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亦倩
(温州市图书馆,浙江温州 325000)
近年来,民国文献开发利用的社会需求日益增强,摸清馆藏民国文献的家底,建立民国文献书目数据库,为社会公众和学术研究服务,成为许多图书馆迫切需要完成的任务。从2011年开始,温州市图书馆着手对馆藏民国文献进行回溯建库,陆续完成了民国报纸、民国期刊的编目工作,为开发、利用民国文献资源提供了必要条件。
晚清民国时期是近代中国与世界接轨的社会转型时期,这一时期发行的期刊全方位、多角度反映了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生活风情,忠实记录了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本文结合馆藏,就这一时期温州期刊突出的几个特点进行阐述,期望对人们研究浙南地区的历史文化有所裨益,对促进温州现代文化事业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和现实意义。
据史料记载,自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十二月,陈虬创办《利济学堂报》,启温州刊业之新声开始,到1949年5月温州解放、温州市人民政府成立为止,在温州地区公开发行的期刊,多达140 余种[1]。目前温州市图书馆馆藏存世的晚清民国时期温州期刊共有128 种,包括在温州地区出版发行以及外埠以温州为主要报道对象的期刊,占有记载期刊总量的91%。经过比对,大多没有收录在《1833-1949 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增订本)》一书中。
从类别来看,包含宗教类1 种,综合性人文类39 种,新闻政治类18 种,军事类1 种,经济类7 种,文教类44 种,文艺类9 种,历史地理类5 种,科学普及类1 种,医药卫生类3 种。从编辑出版机构来看,由知识分子、爱国青年组成本地民间团体是办刊的主力,各级各类学校也兴办了很多文教类及政论性刊物,如浙江省立第十中学(后改为温州中学)民国期间就刊行了《浙江省十中周刊》、《秋籁》、《爝火》、《明天》等13 种期刊。国民党政府机关团体和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期刊只有几种,大多创刊于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从出版时间上看,由于文化专制、战争频繁、时局多变和稿源质量不佳等原因,加上民办期刊大多自筹资金,如果办刊经费难以支撑,只能中途休刊,因此大多数期刊存在的时间很短暂,往往只出版了两三期即告停刊,能坚持10年以上者更是少见。根据目前的整理情况,馆藏的民国地方期刊中,仅有10 余种期刊保存完整,能看到原貌,剩余百余种的期刊均有不同程度的残缺或亡佚,总体保存情况堪忧。
温州最早的期刊由维新派知识分子所创办,旨在论述和宣传变法维新思想与主张,表达要求改变国家贫弱面貌的爱国热情。《利济学堂报》、《算学报》率先创刊,影响所及,风气为开。《讲学丛报》、《瓯海潮》等相继问世(近代的早期报刊,无论新闻纸和各种期刊,都统称之为“报”,辛亥革命前后,报与刊才开始分离[2]),他们是温州刊业的先驱。
当五四运动的风暴席卷温州,为了唤起民众对民族存亡的忧患意识,鼓动民众同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进行斗争,各种爱国团体、青年学生和社会进步人士竞相创办报刊,宣传新思想,传播新文化。这一时期温州最有影响的爱国报刊为《救国讲演周刊》,之后,《新学报》、《瓯海新潮》、《励进》、《浙江十中周刊》等一批新刊竞相问世,以通俗浅显的语言,报道爱国排日运动,激发民众爱国热情。
