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华
(黄冈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学术界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农村文化的发展历史及其当代价值也成为了当前农村问题研究的热点之一。从既有的文献看,对农村历史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间活动的区域文化特征方面,对农村历史文化观念、农民思想文化与农村历史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研究非常少。而根据行为科学家的研究发现:一个人的观念,往往影响到他的行为表现,久而久之,这种行为经时间的养成就成为了习惯,即是观念影响行为。农村历史文化观念对我国农村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如何利用和改变农民的农村历史文化观念以更有效地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是一项有意义的研究工作。
农村历史文化是指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以农耕文明为基础,家族文化为核心,乡土本色为主要特征的,具有积淀和传承机制的相对稳定的文化综合体。农村历史文化是历史上沿袭下来的知识、风俗、思想、道德、制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在内的多层次复合体之总和。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环境造就不同的文化,有了农村的发展史便有了农村历史文化,进而就有了农村历史文化观念。2005年,宋方镇在论文《农村历史文化与”三农”关系的研究》指出:农村历史文化观念主要指积淀在农村地区的人们意识、心理、自觉和不自觉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情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在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农业大国中,农村历史文化观念不在于人们是否自觉认同与承认它,而更在于它已经成为心理结构的主要成分。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历史文化观念厚重的农村地区,农民并不重视学习较多的科学文化知识、科学锻炼的方法,他们只注重现实的物质实体的生产,追求短期效益。这种思想观念不但深刻地影响着农村孩子,而且已经影响到了农村社会的发展,影响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农业大国,我国14亿人口,其中就有9亿人口在农村,农民生活在农村就有农村的农村历史文化。尽管随着社会的变革,农民的思想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由于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农村之间存在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地理位置、风俗习惯等诸多差异,所以农村历史文化有很多差异,进而农村历史文化观念有很多差异。农村地域广阔,人口居住分散,在一些较为偏僻的农村交往范围较小,并且有的农民祖祖辈辈居住在同一个地方,长期处于一种自给自足与半自给自足的状态,过着一种封闭的生活方式,养成了小农意识。就是这种生活方式形成了许多农民顺其自然、安贫乐道、求稳怕变的保守思想。他们不重视学习较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只注重现实的物质实体的生产,追求短期效益,农民知识文化层次普遍较低。农村历史文化观念通过影响精神文化,影响农村社会观念,进而影响社会和谐发展。
农村历史文化就是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在农村文化建设具有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社会稳定以及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一)注重加强农村历史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奠定物质基础的作用。农村社会的发展需要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只有保持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才能为农村和广大农民群众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农民生活水平才得以不断提高。农民们的腰包逐渐胀大了,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就会反过来更进一步促进农村文化的健康发展,从而更好地促进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当前时期,我国农村农民文化生活的现状为:比较单调,而且农民们的文化生活也非常缺乏,这种现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了改变此种现状,政府也派遣专门的人员到农村创办各种各样的艺术节,如向农民送戏、送图书资料以及送电影等方面的活动,这样能够很好地活跃农民的文化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村文化层次的提高。因为中国农村点多面广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农民文化生活需求的多样性。尽管经过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十几年来的文化建设,农民们的文化生活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与改善,农村的历史文化生活得到了较大的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需求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满足与提高。然而,我们需要清楚地看到,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仍旧是一项复杂性、长期性以及极具艰巨性的重大任务。所以,唯有进一步地注重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工作,不断地丰富农民们的文化生活,为农民群众提供不竭的动力,才能够很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才能够不断地确保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才能够不断地推进农业的发展以及发展过程中的良性循环,最终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二)注重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提供稳定社会基础的作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的物质生活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与进步,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农民不再仅仅追求物质生活,而是更多地去追求精神文化生活。若要使广大农村保持稳定的发展氛围,就需要很好地处理好农村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使人民群众的各类利益有所保障。当前时期,我国农村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改革与发展,农民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也日趋复杂,来自各个方面的利益也有了较大程度的增加。基于此可知,注重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不仅能够很好地对农村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加以协调,而且还能够缓解或是消除农村利益关系之中的矛盾,从而使农民们生活在没有利益冲突的环境之中,不断地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大地拓宽农民群众的创业思路,保持与时俱进的头脑。农民一旦有了较为丰富的精神文化,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农村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三)注重加强农村历史文化建设,有利于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夯实基础的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在十六大上提出来的,这是我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又一重大创举,同时也是我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对于我国而言,有超过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也就是说70%以上为农民,这就决定了我党在制定各项政策及制度时,应该将其制定政策及制度定位在农村。秉承“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根本原则与工作宗旨,我党的一个最大的优势在于密切联系群众,对执政党而言,其执政之后,最大的危险就是与群众脱离。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言,密切党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既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同时它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保障。对此,我们必须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采取更为切实有效的措施,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为主要任务,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在实际工作中真真切切地为老百姓办好每一件事,这样才能不断夯实群众基础。通过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来不断密切党群联系,形成新的文化氛围,这样才能够让农民对党有更高的信任。党有了坚定的农民群众基础,那么我党就会永远立于人民群众之中,才能够让所有的农民信服,社会也就更加和谐。
