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君 张东亚 洪 泳
2013 年是“十八大”后第一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仍然向好,经济增速趋于稳定,并呈现积极变化,但也面临结构调整、深化改革的复杂局面和经济增长的压力。在此背景下,推进经济结构转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新一届政府的经济发展思路,对中国寿险业未来发展也将产生重要影响。
2013 年,世界经济仍处于危机后的调整期,增长依然乏力,贸易保护增多,欧美等国家的宽松货币政策对国际资本流动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都将产生影响。
1.欧债危机负面影响不断蔓延。欧债危机的源头在于欧洲货币制度与财政制度的不匹配以及内部经济发展的长期失衡。根本解决之道是整体机制的改革和制度的完善,对增长失衡进行对称性调整。从现有政策看,建立金融监管机制存在技术性困难,经济刺激计划也是杯水车薪,债务国紧缩政策存在操作性风险。欧盟在世界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如果欧洲经济出现衰退,将对世界经济复苏形成较大威胁。
2.主要发达经济体公共债务攀升进一步拖累经济。金融危机后,欧美等国央行购买国债,实施宽松货币政策,一些发达国家总债务水平已经超过其GDP 一倍以上。虽然量化宽松政策在短期内可以压低国债收益率,降低债务成本,对低迷经济注入流动性,但美元和欧元竞相贬值将造成国际间汇率大幅波动,推高大宗商品价格,加大通胀压力,进而拖累世界经济。
3.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影响较大。在经济低迷背景下,一些国家为保护本国企业和市场,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措施明显增多,导致中国与美欧日等主要贸易国家的贸易摩擦频繁发生,对我国的经济和对外贸易产生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2013 年,我国经济有望保持稳定增长,增速将稳中趋缓,经济增长更侧重于效益和质量,调整经济结构,适当放慢经济增速,将更加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
1.消费有望保持强劲增长,对经济拉动作用增强。自2000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占GDP 的比重)下降趋势非常明显,2008 年居民消费率为35.3%,远低于世界平均60%以上的水平。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居民消费占GDP 的比重,注重内需增长对经济的驱动作用,将成为未来几年的经济发展方向。2012 年1~11 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68 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4.2%,消费对GDP 的贡献逐渐提高。合理的居民消费率不仅有利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也有利于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
2013 年,收入分配改革有望取得实质性突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为消费稳定增长奠定基础。其中,房地产销量将有所回暖,带动建材、装修、家具、家电等相关消费领域回升;居民生活日用品、食品、汽车、旅游、珠宝、贵金属等消费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2.投资保持稳定增长,结构有所优化。从投资看,过去以政府主导的高投资模式已不可持续,投资增长将受到一定的制约,投资增速在适当范围内保持稳定,对经济拉动作用有所减弱。一是产能过剩,利润偏低,影响制造业投资增长。今年企业盈利水平普遍下降,众多企业出现亏损,自有资金不足,对明年投资扩张动力减弱。二是房地产市场虽然有所回暖,但受调控影响,房地产投资回升力量依然不足,房地产投资完成额不可能出现过去十年那样的高速增长,中国的高地价和高房价必然会出现一个相对较长的调整过程,房地产对经济的拉动力度难以持续。三是地方政府负债率较高,税收增收困难,且各类支出压力较大,基建投资扩张能力受到限制。
然而,我国仍处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保持一定的、合理的投资率符合基本国情。2012 年1~11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2.6 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0.7%,全年增速基本稳定在20%左右,对我国经济起到拉动作用。2013 年,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公路、铁路、地铁、水利等基建投资仍有一定增长潜力。但同时,国家将继续严格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投资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
3.出口增长面临较大压力。从出口看,我国扩大出口面临不少制约因素,依赖出口快速增长的外向模式已不可持续。一是世界经济复苏步伐放缓,欧美等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针对我国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多。二是我国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外贸企业低成本优势逐步削弱,企业缺乏核心技术优势,出口竞争力有所下降。三是汇率市场波动较大,对外贸企业稳定的生产和销售预期产生较大影响。2012 年1~11月,我国进出口总值为3.5 万亿美元,同比增长5.8%。其中,出口同比增长7.3%,进口同比增长4.1%,贸易顺差1995.4 亿美元。出口对我国经济拉动作用在减弱。
