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推行对德绥靖政策原因探析

2013-04-10 19:19夏洪亮
史志学刊 2013年3期
关键词:危机法国欧洲

夏洪亮

法国推行对德绥靖政策原因探析

夏洪亮

20世纪30年代,法国面对法西斯德国的毁约扩张,没有采取强有力的反击措施,也没能同世界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结成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而是采取一条妥协退让的绥靖政策,最后酿成1940年兵败德国的恶果。探讨法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对于正确处理当今复杂而敏感的国际关系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法国 德国 绥靖政策

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肆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德国为摆脱危机,建立起法西斯专政,企图从战争中寻求出路。德国法西斯政权成为法国安全最主要的威胁。法国为确保自身安全,本应同其他爱好和平、反对侵略的国家一道构筑反法西斯统一战线,遏制或制止德国的侵略扩张。但不幸的是法国政府却执行一条损人不利己的纵容法西斯德国的绥靖政策,最后酿成1940年兵败德国的恶果。探求法国在30年代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对于正确处理当今复杂而敏感的国际关系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经济困境

20年代后期,法国经济已从一战的困境中恢复过来。由于法国经济发展较为平衡,法国卷入危机较晚。因此,1929年至1930年,当欧洲其他国家已经饱尝危机之苦时,法国还在享受20年代的繁荣。但危机已悄悄降临,1930年11月,法国乌斯特里克银行宣布破产,法国经济危机开始了。

法国经济危机来得较晚,但是特别持久,1933年,也就是希特勒在德国上台的那一年,欧洲许多国家开始从危机中复苏,但法国经济在经历了1932年的短暂好转后,又继续恶化。危机一直延续到1936年,危机使法国经济蒙受巨大损失,许多企业、银行倒闭,工农业生产和贸易额大幅度下降,财政收支失去平衡,财政陷入混乱。危机使得法国失业人数剧增,原已存在的各种社会矛盾尖锐起来,各界政府均因拿不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危机和社会问题的对策而成为短命内阁。深陷危机中的法国政府开始丧失了对德强硬的物质基础,对德政策一改过去的强硬作法,逐渐走向软弱。

二、和平主义思想作祟

第一次世界大战,基本上是在法国领土上进行的,给法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所以,避免一场新的战争,已经成为国内政治的第一需要了。在法国,下层人民中的和平主义力量尤其不容忽视。为了力争和平,法国社会各阶层的人民纷纷起来,组织各种各样的反战活动。比如,很多农民团体都曾在危机年代写信给共和国总统或总理表示他们渴望和平的愿望。《农民意志报》曾写信给达拉第说:“农民希望和平,他们愿和任何国家讲和平,不管是什么制度的国家。”法国的教师和其他工会组织了“我们不要战争”的和平请愿活动。老兵们组织了声势浩大的反战运动,他们要求政府“拒绝接受有可能爆发的战争”,“尽一切可能奉行和平与和解政策”[1](P187)。法国国会就批准慕尼黑协定所进行的表决中,达拉第得到了542票对75票的压倒优势。这充分说明,当时法国压倒一切的和平愿望,已经排除了在其他方面的努力和对其他方面的一切考虑。这就是达拉第在签署投降的慕尼黑协定后回国时,黑压压的人群把他当作英雄般欢迎的原因。不仅如此,法国各省的几千名妇女写信给当时的英国首相张伯伦,感谢他的和平努力,使法国避免了战争。欧洲的政治家们在上上下下“和平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没有能够找到一条制止战争的正确道路,为了迎合人民的心理,对侵略者一味地妥协、退让,一步步地走向了绥靖的深渊。在这个不寻常的30年代,一切都变得这样异乎寻常,一切又都如此地合乎情理。大搞绥靖勾当的人被奉为英雄,而力主参战的人反而会被骂作“疯子”。