(四)注重加强农村历史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民的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巩固道德基础的作用。思想道德修养与农村社会文化尤其是农村历史文化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一点在区域性农村历史文化上体现得尤为充分。为此,挖掘优秀的农村历史文化,弘扬传统的、质朴的、无私的农村历史文化,必将增强社会大众的公益意识,在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同时推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在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八荣八耻”的道德观念,对于规范整个社会的道德行为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及价值。然而,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之中,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目前农村健康文明的文化生活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匮乏的,在一些较为落后的村庄,生活在那里的农民群众的道德水平不高,而且还有伤风败俗之风。事实上,在这些区域,其历史文化是质朴的、无私的农村文化,我们要建设好农村文化,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这些区域的人们在骨子里是质朴的。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我们要挖掘质朴的、无私的农村历史文化,发挥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应有作用,巩固农村社会发展的道德基础。
基于以上关于农村历史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价值的阐述,可以得知,当前应该注重利用农村历史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农村文化,促进生活在农村的广大农民群众拥有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具体而言,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将农村历史文化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相融合,从践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出发,不断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问题就是要保持我党的先进性,唯有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并将“三个代表”思想的理论知识与内容运用于实践过程之中,才能够永远地保持我党的先进性。对此,农村历史文化与当代社会文化的融合成为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巩固党执政的文化基础。为了让“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能够切切实实得以贯彻,让广大农民群众能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我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我们就有必要加快推进农村历史文化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融合,更好地加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以及社会基础。所以,应该积极地学习与践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并在这个过程之中努力成为农民致富的带头人以及农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和谐社会的传播者、导航者。
(二)将农村历史文化置于中华文化之下,要确立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大文化”观念,注重提高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效性。在农村历史文化建设过程之中,我们要根据“大文化”的基本思想来积极地将各项工作进行到底。发挥农村历史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不能只是口号,必须采取实际行动和具体措施,将其列入科学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最终目标,才能真正实现农村历史文化作用的发挥。务必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务必从我国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现状的时代大背景出发,并贯彻于对农村历史文化的建设、规划过程之中。应该充分地认识到,农村历史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它具有丰富人们文化精神生活的重要作用,这种精神文化是物质富裕无法替代的,这就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努力使农民在精神上富裕起来。农村文化建设不仅涉及农村物质形态的历史文化建设问题,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涉及到精神形态的历史文化建设方面的问题;农村历史文化建设不仅仅需要对农村以及农民的物质生活加以改善,而且还要注重积极地改变我国农村与农民的精神面貌。
(三)积极地深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注重加强、完善与培育农村历史文化市场,让农村历史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在农村历史文化建设过程之中,农村文化机构等方面的公益文化设施,应该注意进行积极地转换以及增强活力,提高历史文化领域相关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断地提升农村文化机构服务水平以及服务效率,坚持将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效益摆在首要位置,最终形成务实以及高效的农村历史文化运行机制,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文化运行机制与管理机制,并将他们进行有机的结合与交融。应该将转变农村文化形式以及庭院文化、网络文化、校园文化等方面包含于其中,并将农村文化机构建成一个综合性的农村历史文化的载体。除此之外,还应该注重加强、完善以及培育农村历史文化市场。目前是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农村历史文化建设应该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结合,不断地促进农村历史文化建设的产业化发展。
(四)农村历史文化的挖掘与农村文化建设,要紧紧围绕引领农民致富奔小康这一时代主题进行。农村历史文化观念、农民思想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发挥农村历史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就要围绕当前的实际需要,不仅仅要完全根据我党的路线、政策以及相关方针,还要围绕当前一个时期的发展重点。农村文化建设要围绕党的富民政策进行,对农民进行思想理论教育。通过理论来武装农民的头脑,才能形成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帮助农民树立致富的信心,树立对政府的信心。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选取具有针对性的内容,针对农村和农民急于脱贫致富的追切需要开展教育活动。例如,当前要引领农民致富奔小康,首要就要针对农民科学知识薄弱的实际情况,为农民提供致富信息。同时,社会的发展需要规范化、法制化,针对农民法律观念淡漠的实际情况,就要采取措施进行法制教育,改变农民思想保守的现状。以“三下乡”活动为契机,以致富奔小康为主题,以实际活动为载体,丰富农村文化内容,转变农民思想观念,提高其主体意识,增强其努力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综上所述可知,人的观念影响到他的行为,农村历史文化观念对我国农村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利用和改变农民的农村历史文化观念以更有效地来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以及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对农村历史文化的挖掘还不够深入,没有很好地发挥农村历史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应有作用。为此,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今天,应该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注重发挥农村历史文化的作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农民精神文化修养的不断提高。对此,在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之中,必须时时刻刻地坚持加强农村历史文化建设,并将构建农村历史文化作为农村工作的一个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