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时期图书之厄

2013-04-10 18:44:51曹之申利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3年3期
关键词:战乱太平军藏书家

曹之 申利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在中国近代史上,太平天国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太平天国始于清道光三十年(1851)广西金田起义,终于同治三年(1864)天京陷落。图书散佚主要发生在咸丰年间,太平天国的首领洪秀全曾说:“凡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也,否则问罪也”[1]。加上捻军参与等原因,太平天国时期图书散佚现象严重。太平天国时期,图书散佚严重的藏书家主要有范钦、汪宪、孙仰曾、蒋壑、倪模、洪颐煊、许宗彦、马泰荣、黎恂、陈奂、朱绪曾、汪士钟、许梿、钱熙辅、季锡畴、钱培荪、许瀚、张景焘、汪士铎、潘遵祁、邵懿辰、蒋光煦、徐时栋、唐翰题、胡珽、傅以礼、潘介繁、瞿秉清、唐仁寿、杨绍和、潘祖荫、翁同龢、邱晋昕、平步清、丁丙、周星诒、甘元涣、胡鼎、吴引孙、罗以智、韩应陛、顾沅、王兆杏、张敬谓、姚仰云、张星鉴、甘煦、李恕、席威、王斯恩、顾湘、周厚堉等人。

范钦(1506~1585),字尧卿,号东明,鄞县人。著名藏书世家,藏书处为天一阁。其藏书递经范大冲、范汝楠、范光文、范光燮、范懋柱、范邦绥收藏,在咸丰战乱中,天一阁也蒙受了重大损失。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攻占宁波,不法歹徒浑水摸鱼,拆毁天一阁后围墙,偷走大批藏书,论斤贱卖给造纸商人和一些读书人。范钦十世孙范邦绥战后多方购求,不遗余力,使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2]

汪宪(1721~1771),字千陂,号鱼亭,原籍黟县,后迁杭州。藏书世家,藏书65000卷。藏书处为振绮堂、存悔斋、静寄东轩等,有《说文系传考异》、《易说存悔》、《振绮堂稿》、《振绮堂诗存》、《苔谱》等。其藏书毁于咸丰战乱,战后续有收藏,有“振绮堂兵燹后收藏书”藏书印。[3]285

孙仰曾,字虚白,号景高,杭州人。乾嘉间藏书世家,藏书处为寿松堂。《四库全书》开馆时,他进呈之书甚多。其藏书在咸丰十一年(1861)战乱中散出,据孙峻《八千卷楼藏书志》序:“咸丰辛酉,寇烟再炽,寒家所藏图籍,尽付云烟。峻生也晚,不获睹当时珍秘,但闻诸家君所诏而已。”[3]411

蒋壑(?—1860),字奇嵌,号季乡,乌程人。与兄维基共聚书,各有数万卷。闻人有异书,必多方借阅抄录。曾手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850卷,有《唐藩镇考》、《水经注碑目考》、《求是斋杂著》等著作。其《俪籯馆书目》著录宋本22种、元本37种、明本43种、抄本195种,藏书处为求是斋。他潜心校订,乐此不疲。其藏书毁于咸丰兵乱之中。[4]

倪模(1750~1825),字预抡,号迂存,安徽望江人。藏书7万余卷,藏书处为江上云林阁、二水山房、经锄室等,有《迂存遗文》、《双声古训》、《雷港源流考》、《雷港琐记》等著作。可惜安徽望江是清军与太平军作战的主战场,其藏书大多毁于兵燹,其从曾孙在《迂存遗文》跋中说:“少时犹及见之,乱后大半散失,阁亦倾圮。”[3]469

洪颐煊(1765~1833),字旌贤,号筠轩,临海人。藏书三万卷,藏书处为倦舫、兰雪轩、玉兰仙馆等,有《孔子三朝记》、《读书丛录》、《经典辑林》、《诸史考异》、《筠轩文钞》等著作,其藏书毁于咸丰十一年(1861),里人乘太平军撤退时,“乘夜携火把入倦舫内烛之,火落书中,所藏尽化灰烬 。金石亦鲜传。仅有东边小轩三间,拓本及法书名画百余件得免于火,其后人售归同里项士元先生许。”[3]611