三、英国的掣肘

从1919年到1923年这4年间,法国恢复了在欧洲的领导地位,这仅仅是因为没有其他强国来和它争夺这一领导地位,这一地位几乎是因空缺而转入法国之手。维持欧洲均势是英国不可能放弃的基本原则,抑制法国的力量是战后英国外交不可逆转的方向。鲁尔危机后,法国的处境十分艰难,只得步入实施道威斯计划的历程。根据道威斯计划,解决德国问题的权柄由法国转归美国;法国所获赔偿额大大减少,其建立欧洲霸权的财政支柱倾斜了;美英贷款源源流入德国,德国复兴有了源泉,这对法国将形成新的威胁。同时,法国必须在一年内撤出鲁尔,其行动自由受到了限制。道威斯计划的实施进一步体现了英国打击法国扶植德国的意图。赔款之争的第二个回合以法国的惨败而告终,这之中英国“扶德抑法”政策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法国在赔款问题上丧失了优势后,欧洲的均势还没有完全得到恢复。法国强大的陆军及其军事同盟使其在欧洲仍有势力;德国仍处于战败国的地位,不能作为完全意义上的抗衡法国的力量。英国要维持其欧洲均势还需要新的战役,这便是洛加诺公约的签订。在洛加诺公约炮制的过程中,法国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受英国的左右;英国的立场始终是站在德国一边。这是英国“扶德抑法”政策的继续,是英法对抗的发展。如同契切林所讲:“关于保证公约的谈判,是一场以英德亲善为背景的法英单独决斗。”[2](P234)洛加诺公约使法国再次失利。德国东部边境未予保证,而且法国未经批准不得进入莱茵非军事区,这是对法国及其盟国体系的破坏和打击,法国在欧洲的威望和影响受到了不可弥补的损害。经洛加诺公约,德国加入国联,并成为常任理事国,德国甩掉了战败国的帽子,恢复了大国地位,在政治上同法国平起平坐了。法国作为赫赫陆军大国,其边境却要别人保护,在特别重视的安全问题上法国丧失了主动权。这时,法国已没有能力将输掉的一局重新扳回来,只能是一输再输。鲁尔危机、道威斯计划、洛加诺公约使战后一度在欧洲称霸的法国从宝塔尖上惨重地跌了下来。洛迦诺公约是英国在两次大战之间的年代中签署的唯一的欧洲安全协定。公约规定英、法、比、德、意五国单独地和集体地做出相互保证,以维护1918年德国的西部边界和莱茵地区的非军事化。而对于德国东部边界的问题,则没有给予保证。由此导致法国只有通过与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订立公约和建立小协约国的方式来扩展它在那里谋求安全的长期探索。而后随着这些小盟国的离去,法国已没有实力去抗衡德国了,绥靖德国已成为一种无奈的选择。

四、盟国的背离

20世纪20年代,为确保胜利果实、谋求自身安全,法国先后与比利时、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南斯拉夫等小国建立了政治军事同盟,为阻遏德国构筑了一道防线。当然,上述曾经从德、奥割占土地的各欧洲小国也想借助欧陆强国法国的援助维护国家的独立自主,但是巴黎在洛迦诺和约中的软弱表现让它们大失所望,法国对本国边界安全尚难保障,更遑论保护其盟国。于是,法国的盟国纷纷脱离同盟体系。首先是比利时宣布中立,法比同盟是保障法国领土安全的一大屏障,正如法国R.F.杨格教授所说,法国安全保障“有赖于法比两国政府亲密而互相信任的关系”[3](P267),法国不仅可以借助比利时的兵力抗击德军的进攻,而且可以直接出兵比利时,缓解法国边境压力,比利时退出法比同盟,对法国是一沉重打击。“在比利时的失败意味着德国的军队可以涌入未设防的法比边界,横扫法国西部和南部及马奇诺防线”[4](P167),这样将迫使法国在法比边界加速修筑防御工事,而这对法国来说是“高代价和高难度”的。其次,东欧罗马尼亚撤掉了亲法的外交部长的职务;再就是南斯拉夫与意大利签订了协商和互不侵犯条约,并制定了亲德政策。盟国的离心倾向使法国愈来愈孤立。第四,原先作为法国盟国的意大利逐渐偏离同盟轨道,并且最终走向了法国的对立面。由于意大利特殊的地理位置,它往往成为欧洲列强战争双方争取利用的对象,意大利则根据本国利益的需要决定自己的取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意大利由同盟国成员转而宣布中立,最后投入对同盟国作战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1935年斯特雷扎阵线形成后不到半年,意大利便公然入侵埃塞俄比亚——一个独立的国际联盟成员国。尽管这侵犯了英法的利益,但是为了能使意大利保留在反德阵线内,英法表面上进行谴责和制裁,但实际上作出了巨大让步,然而这种不彻底态度非但没有使意大利继续留在英法的阵营里,相反使尝到了扩张甜头的意大利觉得英法不够朋友,法国人民阵线政府建立以后,意大利更加坚定了背离与英法结盟的决心,罗马逐渐向柏林靠拢,意大利政府将外交部长、宣传部长撤换为亲德派人物;1936年10月,意大利与德国结成罗马—柏林轴心。盟国的背离使得法国在欧洲的外交舞台上日益孤立。

