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的儿童性别教育

2013-04-10 21:27:04张蕊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3年8期
关键词:男孩幼儿园传统

本刊记者_张蕊

历史中的儿童性别教育

本刊记者_张蕊

在幼儿园大班课堂上,两男孩一女孩“过家家”,需一人穿围裙扮厨师。犹豫下,两男孩不约而同将围裙递给女孩。

这是学者在幼儿园实地调研碰到的场景,这场景至今仍饱受西方女权主义批评。但这提醒了人们,儿童对性别的认知,开始得比成人设想的还要早。

母亲课儿的缺失

“孟母三迁”的故事流传千古,家喻户晓。孟母,只是传统中国千万个母亲中的一个。

清代地理学者徐继畲,六岁即由母亲教之读书识字,八岁才入私塾。经学大师俞樾,六岁由母亲启蒙,口授《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到九岁,毕“四书”,乃就外傅……

明清士人,启蒙于母亲口授的,不在少数。在古时,母亲课儿,与父亲的蒙童教育,共同构成了传统的家庭教育。古代女性鲜有接受正式教育的机会,但却并不意味着她们缺乏教养,女性能够在家族中维系秩序、传递文明,皆赖女学之功。

传统中国社会,依古礼对士人的起居规划,男子活动场所与妇女儿童通常不在一起,严格说来,父亲是不该轻易涉足女眷或孩子的生活圈的——父亲通常不须直接照管幼儿生活。明清后,士人的家居生活发生了变化,父子相亲的场合增加了许多,但多体现在“课子”一方面,幼儿的日常起居,仍以家中女性亲属为主。

“母仪先于父训,慈教严于义方。”(见《女范捷录》),因此,母亲理当端正自己的道德品行,做到“乃子孙之表率,女妇之楷模也”。

中国女性注重“女子无才便是德”,以培养女性的谦德,女孩不宜去论断是非、臧否人物,裁决事不关己的身外之事。而女童的德育更受母亲影响。

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女性在生育后不久便离开孩子,重新投入工作。孩子过早地交由祖母或者保姆代管。本该由母亲亲授的德育,交给了电视和漫画,或寄希望于幼教老师,导致了不少恶果。而最恐怖的结果已经在那部著名的纪录片《幼儿园》里得到了昭示——一个三岁男孩喊着“开飞机,丢炸弹,炸死美国的王八蛋”的时候,相信所有的观众都会感到后背发凉,毛骨悚然。

学前:无力的性别教育

宋儒倡导儒家的启蒙价值,幼教大抵沿着《礼记》的方向,在此基础上,也有补充与创新。司马光整理的《居家杂仪》,被视为近世幼教模式的始基。

子能食,饲之,教以右手。子能言,教之自明及唱诺,万福安置。稍有知,则教之以恭敬长者,有不识尊卑长幼者,则严诃禁之。六岁,教之数与方名,男子始学书字,女子始学女工之初者。七岁,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始颂《孝经》《论语》,虽女子亦宜颂之。自七岁以下,谓之孺子,早寝晏起,食无时。八岁,出人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以迁让,男子颂《尚书》,女子不出中门。九岁,男子颂《春秋》及诸史,始使为之讲解,使晓义理。女子亦为之讲解《论语》《孝经》及《列女传》《女戒》之类,略晓大义。

明清时期,人们对于儿童的期待,因性别而不同。以吕氏父子以晓谕幼童而作的《小儿语》和《女小儿语》为例,虽两书均意在教引,但两者勾勒出的理想中的男孩模范与女孩模范是截然不同的,相较于《小儿语》的治世为人之道,《女小儿语》则指向持家为妇之道。

无独有偶,西方世界一样有因性施教的范例。

在华德福教育的创始人鲁道夫·史代纳看来,幼儿时期(1至7岁)孩子智力处于混沌状态,需“启智”。如果孩子经常得到漂亮的布娃娃、小汽车等完好的玩具,那么他的大脑在缺乏想象的情况下,难以发达。这时,需给予儿童能够动手的玩具,或以唱儿歌、背诗歌的方式,促进大脑发育。