许宗彦(1768~1818),字积卿,德清人。藏书家,藏书处为鉴止水斋、陔华堂、华藏室等,有《鉴止水斋文集》等著作。其书毁于咸丰战乱。徐乃昌云:“粤匪陷城,书并未失。及左文襄克服时,悉搜刮捆载而去。”[3]619

马泰荣(1771~?),字锡之,号秩浔,原籍大兴,迁居海盐,藏书家。太平军攻占浙江,其书流散于战火中。[5]

黎恂(1785~1863),字雪楼,号拙叟,遵义人。藏书家,其藏书处为锄经堂。其书毁于咸丰七年(1857)战乱。[3]24

陈奂(1786~1863),字硕甫,号师竹,长洲人。藏书家,藏书处为三百堂,有《诗毛氏传疏》、《毛诗说》、《毛诗音》、《郑氏笺考证》、《师友渊源记》等。其藏书毁于咸丰战乱。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攻占苏州,避地无锡芙蓉山,后至龙华而终。[3]726

朱绪曾(? ~1860),字述之,号北山,上元人。藏书10万余卷,藏书处为开有益斋。有《续棠荫比事》、《开有益斋集》等著作。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克江宁,藏书十万余卷尽成灰烬”。此后,朱氏续有收藏,抄书不止。然而,七年后,太平军再次攻破杭州,藏书又遭焚毁,朱氏本人也客死山阴。[3]833

汪士钟,字春霆,号郎园,长洲人。继黄丕烈之后的苏州著名藏书家,藏书处为艺芸精舍。据潘祖荫《艺芸精舍宋元本书目》跋:“咸丰庚申以前,其书已散失。经史佳本,往往为杨致堂丈所得。兵燹以后,遂一本不存。”又据《清朝野史大观·艺芸精舍》云:太平军至苏州,“合家离散,宋元善本悉为邻家携去。”[3]595

许梿(1787~1862),字叔夏,号珊林,海宁人。藏书家和出版家,藏书处为古韵阁。有《说文解字统笺》、《识字略》、《古韵阁宝刻录》等著作。其刻书多用欧体楷精写,版式、用纸、装订精益求精,堪称清代版刻上品,可惜他晚年刻书多成于道光咸丰之际,多毁于战火,流传极少。[3]734

钱熙辅(1790~1861),字次丞,号鼎卿,金山人。富藏书,刻书世家,藏书处为勤有书堂。据张文虎《覆瓿集·勤有书堂剩稿序》:咸丰末,遭兵燹,“藏书煨烬”,“书籍板片无留焉。即有孓遗,书以襄物,板以为炊,冥冥浩劫,讵可胜叹!”[3]742

季锡畴(1791~1862),字耘松,号范卿,太仓人。藏书家,有《菘耘文稿》。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攻常熟,避居他乡而终,遗书为战火所焚。[3]750

钱培荪,字子馨,金山人,钱熙辅之子。藏书及刻书世家,其藏书毁于咸丰战乱。其后,钱氏无力藏书、刻书,培荪搜集已刻各书序言、题跋、校勘记汇为一书,刻成《金山钱氏家刻书目》十卷,张文虎《金山钱氏家刻书目》序云:“同治甲戌,予归自金陵,子馨招予至所居复园,曰:先世遗书已失,板片亦煨烬 ,乱后竭蹶,不能重刊,使前人苦心一朝湮没,不孝之罪也。私心窃计先汇历世所刻诸书目,录序跋及校勘记为一编以行世,它日力稍舒,当次第刊之,何如?予曰:此亦不得已之举也。顾书既散佚,广收之收藏家,仅有存者,展转三年始得略备,副以近时所刻,凡得十卷,它善书及所选制举文不预焉。后甫成,而猝以病卒。”[3]921

许瀚(1797~1866),字印林,日照人。藏书处为攀古小庐,有《攀古小庐文》、《别雅订》、《印林遗著》等著作。其藏书毁于咸丰战乱,据《续碑传集·许印林先生集》:咸丰十一年(1861年),捻军“入登莱,越日照,所藏书籍碑版及同杨墨林所校刻桂馤《说文解字义证》版片,俱化煨烬 ,及归,家徒四壁。”[3]802

张景焘(1797~1875),字鲁封,号馤塘,山阴人,藏书万卷、藏书处为后彤晚翠楼。藏书毁于咸丰战乱,据《绍兴县志采访稿·儒林传》:“咸丰辛酉之乱,尽遭煨烬。”[3]803

