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旭
西藏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三进”方案设计
刘红旭
社会建设的背景之下社会工作日益凸显专业优势,成为生机勃发的朝阳专业。同时,社会工作人才实务能力不足的瓶颈,始终制约着社会工作职业化进程。西藏社会工作人才面向西藏跨越式发展,根植于藏传佛教文化谱系,服务于西藏社会公平与正义,更需要紧密联系现实,拓展实务能力。笔者认为,要有意识促成西藏社工人才培养“三进”方案,社工进社区参与社区建设,社工进院舍参与专业服务,社工进民政参与福利政策制定,从而完成理论与实践相得益彰的西藏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并建构西藏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
西藏社工人才 社工进社区 社工进院舍 社工进民政
刘红旭,厦门大学社会学在读博士(福建厦门 361005);西藏民族学院讲师(陕西咸阳 712082)。
西藏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致力于培养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信仰坚定、专业技术扎实、能因地制宜地开展社会服务的西藏本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使之成为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发挥西藏社会工作人才恢复正常社会互动、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刘红旭,2010)。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应该紧密联系现实需要,积极联系社工理论与方法和社会所需,及时有效开展社会工作服务。西藏社会工作人才以服务于西藏社会建设为己任,旨在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干预案主并改变案主,使之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同时,西藏社会工作者担负着传达国家关怀、体现各民族和谐相处的职责,就需要具备综合的社会服务能力。从社会工作人才实务能力综合系统建设出发,提出社工人才进社区、社工人才进院舍、社工人才进民政的“三进”方案,主动与相关部门和机构联系合作,使得社工人才藉以业务开展的平台,学习中成长,服务中成长。
广义而言,社区工作是指在社区内开展的以提高社区福利、促进社区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服务或社会管理。因此,任何人或组织,包括政府、政党、各种社团以及企业等,只要在社区内从事的助人活动和服务,都可视为社区工作。狭义特指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及社会工作者关于社区工作的理论、方法、技能及其应用过程。
社工人才进社区,就是要实践社区工作理论与方法,体验和反思社区工作的价值观和基本原则,通过社区工作三大模式的整合运用,达到以下目标:第一、鼓励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社区问题的处理,形成有益于社区发展的亚文化;第二、促进社区关系的多元化发展,消除社区居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形成宜居、互助共济的良性关系网络;第三、培育社区领袖,找寻热衷于社区公共事务的社区居民;第四、发展社区民主,增强社区居民的权利义务观念;第五、链接社区需要与社会资源,体现社会工作者价值,与社区居民设计社区发展蓝图。
社工人才进社区,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社区工作计划,具体遵循以下9个阶段的程序(Thomas,Henderson,2010):规划和协商进入;了解社区;规划下一步该做的事情;建立联系和将人们集合在一起;组成和建立组织;帮助理清目标及其优先次序;使组织继续进行;与朋友和“敌人”交往;离开总结和结束。
社工人才社区工作见习、实习计划为:
第一,社会工作专业二年级本科生(暑假后秋季学期进入三年级)见习活动。每年暑期安排10人次进入5个社区,进行为期10~15天社区考察和社区了解活动,社区工作人员介绍情况与指引为主,学生走访社区为辅。本阶段实训要求为,每位见习学生根据社区情况,完成一份社区考察报告,每个社区见习小组完成一份社区工作计划。
第二,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实习活动。以暑期见习活动为基础,采取学生和社区双向选择的方法,鼓励有社区见习经历的毕业生进入社区实习。社区为实习生配备实习指导教师一名,学校为实习生安排巡回督导一名。本阶段的实训要求为,实习生社区工作时间不少于60天,遵守社区管理制度和社会工作者伦理操守,配合社区日常工作,严格按照实习规划内容开展工作,完成实习报告和实习日志的填写。
简而言之,构成社区的两个主要维度是人和环境,社会建设意义上的社区建设就是要凸显人的主体性,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改善人居环境,从而达到人与人和睦相处,诚信友爱。人们之间良性互动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弥漫着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气氛,显现的是一片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刘红旭,2009)。社工进社区,首先是社工人才本身践行助人自助社会工作价值的过程,其中可以体会民主参与、互助合作、社会关怀、社区照顾等一系列社区工作内容,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实施地区发展模式、社会策划模式和社会行动模式。其次,社区是社会生活的一个完整单元,通过需求评估和资源整合的过程,充分调动社区内外人力和社会资源,使得社区开放自由,实现社会工作者参与社区教育的目的。最后,社区层面的社会安定团结,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关系。西藏社区工作中一个重要的工作内容,就是基于文化融合的族群互动,促进不同族群群众互助友爱、共同致力于社区软硬件环境构造。
院舍照顾是我国社会服务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长者养老、孤儿弃婴养护教育、青少年服务、流浪人员管理等必须依托于社会化运作的院舍机构。西藏院舍照顾的服务对象集中在养老院和儿童福利院,他们正是社工人才实践个案和小组工作的对象,需要西藏本土的社工人才施展技能、为案主提供服务。社工人才进院舍,主要目标在于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实务能力拓展,需要达成的总体目标为:第一,体会尊重人的尊严、发现人的价值、给予人的意义三个方面的社会工作理念;第二,学会聆听与会谈,与案主建立信任关系,建立个案资料库并制定治疗(干预)方案;第三,区分不同人群的个案工作技巧,一般性和特殊性要有机结合;第四,小组的建立、过程维护和效果管控,朝向有效小组的反思学习;第五,信任基础上的个案互动、小组互动;第六,工作过程与结果评估。
