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妹静,龙邹霞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厦门 361005)
海岛旅游的文化精神之寻绎*——以福建东山岛为例
林妹静,龙邹霞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厦门 361005)
摘 要:海岛旅游业逐渐成为海岛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如何挖掘海岛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特征,提升海岛旅游的文化性和品牌效应,促进海岛旅游的发展,不仅是政府关心的问题,同时也是学术探讨的热点。文章在对海岛旅游资源的文化精神特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东山岛为例,研究探讨如何建设海洋文化来带动和促进海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文化对旅游业的支撑程度。
关 键 词:海岛旅游;海洋文化;东山岛
随着人们对海洋旅游需求日益多元化和综合化的趋势,海洋文化旅游逐渐成为旅游的热潮和前景广阔的产业。东山岛是福建第二大海岛县,其文化融合中原文化和闽越文化,拥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精神特征,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本文在分析东山岛海洋文化精神与旅游实践的关系基础上,确立以弘扬海洋文化为基础的海洋旅游发展规划,将文化精神、文化意识、文化理念、文化内涵和文化手段贯穿于旅游开发与建设的全过程,以促进旅游与海岛发展的良性互动,推动国际旅游岛的建设。
精神文化是指人类在从事物质文化基础生产上产生的一种人类所特有的意识形态,是人类各种意识观念形态的集合,精神文化的优越性在于其具有人类文化基因的继承性,还有在实践当中可以不断丰富完善的待完成性,这也是人类文化精神不断推进物质文化的内在动力。海洋文化精神是海洋文化的内核和精华,是在海洋环境影响下和开发海洋实践中不断孕育和滋生的[1]。笔者认为,海岛的海洋旅游文化精神应是以旅游为载体,充分体现海岛居民从事与海洋相关活动所形成的长期的观念意识和精神特征,是构成独特的海岛旅游文化形象的核心。
文化是旅游的内涵和核心属性[2]。文化精神与旅游有着密不可分的促进关系。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① 满足现代游客的内心精神文化需求。文化旅游以追求精神文化享受作为旅游的灵魂和核心[3]。海洋文化旅游者,不仅寻求海洋自然环境的调适和放松,而且为的是探求自己的精神和文化价值的一种活动,即在海洋的异文化中寻求一种与自己不同的生活经历,体验一种变化,从而获得精神的满足。② 对发展旅游有指导意义。对海岛进行文化精神的探寻和深入研究,将对东山的精神文化构成有新的认识,肯定其优秀的特质,有助于对当下海洋旅游文化的梳理、宣传和发扬,可以发挥文化精神的继承性和待完成性作用,并吸取其中先进的理念,指导旅游开发实践,促进海岛的经济发展。
东山岛海岸线长达141 km,由45个岛屿组成,有优良的海滨浴场,独特的珊瑚礁生态景观,主岛7个首尾相连的月牙形海湾地貌,三面环海的地理形态,四季宜人的海洋型气候。在六大类、74种旅游资源中,东山岛具备六大类、48种。旅游开发人员应加大对旅游资源文化性的研究、充分发掘文化内涵,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4]。东山的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包括:① 积淀深厚的海洋历史,如:东山陆桥、大帽山贝丘遗址、东山博物馆。② 丰富多彩的海洋文艺,如:东山歌册、渔工业美术品、海柳雕、海岛美术。③ 海洋民俗,如:海峡民俗博物馆。④ 独具魅力的海洋军事,如:郑成功 “水操台”、东山抗战烈士陵园、 “寡妇村”展览馆、铜山古城 (古代海防建筑)、郑成功古战船沉船遗址。⑤ 宗教建筑,如:东山关帝庙。⑥ 海洋节庆,如:开海节、祭海节、关帝文化节等。东山岛上海洋文化资源种类齐全、内涵丰富、特征鲜明,且多集中分布在海湾边上,开发价值高。岛上大量的军事遗迹和水下文物具有历史教育价值;多姿多彩的渔文化展现了浓郁的闽南海岛风情;独特的宗教信仰更是深刻地影响着两岸信众和接踵而来探寻溯源的各方游客。
符号学大师卡西尔指出:“人不可能过着它的生活而不表达生活,这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构成了一个新的领域”[5]。东山是距今一万年的“东山人”化石的发现地,东山岛留下的大量海洋文化资源,不仅显现了东山丰厚的历史底蕴,而且折射出独特的精神特征和价值魅力。以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采取文化精神研究的宏观把握与微观阐析相结合方法[6],试对东山的海洋文化精神特征进行阐述。
3.1 非命意识和自强精神
东山岛的海洋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相关文献表明在新石器时代,居住在福建沿海 (包括东山)的闽族先民已在这些依山伴海的地区聚落而居,过着狩猎、捕鱼、捞贝、采集的生活,初步形成具有鲜明海洋特征的海洋文化[7]。东山岛居民傍海而居,以海为生,由于不处于九龙江流域的漳州平原,所以无法依靠农耕为生,同时由于岛屿本身封闭性的特点,岛上居民践行闽南人 “爱拼才会赢”的奋斗理念,以海为田,修造渔船、出海捕捞,发展渔业生产乃至漂洋过海开拓创业。东山县铜陵镇于元末就有许多居民以捕鱼为生,明代造船、织网、制钓等手工业兴起,促进渔业发展[8]。受海洋自然特性的影响,以海为生的生活具有冒险性,易受风浪侵袭而有生命之虞,特别在福建东南沿海一带具有风浪大、夏季台风频繁的特点。虽然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里,但渔民的生活仍然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其中尤以隆重热闹的开海节、农历七月二十九的祭海节、充满船俗风情的铜陵镇牵风船等颇具影响的民俗文化,体现了岛上居民热爱生活,自强不息的生活品格。
