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万杰
(辽宁省社会科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1)
1935年,张学良在西北“剿共”失利、思想困惑之时,其核心组人员齐聚上海,召开了一次探讨张学良和东北军前途的重要会议。这次会议提出的“西北大联合”思想给迷茫中的张学良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促使他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但在以往的著述文章中,对此次“核心组会议”的内容及其所带来的影响缺少必要的关注。①关于核心组会议,在丘琴、白竟凡、高凌的《高崇民传》、王连捷《无名英雄阎宝航》两本著作有简略的提及。在当事人阎宝航、卢广绩、孙达生等人的回忆文章中,对此次会议召开的时间、内容上有不同的表述,本文将对此予以考证。笔者愿就此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求教于史学界同仁。
“张学良的核心组”在史学上并没有十分明确的表述。在《高崇民传》中记载,张学良因为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领导层成分复杂,没有一个核心,于是指定十人组成核心,“计有高崇民、阎宝航、卢广绩、杜重远、王化一、王卓然、韩奠邦、赵雨时、霍维周、孙恩元”。救国会中的大事一般先由核心组讨论,然后向张将军报告,再提交救国执委会或常委会讨论。[1](p53)虽然确定十人为核心组,但杜重远、阎宝航、高崇民、卢广绩、王卓然、王化一六人为实际核心组中的“核心”,因为他们一直追随张学良,是张学良的幕僚好友和智囊团,为张学良执掌和巩固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六人与张学良和东北军结下了不解之缘。基于强烈的爱国热忱,他们在张学良的支持下,掀起了以“打回老家去”为宗旨的东北救亡运动,为收复东北失地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九一八事变后,他们组建了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复东会,将流亡的东北同胞组织起来,在全国举起抗日救亡的旗帜。1934年,归国后的张学良大肆宣扬法西斯理论,矢忠领袖,并执行蒋介石之命,调部分东北军南下“剿共”,这使张学良核心组成员大失所望。杜重远、高崇民、阎宝航等都不同程度地表示过对张学良的不满,甚至一度离开张学良,找寻新的救亡途径。1935年,张学良核心组成员杜重远因“新生事件”被捕入狱,此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杜重远是东北爱国实业家,是张学良核心组成员中最德高望重的人。1923年,杜重远从日本归国后,在沈阳创办了奉天肇新窑业公司,开创了东北民族工业的先河。九一八事变后,他的“实业救国”想法毁于一旦,开始投身于东北救亡运动之中。他来到上海,结识了沈钧儒、邹韬奋、李公朴等进步人士,还和周恩来、潘汉年建立起联系,思想上发生了重大转变,成为一个支持中国共产党反蒋抗日主张的“左倾”进步人士。他和邹韬奋结成了最亲密的战友,在邹韬奋的《生活周刊》被查封后,杜重远将其注册备案改为《新生周刊》,自任《新生周刊》的总编和总发行人。《新生周刊》立场鲜明,“为反帝而创办,尽反帝的使命”,[2](p201)“以求实现中国民族得新生”,[3](p75)故深受读者欢迎,发行量居全国杂志之首。1935年5月4日,在《新生周刊》第2卷第15期刊登了《闲话皇帝》一文,泛论中外君主制度,文章刊出后,被日本方面认为是“侮辱天皇”、“有害邦交”,日本驻沪总领事向上海政府提出强烈抗议,要求查封《新生周刊》,严惩主编和相关责任人,国民政府出面向日方道歉等。南京国民政府屈服于日本的外交威胁,于是查禁该刊,并判杜重远一年零两个月徒刑,撤销了上海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撤换了上海市公安局长。这就是震惊中外的“新生事件”。
“新生事件”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也将全国的救亡斗争推向了高潮。在审判杜重远的法庭外,挤满了支持杜重远的民众,法庭内外群情激愤。香港、新加坡、印尼等地华侨也发来通电,声援杜重远。[4](p49)杜重远因“新生事件”声名鹊起。杜重远案最大的影响还在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方面。东北军的大批熟人,包括张学良的部下、军官和朋友,纷纷去狱中探望,狱中成了杜重远向东北军政人员传输抗日思想的重要场所。除东北军政人员外,社会上对杜重远敬佩的各方面爱国人士及一些地下党员也纷纷前来探望。杜重远由此接触到许多爱国进步人士,共产党员胡愈之、孙达生、张希尧等人都与他建立起密切联系,杜重远由此懂得许多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道理。杜重远成为一个党的积极追随者,他赞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认定东北军只有联共抗日才有出路。所以,他在狱中就写了几封信给张学良,劝他不要内战而进行联共抗日。信中的“联共抗日思想”给迷惘中的张学良很大的触动。
