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西国,吴兰飞
(济南大学管理学院 山东济南 250002)
长期以来,对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的非议从未停止过。其基本观点无外乎:传统课堂教学方法是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单向灌输,一言堂;不因材施教,一刀切;只注重知识传播,忽视能力培养等。在把传统课堂教学方法批得一无是处的同时,人们也尝试着提出了不少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如研讨式、启发式、探究式、案例式、自学+辅导式等,本文统称为“互动式教学”。但一个不争的事实却是,时至今日,各级各类高校的课堂教学仍以传统课堂教学方法为主,整体格局并无根本性改变。这一现象也说明了传统式教学有其生存的土壤,西方的“互动式教学”遭遇了水土不服。
中国人普遍性格内向、矜持含蓄的秉性,使得互动式教学难以为大部分学生认可。针对审计学互动式教学,笔者对所在学校的会计学专业的164名大二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的一个问题是“你喜欢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吗,比如老师提问学生或学生提问老师?”,其中18人“喜欢”,47人“一般,关键看方式”,52人“有点矛盾心理:既喜欢又担心自己被提问到”,41人“不喜欢,因为这样压力太大”,6人“无所谓”。也就是说71%的人内心是喜欢互动式教学的,但害怕提问到自己或感觉压力大的占57%。可见,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是爱恨皆有。在“你为什么不喜欢师生互动,许多人不是都羡慕西方的教学模式吗?”这一问题中,52%的人选择了“不喜欢大庭广众之下回答问题,紧张”。有78%的同学认为自己的性格是“内外向兼备”、“比较内向”和“非常内向”,认为性格“非常外向”的仅1人,“很外向”的11人,“比较外向”的24人,合计比例22%,再次说明中国人不张扬的性格不适应这种教学方式。
《中国青年报》2010年11月6日发表《部分大学课堂师生心照不宣一起混》提到高校对教师为应对学校只重视对学术研究的考核,上课只是为了完成相应的工作量,教学方面投入精力十分不足,上课成了走过场,使得课堂缺乏吸引力,学生感觉一节课下来收获不大。陈平原教授也指出,现在很多大学开讨论课(Seminar),其实就是教师安排学生发言,自己简要评说几句,由于准备不足,教师的点评也未必到位;也没有精力考虑课堂组织技巧。教师自己不认真,课堂变得毫无生机与激情,学生能够感觉到你在偷懒,如此情景下的“讨论课”还不如“演讲式”教学。根据本文的调查,有26%的同学认为互动式教学“效率可能会降低,一节课讲不了多少东西”。
互动式教学比“一言堂”式的教学更费工夫,需要教师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预计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充分估计课堂上可能出现的任何意外情况,比如学生可能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老师该如何回答,时间如何掌握等等,甚至有可能会问到老师自己也没想过的问题,或回答不了的问题,需要老师灵活应对,这样一来,老师面临的压力很大,不但课堂上感觉累,课下更要花功夫认真思考上述问题。但在整个高教系统重科研,轻教学的情况下,更多的教师上课可能就是为了完成学校分配的工作量而上课,不想也没有精力把时间过多的花在教学上。因此,有的教师课下不认真备课,课堂就随便选几个同学上台来讲,随便点评几句,一节课就过去了,这种看似先进时髦的教学方法,实则应付,学生确实学不到什么东西,也难怪学生说效率低下。
现在本科四年,但第四年课程安排很少甚至没有,3年内要学完几十门课程,科目增多,导致学时骤减:很多课程是48课时、32课时,甚至更少。这么少的课时,老师能把重点讲完就不错了,哪里还有时间让学生在课堂来讨论?要想在很短的时间内传递如此之大的信息量,只有传统课堂教学方法最为合适。再一点就是扩招导致学校教学资源紧张,对部分高校来说,80人的两个班级合堂上课已经算是小班教学了,上百人在阶梯教室上课的现象都很常见。试问这种条件怎么开展讨论?一次课当中学生发言的机会有多少?这种情况下教室只能设计成固定桌椅的会堂形式,这种会堂形式就注定了课堂教学只能像开会那样由教师一人讲,众多学生听的单向传输方式。
大学课程内容难易程度有天壤之别,理工科的课程老师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学生能听明白就不错了,遑论让学生来讲了。当然文科类的课程,如管理学之类的课程完全可以让同学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适当的课堂讨论。
因此,我们不能盲目推崇互动式教学,一棒子打死传统式教学,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如果能将二者结合起来,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
根据前面分析,是否采用互动式教学,必须结合课程本身的特点、学生及教师自身的情况、学校硬件设施等,过度夸大或贬低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做法都是欠妥的。
