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党的文化执政力: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自觉与自信

2013-04-10 21:54吴九占
湖北社会科学 2013年4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改革文化

吴九占

(广州大学 社科部,广东 广州 510006)

提高党的文化执政力: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自觉与自信

吴九占

(广州大学 社科部,广东 广州 510006)

从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党中央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内在要求出发,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出发,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相继出台和制定了一系列纲领性指导文件,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一系列思想,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民族振兴提供了重要的文化保证。

文化执政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文化执政力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是党在领导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伟大实践中所体现的在观念层面和行为层面的领导力、引导力和影响力等。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我们党从提高文化执政力的高度,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在实践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体制改革思想和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条道路、这些思想和这些体制机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开启文化体制改革的大门,在明确区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基础上,提出了“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命题,把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为文化体制改革的系统推进奠定了基础

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改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的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势在必行,这是推进我国文化发展繁荣的必然要求,也是党的文化执政力的重要体现。从党的十六大到《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出台前,党中央、国务院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加速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党的十六大进一步强调了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第一次明确区分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强调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阐述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同发展路径,提出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1](p41)会议就文化的管理体制、政策措施、运行机制、文化市场培育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作了全面部署。特别是区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成为文化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枢纽。此后不久,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阐述了改革的原则、思路和工作方针等,并提出了搞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基本要求,特别强调要解放思想、创新观念,为改革做好思想和理论准备,要从新的高度来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要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文化发展观中解放出来,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会议强调,经营性文化产业“面向市场和面向群众是一致的,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与‘三个代表’的要求是统一的,是把这些要求落到实处的重要实现途径。”[2](p1461)这一表述进一步解除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文化产业的思想禁锢。在8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的集体学习会上,胡锦涛强调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全局和高度,“更加自觉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3](p469)他还指出,要“按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求,不断推进文化体制和机制创新”。[3](p470)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布局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提出文化体制改革要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把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并把深化改革的思路和目标确定下来,同时提出“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4](p17)会议强调,在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同时,要“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建立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体制。”[4](p17-18)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命题,把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要求“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5](p16)会议还提出要重视文化发展战略研究,抓紧制定文化发展纲要和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十六届五中全会在重新明确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的基础上,还明确提出“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6](p897)这些思想和重大决策,为我国“十一五”的文化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确立了框架。2005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就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召开会议,提出要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同月,中央出台了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进一步丰富了文化体制改革思想。

总体来说,这一时期在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导下,在认识改革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形成了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思路和目标、基本原则、主要内容等,为文化体制改革的系统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从“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出发,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目标,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文化体制改革理论形态,构成了比较系统的改革框架

在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思路和目标、基本原则、主要内容等提出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这一重要纲领性文件,自此到党的十七大的召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进入了系统推进阶段。

2005年12月23日,《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称《意见》)颁布。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纲领性文件。《意见》回顾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发展进程,进一步论述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分析总结我国文化体制存在的“四个不相适应”的基础上,要求“必须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高度,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7](p127)在此基础上,《意见》分别就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原则要求、目标任务作了全面的阐述,细致规划了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文化企业改革、文化领域结构调整、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培育和健全宏观管理体制、加强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的具体思路。至此,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思想有了比较完备的理论形态。

在2006年召开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李长春强调要充分认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他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强调要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要坚持文化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要同时抓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促进文化全面协调发展;要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在关键环节上实现新突破;要坚持把体制机制创新和文化创新结合起来,以改革创新促发展。他还强调要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确保文化体制改革顺利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要实现新突破。随后,中央印发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明确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

党的十七大把文化建设列入“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从而突出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同时也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目标。会议提出了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8](p33-34)的概念,要求“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并进一步论述了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问题。[8](p36)十七大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战略高度对于文化体制改革思想的一次重要发展,标志着文化体制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

三、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出发,提出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等一系列重要思想,标志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思想和文化发展道路日趋成熟