杜重远入狱后,张学良核心组其他成员忧心如焚。以此事件为契机,他们以探望杜重远为名,相聚一起,共同探讨了东北军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他们提出了西北大联合思想,为张学良思想的转变以及走上联共抗日道路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935年6月26日,高崇民因要求抗日问题与蒋介石的十三太保之一贺衷寒发生了冲突,以“侮辱领袖”之罪被通缉,在张学良的掩护下来到上海租界躲避。7月13日,高崇民急切地去探望杜重远。杜重远告诉他,从事救亡活动不能单有革命热情,还需要懂得一些革命理论,于是将共产党员孙达生介绍给高崇民。在孙的帮助下,高崇民开始研读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思想觉悟提高很快。不久,杜重远和高崇民决定召集张学良的核心组成员召开一次会议,共同商讨东北军的前途问题。高崇民于9月下旬,分别给在南昌的阎宝航、武汉的王化一、北平的王卓然发函,请他们10月初齐集上海磋商国事。接到信件后,王化一于10月6日乘江和轮在九江与阎宝航会合。9日,他们与北平的王卓然同抵上海。[1](p84)正值卢广绩从海外归来。于是,高崇民、阎宝航、王卓然、王化一、卢广绩五人到狱中的杜重远处开会。①关于核心组召开会议的时间,回忆录有不同的记述:1.阎宝航《七年来东北同胞的奋斗》(《阎宝航纪念文集》第361页)一文中记载,10月11日召开核心组会议。2.《高崇民传》认为,是10月9-11日召开的会议。3.《卢广绩生平》(辽宁文史资料第35辑第205页)认为,卢广绩11月11日回到上海,第二天去狱中探望杜重远。4.孙达生在《杜重远与东北军及西安事变》(《中共东北军地下党工作回忆》,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版)中回忆,是10月份卢广绩从海外归来的。5.《王化一日记》记述,10月9日,卢广绩回国,核心组人员聚齐,当天下午,以假看望杜重远为名到杜处开会。10月10日,仍有对此次会议的叙述:“陈时局得失,勖其抗敌情绪”。通过以上5人的回忆资料推断,会议在10月召开,卢广绩的回忆资料有误。最有说服的史料应该是《王化一日记》,他每天记载发生的大事,是东北救亡运动史实推断的重要依据。他在9日和10日均有会议记载,说明该会议9日、10日都在进行。但核心组给张学良的建议信是在11日形成的,所以阎宝航可能以此作为会议的召开时间,其实是结束的时间。因此,这次核心组会议召开的时间是10月9-11日,《高崇民传》记载准确。
他们首先研究了时局问题。《何梅协定》签订后,东北军撤离河北省,河北省主席于学忠被罢免。东北军被调到西北“剿共”战场,被迫与红军作战。阎宝航谈到他从南昌方面得到的消息,9月底10月初东北军与红军交战惨败。红15军团于陕北劳山一带设伏,几乎全歼东北军110师。他说,“这消息传到南京,各方面人士为之震惊,蒋介石却无动于衷”。[5](p145)阎宝航当时为“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总书记,与社会各界都有着广泛的联系,故他了解国民党上层的许多内幕。得知这个消息,核心组成员非常忧虑,照这样下去,东北军还没有收复东北,就会被红军消灭在西北了,流亡关内的东北军民如何才能实现收复东北、打回老家去的夙愿?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蒋介石坚决执行“先安内,后攘外”和不抵抗政策,断送华北、东北,以保持四大家族小王朝,而东北军被命令参加“剿共”,是蒋介石消灭共产党,同时消灭东北军的一箭双雕政策。因此,东北人民为打回老家收复失地打算,必须坚决主张停止内战,保存实力,准备抗日,否则,东北军如被消灭,则复土还乡,更无希望。[6](p361)
谈到东北军的前途,杜重远在11日的会议上,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张学良应利用在西北之机,与杨虎城联络,停止内战,搞西北大联合,以西北为抗日根据地和国内各实力派联系,欲抗日非大联合不可”。[1](p85)这个设想是他根据1935年前后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变化,在中国共产党人、爱国进步人士的启发下在狱中酝酿形成的。该提议得到了核心组人员的认可。大家决定写信给张学良,表明他们的主张。他们推荐高、阎二人起草给张将军的信。
但在高、阎二人起草的这封信中,只提到东北军应该退出内战,没有提及联共、联苏问题。高崇民经过思考,认为这样表述不够明晰。于是,杜重远、高崇民、阎宝航三人再次商议,就抗日联共的问题又专门给张将军写了一封信。大意是,不能对蒋抱幻想,不能继续打红军消耗实力。东北人民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抗日运动有逐渐被镇压下去的趋势,不能再等待。现在东北军集中到西北,有利于整训军队,对内应联合各抗日力量联共抗日,对外联合苏联、外蒙,举起抗日旗帜,打回老家去,不宜迟疑不决。[1](p85)
