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黎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认为,衍生金融工具是期货、远期合约、互换和期权合约以及类似性质的金融工具如利率上限与固定利率借款承诺等。我国学者认为,衍生金融工具是在传统金融工具(货币、外汇存贷款、股票、债券等)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通过预测股价、利率、汇率等未来市场趋势,利用极少保证金或权利金支付签订远期合同或换取不同金融产品等交易形式的新兴金融工具。初衷是金融机构为满足特定客户避险需要而创造的一种投资工具,是金融自由化和创新的产物,本质是一种支付互换的合约,价值是由合约规定的基础金融工具衍生决定。金融产品须具备三个特征才成为衍生金融工具,分别是:无需初始净投资;具有标的、名义数额或结算条款;净额结算。前两个特征确定了它的衍生性、契约性和杠杆性。概括说,其具有如下特点:
1.衍生效应。其备受人们关注的原因主要在于,可依托一个或多个基础金融工具为标的进行不断发展创新的衍生性。
2.高杠杆效应。站在投资人的角度,可以少量的投资成本获得较多投资收益的操作方式。衍生工具多是一种契约交易,价格变动估测无误,运用合理,就能用少量的成本投入产生巨额收益。
3.波动效应。因为受基础工具跨期交易的影响,实际价格普遍由金融基础工具的价值和使用者的主观期望决定。
4.虚拟效应。虚拟性是独立于现实资本之外,给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的特性,利用商品价格的变化,使其价值增值过程脱离实物运动。
5.风险转移效应。工具本身是根据企业的要求,在使用过程中避开风险而孕育而生的。
6.金融商品效应。一方的表现形式是资产,而另一方以负债反映。
1.履约风险。由于交易一方无法履行约定,因而给另一方造成了财务上的损失,主要发生在场外交易市场中。考核一个企业总的履约程度,就必须要考虑到所用的金融衍生工具在市场上的评估价值或是因利率的变化表现出对风险的抗衡程度,与此同时,还包涵企业内部的综合管理能力,与衍生工具相关业务的应对能力等。
2.价格风险。因为市场的价格变动造成亏损的风险。一般要求企业应及时了解市场价值的变动,完善内部监管模式,即能测算出遇价值变动或利率调整将会给使用中的衍生金融工具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3.筹资风险。企业在履行合同约定时由于资金不足,一时又难以筹措到相应资金以弥补缺口而致使无法按市场价值的价格销售权利资产产生的风险。此种风险受金融市场大环境和交易规则的影响。
4.操作风险。也叫经营风险,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本身固有的风险。操作风险的防范有赖于企业制度、管理的健全,流程的完善,以减少、防止人为失误或恶意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
5.法律风险。由于文书条款指向不明致使合同无法按期履行导致的损失。及时征求法律专家对金融衍生产品权利效力的意见,减少相应的法律风险。
6.现金流量风险。如浮动利率债务会伴随有效利率的变动,使其未来现金流量发生变化。
1.外部原因
(1)经济一体化。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市场机制的作用越来越强,规模也越来越大,衍生金融工具也因此得到了不断创新和迅猛发展,而其负面效应也逐渐显现。金融工具、非金融工具的界线越来越含糊,金融的监管也受到了新的挑战,加强了对会计体系的潜在威胁。新型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涌现,使传统监管手段难以跟踪监测到高流动性的资产变化。
(2)国际游资的冲击。在当前的国际金融环境下,发达国家对国际资本金的流动取消了限制,各国的金融市场也先后放开,全球范围内的资金融汇与调拨眨眨眼的工夫便可实现,极大方便了衍生产品的交换,投资客们在追逐高利润、高效率的同时,大量的国际游资涌入,人为地造成市场的不均衡、恶性投机,导致金融、会计系统的紊乱,加大了监管难度。
(3)会计业务的表外化。衍生工具的交易属于财务报表的表外业务范畴,不涉及企业资产、负债的变动,所以不会影响到报表的状况,但可以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因此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模式越来越广泛,用来套利的投机交易屡屡不绝,由于监管手段相对落后,市场潜在风险陡增,通过财务报表也无法反映相关衍生工具业务的真实情况和给企业财务、经营造成的影响,透明度下降。
2.内部原因
(1)高管人员的认知不够。很多企业的领导者包括金融从业的管理者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特有属性并无认知,他们难以准确把握交易的具体细节,无法对产品的种类、期限及时机等事项做出具体、明确的规定,他们对其潜在的风险估计不足,当危机已经降临时可能并不知道自己的决策已经失效。
(2)内控环节薄弱,从业人员水平不高。衍生金融工具产生的时间比较短、性质又多变,很多从业者都不知所为何物,所以有必要加强人员的培训,从专业角度提高全员素质,对工具带来的高风险予以充分披露,提供完整可靠的会计信息。
(3)会计系统不发达。在对国际游资的套利、投机活动敞开大门的同时,缺乏对法规、制度、实施机制等监管体系的完善,缺乏对管理机制、能力的风险意识及揭示。
1.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全员风险意识,营造企业风险管理氛围。
2.依照企业发展方针,建立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3.制订适当的人力资源政策。
1.风险估测。在识别企业交易业务和业务风险的基础上,对风险事故可能发生的概率和发生后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进行定量的分析和预测。通过衡量风险,较为准确地计算出损失的概率和损失的严重程度,使企业的决策者全面了解风险将会给企业带来的后果,进而集中力量应对损失严重的风险。
2.风险限额。实施限额管理就必须明确企业风险总限额的执行力度,在限额管理系统中设立一些预警指标,当具体业务活动的相应指标逼近限额时会及时发出预警信号,提示管理人员采取防范措施。风险限额的执行力度由董事会的风险偏好和风险限额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决定。企业在进行衍生金融产品交易时,对各种投资组合面临的各项风险都要制订风险限额,且将企业同类风险合并进行综合限额监管,在监管过程中,不仅对风险敞口和当前限额进行比较,以观察限额是否被突破或被充分利用,而且要根据最新数据对限额进行持续计算,以确保当前限额仍适应管理需求。限额在一定时期内应保持稳定,频繁的变动会使经营政策不连续,增加管理成本。
3.信息沟通。衍生工具的业务活动需要及时、准确、大量的信息来源,以保证数据采集人员能够做出合理分析判断,企业自上而下的各部门间要资源共享,确保各级层使用人员及早做出应对措施。
4.内部控制与审计。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各部门的职能分工,既互相监督又互相支持;内部审计是监督内控执行和评价效果,促进完善的一种机制。
为加快我国衍生金融产品市场的发展,从政府的角度来讲,应充分认识衍生产品市场的建设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工具;衍生产品交易已是金融市场稳定运行的一种重要保障。政府应大力支持企业规避风险的合理要求,适当放松金融管制,加大衍生产品市场的风险管理。从市场建设角度来讲,应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重要性,统筹规划协调发展金融衍生产品。沪深交易所要尽快制订上市公司使用衍生产品的信息披露细则。从企业角度来讲,当前的国际市场大环境迫使中国企业寻求衍生金融产品市场,要求企业加强风险管理意识,适度使用衍生金融产品进行套期保值。但是,我国企业在介入衍生产品市场时必须明确运用衍生产品的目的,不要把套期保值做成了投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