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中华女性之美

2013-04-10 21:27:04本刊主笔文迪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3年8期
关键词:教育

本刊主笔_文迪

重塑中华女性之美

本刊主笔_文迪

男女平等的异化

上世纪70年代末,一部日本电影《追捕》风靡中国很多年,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充当了中国人性别教育的启蒙教材。

中国男人仿佛一夜间发现,原来男人应该像高仓健:智慧、沧桑、勇敢。不需太多财富,但要有一副敢于承担责任的肩膀。

中国女人也发现,原来东方女子可以像真由美:美丽、温婉、柔美,夫唱妇随,小鸟依人。而不必“妇女要撑半边天”,不用再当“铁姑娘”,“不爱红妆爱武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男女平等、政治正确的口号下,“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的意识形态抹杀了东方传统女性的柔美和含蓄。“民兵姑娘”、“炼钢姑娘”、“杀猪姑娘”、“掏粪姑娘”等女性榜样层出不穷,服饰上也一律取消了女性特征,珍珠粉、雪花膏、甚至香皂也被称为资产阶级的“香风臭气”。文艺界更是添油加醋,舞台上再也不见才子佳人,仅有的几位女性形象,也是苦大仇深的李铁梅,悲惨绝伦的祥林嫂……著名作家丛维熙描写队里的“铁姑娘”在冬天抬土时和男人比赛,累得子宫脱出,她自己往回一塞,继续抬土。

在这样的背景下,《追捕》里的男女性形象对于国人的震撼可想而知,大街小巷流传着《追捕》的台词,东方的女性美渐渐在民间复苏,传统戏剧里沉睡了几十年的东方美女形象经过文艺下乡、广播电视的传播重新回归民间生活:白娘子、七仙女、穆桂英、樊梨花既神通广大,又美貌无双;《拾玉镯》里大胆追求爱情的孙玉皎、《牡丹亭》里俏皮泼辣的春香原来是这么生动而又熟悉。

戏剧舞台上的中国戏子讲究“有声必歌、无动不舞”,她们以凝集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女性风姿(昆曲里的碎步又称禹步,来自夏禹时期的乐舞),在重新塑造着80年代的新一辈。正如陈独秀言:“戏子,是人民的教育家。”

而在学校教育里,“因性施教”的女性教育仍然是东西方都在不断探索的领域。

西方近现代的学校教育出现之前,教育主要由教会来达成。

与中国不同的是,西方社会歧视女性有其深远的历史文化背景。如亚里士多德说:“男女之间的高低之分是合乎自然的,因为男人能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欲,而女人往往成为情欲的俘虏。”

同样,《创世纪》认为女人是用男人的肋骨做的,夏娃偷吃伊甸园的禁果,因而女人是罪恶的、不洁的,在宗教活动中女人也不能参与祭祀。

于是,人们普遍相信,女人智力不如男人,没有任何培养和深造的价值;女人的一生就是为丈夫生儿育女和操持家务。西方家庭和教会的女性教育,可用易卜生戏剧《群鬼》里曼德牧师对阿尔文太太那句台词来说明:“你的义务就是低声下气地忍受上帝在你身边安排的苦难。”

由于西方文明中的女人是不洁的,因此,西方天主教国家如爱尔兰女性直到1996年通过全民公决才争取到离婚的自由。天主教教会对于西方妇女的压迫,见诸易卜生的戏剧《玩偶之家》,中国“五四”时期的进步文人也纷纷加以借鉴,如鲁迅喊出了“娜拉出走之后”,用以反对“封建礼教”(新时代电影里曾出现的把奸夫淫妇“浸猪笼”,翻遍中国的地方县志至今未能找出一例)。

当然,传统中国不同于西方的女性观,相对于亚里士多德的情欲论,中国人认为“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礼记·乐记》),君子与淑女都能以理智控制自己的欲望,《诗经》第一篇即是歌咏女人之于周室的王道教化。而《诗经》里“清扬婉兮,美目盼兮”的庄姜,也正是中华民族的第一位女诗人和仕女代表。

“娜拉出走之后”

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女权主义在西方国家应运而生。“娜拉出走之后”,走出家庭,走向了社会。

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西方女性不断走向社会,通过与男子从事同样的工作获得经济收入,引起了妇女性别角色的变化。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使得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西方女性接受教育的机会大为增加。18世纪,越来越多的妇女参与公共生产,形式多样的女子教育机构迅速发展起来。

1826年,第一所公立女子中学在波士顿成立。1842年,瑞典通过男女接受同等的初等教育法令;1850年。在英国创办了著名的“北伦敦女子高等学校”。19世纪中叶后,经济规模的扩大,公共事业的发展,带动妇女大规模地走向社会,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改造传统的女性教育。他们从女性自身发展其知识和智力的角度,扩充学科范围,传授历史、 地理、数学,并争取对两性实施同等教育的权利。

女权运动也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女性,她们以开放的思想、身体力行的教育实践,对西方妇女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女性教育的重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埃米丽·戴维斯,她认为,不应把对妇女的教育仅局限于让女性更好地做妻子、母亲上,而应当为她们提供更广泛的教育。并认为男女智力水平并没有明显不同,她们应该接受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并希望通过使男女接受同样的教育,消除男女之间的不平等。

19世纪中期,女权运动者自觉地将女性接受高等教育与争取女权的目标联系起来。虽然女性逐渐改变了被拒之于中小学校门之外的现象,但高等教育仍是例外。工业化初期形成的“男性挣钱,女性管家”的两性分工,仍成为女性进入高等院校的障碍。

