〕 郑惠生.大学生离经典名著有多远——大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研究之三[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9):60-66
〔5〕 黄俊贵,邓以宁.社会阅读与图书馆服务[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20
〔6〕 梅新林,葛永海.经典“代读”的文化缺失与公共知识空间的重建[J].中国社会科学,2008(2):152-166
〔7〕 郑惠生.经典名著留给大学生的印象探讨——大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研究之六[J].美与时代,2005(9):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