“九·一八”事变后,抗日御侮,浪涛激荡,各种宣传抗日救亡期刊纷纷创办,有《动荡文艺报》、《爝火》、《铁铲》、《铁血》、《北风》、《新路》、《新声》等。这批期刊中,有特定读者对象的《老百姓》、《女战士》、《战时商人》、《学生先锋》、《时代儿童》,有以某种文艺形式出现的《暴风雨诗刊》、《抗战漫画》、《画阵》、《木刻通讯》、《儿童音乐》等,多达50 余种,为建国前温州期刊的繁荣时期。由项浪平、陈燊创办的《游击》半月刊是抗战初期温州出版时间最长的综合性期刊,作者多为中共地下文化战士及各界知名人士。该刊密切配合抗战时局,每期卷首均发表时评二、三篇,对促进温州救亡文化起了一定的作用。
抗战胜利后,温州新创期刊不多。1946年,中共浙南特委主办出版《新民主半月刊》和《浙南月刊》,此外,尚有《联合周报》和温州民盟创办的《民主》等期刊。永嘉县政府和县参议会分别主办《永嘉县政公报》、《民意》。
在温州的近代办刊史上,先后有四种期刊是国内同类期刊的发端者,分别是《利济学堂报》、《算学报》、《史学报》和《救国讲演周刊》。它们是温州独特的地域文化中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性格特征的集中体现。
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辟温州为商埠,次年4月1日设立瓯海关。从此,温州开始发展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同时,变法维新思潮也随之高涨。1896年,陈虬创建利济医院和利济学堂,遂出版《利济学堂报》,内有介绍医论为主的文录,有介绍办医办校情况的院录,有利济学堂课本的书录,有报道新闻性质的报录,内容较为丰富,对促进医药学术的交流、繁荣医学都起着深远的影响。该刊不仅在浙江省内开了国人办刊的先河,也是国内最早创办的综合性医学期刊。《中国医学史略》记载,我国医学期刊以1908年上海发行的《医学世界》为最早[3],但其出版时间已比《利济学堂报》晚了10 余年。陈虬将学堂、医院、学院合为一体,当时在全国是个首创之举,堪称现代医学院附设医院、办学报的先驱者[2]。
在温州早期问世的一批近代报刊中,先后出现两种别具特色的专业性期刊,一种是《算学报》,另一种是《史学报》。据现有发现的史料而言,《算学报》和《史学报》分别为我国同类专业期刊的开山鼻祖[4]。这两份专业性期刊的创办人均为黄庆澄(1863-1904)。1897年创办的《算学报》以介绍和普及数学知识为主要内容。1901年日本横滨出版的《清议报》合编本,刊载它与各地交换的报刊目录,其中就有《算学报》,可见其影响之广,流传之远[5]。该报创刊第二年,受戊戌政变牵连而停刊,出刊时间虽短,但对促进算学研究、培养算学新人,以及对后来温州成为“数学家之乡”,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数学史简编》称,我国最早的数学杂志是上海的《中外算报》,然其创刊时间为1900年,比《算学报》晚了3年。1899年,黄庆澄又创办了《史学报》,主要内容含中国史、西洋史、日本史,此外载有中外政治家言论,是我国最早的一份史学刊物。其中,黄庆澄自撰的《中国四千年白话史》、《日本维新大事表》以及《法皇拿破仑第一大事表》等文章,都是别具历史眼光,为改良维新提供了历史根据和经验。
五四时期,国内的爱国报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温州的《救国讲演周刊》是第一份面世的爱国团体报刊[2]。它发刊于1919年夏,由在北京学习的郑振铎返温,联络温州爱国青年陈仲陶等人成立组织后所创。该刊反帝反封建的旗帜鲜明,内有言论、时评、记载、讲演稿、调查、艺文等栏。“记载”一栏,主要刊录当时国内外大事及温州爱国排日新闻,其中就北洋政府丧权辱国、各地民众奋起反抗等,曾作详细报道。本埠新闻记有学生国货贩卖团活动,以及奸商批购日货被学生查处等等。
纵观温州近代期刊,很多都是由民间知识团体创办的,有学术团体永嘉新学会的《新学报》,青年文艺团体葱茏社的《葱茏晨报》,词学团体慎社的《慎社月刊》,文艺团体会文学社的《会文学社刊》等等。温州人善于抱团合作,知识群体也不例外,在外靠朋友,同乡互助、合作共生的意识很强。具有相同观点的知识分子往往不直接参与政治,而是通过结社、著书、办同人刊物等活动,利用公共的舆论影响社会和政治。