现代教育并不兼顾男女的生理差异,让少女承受长达十余年的、将来也用不着的各种基础教育。在过去,因女性的发蒙往往早于男性,14岁的女子大多已成才,比如女诗人薛涛8岁已写出名诗佳句,民国少女吕碧城12岁扬名诗坛。

女权运动者利用各种形式宣传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必要,批判阻碍女性上大学的各种言论,并取得显著成效。其后,世界各国陆续以各种形式向女性开放了高等教育。l837年,美国的奥柏林学院首次招收了4名女生。至1900年,全美80%的大学都录取了女生。到了20世纪,至少在教育权利上,女权主义运动完全达成了男女平等。

然而,在学科专业、教育过程等方面,女权、或曰女性主义运动依然任重道远。

其一,在学科专业上,高等教育、硕博之门虽对女性开放了,但部分专业仍以“女性不宜”为由限制录取女生。部分高校专业提高女生的录取成绩,如医学院、法学院等对女性实行配额限制,规定女性只能占学生总数的10%左右。

在专业选择上。大多数女生选择的秘书、会计、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行业,在高校中,女生主要进入综合性大学,而理工科大学中的女生比例偏低。相反,在文科高等师范学校中女生高达53.6%。

其二,在教育过程中,性别歧视依然大量存在,女权主义者研究发现,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大学里,无论教师是男性还是女性,在教学过程中,对女生的偏见一直存在着。并借助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等手段向学生灌输性别歧视观念,比如,初、高中女生必修家政学。再如,高中毕业时的志向咨询,学校常常会暗示女生把自己在学校里所接受的教育内容,与她们今后的妻子或母亲的角色相挂钩。

教材内容上,儿童漫画的插图和故事大多以男孩为主角,男孩形象通常表现为坚强、勇敢、爱户外活动;而女孩则大多在家里,养花草或玩布娃娃。教科书的教学内容也明显有“性别偏见”,比如:对男女性别的模式化,将女孩形象限于被动、柔弱、服从,限制了女性的个性和全面能力的发展。以美国为例,中学和大学的课本中,女性出现的次数不仅比男性少,而出现的也更多是传统性别角色。

那么,娜拉出走以后,男女是否应该做到更加平等、绝对的平等?女性主义者的以上诉求,也受到了西方学者的置疑。

寻找真实的中国女性

西方女权主义兴起后,也随着西方文明的船坚炮利传到中国,于是有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妇女解放和婚姻自由。

但中国人对男女平等的接受却是囫囵吞枣,全盘接收。很多五四新青年为反抗旧道德,以离婚为时尚,不离婚就觉得不进步,比如有民国“神仙伴侣”之称的语言学家赵元任与杨步伟夫妇也曾有过离婚的打算。

而在中国传统中并不讲男女平等,因为“男女有别”。所谓“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男子和女子阴阳属性不同,体力上有强弱,生理上有差异,性格上有主动与被动,男女差异是天理,是自然规律,是人类必须面对的,不顾客观现实的差异一味抹平了说男女平等,那就是“纵人欲”而“灭天理”。

中国的夫妻也不讲平等,夫妻是乾坤两仪的位份,寅恪于天,在神前的位份是平等的。之所以有“男尊女卑”,只是依于“天尊地卑”的自然之理,更重要的是,由于中国不像西方经历了漫长的奴隶社会,所谓“尊卑”,在人世风景里不过是女人的一种客气。

于是,有保守人士反对妇女解放和男女平权,比如辜鸿铭认为,中国女子的地位比西洋女子高,中国人的婚姻遵父母之命,注重女人的廉耻名节,西洋女子不一样,为求偶残酷竞争,在社交场合取悦男人。这样,美貌者占了优势,而相貌平常、但温柔贤淑的却吃亏,也就是说,西洋的婚姻自由是不道德的,它损害了女人的人格,驱使她们献身以钓取男人的欢心。

政府也对妇女解放持一定的保留意见,1931年,南京人张钧霖拟办婚姻介绍所,政府驳回称:“历来为媒妁者,皆为亲戚故旧,未闻以为业……既不适于国情,且有倡导不良风俗之嫌疑,所请不准,特斥此批!”

由于民国时期受到西方和中国自身传统两方面的影响,民国时期的女校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东方女性。同时,民国时期中国妇女的地位明显好于同时期的西方女性。比如,小学女教师的工资是警察的20倍,县长的2倍。再比如,由于中国传统教育讲究因性施教,女性的生命规律不同于男性,旧时代少女14岁及笄,青春期开始,女性的教育则必须完成成年教育,而现代教育并不兼顾男女的生理差异,让少女承受长达十余年的、将来也用不着的各种基础教育。在过去,因女性的发蒙往往早于男性,14岁的女子大多已成才,比如女诗人薛涛8岁已写出名诗佳句,民国少女吕碧城12岁扬名诗坛,19岁出任总统府秘书;张爱玲17岁已开始发表长篇小说;北魏冯太后23岁开始国家的全面改革……

女权扩张一百多年来,男性和女性并没有因此变得越来越美,而越来越有中性化的倾向,而在中国校园里,“伪娘”和“假小子”层出不穷,在生物学上这是退化的表现。

找回真实的中国女性之美,这不仅是女性教育的使命,也是男性教育的使命。因为,英雄美人、或曰绅士淑女是相互滋养、相互成全的。

猜你喜欢
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车内教育
英语文摘(2022年8期)2022-09-02 01:59:30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软件导刊(2022年3期)2022-03-25 04:44:48
教育心得
赢未来(2020年1期)2021-01-07 00:52:26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人大建设(2020年1期)2020-07-27 02:47:08
什么是“好的教育”?
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36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让教育成为终身之择
商周刊(2018年25期)2019-01-08 03:31:10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