汪士铎(1802~1889),字振庵,号梅村,江宁人。藏书26000余卷,藏书处为砖丘室。有《南北史补志表》、《通鉴地理考证》、《乙丙日记》、《汪梅村先生集》等著作。其藏书毁于咸丰战乱,据汪士铎《开有益斋读书志》序:”太平军占金陵,曾载书以行避地,竟为书累被俘,寻行遁,而书籍则一字不能携。”[3]839

潘遵祁(1808~1892),字觉夫,号西圃,吴县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有《西圃集》等著作。藏书家,藏书处为香雪草堂。太平军攻占苏州时,损失殆尽。后人潘景郑先生回忆说:“其中虽无宋元之本,而旧刻精钞及明清佳椠犹不下数百种,余与伯兄竭力收得十之二三,为吾宝山楼中增色不少。”[3]845

邵懿辰(1810~1862),字位西,仁和人。著名藏书家,有《尚书通义》、《孝经通论》、《礼经通论》、《四库简明目录校注》等著作。咸丰十一年(1861)十一月太平军复克杭州,十二月绝食而死。据记载,咸丰十年(1860)春,太平军自皖南骤至,仓猝城陷,懿辰奉毋避地绍兴,省垣以援至旋复。未几,母卒归葬,誓守庐墓,不复出。至是,贼再至围城,或趣之行。懿辰曰:“曩在越中,有母在耳。今则以死义,吾分也。”城陷,骂贼而亡。由此可知,邵懿辰作为一个孝子,在战乱中书毁人亡。[3]853

蒋光煦(1813~1860),字日甫,号生沐,海宁人,居硖石镇。藏书家,藏书处为别下斋、商觚周鼎秦镜汉甓之斋,有《花树草堂吟稿》、《斠补隅录》等著作。其藏书毁于咸丰战乱,管庭芬《别下斋书画录》序云:“咸丰已未,粤寇阑入东南,浙江全省戒严,生沐携眷避居余家,复迁茶院山中。庚申八月,寇焚硖石,生沐之居烬焉。生平所存珍物其未携置行箧者,或惨遭劫火,转徙人间,殆已莫可究诘。于是宅傺聊酒,后每抚膺痛哭,是冬抱恨以终。”至十一年(1860~1861),“杭城两遭兵燹,散失殆尽,插架之书百不存一”。[3]886

徐时栋(1814~1873),字定宇,号柳泉,鄞县人。著名藏书家,藏书处为求是斋城西草堂、水北阁等,有《三泰誓考》、《山中学诗记》、《吕氏春秋杂记》、《烟屿楼笔记》等著作。藏书毁于咸丰战乱,据其《烟屿楼笔记》:“余自弱冠即好购书,二十余年亦将十万卷。咸丰十年遭乱,在烟屿楼者尽为人窃掠。其在城西草堂者尚五六万卷。同治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草堂焚如,皆灰烬矣。”[3]898

唐翰题(1816~?),字鹪安,嘉兴人。藏书家,藏书处为惟自勉斋,有《唯自勉斋存稿》等著作,其藏书毁于咸丰战乱,战后复有所聚,其藏书印有“庚申以后所聚”、“庚申以后所得”等。[3]906

胡珽(1822~1861),字心耘,原籍休宁,侨居吴下。藏书家,藏书处为琳琅秘室,有《石林燕语集辨》、《懒真子录集证》等著作。藏书毁于咸丰战乱。据叶昌炽《藏书纪事诗·胡珽》引叶廷琯诗:“良友他乡慰素居,誓收秘籍劫灰余。如何遽返琅嬛地,抛掷遗编饱蠹鱼。”原注云,“胡心耘欲广收已散之书,辛酉夏,赍而没,遗书且莫保矣。”[3]939

傅以礼(1827~1898),字戊臣,号小石,会稽人。藏书家,藏书处为长恩阁、七林书屋、花延年室等。其藏书毁于咸丰战乱,据《绍兴县志资料》卷十六:“咸丰辛酉之难,散佚殆尽。时避乱啸吟村,犹日手一编,孜孜不倦。”[3]973

