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多苓画室记行

2013-04-10 21:27杨帆摄影姚曦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3年8期
关键词:美院画室画画

本刊记者_杨帆 摄影_姚曦

何多苓画室记行

本刊记者_杨帆 摄影_姚曦

何多苓不仅仅是一位画家,还是一位画家中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教者,他常对学生说:不必刻意追求绘画的风格,当你把一幅画画到极致,风格自然就形成了。

画家,名家,艺术家

我们来到位于成都三圣花乡的蓝顶艺术区,向门卫询问何多苓画室的位置,对方指着那条往上弯曲,隐没于展厅后的窄路,说:“沿这条路过去,尽头有栋楼,门前草坪上躺着四个雕塑;右边的那栋房子,就是何多苓的。”

我们在四个裸体女性的雕塑边上停了车,她们头顶方向,还有一件雕塑:穿浅蓝色西服的派克骑摩托车载着奥黛丽·赫本——立体的《罗马假日》。艺术区的气息出来了,我们稍作停留,又往门卫说的方向步行。走进一条不长的过道,墙上,牵牛花的藤叶垂下来,一瞥院中,密密丛杂着各种各样的植物。这正是何多苓的画室,他近期创作的《杂花写生》系列,就是以这些植物为素材。

透过画室敞开的玻璃门,书桌上散乱地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画册,一本厚厚的《徐渭画集》,几件学生送给何多苓做生日礼物的小雕塑。何多苓在长长的客厅的另一边沙发上坐着,正接受另一家媒体的采访。

不一会儿何多苓出来,我们聊了起来,期间他的学生不间断地赶来,有的跟他打个招呼便进去聊天,有的被他叫过来坐在旁边。

何多苓如今在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任教,担任研究生导师。他气质散淡,不像是为体制所困的那种艺术家。谈到为何到大学任教,他说川音美院院长马一平正是自己当年在四川美术学院读书时的老师。

但我们谈到国内艺术专业的研究生教育,何多苓多有失望,他说等马院长一退休,自己也会离开这个行业。

我们利用何多苓第二次离开的时间参观了他的画室,在客厅的后面,几步台阶搭上去,是另外那间高大宽敞的屋子。入口正对面的墙上挂着他创作于1984年的那幅引起过巨大轰动的《青春》,因为之前只看过它的照片,这次就站在原作面前,有种从深处一直涌上来的震撼。画中忧伤的基调让人想起他此前那幅《春风已经苏醒》,尽管《青春》的光调明亮了起来,女孩长大,草地变成田地,水牛变成铁犁,小狗变成轻盈的白鸟……那油彩里的文学性和抒情感,却是何多苓一以贯之的。

何多,何叔,何老师

在画室,朋友喊何多苓“何多”,学生们喊他“何叔”,初次见面的人喊他“何老师”。

作为何老师,他常年一头乌黑的自然卷,言行里几乎看不出任何艺术家通常会有的怪癖;作为何叔,他同学生在一起时更像是一个大朋友,他们经常跟他讲一些甚至不会向父母倾诉的个人问题;作为何多,他经常参加一些文人朋友的聚会,坐在酒吧最里面的位置,和他们静静地交谈或喝酒。

何多苓喜欢跟文人交朋友,他年轻时,身边常有的几位年轻诗人,如今也都成了大人物。那时他们一起交流艺术话题,分享看过的书。到大凉山下乡期间,文学也伴着他,他挚爱契诃夫的《带阁楼的房子》,后来将它画了出来。诗人欧阳江河在评论这一组画时写道:“我们已不复年轻,许多美好的东西一旦逝去将不复归来。何多苓的连环画《带阁楼的房子》是为此奏出一支轻而又轻,几乎不发声音的挽歌,一支告慰心灵,仅有寂静迷蒙其中的安魂曲。它是我们人生感情的一部分,旧日子的一部分。它带给我的是一种真正的内心宁静,因为被听见而成为声音,因为被看见而成为形象,因为被说出而成为一个亲切的名字……”何多苓已经65岁,在他脸上却看不出年老的痕迹,他也一直坚持创作,如今正尝试着把古代水墨画里的人文传统接引到油画里。

2005年起,他到川音美院任教,他的学生朱可染这么描述他:“我本科在青岛读书,对何老师了解得不是很多,只在书上看过他的几幅画,但当时就非常喜欢了。后来在一次当代艺术展上见到了何老师和他的原作,就决心要考他的研究生。在川音美院第一年还是以课堂写生为主,但我会利用课余时间画素描,两周左右时间,积累到六七张作品了,就找何老师,请他指点一下。何老师很尊重我们的创作方向,以鼓励为多,从不刻意要求我们寻找自己风格。记得他说过:‘当你把一张画画到极致时,风格自然就形成了。’”何多苓一有机会就带着学生们参加展出,2013年5月,“何多苓师生展”在成都白夜艺廊举行。再往前,有2012年在南京举办的“进退集何多苓师生展”,2011年在上海举办的“何多苓师生新作展”,等等。这些展出,使郭燕、何千里、吴江涛、余佳、曾朴、朱可染等一大批青年艺术家成为媒体聚焦的对象。

现在,何多苓坐在花草丛生的院子里,和我们聊着天,脸上时而是不自觉的静寂——那是评论家所说的,大师的表征;时而微笑——这是他作为一个艺术家,面对常人所展现出来的凡人性。而一旦助理过来跟他商量装修支出的事,他又立马显得不食人间烟火,不明白几块材料为什么值那么多钱。

随后又有几个朋友和学生赶到,晚上,“何多”与“何叔”将被社交占据,“何老师”如何抽时间画画?

我因离开时将水杯落在了交谈的那张桌子,第二天恰逢几位诗人与何多苓约好来画室参观,便同他们一起,再次来到这个园子。拐过那条不长的过道,看见何多苓正站在南面的一株桃树旁,手上夹一支画笔,身前立着画架。

“有些画家画画时习惯把自己封闭起来,我的很多画都是当着人画的。”那天下午,何多苓这么说。现在,他主动迎上来同众人合影,完了,又回到画前,看几眼前方的花草,视线移回画架上,胳膊舞几下。

猜你喜欢
美院画室画画
老鹰画室
第一批孩子慧智画室随笔
美院张老师评画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
“鲁艺精神”与鲁迅美院油画系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5)
奇葩美院(完结版)
创意画室
我爱画画
老树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