3.2 开放意识和包容精神
东山与台湾隔海相望,自古以来商贸往来密切,可见碑廊记载的 《都督苏公德政碑记》。在对台渔产小额贸易方面,东山港 (旧称铜山港)自古有商船与台湾澎湖往来贸易,并成立有专门对台贸易机构[8]。东山的开放意识不仅体现在经济贸易往来,而且体现在文化的对外交流。东山岛以关帝信仰为主。关帝信仰最初从中原地区传播到东山岛,又通过海岛向海内外传播。历史上,由于其特定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环境关系,东山岛和东山关帝庙成为关帝信仰自沿海至台湾的传播发祥地[9]。有专家称,东山是关帝文化走向世界的码头。现全台湾计有大小关帝宫庙1 000余座,他们中绝大多数共认东山关帝庙为香缘祖庭,深厚的信仰培育了一系列两岸人民膜拜关帝的相似习俗与仪式,体现了文化传播的开放性和流动性。
在东山沿海渔村、海滩上,到处遍布寺庙,其中有 “关帝宫庙”“圣王庙”“妈祖庙”“太师宫庙”等,各种海神信仰和谐共处,成为渔民祈求平安的精神寄望。不仅如此,东山的其他民俗文化、文艺也具有相互包容的特征。被国际誉为 “东方古乐”的东山南音原为宫廷艺术,和民间流传的各类较粗浅的渔故事、渔歌渔谚等相互并存,成为岛上渔民的生活乐趣和精神生活需要。东山的海岛文化在多元文化的兼容并蓄中,也不断取长补短,形成了一批特色知名的包括东山歌册、海岛美术、海柳雕等工艺美术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显现出海岛文化的包容性和吸纳性。
3.3 民族意识和大爱精神
东山岛位于福建省最南端,处在东海和南海的交汇点,与台湾隔海相望,独特而重要的地理位置使东山成为古今军事要地,为海洋军事文化的形成提供了条件,也熔铸了沿海军民的民族精神。海峡两岸历经明代的抗倭、抗葡、抗荷,清代的抗法、抗英、抗日等反侵略、反占领斗争,这些军事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洋边疆军旅文化,文物遗迹多达100多处。东山是戚继光抗倭扎寨的练兵地,是郑成功、施琅收复台湾的出征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东山保卫战的发生地,故有 “英雄岛”之美誉。东山岛海防文化有漫长的历史积淀,有海防设施遗址遗物,也有海防意识的延续。关帝是忠勇仁义之神,同时也是民族统一之神[9]。岛上居民崇拜集浩然正气、忠、勇、义于一身的英雄,以之引为准则和人生楷模,充分展示了海岛人民向往和平、拥护祖国统一的精神风貌。
东山岛居民不仅具有强烈的国土意识,而且重视和随船出海的乡亲团结协作。海上风险莫不可测,出海人团结一致,相互帮助,共同抵御自然灾害。在行船出海时还有一项沿至今的习俗,为 “海兄弟”(沿海居民自古以来在海上行船与作业时,发现海上浮尸或捞到海底尸骨,都要膜拜,并作此称呼)设祭 “万福公”。古老的 “万福公”风俗在东山民间世代传承,东山人对无主尸骨的同情和大爱是异乎寻常的,他们甚至用极富人情味的名词 “好兄弟”来称呼,表达了东山讨海人善良、大爱的精神。
3.4 创新意识和科技精神
东山凭借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敢为人先,不断创新,引进养殖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明代起就有水产养殖和水产品出口历史。宋代以后,东山就兴起海水养殖业,养殖品种繁多;民国后期,养殖业更盛,养殖技术,养殖品种、生产规模达到一定的水平[10]。新中国成立后,东山的水产试养技术仍旧走在前列:1958年,引进海带幼苗并建立县海带养殖场,试养获得成功,为龙溪专区开展 “北带南养”之始;1968年,养殖紫菜获得成功,并逐步推广;1971年,在全国率先育出鲍鱼苗[8]。如今,成方连片的鱼虾池、网箱养鱼、鲍场和 “海上新村”在东山格外引人注目。东山不仅是鲜活海产品的原料生产地,而且开发品种多样的海产品干品,畅销国内外,极大地丰富了饮食产品和旅游特产。海产品的捕捞、养殖、水产品加工,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到海洋运输都要求较高的科技知识,海洋科技知识成为东山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海洋捕捞业的发展,东山的造船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东山自古就是闽台两岸重要的造船基地,有着古老的造船技术,明隆庆年间成为东南沿海五大水寨最大的造船厂[11]。
综上,东山海洋文化精神特征,是东山岛海洋自然条件、地理区位、海洋生产状况和人文传统对海洋文化创造综合影响的反映,显示了东山岛的海洋文化创造个性和地域特色。以上四点相互影响和渗透,成为影响东山岛经济和旅游发展的重要文化因素。
在旅游业竞争激烈的形势下,东山岛旅游开发时间较短,按照旅游景区的生命周期理论来界定,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在对东山岛文化精神探讨的基础上,结合东山现在的旅游开发模式定位为国际性海岛旅游目的地开发模式,我们认为东山岛需进一步采取以下实践理念。
4.1 坚持以建设海洋文化阵地,开展文化活动为抓手,突出地域特色