社工人才进院舍,要求遵循以下十个阶段的程序,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院舍工作计划:规划和协商进入;了解案主;制定治疗/方案;建立信任与需求评估;建立联系和小组组建;案主的深入访谈和小组成长;治疗/方案的修改与完善;个案相关资源的调配和小组危机的处理;案主自决和小组整合;个案结束、反思和小组持续性维护、社工撤离。
社工人才院舍服务见习、实习计划为:
第一,社会工作专业二年级本科生(暑假后秋季学期进入三年级)见习活动。每年暑期安排8人次进入4个院舍,进行为期10~15天院舍考察和院舍了解活动,院舍工作人员介绍情况与指引为主,学生走访院舍和案主为辅。本阶段实训要求为,每位见习学生根据社区情况,完成一份院舍考察报告或个案考察报告,每个院舍见习小组完成一份小组工作计划。
第二,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实习活动。以暑期见习活动为基础,采取学生和院舍双向选择的方法,鼓励有院舍见习经历的毕业生进入院舍实习。院舍为实习生配备实习指导教师一名,学校为实习生安排巡回督导一名。本阶段的实训要求为,实习生社区工作时间不少于60天,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都由一位社工实习生单独负责,恪守院舍管理制度和社会工作者伦理操守,配合院舍日常工作,严格按照实习规划内容开展工作,完成实习报告和实习日志的填写。
人道主义是个案工作的基石,大同社会是个案工作的目标构想,实证主义是个案工作的方法设计(隋玉杰,2007)。院舍服务对象是一般意义上的弱势群体,生命机体或者社会生活面临难以逾越的障碍。社工人才院舍见习和实习过程,就是要实现社工帮助困难者回归正常生活轨道的承诺,也是社会工作者人本关怀的体现。藏传佛教认为世间万物的存在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缘起,人与物尚有六道轮回的循环,遑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藏传佛教之所以重视人的价值,是“因为暇满的人身能够成就各种善业,超越生死大海和成就圆满佛法,所以远胜于天龙鬼神各类众生。其价值胜过如意宝珠。如此人身巨大利益,极为难得,所以称之为宝”(冈波巴,2001)。佛、法、僧三宝之外,人亦被当作修身成佛之宝。而且,“藏传佛教以大慈大悲之心保护人的生命,以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救人于危难之中。这些都是对人生价值的肯定之表现(刘俊哲、周云逸,2011)。”众生皆有佛性,慈悲为怀当以善待每一个人为起点,成为藏传佛教对于人与人关系最基本的界定。西藏社会工作者开展院舍服务,必须紧扣藏传佛教人本主义精神,寻求社工价值与藏传佛教伦理的契合之处。
民政公共行政作为公共行政部门之一的民政部门在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中的行政管理过程,包括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专项社会事务管理等职能(刘红旭,2009)。在西藏社会建设过程中,民政部门对应社会三大主题:社会发展、社会公平和社会秩序问题。社会工作者关注人的发展、肯定人的潜能、寻找人的需要。可以说,在促进社会发展、保障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秩序中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与民政公共行政人员工作关系紧密相关,工作目标一致,具有很大的合作空间。
西藏每年有三十余万的灾民需要救济,有二十八万多城乡低收入人口享受低保或五保供养,有19.4万残疾人、二十三万多60岁以上的老年人需要社会提供帮助。社会工作赋予社会工作者扶贫助困、社会照顾的专业使命,在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社会保险、社会救济、救灾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工作教育、社会工作行政等多个方面为那些因外部、自身和结构原因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进入正常社会生活的个人和群体提供帮助,使他们恢复社会生活能力,改善社会互动关系,提高社会生活质量,从而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刘红旭,2011)。民政公共行政内容隶属于政府行政职责范围之内,以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为己任,充分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力求以社会化和多元化的方式满足人民需要,体现公共财政的民生取向。因此,从覆盖城市和农民困难群众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城市社区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从突发自然灾害的救灾到常态化的救济救助,到婚姻登记、殡葬、儿童收养、行政区划等综合社会管理事务,都被归于民政工作的职责框架之内。我国的社会工作人才管理被划归民政部门管理,不仅仅源于民政与社会工作具有相同的工作目标,也体现了两者密切的关系。
社工人才进民政,旨在熟悉民政工作内容、程序和机制,为公共服务部门融入社会工作理念,需要达成的目标有:第一、理解基层政权建设和制度设计,明确区域自治与社会自治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实践形态;第二、熟悉民政工作的核心内容,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研究社会工作方法的引入;第三、了解专项社会事务管理,学会社会管理基本常识;第四、反思民政工作中社会服务内容,以社会工作视角研究和提供本土化的服务策略、模式和路径。
社工人才民政部门见习、实习计划为:
第一、社会工作专业二年级本科生(暑假后秋季学期进入三年级)见习活动。每年暑期安排8人次分别到自治区和地区、县级民政局,进行为期5~10天民政部门考察活动,民政工作人员介绍情况与指引为主,学生观摩和学习为辅。本阶段实训要求为,每位见习学生根据了解的民政工作情况,结合自身感兴趣的内容,完成一份民政工作具体内容的研究报告。
第二、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实习活动。以暑期见习活动为基础,采取学生和民政部门双向选择的方法,鼓励有民政部门见习经历的毕业生进入民政部门实习。民政部门为实习生安排实习指导教师一名,学校为实习生安排巡回督导一名。本阶段的实训要求为,实习生民政部门工作时间不少于60天,充分参与到民政日常工作、基层调研和政策制定等环节,遵守民政部门管理制度、恪守社会工作者伦理操守。严格按照实习规划内容开展工作,完成实习报告和实习日志的填写。
C916
A
1672-4828(2013)05-0101-07
10.3969/j.issn.1672-4828.2013.05.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