2008年1月,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才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以人民需要为目的,以改革为动力,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统筹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统筹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他还进一步强调了要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格局和文化市场格局的“两个格局”的思想。在2010年2月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明确提出,从国际经验来看,发展文化产业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需要至关重要。国务院制定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把文化产业提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指出,在发展公益文化事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并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胡锦涛在建党90周年庆祝大会上,从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高度,又一次强调“要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9](p24)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称《决定》),这是党的文化体制改革思想的集大成。《决定》总结了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成就,论述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制定了指导思想和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以及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决定》指明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布局和任务目标等。《决定》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思想体系日趋完善。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10][P33]会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10][p33-34]

四、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总结了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论和主要经验,勾勒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全貌,显示出中国共产党不仅有改革文化体制,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大繁荣的高度文化自觉,而且彰显出我们党不断提高文化执政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文化自信

1.党对改革全局的坚强领导,不仅是党的文化执政力的要求和体现,也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做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内在要求。”[11](p71)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而每一次重大推进和所有的关键步骤,都是在党中央的直接关心和指导下进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国务院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出台了多项文件,领导和指引了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总之,在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历程中,党中央高度重视、坚强领导,明确了改革要求,指明了改革方向,提供了改革遵循,这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发展的根本原因。

2.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科学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事业,树立了正确的先进的文化发展理念,深化了对文化改革发展方向、目的、动力、思路、方针、格局战略的认识,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今后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中,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进一步转变文化发展观念,致力解决文化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中的突出问题,切实提高文化改革发展的科学化水平。

3.文化体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处理好推进改革中的几个重大关系。一是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定地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二是必须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坚持“两手抓,两加强”,既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又加快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三是以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增强创新能力,激发发展活力,发展文化生产力。四是在发展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五是把促进改革发展与加强管理统一起来。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始终坚持的一条重要方针,就是一手抓文化事业繁荣、一手抓文化产业管理,推动二者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文化体制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正确的方针。十六大以来,在艰难复杂的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中,我们党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进的工作方针,保证了改革事业的平稳推进。在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根据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首先开展改革试点,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改革范围。同时,根据不同地区、行业、单位的性质和特点,进行了科学分类,给予分类指导,实行区别对待。在改革过程中,注重发现典型事例,注视发挥典型引路的功能,实现示范带动作用。由于文化体制改革是在党的领导下有组织、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从而保证了改革的稳步推进。

5.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利在群众的原则,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党的十八大指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文化体制改革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方法,把握改革的目的、方向和路线,维护群众的文化权益。同时,在改革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特别是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文化体制改革具有广泛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这是推进改革和取得成效的基本途径。

6.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路线确定后,干部和政策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必须坚持用正确的政策为文化体制改革提供支持。政策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对行为具有调节功能。体制的改变,意味着许多政策的首先转轨,没有政策的引导,就没有改革的行为转变。为了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我们在许多方面制定了配套的政策,如在转企改制、公共、农村、资产管理、市场执法、产品和服务出口改革方面,我们出台了20多项文件,这些政策发挥了引路和推动作用,也保障了改革沿着预定的目标前进,而配套的政策改革,也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总之,富有实效性、可操作性的改革政策,为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保证了改革的稳步推进,也为以后的改革提供了重要借鉴。

综上所述,从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党中央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从战略高度不断深化对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认识,相继出台和制定了纲领性指导文件,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取得了重要成果,显示出不断提升的文化执政力,也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新华月报编.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新华月报社编.时政文献辑览(2004.3—2006.3)(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编写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3.

[5]编写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04.

[6]新华月报社编.时政文献辑览(2004.3—2006.3)(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8]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9]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0]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1]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周 刚

A8

A

1003-8477(2013)04-0040-03

吴九占(1964—),男,广州大学社科部教授。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共产党文化执政力评价体系研究”(GD12CMK05)之成果。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改革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改革之路
谁远谁近?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