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 媛
能源文化在中国不是一个已有而成熟的概念,也未有系统和准确的表述。它的产生应该是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能源在推进国家政治稳定、国家经济发展、国家安全、社会、城市中的作用愈来愈凸显出来的情况下产生的。
当文化一词加之于能源之前,便使得这一概念变得模糊而复杂。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据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广义地说,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地说,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特指社会意识形态。
能源就是向自然界提供能量转化的物质(矿物质能源,核物理能源,大气环流能源,地理性能源)。能源是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在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优质能源的出现和先进能源技术的使用。在当今世界,能源的发展,能源和环境,是全世界、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从以上的概念中我们不难看出,文化偏重于精神层面的意识,而能源偏重于物质层面的基础,将两者结合起来的能源文化,应该就是建立一种意识:实现能源在推进国家发展中的可持续性;在能源使用过程中,怎样实现能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可持续转型;树立文化的意识形态,让能源在推进国家、区域、城市中的作用持续而凸显出来。
鄂尔多斯以全新的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依托转型、创新、富民、强市的理念,脚踏实地实现了科学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步伐,跨越式的发展成果让太多人惊叹这片土地上人民的智慧与勤奋。这片土地上,有先天的能源资源优势,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优势,那么怎样使两者很好地结合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应该是未来发展定位中的重要问题。
在20世纪50—60年代,现代化理论逐渐发展成主导世界发展理论的主流学派,其核心理念也得到当时西方社会和非西方社会的普遍认同。早期的现代化理论侧重点在于从不同的学科领域探讨社会的“传统性”与社会的“现代性”的两大特征之间的差异,并且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对现代社会的“现代性”进行深入地阐述与剖析:
从经济方面看,认为现代社会是工业和服务业占绝对优势的社会或所使用的全部能源中非再生资源占绝对优势的社会,而传统社会则是第一产业占绝对优势的社会或所使用的全部能源中生命能源占绝对优势的社会。
从政治方面看,认为现代社会普遍具有一个高度差异和功能专门化的一体化的政府组织体制,它采用理性化和世俗化的程序制定政治决策,人民怀有广泛的兴趣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各种条例的制定主要是以法律为基础,而传统社会则多数不具备这些特点。
从社会结构来看,认为现代社会是高度分化的社会,各组织之间的专门化程度和相互依赖程度很高;社会流动率也很高;人口大规模集中于城市;角色和地位的分配主要依据个人的能力和业绩;调节人际关系的规范是标准的、普遍主义的;科层制度普遍发展,家庭功能缩小、地位下降等。传统社会则相反。
从文化层面看,认为现代社会的文化强调理性主义、个性自由、不断进取、效率至上、能力至上等观念。传统社会的文化则强调超经验的、反个性的、知足常乐的、天赋至上的、情感至上的价值观念。
从人的个性与行为特征上看,认为现代社会的成员有强烈的成就动机,在处理事务时有高度的理性和自由性,对新事物有高度的开放性,对公共事务有强烈的参与感,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有较高程度的信任感等。传统社会的成员则缺乏这些基本素质。
中国学者也对传统现代化理论做过精彩的总结与概括,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国现代化研究先锋、原北京大学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罗荣渠先生,他曾把传统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概括为:民主化、法制化、工业化、都市化、均富化、福利化、社会阶层流动化、宗教世俗化、教育普及化、知识科学化、信息传播化、人口控制化等基本特征。他对传统现代化所持的基本观点是:“从历史的角度来透视,广义而言,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变化。”
从中外学者的观点中看,共同点就是工业化的进程加快了现代化的步伐,而此过程中的能源因素的作用加强是一个显著的特点。
一般来讲,任何一个地区都有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物质资源的积累在很大程度上有时候依赖于天时与地利。而精神资源积累更大程度上是以物质资源为基础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两者有相互作用的互通性。鄂尔多斯在提高区域经济化指标的同时,也是实现区域现代化进程的过程,更是实现科学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过程。而这些曾是鄂尔多斯这座城市的薄弱环节,于是这个地区遇到了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支持,有了发展的大环境,蕴积了很久的地利优势也逐渐凸现出来,丰富的“羊、煤、土、气”资源,让发展似乎不成什么大问题。现代化理论指出,制约现代化的因素有生态因素、人口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国际交往八大因素,这八大因素在现代化进程的不同阶段的重要性和占先性是不相同的,变革的快慢速度也大不相同。大致说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这八大因素的推进不是同步的,生态、人口、社会、文化等是慢变因素,经济、技术、政治、国际交往等是快变因素。这种不同步性变化,使得在现代化启动阶段,非经济因素特别是政治因素具有占先性,在现代化转变阶段,则是经济与技术因素具有占先性,而在现代化后期特别是社会整合阶段,则是文化因素、生态因素等上升到重要地位[1]。作为后发式现代化国家的中国,在转型期或者说矛盾凸显期,如果不重视文化因素,生态因素,它们将成为我国实现现代化道路上的巨大障碍。那么在鄂尔多斯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如何正确处理文化与能源、文化与经济持续发展、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将成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我们不能只顾及前人利益后不为子孙后代考虑。在解决了贫困与温饱问题,将物质资源开发到一定程度,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就愈发显得重要起来。经济在快速发展中就会出现一些新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单纯依靠经济本身无法解决,反而更依赖于文化或者生态的观念,比如人的觉悟、意识、观念、道德素养以及法律等等。要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必须要有文化意识、生态意识以及法治的保驾护航。