古时的诗教、乐教,恰与史代纳所提倡之“启智”不谋而合。

“兴于诗,成于乐”的教育,以民间戏剧的方式熏陶儿童。社戏舞台上的“唱、念、做、打”无不给儿童以角色性别的暗示。花旦发声之“脆而媚”,小生则要“柔而练”,不同性别、年龄的角色,在发声、动作上的不同,无疑对儿童建立对性别的认识起到了示范作用。

当下,幼儿在性别意识形成的重要时期,多在幼儿园中度过。无论是大班还是小班,男女同班结游是免不了的。只是,幼儿园里“高科技”多了,真实的“戏”少了;专属儿童的活动多了,自然习得的知识却少了。

明清时期,坊间流传着大量的“婴戏图”,宣德以前多为“庭园婴戏”,即孩子们在庭园内活动的写照,这些画像被刻画印制在瓷器上,保留至今。在后代常见的《婴戏图》《百子图》中,不难窥见,在传统的浸润下,子孙同乐、吉祥欢庆的童年记忆。有趣的是,在这些“婴戏图”里,我们能发现不少旧时儿童的游戏。如《百子图》中,奔跑打闹的胖头小子,以及围坐成圈的小小绣女。小子身着素衣,丫头们却穿着色彩艳丽、花团锦簇的衣服。此番场景,不是正应了“男女有别”么?

可是,在今天的幼儿园里,却只能看见一排排整齐的床铺,为保齐整和卫生,就连床铺上的铺盖都是统一的。不少幼儿园,在幼小阶段的教室里,为求方便,就连厕所也是男女一室的。

而在传统的中国,少年女子所住房间称之“闺房”,即未婚女子坐卧起居、修炼女红、研习诗书礼仪的所在。因女性对色彩天然敏感,所以闺房色彩以温、柔为主,地点则居于后院幽静之处。男子则要居于前院,长子住东厢,次子住西厢,居于正房两侧。

遗失的传统,消失的女教

法国学者著有一本《走过许多世纪的童年》,大致要说明,在近代以前,西方很多的社会活动,不管是宗教节庆或市集聚会,大人、小孩常混在一起玩耍。这样的场景,在一些欧洲时代电影中仍常见,像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那些乳臭未干的孩子,也常常蹩脚地模仿大人,打望美女。这一时期,大人捉弄孩子、孩子也捉弄大人,大人则不避讳当着孩子讲起有“性”话题,对待孩子,并没有特别将其当作“另一类人”。

而随着小家庭成立,都市文化、中产阶级兴起,整个社会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于每个家庭而言,孩子数目减少,家庭规模变小,随之改变的除了家庭结构以外,还延伸出感情世界的微妙变化。对孩子的关注,逐渐成为家庭的重心。过犹不及,受到过分关注的孩子,反而失去了家庭间自然、愉快的角色交往。

近代学校兴起后,情况变得更为悲观。义务教育的普及,导致孩子失去了与自然接触的机会;而在宗教节庆与庙会时,看戏、听曲与自由玩耍的日子,也被校园围墙内的枯燥时光所代替。同样,传统中国的宗室生活,“大带小,老带少”的日常习得,也因为新式学校与新式家庭的兴起,渐趋消亡。

台湾学者薛仁明曾论道:“大体完好的民间传统,才是台湾人情温厚的真正根源。”

这样的民间传统,保存在宗族与邻里之中。交往甚密的宗族关系,将传统的礼仪,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内化成世代的文化基因。甚至,薛仁明还认为,这样的民间传统,还保存在戏曲里;一如古代的国风,是诗教,也是乐教,寓教于乐,大化无形,遂陶冶了一代代人的性情。

胡兰成在《今世今生》中,有一段写自己儿时与家人一道在宗祠看戏文的场景:

戏文时,四亲八眷都从远村近保赶来,长辈及女眷是用轿子去接,家家都有几桌人客,单是戏台下见了邻村相识的就都款留,家家戏文时都特为裹粽子,上三界章家埠赶市备馔,客人都谦逊,主人都慷慨。