潘介繁(1828~1893),字谷人,号菽坡,吴县人。藏书家,藏书处为桐西书屋,有《桐西书屋诗文钞》等著作。藏书毁于咸丰战乱,有“庚申劫火之余”藏书印。[3]981

瞿秉清(1828~1877),字浚之,常熟人。著名藏书家,藏书处为铁琴铜剑楼、恬裕斋等。与其兄瞿秉渊为铁琴铜剑楼第五代主人。其藏书毁于咸丰战乱,据张瑛《虹月归来图记》云:咸丰十年(1860)八月,常熟陷,亲至各处捆载,舍去十之二三,择千余种,一寄归市董氏,再寄张市秦氏,复运至鹿阿唐氏。已而土寇烽起,复运至定心潭苏氏。同治元年十一月,吾邑首先反正,四乡蹂躏殆遍。瞿氏之书,一劫于菰里,再劫于香塘角,所存仅苏氏一处,乃更择宋元刊及秘钞精校本,汇集十夹板,二年二月渡江,藏之海门大洪镇。又据瞿氏《铁琴集录》自序:同治二年(1863)兵退后,载书回里,“散失宋元本卷以千计,如宋刊前后《汉书》、《晋书》、《通典》、《丽泽论说集录》、《邓析子》、《窦氏联珠集》等,而明刊本及钞本、校本数更倍蓰,尚不与也。至若当时未入《书目》之明清人著述,则又不可胜数矣。”

赵之谦(1829~1884),字益甫,号悲庵,会稽人。藏书家,藏书处为“仰视千七百二十九鹤斋”,有《国朝汉学师承续记》、《补寰宇访碑录》、《悲庵居士文存》等著作。其藏书毁于咸丰战乱,据记载:“咸丰间兵燹频仍,客温州,敝箧破书未以自随,毁于战火。”[3]979

唐仁寿(1829~1876),字镜香,号端甫,海宁人。藏书家,藏书处为讽字室,有《讽字室诗稿》等著作。其藏书毁于咸丰战乱间,唐氏奔走流离,田宅财物及所购书籍荡尽。[3]999

杨绍和(1830~1876),字彦合,号协卿,聊城人。著名藏书家,海源阁第二代传人。其藏书毁于咸丰战乱,据杨绍和《楹书隅录·宋本毛诗跋》:咸丰十一年(1861),清军镇压捻军起义,“烽火亘千里,所过之处,悉成焦土。二月初,犯肥城西境,据余华跗庄陶南山馆第一昼夜,自分珍藏图籍已尽付劫灰。及寇退,收拾烬余,幸犹十存五六,而宋元旧椠所焚独多,且经部尤甚。”华跗庄为杨氏庄园,陶南山庄即在其地,杨氏书籍多藏于此。[3]1006

潘祖荫(1830~1890),字东镛,号郑盫,吴县人。著名藏书家,藏书处为郑盫、滂喜斋、攀古楼、功顺堂、八求精舍、澄怀堂、汉学居、龙自然室、小脉望馆等,有《沈阳纪程》、《西陵日记》、《东陵日记》、《郑盫诗文存》等。据潘承厚《滂喜斋藏书记》序,咸丰十年(1860),其书曾一度毁于火,“后所存者烬余耳”。[3]1010

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号松蝉,常熟人。藏书世家,藏书处为瓶庐和瓶斋。咸丰六年(1856)状元,历仕陕西学政、内阁学士、刑部侍郎、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等职,有《瓶庐丛稿》、《瓶庐诗稿》、《翁文恭公日记》等。其先祖翁心存藏书多毁于咸丰十年(1860)战乱中。战后,递经翁同书、翁同龢、翁之廉、翁万戈等继续收藏,辗转流传,翁氏藏书最终回归祖国。[3]1020

邱晋昕(1830~?),字翰臣,大浦人。著名藏书家,藏书处为九十九峰草堂,有《九十九峰草堂文钞》、《藏书记》等著作。其藏书毁于咸丰战乱间,咸丰九年(1859)正月,太平军进驻其乡,“书页器物狼藉满地”,“完善本十无四五”,存者十无一二。[3]1023

平步青(1832~1895),字景孙,号栋山,山阴人。藏书二万卷,藏书处为香草崦、安越堂等。有《读史拾沉》、《霞外捃屑》等著作,其先世藏书毁于太平天国时期,未尽者为“士寇乡民续拉杂摧烧之”。[3]1030