因此,树立怎样的能源文化观念,进而实现这些观念的科学转变将是未来经济结构转变、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
鄂尔多斯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造就了文化璀璨的文明,是河套文明的发祥地,是草原文化和黄河文化的结合部,是北方民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蒙汉各民族文化的融合融汇点。文化大融合成为这一地区的优势。我们拥有萨拉乌苏文化、青铜器文化、阿尔寨石窟文化、匈奴文化、恐龙足迹文化、苏力德文化、蒙古族敖包文化、鄂尔多斯歌舞文化、马头琴文化、漫瀚调文化、蒙元文化、蒙古贵族宫廷文化及祭祀文化等独有文化资源的积淀。成吉思汗祭典、鄂尔多斯婚礼、鄂尔多斯古如歌、鄂尔多斯民歌(短调)、漫瀚调等5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5个项目被列入首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准格尔旗被文化部命名为“漫瀚调艺术之乡”,乌审旗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蒙古族敖包文化之乡”、“中国马头琴之乡”、“中国鄂尔多斯歌舞之乡”、“中国苏力德文化之乡”。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怎样将这些阳春白雪般高高在上的文化资源与现代鄂尔多斯发展的实际需要相结合?怎样在传承多民族文化融合上的不断创新?怎样将这些民族瑰宝与时代精神风貌结合,让民族文化,草原文化甚至是能源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成为区域发展的引擎力和城市文明的凝聚力?
文化具有时代性,在这座快速发展的城市里,我们习惯于强调旧有文化积淀带给我们的赞誉,却懒于思考怎样的文化能让未来享有荣誉。这些让我想到了曾经看到过的一段话:“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凝聚和激励各族人们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民族文化是推进经济快速发展的精神动力。鄂尔多斯精神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鄂尔多斯精神就是地区精神,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表现,又有与时代发展和历史任务变化相适应的思想内容。”“鄂尔多斯精神的核心部分是战胜自我、推进文明和实现跨越,而战胜自我就是与时俱进、坚持创新、敢于突破、勇于进取;而推进文明就是要追求卓越,科学发展,文明发展,发展文明;实现跨越就是要坚定信心,勇往直前,大胆实践,完成使命。”[2]而这段话提到的精神应该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的契合点,是传承与创新的精华浓缩。或许这样的精神才是这个备受争议城市应该坚持和拥有的。
在这个需要融合的时代里,能源文化的提出或许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是鄂尔多斯在经历河套文明、黄河文化、草原文化、游牧文化、蒙元文化后的一种文化反思与觉醒,一种发挥自身城市优势标志的定位。
我想强调的是,能源文化的发展是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中汲取智慧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主要强调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其实此中也包含了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古朴哲学。《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再具体地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西方人总是企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而东方先哲却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
“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要合一,要和平共处,不要讲征服与被征服。依此看,古代先贤告知了我们在发展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应该顺应天与人和谐发展的规律而不应相悖而行,我想这里的天与人应包含了发展中合理处理自然资源与人的关系,自然与人创造文化的关系,创造文化与生态平衡的关系等等。
发展是硬道理,但这个发展是指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如果可以将“天人合一”的思想融汇于能源文化的概念中,或许能更好地处理能源利用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总的来说,能源是一个国家、区域、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物质力量,这种力量在现代化推进中显得愈发的重要,在日益竞争激烈的经济环境中,更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文化是一种可以实现国家、区域、城市转型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是一种对国家地位、区域形象、城市符号准确定位的有力影响;文化是一种展示民族精神、区域发展理念、城市包容程度的豁达情怀;文化是一种调节民族情感、区域风貌、提升城市品位的温暖。那么处于发展转型期的鄂尔多斯,这些年经济实力的剧增,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应该说是最激动人心的大事,被美国时代杂志关注,被称为鄂尔多斯模式,被定位“羊、煤、土、气”之城,鄂尔多斯一直处于被认同与被争议的风口浪尖。但这种崛起,也让这座城市对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将能源文化的概念注入到了城市发展的思考中来,这真的是一个功在后代的好事。
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的曲折我们必须面对,而这些曲折或许会让我们更冷静地面对未来。走得太快未必就是好事,我们时常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而一路急驰,却忘记了欣赏路边美丽的风景。鄂尔多斯过去、现在、以后都将以羊绒衫温暖全世界,或许我们不应仅仅依赖于经济指标的剧增,还应有这片肥沃土壤上的人民、文化、情感和胸怀来温暖全世界,抑或这种温暖将是一种长久而永恒的温暖。
[1]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528.
[2]王湛清,奇海林,李志杰,苏永清.回眸 2009的鄂尔多斯.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68.
[3]南怀瑾.老子他说.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