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芬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上海 201620)
实效性,是指对预设目标与功能的实现程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预定目标和内容被受众的认同、接受和内化程度。实效性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检验的标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制定和实施的主要依据。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人才竞争成为竞争的核心和关键。当代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使命,除了应具坚实的知识背景和卓越的专业技能外,更需要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困境日益突出,严重地影响了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原因非常复杂,它是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因此,探寻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困境的因素,须拓展研究视角,首先要把问题置身于广泛的社会背景中去探讨。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困境的呈现,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和时代因素。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社会进入了快速变革时期,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局面,极大地丰富了青年学生的精神世界,但在一定程度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干扰和负面影响。
从国内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地深入发展,社会的物质利益得到了较好的彰显,但是由利益格局的复杂化所引发的各种矛盾也不断呈现,经济失序、社会混乱、道德滑坡,使部分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思想困惑,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而道德法制建设的相对滞后又进一步加剧了这些矛盾;从国际上看,两种不同意识形态的斗争依然存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技术优势仍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他们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不间断地向我国输出他们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困境与挑战。
随着传播渠道的日益增多,青年学生的知识来源和经验获得的渠道不断地得到拓展,现代教育置身于复杂的社会情境中。社会的变迁与发展,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在理论和在实践中作出及时回应。但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教育理念滞后、教育手段与方法陈旧、教育目标定位模糊及由此而引发的思想教育功能弱化等问题。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偏重于理论的外在灌输,忽视受教育者的内在需求,教育内容往往游离于现实生活之外,不能客观反映社会实际需求;课程设置单一,缺乏层次性,与中小学课程存在重复,致使思想政治的教育效力明显弱于社会消极不良信息的影响效力;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定位,在实践中又易走向两个极端:一是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万能的,随意扩大和延伸其内涵和覆盖面;与之相对比的是极力贬低或否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被边缘化,一些高校在教育中出现重技术轻人文,重专业训练轻思想政治教育等现象,甚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这在无形中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当代大学生年龄处于18-25岁左右,从心理特征上看,随着社会认知能力的提高,主体意识和自我化倾向不断增强,漠视传统,追求个性独立,对强制灌输教育有着逆反心理;有独立的认知与辨别能力,但是受年龄及生活阅历的限制,青年学生对事物的看法易趋于片面、极端,也极容易在多元的文化价值中迷失方向,陷入苦闷彷徨之中。
从以上可以看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困境不断凸显,影响了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分析引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困境的原因,寻求相应对策,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者义不容辞且刻不容缓的责任。
正确认识、定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及其功能,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已成为发达国家学校教育的一种共识,这也是近几十年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成败得失的经验总结。
20世纪20年代,科技的进步给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受此影响,科学和技术教育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思想政治教育因其作用的“长期性”和“隐形性”而被忽视,进而被削弱。进入60年代,西方各国在科技和经济领域都得以迅猛发展,但是道德领域却出现了严重滑坡现象,吸毒、犯罪等社会问题不断呈现。以美国为例,“从1930年至1980年的50年间,18—24岁的青年人犯罪率增长了79倍,18岁以下青少年的犯罪增长率增长了100倍。”[1]
在对思想政治教育成败得失经验的总结与反思基础上,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各国都开始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纷纷出台相关措施和政策,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如美国,从1992年以来历年的政府工作计划中,都把思想政治教育例为重点内容之一。
就我国而言,在社会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目标是通过适当的教育和引导,使教育受众形成符合社会期待的价值意识和行为规范,并能自觉地承担起维护现行政治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责任。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教育工作的生命线,但不能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置于万能的地位,要把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帮助青年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思想政治教育是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是教育主体和教育受众之间的良性互动的结果,有效的教育是在教育受众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达到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载体时要充分考虑教育受众的心理状态,避免对教育受众的话语剥夺。
首先,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青年学生的内在需求、社会心理和文化期待,教育内容与框架应建构在青年学生的需求和期待之上;既要符合时代背景,又要与青年学生的实际结合,凸显了教育受众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提高青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其次,要积极拓展教学方式,引入实践教学、渗透性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灌输教育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通过系统的理论灌输,提升青年学生的理论水平和觉悟层次,灌输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方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美国政治学家梅里亚姆就指出:“罗斯福的最大影响莫过于宣传公民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在千万人心里灌输责任感,唤起威尔斯认为美国人所缺少的‘国家感’。”[2](p228-229)政治哲学家罗尔斯也指出,“一个组织良好的社会的个人也不会反对反复灌输一种正义感的道德教育实践”。[3](p518)但是灌输式也存在着诸多弊端:忽略教育受众的情感与意识,容易给受众造成一种强迫灌输的感觉,诱发了教育受众的逆反心理,阻碍了他们对理论的接受。隐蔽性、渗透性教育能有效地避免青年学生的逆反心理,把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意向、目的巧妙隐藏在相关载体中,避免了青年学生感觉被强迫灌输而产生的逆反心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教育。
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和重视。实践教学能有效地克服纯文本理论教育的弊端,在实践中,青年学生获得了直接而感性的认识,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对理论的认同感;实践教学还提供了学生情感体验和价值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直面社会问题,独立思考、判断、选择自己的行为,提升了青年学生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并在实践中澄清了价值观。
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的,与社会现实呈现出密不可分的态势。在开放多元的社会情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已不能囿于家庭或学校的层面,而应当在政府的有效管理和引导之下,由学校、家庭、社会整合而成的有机教育网络。
首先,从政府的功能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社会环境又内涵着制度环境。良好的制度能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支持和保障,是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的关键。因此推进制度建设、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是政府重要的职责。
其次,要充分利用社会公共环境和大众传媒的载道功能。整合社会环境资源,构建立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充分利用博物馆、历史遗迹等社会文化设施进行情景熏陶。在信息网络日益覆盖人们生活的今天,大众传媒已成为青年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大众传媒因其受众广、传播迅捷,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利用各类文化传媒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和教育,以正确的理论引导、以高尚的精神塑造青年学生。但大众传媒是把双刃剑,各类信息纷繁复杂、良莠不齐,易于影响青年学生价值判断思维。因此,需要进一步净化媒体环境,加强对不良传媒的法律监督和惩治力度,增强青年学生对不良媒体的鉴别、抵制能力和自控能力。
再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是不容忽视的。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其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尤为深刻,要建立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他们之间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校园的文化体系。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是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包括建筑及各项设施。优美的校园环境有利于提升校园的文化品位、陶冶青年学生的情操和净化学生的心灵。物质文化建设要与校园环境交相融合、和谐统一,校园建筑要从物化形态反映着校园的文化精神及文化内涵,承载校园的发展历史;制度文化指的是校园的各项规章制度,制度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中介,通过准则和规范的方式把校园精神文化外显出来并积极影响着高校师生,并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设提供制度性保障,同时也制约着物质文化和精神发展的方向。精神文化方面指的是各个高校所特的文化理念和内涵,是高校在长期的发展和实践中所形成的历史积淀,对师生们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精神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和精神之所在,是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深层次内涵。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重在内涵,从学风、教风、校训、校风等方面着手,创建自强不息、创新爱国、乐观向上的校园氛围,帮助青年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精神和丰富的精神世界,激励青年学生不断超越。
随着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会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更大的困境,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模式、拓展教学载体,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1]黄海洋.美国品质教育的复归及其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2002,(7).
[2][美]梅里亚姆.美国政治思想[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