这封信由谁转交比较好呢?杜重远推荐高崇民向张学良面陈利害,并在东北军内开展统战工作,可能的话,也不妨在他身边襄助其事。适逢胡愈之亦来看望杜重远,他也和大家一起力促高崇民赴西安一行,送达这封信并对张学良进行说服工作。大家认为,虽然高崇民被通缉,但在张学良的身边,安全是有保障的。杜重远给西北军的杨虎城和杜斌丞及东北军、西北军方面的许多熟人朋友都写了信,请高崇民代交。于是,高崇民持信北上,面见张学良。
在“核心组会议”召开之时,张学良正为东北军的前途问题而处于极度迷茫中。当高崇民持信到达西安时,张学良正在南京参加国民党第五次代表大会。因为东北军在“剿共”前线连连失利,会议期间,他备受冷落。迷茫、困惑中的张学良借机以料理私事为由,赴沪密晤杜重远,并将心中的苦闷告之,希望杜重远指明一条新路。
刚刚开完“核心组会议”的杜重远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西北大联合思想,所以能从容应对张学良的询问。杜重远批评他对法西斯及蒋介石认识的错误,指出只有停止内战,联共、联西北军、联苏一致抗日,东北军才有出路。他分析了国内外形势,指出全世界反法西斯的联合战线正在逐渐形成,国内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抗日,而蒋介石仍然推行不抵抗主义,在这种形势下,要抗日救亡,必须联合一切愿抗日的党派、团体和军队共同行动。他指出,“东北军能攻善战,应当用于抗日疆场,日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民族丧失了气节;只有抗日,东北军才有前途,你个人也可以有荣誉;东北军现在陕、甘,正应联合共产党、杨虎城和盛世才共同抗日”。[7](p25)张学良对杜重远所提的西北方面联合抗日的主张,认为同盛世才、杨虎城联合都好办,唯一顾虑就是共产党。杜重远针对张学良的这种顾虑,着重向他说明:共产党是革命的政党,最忠实于自己的政治主张,在日本帝国主义要灭亡全中国、中国人民面临着亡国危险的情况下,共产党坚决主张同一切愿意抗日的力量团结起来,共同救亡图存,张今后只要能决心走抗日这一条路,共产党一定会同他联合,这是没有任何怀疑的。杜重远还劝张学良学习一些新的理论、新的知识,并把辩证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等书籍介绍给他阅读,张学良很受启发。
1936年11月,高崇民受核心组的委托,持信前往西安。因张去南京参加五全大会未归,他分别拜访了东北军、十七路军的一些高级将领,呈上杜重远的亲笔信,得到他们的保护,开始在东北军与西北军中开展统战工作。张返回西安后,高崇民向他转达了“核心组会议”的意见,递上了核心组写给他的建议书。他直言不讳地讲到蒋介石派东北军“剿共”意在两败俱伤。红军走到哪里都能得到人们拥护,不应该剿,也剿不完。东北军与西北军应该联合等。张学良告之,东北军与西北军有很深的误会,他曾派黎天才和张潜华去做解释工作,结果反而使误会加深。现在急需有人进行疏通。张学良认为高崇民是最好的人选,便把他留在西安做两军的联系工作及抗日救亡工作。
高崇民开始做东北军、西北军两军的联合工作。他再度访问杨虎城将军,直抒胸臆,认为当今之计,两军必须联合起来,停止“剿共”,一致对外,把各地方实力派联合起来,走共同抗日的道路。杨虎城也深表赞同。这样,通过他的沟通,消除了张杨两将军的误解,打通东北军与西北军之间的联系。1936年4月,高崇民陪着张学良,在洛川与杨虎城直接见面晤谈,双方确定了不打内战、与红军三方面合作抗日的方针。以后,双方各派要员开联席会、互通信息,进一步增强了解。高崇民还与到西安的救亡人士孙达生、栗又文、刘澜波等人密切配合,团结合作,共同推动西北“三位一体”大联合。如在1936年4月的“活路事件”中,第一次以文字的形式提出“西北三位一体”的战略思想,即东北军、西北军与红军的“西北大联合”,这在两军中引起了极大轰动。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西北的军事大联合在9月左右已经建立起来,张学良“核心组会议”倡导的西北大联合思想终于得以实现。
[1]丘琴,白竟凡,等.高崇民传[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1.
[2]杜重远.告别读者诸君[A].杜重远文集[C].上海:文汇出版社,1990.
[3]杜重远.发刊词[A].杜重远文集[C].上海:文汇出版社,1990.
[4]徐少红.杜重远与新生事件[A].李继峰.1935:危机再现[C].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
[5]王连捷.无名英雄阎宝航[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8.
[6]阎宝航.流亡关内东北民众的抗日复土斗争[A].阎宝航纪念文集[C].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
[7]杜毅.在西安事变四十五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A].张魁堂.挽危救亡的史诗[C].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