2013 年,出口增长将继续面临较大压力,对中国经济的推动作用也在减弱。为此,国家将完善出口政策,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优化外贸结构,积极增加进口,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出口增长放缓。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城镇化将是未来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我国扩大内需潜力所在,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
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刚超过50%,按户籍人口算,仅为35%左右,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和许多同等发展阶段国家的水平。差距也是潜力。如果未来10 年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 个百分点,新增城镇人口将达4 亿左右,以人均10 万元的固定资产投资计算,将增加40 万亿元的投资需求。
因此,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政府将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和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城市建设空间增加,城市承载能力提高,城市道路、轨道交通建设,居民用汽车保有量增加,必将持续释放巨大的消费和投资潜力,推动相关产业发展,这正是中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动力源泉。这些都将在2013 年有所体现。
2012 年1~11 月,CPI 为2.7%,基本在政府预定目标范围内。2013 年,一方面,输入性通胀对我国影响加大。受新一轮全球性宽松货币政策影响,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剧,短期资本回流;极端气候增多可能导致国际食品供求总体偏紧。这些都将对我国输入性通胀压力加大,进而推高今年物价水平。
另一方面,国内有保持物价水平稳定的条件和措施。一是国家有促进重要商品市场供需平衡的能力和条件。粮食保持丰收,蔬菜、水果、肉蛋等食品库存充足,供给稳定,在消费相对稳定或略有增长情况下,2013 年国内粮食价格将维持稳定或略有上升。作为制造业大国,工业品和日用品的生产潜力巨大,多个行业面临产能过剩,汽车、家电、服装等商品在质量提高的同时,价格将有所下降。二是货币供应量增速平稳。2013 年,国家将保持稳健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M2 平稳增长,有利于从源头控制通货膨胀。三是国家将进一步降低流通成本,规范市场价格和收费秩序,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
2012 年1~11 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64772 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6.7%,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13.2 个百分点,但环比提高1.3 个百分点;土地购置面积31638 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4.8%,增速较上一年同期下降17.8 个百分点,但环比提高3.2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91705 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4%,增速较上一年同期下降6.1 个百分点,但环比提高3.5个百分点。虽然调控政策仍然对房地产市场有较大影响,但从环比变化看,房地产市场正在逐步企稳回暖。
2013 年房地产市场将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房地产调控将继续加强,但调控方式将可能有所调整。当前房地产调控的核心是控制投机投资性的需求,鼓励合理的住房需求,政策的“微调”仍然将发挥对刚性需求的刺激作用。2013年,政府还将坚持这样的政策方向。但是,行政性楼市限购与限贷政策可能将会逐步退出,房产税也会作为限购的替代性政策而逐步推广。
二是市场整体企稳回升,但局部地区房价分化。一国政治、经济状况对房地产市场有着极大的影响。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平稳发展,是房地产市场平稳回升的基础。中国内需最大的潜力在城镇化,而房价过高则会抑制城镇化进程,平稳健康的房地产市场有利于助推城镇化。从整体看,经过两年来房地产调控,投资投机性需求已经被大幅抑制,刚性需求正逐步进入市场。房地产市场将企稳后小幅回升,成交量将有所放大,但房价大幅度反弹的可能性不大。局部地区房地产市场可能出现分化,一方面是具有资源集聚和吸附效应、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房价仍有较快上涨的空间;另一方面是经济基础薄弱、前期房价上涨过快、房地产市场泡沫较大的地区,房价将有一定幅度回调。
三是房地产市场仍处于发展机遇期。在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过程中,工业化、城镇化仍在快速发展,国民收入稳步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新增住房需求和改善性需求将会持续增加。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房地产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发展增速较前十年有较大幅度下降,房地产市场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首先,国家经济增速将稳中趋缓,房地产增速自然也会受到影响;其次,我国居民的居住条件已有明显提高,改善性住房将是发展重点。
“改革是中国的最大红利”。金融市场改革成功与否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3 年,金融市场将继续加快和深化改革,但改革充满艰辛,需突破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