丁丙(1832~1899),字嘉鱼,钱塘人。著名藏书家,藏书处为八千卷楼、济阳文府、甘泉书藏、延修堂、当归草堂等。有《读书私记》、《礼记集解》、《九思居经说》、《说文部首详考》、《武林金石志》、《松梦寮集》等著作。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攻陷杭州,其室家遭毁,仅随自身带走《周易本义》一书而已。而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散佚,丁丙见“市中卖物,率以字纸包裹,取视皆《四库》书也。惊曰:文澜阁书得无零落在此乎?随地捡拾,得数十册……因自绍兴至定海而上海而如皋,仓皇奔走。犹托书贾周姓者,间道至杭州,购求书籍,其装订成本者十之一,余则束以巨縆,每册高二尺许,共得八百束,皆载之至沪。”后丁氏自沪归杭,开始抄补充文澜阁《四库全书》,历时七年之久,共钞补残缺者891种,全书补钞者2174种,耗资51600缗以上。文澜阁《四库全书》始恢复旧观。文澜阁《四库全书》失而复得,丁氏兄弟为第一功臣。文澜阁《四库全书》在咸丰动乱中堪称有惊无险。[3]1034

周星诒(1833~1904),字季贶,号已翁,原籍绍兴,后迁祥符。著名藏书家,藏书处为书钞阁、传忠堂等,有《窳櫎诗质》、《勉熹词》等著作。咸丰战乱中书多散佚,据周星诒《读书敏求记》跋:“十数年所得不下二千余部,辛酉之变,所藏悉为劫灰,无论其他。”[3]1044

甘元焕(1841~1897),字建侯,号复庐,江宁人。藏书家,藏书处为津逮楼。其书毁于咸丰三年(1853)战火。[3]1115

胡鼎(1843~1911),字爱亭,泾县人。藏书家,藏书处为守拙斋,有《守拙斋文存》、《诗存》等著作。其藏书毁于咸丰之乱,据胡鼎《守拙斋文存·赵松雪手卷记》:“咸丰庚申之乱,仓皇出走。向时可宝可贵之物,或毁于火,或毁于渊,或溷诸污泥秽亵之中,不堪触目。”[3]1124

吴引孙(约1844~?),字福茨,原籍歙县,后迁仪征。藏书家,藏书处为有福读书堂、测海楼等。据其《测海楼书目》自序:“咸丰癸丑(三年),余家遭兵燹,先世书籍荡然无存。”[3]1144

顾沅,字澧兰,号湘舟,长洲人。藏书家,藏书处为辟疆园、艺海楼、赐砚堂、吉金乐石之斋、墨妙亭、古泉精舍、怀古书室、秘香阁等。其藏书毁于咸丰战乱,据记载:“咸丰庚申之乱,时先生已归道山,嗣孙康如茂才年尚幼,仓皇避地,金石图书之屡委而去之。”[3]786

王兆杏,字第花,仁和人。藏书家,藏书处为余不学舍之知悔斋。传于其祖王斯恩时,正值咸丰战乱,太平军攻陷杭州,捐失甚多,劫后运抵广东只有24 箱,斯恩重加整理,编成《燹余存书总目》。[3]796

张敬谓,字佩言,号南园,杭州人。藏书万卷,有《等闲集》等。其藏书毁于咸丰战乱。[3]383

姚仰云(? ~1869),字楚青,号秋墅,绍兴人。姚振宗之父,藏书数万卷,藏书处为师石山房。其藏书大半毁于咸丰战乱,据其子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后序》:“先公好聚古册,向时所藏半毁兵燹。嗣复随时购储,阅十余年,而稍有所蓄。”[3]819

张星鉴(? ~1877),字号不详,新阳人。多藏书,藏书处为仰萧楼,有《仰萧楼文集》等。其藏书毁于咸丰战火,其《仰萧楼文集·书曳月楼曝书图后》云:“余家亦有藏书,今俱为贼毁。尤恨者,先人所著算、小学、测圜海镜、发明畴人家言,诸书未及付梓,悉归炬劫,竟至不传。”张氏最爱萧统《文选》,手校数过,遭乱亦失之。[3]880