不同学校学生的总体水平是不同的,对于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校,可以适当开展互动式教学,否则就应当以传统式教学为主。在决定是否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之前可以先对教学班级进行相关的调查。“把每节课的内容分成几个部分,让同学按小组来讨论或每组派代表到讲台来讲”是大多数老师采用的互动式教学法,但学生对这种方式真的认可吗?根据笔者的调查,43%的同学认为这种方式“效率比较低,一节课讲不了多少东西”。18%的同学认为“同学讲得肯定不如老师好,效果会比较差”。74%的同学认为智商是决定自己是否喜欢互动式教学的原因之一,同时63%的同学认为自己的智商一般或低。91%的同学认为“学生的积极性对互动式教学产生的效果”非常大、比较大或大。所以,在决定是否采用互动式教学法前,应了解学生的情况和想法,否则,一厢情愿可能换来的是学生的抵触及低效率。以审计学为例,像“审计抽样在控制测试中的应用”、“审计抽样在实质性测试中的应用”等内容,牵涉到大量的统计学公式,如果不理解而死记硬背的话,效果肯定不理想,如果让学生来讲这部分内容,绝大部分同学是无能为力的,他们很难说清楚公式的来龙去脉。所以,在决定是否让学生来讲这部分内容之前,必须先了解学生的数理统计知识水平如何。
教师自身素质也是影响互动式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77%的同学认为“教师的鼓励或安慰,对学生是否喜欢互动式教学”有非常大、比较大或大的影响;93%的同学认为“教师的语言表达或沟通能力对互动式教学效果”有非常大、比较大或大的影响;93%的同学认为“教师的知识面或知识水平对互动式教学效果”产生非常大、比较大或大的影响。那么是否所有的老师都具备上述这些要求呢?不可否认,有的老师不善于鼓励或安慰学生,更可能对学生过多的批评甚至讽刺挖苦;有的老师可能自己讲课口若悬河,但以谈话的方式与同学交流可能就思路不太流畅了。总之,决定是否采用互动式教学的前提是,既要了解学生,更要了解自己。
可以将教师讲授、师生互动、案例探讨有机结合。对于抽象、晦涩的内容应以老师讲解为主,相反相对简单的内容则可以采用互动式教学,而和现实联系较紧密的内容则可以采用案例探讨的方式。
比如审计学中“职业道德守则”部分相对简单,可以让学生课下自学,然后课堂通过具体案例一起讨论违反了哪些道德守则、如何预防等。对于“审计抽样”较为抽象的内容,最好以老师讲解为主;而“业务循环”部分则是审计理论与会计知识相结合的实践内容,完全可以给同学提供案例,尤其是近些年比较有影响的会计舞弊案件,大家课下分组讨论如何用审计的方法发现问题,然后课堂每组派代表上讲台讲解。这种方式既能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又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做到学以致用。笔者在讲审计学过程中发现,对于内容比较简单的“职业道德守则”部分,如果老师还在上面滔滔不绝的讲,学生很容易走神,笔者的基本做法就是提前告知学生某一部分内容课下自己看,课堂上直接把最近几年内容相关的注册会计师考试试题用多媒体演示出来,让学生略作思考后点名提问,这样以来学生课下就不敢不预习、自学相关内容,课堂上也不敢开小差了;对于“审计抽样”则全部由老师本人讲解,课下布置作业;对于“难易中等的业务循环”部分,由老师讲解重点难点之后,把不同的经典案例分给不同的小组,下次课让各小组派代表直接指出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其他组的同学指出其中的遗漏部分,互相评价、打分,老师对每个案例做总结,这样有针对性的互动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果,获得了同学们的高度认可。
现在不少高校开通了“课程中心”这一师生互动的平台。教师可以将自己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课件、教学案例、作业等内容及时发布到“课程中心”,学生也可以将作业在网上提交。“互动栏目”中,教师可以将要讨论的话题放进去,学生可以随时在线交流,十分的方便,也解决了学生和老师面对面交流感觉不自由、不方便、拘谨的问题,特别有利于性格内向、不善沟通的同学。对于内容比较复杂的审计案例,如果课堂用多媒体演示,一旦翻页,就很容易忘记前面的内容,放到互动栏目中,同学可以在自己的电脑上研究案例,和其他同学交流,老师最后可以公布答案,并对同学提交的观点进行点评。由于这一平台极大地方便了师生互动,深受大家的欢迎。但存在的现实问题是,其功能虽然强大、便捷,但仍有部分老师对其“不感冒”,比如笔者所在学校有的老师的课程中心被学生访问了12000多次,有的老师却根本没有建立自己的课程中心。其根本原因是,对这一平台的利用全靠老师的自觉,学校没有强制要求。但这一平台的利用与维护会占用老师不少的课下时间,而学校又没有考虑这方面的工作量。因此,要想让这一花费了大量资金的网络资源发挥作用,学校应当结合教师课程中心的建设情况、学生访问情况给予不同的工作量,激发教师利用这一平台的积极性,毕竟这一师生互动的平台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前文提及的互动式教学的困境。◆
[1]陈平原.上什么课,课怎么上?[J].中国大学教学,2011;(2):4-6.
[2]迈克尔·普洛瑟,基思·特里格维尔.理解教与学—高校教学策略[M].潘红,陈铿明.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