2012 年年初,央行行长周小川指出:“我国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条件已基本具备。”6 月份,央行降息同时,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 倍,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这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体现。2013 年,央行将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银行系统的改革将以利率市场化为方向,鼓励银行系统提高运行效率。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中央银行将确定自身的资产负债利率作为基准利率,并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来实施货币政策操作。金融机构将根据资金供求和自身经营情况,自主确定存贷款利率。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产与负债结构也将受到影响。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银行业务将有所调整,包括信贷规模、信贷结构以及议价能力的提高。中间业务进一步扩张,有助于提升银行议价能力。银行与信托、保险等机构的合作进一步加强,银行传统利差盈利模式将逐渐向美国式的中间业务模式调整。同时,利率市场化将加剧银行间的竞争。银行业议价能力明显削弱,实际利差收窄,市场平均利率水平呈下降态势。
十八大要求,“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对资本市场的发展与改革指明了方向。
1.资本市场可能存在一定幅度的反弹机会。2012 年,虽然证监会出台了一系列监管新政,但中国股市持续萎靡下跌,对投资者信心造成沉重打击。2013年,资本市场将迎来比较有利的发展机会。
一是宏观经济状况向好,消费和投资有所回升,为上市公司业绩提升打下了良好基础。二是长期增量资金入市,市场流动性好转。三是资本市场制度不断健全完善,上市公司分红、红利税差异化征收等资本市场政策已经开始发挥积极作用。四是A 股已经进入了价值投资区域。从目前估值水平来看,A 股10 倍市盈率的估值水平已经低于标普500 指数13 倍水平,而A 股股息率为2.4%,也高于标普2.1%的股息率水平。从估值角度看,A 股正处于底部区域,存在超跌反弹的机会。
2.资本市场仍存在着制度缺陷,许多制度性问题急需改革突破。经过20 年的发展,虽然中国资本市场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我国资本市场大起大落,究其根本原因是资本市场存在着制度缺陷。2012 年,证监会推出了新股发行、强制分红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但制度建设仍存在着不够彻底、不够完善、行政色彩较浓、市场化程度较低等问题,阻碍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2013年,监管机构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资本市场制度建设与改革。
一是加强信息披露制度建设。二是继续改革股票发行制度,实施逐步市场化的原则。三是建立公平、合理、透明的分红制度。四是完善退市制度。该退市的公司一定要退市,杜绝上市公司利用壳资源进行重组的可能性,且资产重组应当在退市后再进行。五是重视维护投资者的利益。六是严厉查处和打击内幕交易。
在保险业的发展定位上,将重点推动保险业在关系全局的五大体系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是在完善现代金融体系中发挥作用。二是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找准定位。三是在完善农业保障体系中贡献力量。四是在完善防灾减灾体系中发挥优势。五是在完善社会管理体系中建功立业。在行业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成果上,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更加注重行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在给寿险业经营带来压力和挑战的同时,也存在着潜力和机遇。对行业而言,既要充分估计业务发展面临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同时也要看到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以“转方式、调结构、防风险、稳增长”为任务,实现“业务规模、经济效益、结构调整、协调发展”的目标。
保险业在我国是一个新兴产业和朝阳行业,在我国人均收入日趋提高,老年化趋势不断增加大背景下,我国寿险业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但保险业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的作用远远不够,发展中面临较大的挑战和压力。
一是寿险营销队伍发展面临瓶颈。个险渠道增员速度明显放缓,增员难、留存难、低素质、低产能、低收入的传统营销管理模式,成为影响寿险公司个险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2012 年,多家寿险公司营销员数量出现增速下降的趋势,部分公司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二是产品同质化程度高,缺乏竞争力。90%以上的产品为分红险和万能险,缺乏特性和竞争力。而且片面强调收益率,与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相比,缺乏竞争优势。三是偿付能力持续下降。受资本市场低迷、股市下跌、债券收益率曲线上升、保险资金投资收益不佳、公司业务发展消耗资本金等多因素的影响,寿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持续下降。2012 年上半年,“风险较大”和“风险严重”的两类公司数量分别为9 家和2 家,合计占保险公司总数的10.6%。四是退保率上升。2012 年前9 个月,寿险业退保率为3.14%,较去年同期上升了0.96 个百分点。退保金额增长较快,特别是银保产品在理财产品冲击下退保较多。