五、希特勒的欺骗宣传

第一次世界大战终结了统治俄国达三百余年的罗曼诺夫王朝。但新成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没有给予人民和平、土地和面包。在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下,人民发动了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俄国无产阶级专政的建立使西方国家惊恐万状,决心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经过1918—1922年的武装干涉失败后,西方国家便开始对苏联经济封锁和外交孤立。苏联为了改变自身处境,一方面努力改善同周边国家的关系,支持战后德国冲破凡尔赛和约的束缚,另一方面苏联也于1919年成立了共产国际,支持各国建立共产党,试图发动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革命,苏联与西方国家的猜疑和矛盾与日剧增。在经济大危机到来之前,苏德之间维持着较为友好的关系,但希特勒上台后,苏德之间日益疏远。希特勒为了迷惑西方民主国家,避免与他们直接过早对峙,上台伊始就公开宣称反对布尔什维主义。1936 年11月,在德国一手策划下,德日两国签署了《反共产国际协定》,指责共产国际干涉各国内政,“威胁全世界和平”。规定:“缔约国相约对于共产国际的活动相互通报,并协议关于必要的防止措施,且紧密合作,以完成上述措施。”[5](P524)德日在反共产国际的旗号下结成了法西斯集团,战争威胁日益逼近。

《反共产国际协定》不仅针对苏联,而且主要是针对西方民主国家的。里宾特洛甫在协定签订后便表示:“形式上我们还要把苏联当作主要敌人。然而实际上,我们完全应该把英国当做主要敌人。”希特勒对他亲信说:“我必须利用布尔什维主义的幽灵来遏制凡尔赛诸国,要使他们相信,德国是反对赤祸的决定性堡垒。这是我们渡过危机,摆脱凡尔赛和约和重新武装的唯一方法。”[6](P524)出于对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仇视,英法等国虽然对希特勒的违约和扩张抱有戒心,但还是相信了希特勒的反布尔什维主义的表态,致使欧洲集体安全体系迟迟不能建立。1939年8月,苏联为避免首先卷入同德国的战争,同德国签署了互不侵犯协定,至此,希特勒完成开战的准备,法国为自己的错误选择付出沉重的代价。

[1][3]金重远.20世纪的法兰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吕一民.法国通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4]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研究论集[N].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5][6]徐天新.世界通史·现代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夏洪亮 怀化学院教育科学系 讲师

(责编 陈锦慧)

※ 本文为怀化学院校级科研项目《英法美苏绥靖政策比较研究》,项目编号:HHUQ2009-45。

猜你喜欢
危机法国欧洲
欧洲“芦笋季”
欧洲之恐:欧洲可以迅速扑灭恐怖袭击,但仍做不到防患于未然
法国(三)
法国(一)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在欧洲邂逅温州人
法国MONTAGUT教你如何穿成法国型男
“危机”中的自信
法国浪漫之旅(二)
欧洲面临42年来罕见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