旅游是一个搜寻各种文化符号并解码其意义的过程,就是在看的时候去体验或了解被看景观的文化含义或自然含义[12]。目前,东山海洋旅游景区的特点是对原生态的自然旅游资源依赖性较强,海洋文化资源多存在民间,在景区未有效开发利用;一些文化底蕴深厚的景区(包括关帝庙)及附属的景点缺乏适当的运作手段和文化表达,达不到一定的档次;没有专门的以海洋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海洋主题公园。因此,东山要做大海洋文化旅游,首先要把握当地文脉,对人文资源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利用和建设,重视文化资源的物化和活化,建设一批体验海洋文化、宣传海洋文化的阵地和一批具有东山特色的海洋文化产业区。文化挖掘方面展现海峡风情和闽南风采。其次塑造文化品牌,着重发展涉台文化、关帝文化。将各资源的形象、产品与市场对接,把海洋文化旅游与文娱旅游结合起来,开展园区文化创意设计、主题策划和体验活动,使部分特色海洋民俗固定成景区的表演项目,充分展现岛上居民的生活风情,逐步提高旅游资源的特色和层次。
4.2 树立旅游大环境理念,构建大文化旅游体系,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东山岛2010年全年预计接待游客160万人次,比增16.6%,旅游总收入6.4亿元人民币,比增29.6%,旅游发挥了重要的经济价值。为了海洋旅游业的长久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使海洋旅游的 “旅游文化”属性不致被扭曲、变形,海洋旅游经济的考虑必须建立在对海洋旅游文化的考虑基础上,而不能本末倒置[13]。东山在今后的旅游发展上要以更加开放的视野,跟踪国内外旅游趋势,着力建立大旅游观和大环境的培育,即包括设施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生态环境。不仅实现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有机结合,而且和其他产业相互带动,互相促进,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支持、民间投入、企业响应、社会参与的大文化旅游建设体系和机制,促进海岛经济社会水平的全面提升。
4.3 继承与创新海岛文化精神、处理好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和谐统一关系
强调文化的继承性并不意味着恪守传统。当代文化开发的最高境界,是能够创造并传承新的文化遗产[14]。东山的海洋文化精神具有丰富性和特色性,蕴藏着勇于探索、创新的海洋文化精神特征,在新一轮的旅游实践竞争中仍需勇于创新和大胆突破。当前,东山根据国内外文化发展热点,乘势而上,形成文化开发热度,举办跨越海峡的关帝文化旅游节,但没有形成相配套的保护措施;隐藏于市野的一些军事遗址建筑由于没有形成大的规模和气候,也未受到合理保护;在部分旅游景区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明显。当文化遭遇工业文明的冲击和商业化的侵蚀,蕴藏其间的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劫难逃。海岛的发展以文化保护为基础,特别是文化资源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的特点。如东山是海峡陆桥的潜在遗址,近年来出土较多的水下文物,建议努力建成 “中国水下考古东山保护基地”等。
参考文献
[1] 王文洪.探寻舟山海洋文化精神[EB/OL].(2007-03-12)[2013-01-05].http://www.52pwh.com/detail.asp?id=10578&wordPage=2.
[2] 曹诗图.旅游学新视野:旅游哲学引论[M].天津:南开大学,2008.
[3] 郑晴云,郑树荣.论旅游的精神文化本质[J].思想战线,2003,29(2)
[4] 张立明.旅游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5] 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6] 邵汉明.中国文化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7] 尤玉柱.漳州史前文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8] 黄有根.漳州市渔业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9] 林文辉,叶亦武.从东山关帝庙看海峡两岸关帝信仰文化[J].中国地方志,2008(4).
[10] 漳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漳州市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1] 谢汉杰.谢进喜.闽台物语·涉台文物大调查-东山关帝庙:台湾关帝庙发祥地[N].福建日报,2011-06-20(5).
[12] 刘丹青.论旅游活动的精神与文化属性[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85).
[13] 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138.
[14] 海洋.灵魂之光:当代旅游文化开发的深度创意[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7:82.
* 基金项目: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 (HE09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