男人穿竹布长衫加玄色马褂,瓜皮缎帽,上缀红顶子。女人都戴包帽,身上穿的,年轻的多是竹布衫袜,亦有穿华丝葛,脸上胭脂花粉,年长的多是蓝绸衫黑裙,包帽像两片海棠叶子联成,中间狭处齐额一勒,分向两边,松松的遮过耳朵,到后面梳髻处把两片叶尖结住,顶上的头发依然露出,依着年龄,包帽或是宝蓝缎子绣红桃,或是玄色缎子绣海棠双蝴蝶,或玄色缎子什么也不绣,但沿边都缀珍珠。脚下穿的,年轻女子天足,缎鞋两侧绣的彩凤双飞,小孩也是新袍裤,穿的老虎头鞋,戴的蓝缎子瓦棱帽……

戏台在祠堂里,戏台下站满男看客。看楼上女客便不时有娘舅表兄弟从台下买了甘蔗橘子送上来,她们临栏杆坐着看戏,而台下的男人则也看戏,也看她们。

这是旧时中国的一个经典的场景,除了“戏文”本身的教育意义外,更重要的是,宗族聚会中,自然显露的形容礼仪,如男女衣着、老小差异,以及,最关键的民间祭祀。

祭祀,其移风易俗之效,比教育更深远。论语说,为政者“所重民食、丧、祭”;民固然以食为天,但同时,丧礼与祭祀之事,一样是不能稍有轻忽。只是在当下,祭祀传统不明就里的成了“迷信”。

过去,兄弟姊妹多,总能以“过家家”消磨一日时光,“你伴娘来,我伴郎”,亦或是刚从戏台子上看了那“穆桂英挂帅”,拿来学学样。旧时儿童心中的成长榜样,也因着性别的不同而不同:女性的成长榜样,有白娘子、穆桂英、祝英台;男孩,则多崇拜秦琼、关羽等英雄形象。

如今,家里却只剩下“形只影单”的独儿,独卧沙发,日日看“喜羊羊”如何巧取“灰太狼”。讽刺的是,成人世界中却流传着“要嫁就嫁灰太狼”的说法,这甚至一度成为现代女性的婚恋标准。看来,过去那个统一于宗室的民间传统,已消失殆尽。

别说具有祭祀含义的“过家家”了,就连与母亲一道完成家务的习得,也因溺爱而去除。殊不知,过去中国一般家庭的男孩放牛拾薪,女孩帮忙生活细务的家庭传统,实则可让女性小肌肉得到更好的发展,以培养其心灵手巧,以及对细节的敏感。

这或许也给前日里,处于风头浪尖的校园性侵事件一点启示:

就像传统中国那样,把性别教育生活化,把对性别的感知权还给孩子,让小朋友在原有的生理感知上,“过着家家”,找到位置。

TIPS

世界幼儿园的性别教育

美国:幼儿园第一课是分辨厕所

美国所有幼儿托管机构里,厕所是分男女的。幼儿园的第一课便是认识厕所:在一个扎着小辫子女孩坐厕姿势图案和一个男孩坐厕姿势图案的标志下,幼儿们分门进出。厕所里的设施完全按正规男女厕所设计,只不过是尺寸略小。不仅如此,有的女厕的墙瓷砖为粉红色,男厕所则用浅灰色。如男孩跑到女厕所探个究竟,老师一般不批评,只是问他们,是否看清了有何异同。

新加坡:性别教育从内衣分男女开始

新加坡的性别教育更侧重生活,尤其是内衣。从婴幼儿开始,无论是内衣还是外装,都是分男女装的,很多裹着尿布的男婴,已经穿着非常正规的男装三角裤,目的是让他们从小就知道自己是男孩。

日本:利用游泳课教育性别

在日本,幼儿园通常要开设游泳课,男孩女孩一起,老师们会在此时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通常会问:男孩与女孩什么地方不一样?让孩子适当地理解男女性别的不同,学会尊重对方的身体。

瑞典:生理知识的教导

让幼儿了解自己身体结构和作用,学会自己清洁生殖器官等。

猜你喜欢
男孩幼儿园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男孩的『自信缺失症』
我爱幼儿园
幼儿园(2020年14期)2020-11-10 09:06:24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欢乐的幼儿园
幼儿园(2020年22期)2020-03-29 02:17:52
男孩今年六十岁
北极光(2019年12期)2020-01-18 06:22:18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幼儿园是我们的家
大灰狼(2018年9期)2018-10-25 20:56:42
爱“上”幼儿园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