这些问题在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之前,还将在2013 年继续困扰寿险业发展。
2013 年,我国寿险业将延续调整态势,保费增速不会有较大的提升,行业将保持平稳发展。
一是宏观环境有利于寿险业平稳发展和调整结构。2013 年,在国内外各种因素影响下,中国经济增速将有所放缓。由于寿险业发展周期与经济发展周期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寿险业保费增速通常在经济增速下降后有所下降,由此对行业的保费收入增长形成一定的压力。但我国目前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对保险保障需求有加速提升的作用,收入倍增计划将为扩大寿险需求创造条件。同时,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企稳有利于保险公司提高投资收益,提高保险公司盈利水平,降低偿付能力风险。应该看到,宏观经济增速放缓是中央政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主动诉求,这与寿险业的发展要求是根本一致的。
二是行业发展基础稳固,主观有调整业务结构的意愿。经过30 多年高速发展,保险市场大幅扩展,保险公司数量快速增加,保险业总资产已接近7 万亿元,从业人员数量超过300 万人,这些是行业平稳发展的坚实基础。2012 年,行业保费增速较低,2013 年下滑的可能性不大,全年业务有望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同时,市场主体将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价值提升,保费增速放缓也有利于行业推进结构调整。
对行业而言,应以国家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为契机,顺势而为,加快寿险业转变发展方式,积极调整业务结构,鼓励发展长期保障型产品和期缴型业务,加大业务结构价值化的转型,保持业务平稳较快发展。
1.积极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十八大后,国家将加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一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逐步提高保障标准。行业将有机遇深入参与国家养老、医疗改革,进一步推动寿险公司参与社会管理建设。
2.行业监管政策对行业的影响。保监会将继续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治理销售误导、建立健全保险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规范销售人员管理、规范电销业务发展、完善保险资金投资制度等方面重点加强监管,对保险公司的基础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对行业而言,一方面,监管机构应积极推动各项支持政策落实,为行业发展寻找新的增长点。重点配合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通过包括税收在内的政策引导,加大对第二、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政策支持,尤其是要推动个人延税型保险养老产品试点工作。同时,在商业保险机构参与的大病保险、新农合等业务领域,要继续完善相关政策,实现相关业务发展的新突破。
另一方面,寿险公司应认真研究国家及行业政策,在新农村建设、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方面进行更多的探索,积极参与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捕捉公立医院改革、养老社区建设等战略性投资机遇,加快健康保险、养老保险发展。
利率市场化改革和费率市场化改革分别是银行业和保险业的两件重大事项,一旦启动实施,将产生重大影响,所以监管机构一定要谨慎推进,或继续加强研究,在条件成熟后,先试点,再逐步实施。
1.利率市场化对寿险公司的影响:一是影响保险投资收益。通过大额协议存款利率变化、债券市场利率变化等方式对保险资金投资收益产生影响。二是影响保险公司业务。利率变动对消费者选择保险还是储蓄是有直接影响的。三是对银保渠道的影响。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银行中间业务会进一步扩张,与基金、信托、保险等机构的合作会进一步加强。银保渠道存在机遇的同时,也将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
2.费率市场化对寿险公司的影响:一是降低保险公司盈利能力。费率市场化将导致保单费率水平下降,将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保险公司盈利能力。二是市场竞争程度进一步加剧。在费率市场化初期,保险公司倾向于直接降低费率并导致价格竞争。三是对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的挑战,包括抗御市场风险、应对市场不确定性能力的挑战和产品创新、服务创新能力的挑战。
3.费率市场化改革进展。按照审慎放开的原则,完善寿险产品定价机制,激发市场创新活力,增强行业竞争力。2012 年4月,保监会政策研究室召开2012年一季度保险市场分析座谈会,对寿险费率市场化问题进行了专门研讨。目前,意外险、小额保险已经实现放松费率监管。预计2013 年,保监会将研究放松对传统寿险、健康险、养老险的费率监管控制,逐步推动费率市场化改革。
对行业而言,寿险公司应关注利率及费率市场化进程。一是主动调整与利率产品有关的投资工具和策略,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提高投资收益,降低利率变化带来的风险。二是通过精算和利率分析,推出适销对路、有竞争力、有收益、低风险的产品,主动调节、优化公司业务结构。三是进一步强化银保渠道,探索更加积极有效的银保渠道合作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