民国时期,旅居外地的温籍学(商)人编辑同人刊物7 种,分别是《新世界学报》(上海)、《瓯海新潮》(北京)、《瓯声》(上海大夏大学瓯海同乡会)、《平阳月刊》(北京温州会馆)、《新平阳》(杭州)、《东瓯留杭学生同乡会会刊》(杭州)和《温州旅杭同乡会年刊》(杭州),记录了温州早期一批学者和实业家的创业历程、教育思想和社会活动。其中最为著名的《新世界学报》是陈黻宸(1859—1917)于1902年创办的一种学术性刊物,每期约120页,宗旨是“以通古今中外学术为目的”、“取学界中言之新者为主义”。《新世界学报》共出刊15期,刊登温籍作者陈黻宸及其弟陈侠,其侄陈怀,学生黄群、黄式苏、高步云(谊)、吴熙周、朱鹏以及亲友王毓英、黄钺、陈葆善、孙任等人40篇文章,占全刊三分之一[6]。《新世界学报》不仅在学术领域具有影响力,还是第一本中国人创办、在国内采用两面印刷、洋式装订的杂志[7]。
近代温州的办刊群体不仅充分发挥了团体协作精神,而且精明能干,善于经营,特别注重经济效益。民国时期的温州期刊往往将商业广告置于明显位置,有时还有标题显著、图画醒目的广告穿插于版面中间。广告种类绝大多数为工商营业性广告,如商店开业、产品推销、影视节目、医药卫生等,也有启事性广告,包括政府通告、布告以及“鸣谢启事”、结婚祝贺等。有些期刊在最后数页中,常刊有“新书出售”、“某君向报馆捐银若干”等词,称为“本馆告白”,可看作是广告的另一种形式。
近代各时期的温州地方期刊,在内容上都非常注重平民化。办刊者往往具有较强民本思想,努力把新思想、新学说那些高深难懂的理论不断地加以“俗化”,使平民百姓容易接受和使用。《算学报》在“布白”中称要追求内容“浅之又浅,简之又简,即素不有算者,开卷之余,亦明如指掌”。永嘉新学会的负责人姜琦在《新学报》发刊词中宣扬:“收集世界种种知识,集思广益,使新旧学术融于一炉,铸成一种适用于实际生活的学说”。1923年春创刊的《乐清导报》在“编辑条例”中要求“各类文稿以简明诚恳、切近实际情形为主,尤应特别注重地方自治、农村教育、农事改革、水利交通等建设事业的研究”。1934年创刊的《瓯风杂志》强调“通论不务空言”。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共地下组织领导下出版的《生线》半月刊先后发表《论温州学生救亡运动》、《延安动态杂写》等有影响的文章。温州能够刊登大众评论,发表民众对现实的意见,就是从该刊开始的[4]。1938年,由永嘉抗日自卫委员会及其他抗日群众团体联合主办的《老百姓》创刊,是一种“识字不多的老百姓可以看懂”的通俗刊物,字体较大,内容力求浅显通俗,设有“随便谈谈”、“随便唱唱”等专栏,短小的时事分析文章每期都有。
晚清民国时期的温州期刊是温州近代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展示的是温州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的生活画卷,是研究温州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料。建立民国期刊的书目数据库只是初步工作,对温州地方期刊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查漏补缺、建立题录或全文数据库进行保护开发更是一项必要的文化工程。
〔1〕章志诚.温州市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8
〔2〕王文科,张扣林.浙江新闻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3〕贾得道.中国医学史略[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4〕林白等.温州报刊史存[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3
〔5〕潘猛补.清末温州三刊物[A].鹿城文史资料,1988
〔6〕洪振宁.陈黻宸与《新世界学报》[N].温州日报,2010-5-22
〔7〕洪振宁.2009年温州历史文化研究综述[N].温州日报,201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