甘煦,字祺仁,号贞冬,江宁人。藏书10万卷,藏书处为津逮楼、听秋阁,有《贞冬前后录》等著作。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占南京,藏书悉成灰烬,自咏诗云:“津逮楼边风水虚,听秋阁下竹梧疏。伤心十万签题处,半付秦灰半蠹鱼。”[3]814

李恕,字卉园,九江人。藏书10万卷,藏书处为木犀轩。其藏书毁于咸丰战乱。[3]867

席威,字仪廷,吴县人。藏书世家,藏书处为扫叶山房。其书毁于咸丰十年(1860)战乱。[3]1093

王斯恩,字虎生,仁和人,王兆杏之子。藏书世家,有知悔斋。其藏书毁于咸丰之乱,据其《存悔斋燹余存书总目》自序:咸丰十年(1860)二月十九日避兵赴粤时,留人守护之,“心摇摇如悬旌,念藏书付灰烬,愧无以对先人。迨五月留守人至,知碑贴、书画,悉被搜攫,惟书尚存十之七,梱载以来,亟加检理,皆颠倒破损,残缺者又十之一”。[3]1114

顾湘,字翠岚,号兰江,常熟人。著名藏书家,藏书处为小石山房、玲珑山馆、珍世堂等,有《印苑》、《小石山房印谱》、《篆刻针度》等著作。其藏书毁于咸丰之乱,据顾葆和《顾氏小石山房佚存书录》自序:“庚申一役,悉付劫灰,手泽无存,至今饮恨。”[3]789

周厚堉,字仲堉,娄县人。藏书世家,藏书处为山舟堂、来雨楼等。其藏书毁于咸丰战乱中,据《清稗类钞·鉴赏类》:“粤寇至,则尽付一炬,惟存匾额而已。”[3]404

太平天国时期古籍散佚之例既如上述。由此可知,太平天国时期江南地区为重灾区,杭州、苏州等地的灾难更为深重,其影响是深远的。谢国祯先生在《江浙访书录·记南游所获别下斋丛书》中指出:“谈版本学的人都知道,凡是清代道光年间的刻书,中经鸦片战争和清军之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烧杀掳掠,书版多被焚毁,流传的较少。”黄裳先生也说:“康熙、乾隆之间的文字狱与销毁禁书,道光咸丰之间的太平天国战争,在典籍流传上是两个关键时刻。前者造成明清之交出版物的大量毁灭,后者使许多嘉(庆)、道(光)以还南雕版中心地区在战火中遭到损失,比较下来,乾隆、嘉庆两朝下的印本就比较多些。这就是清初刻本与某些道咸刻本成为罕传的稀见书的原因。”[6]当然,太平天国时期古籍散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清军也应该承担重要的责任。另外,一些地痞、流氓趁火打劫,清军等造成的损失也不能低估。总之,太平天国时期古籍散佚的情况是严重的,堪称古籍流传之一厄。

〔1〕 (清)洪秀全.太平天国印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

〔2〕 (清)叶昌帜.藏书记事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85

〔3〕 郑伟章.文献家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99

〔4〕 李玉安,黄正雨.中国藏书家通典[M].香港: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05:565

〔5〕 范凤书.中国私家藏书史[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478

〔6〕 黄裳.清代版刻一隅[M].济南:齐鲁书社,1996:413

猜你喜欢
战乱太平军藏书家
Searching for lost daughter 战乱分离母女终团聚
6年战乱
环球时报(2017-03-16)2017-03-16 06:47:28
逃离家乡
廉政瞭望(2017年1期)2017-02-10 18:30:00
日本中世女性文学走向衰落的原因研究
青春岁月(2015年13期)2016-01-14 12:48:19
清藏书家袁廷梼枉生平发覆[1]——一个苏州家族的兴衰
天一阁文丛(2014年1期)2014-10-13 07:59:39
《先秦至隋唐五代藏书家考略》补考
天一阁文丛(2013年1期)2013-11-06 10:01:19
苏州藏书家许博明
天一阁文丛(2011年1期)2011-10-23 01:44:16
新文学版本第一藏书家唐弢
天一阁文丛(2010年1期)2010-11-06 08:41:35
太平军所使用的兵器
军事历史(1997年1期)1997-08-20 08:40:16
太平军使用的几种水上战具
军事历史(1996年2期)1996-08-21 02:3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