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取向的师范生创新能力培养

2013-04-10 13:05刘长宏苑晓杰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3年5期

刘长宏,苑晓杰

(辽宁师范大学教务处,辽宁 大连116029)

0 引 言

自2003 年以后各地取消对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限制起,师范类毕业生可通过双向选择落实就业单位,其“统招统配”的就业模式被完全取消,百分百就业的局面已被打破。2007 年,国务院颁布了《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在北京师范大学等6 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免费师范生教育。当前,地方师范大学师范生就业受限于供大于求、招聘统一考试和面试、综合大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竞争教师岗位及免费师范生保就业。据调查,某地方省属重点师范大学生近三年师范生首次就业从事教师职业工作的人数平均不到8%。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师范大学师范生的培养正面临更多新的问题与挑战。本文结合当前教师教育发展趋势及地方师范大学实际,以实践取向,构建师范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采取新策略等方面进行研究与探讨。

1 实践取向及创新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提出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类创新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教育部于2011 年和2012 年围绕教师教育、提高创新能力连续发文[1-2],明确指出“师范大学要围绕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理念”、“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强化实践环节,加强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训练,着力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师范生职业基本技能训练,加强教育见习,提供更多观摩名师讲课的机会”、“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2012 年教育部印发《高等教育专题规划》[3],“专题规划”中列出六项重大项目,首条重大项目就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高计划”,并重点突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如“开展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业能力”、“加强实验实践平台建设,建设一批基础较好、稳定性强、满足多校共享需要的学生实习示范基地”、“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实施卓越工程师、医生、法律人才、教师等教育培养计划”、“支持高等学校与有条件的普通高中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与试验”等等。

2 构建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

当前国内师范大学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基本分为两种:一是师范教育专业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师范教育本硕一体化模式。师范教育专业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又可分为以高考招生为对象和以在校生为对象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在校生为对象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又分为以本校师范生为对象、本校所有专业学生为对象、地区高校所有专业学生为对象三种。在对师范生培养方案设计上,坚持实践育人[4-5],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坚持学科专业基础、教育基本理论和教学基本技能三者并重,培养具有“乐教、懂教、会教、善教”、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养的优秀教师。培养模式及培养目标既体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内在驱动,又体现了服务好基础教育的外在需求。

2.1 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以实践取向,基于师范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实施创新能力导向的“双强”化实践教学体系[6-7]。①充分结合师范大学在面对当前教师培养大学化、教师来源多样化、教师教育一体化、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客观存在,强化教师职业技能创新。②充分结合学科专业教育,强化学科专业技能训练,使师范生毕业后,即可从事教师职业,亦可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其他职业,拓宽师范生就业渠道。以学生为本,从学生个体出发,即可单项强化,又可以双向强化。学科知识与技能是师范生的基础,师范生只有依托学科专业才能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教师教育知识与技能是师范生从教的根基,只有掌握教育教学知识与技能才具备优秀教师的素质,才能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

2.2 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构成

“四层次”“双强”化实践教学体系为的是提升师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并注重实践教学课程之间的衔接,构建了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创新实践组成的四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它符合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

“四层次”即基础、专业、综合、创新实践;“双强化”即强化教师教育实践又强化学科专业实践。

(1) 基础实践。主要包括语言应用、文字应用、信息应用、外语应用实践、教师养成教育实践。

(2) 专业实践。主要包括学科实验教学、教学技能实践、教育技能实践、教育研究实践。

(3) 综合实践。主要包括学科专业调查、教育见习、支教实习、教育实习。

(4) 创新实践。学科竞赛、科研实践、毕业论文[8]。

3 师范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举措

3.1 实行“双导师”制

采取有效措施,吸收一部分中小学优秀教师共同担任教育类课程的教学和教育实践,形成”双导师“制。可以将区域的特级教师聘为兼职教授,设立工作室,并参与高校教师教育课程设计和指导,实现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深度融合。

3.2 搭建教师养成教育平台

(1) 构建师范生活动平台。支持师范生建立未来教师学会、教学能力训练协会等学生社团,创办《师范生报》等学生刊物,举办教师技能和素质提升的竞赛活动,促进师范生活动开展。

(2) 构建师范生职业浸润平台。设立“师大讲堂”,邀请教育专家、课改专家、大学专家学者对师范生进行专题讲座,开设系列讲座。邀请地方教育局长、中小学校长、进修学校校长、教研员、特级中学教师、骨干教师走上讲台,为师范生开公开课或作专题讲座,让师范生零距离体验、感受、参与、研究基础教育新课程,把师范生推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前沿。设立“校友—模范教师”讲堂,邀请从教的模范校友回校讲学,针对中学新课改和中学教育教学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通过示范教学、深度解读、前沿介绍等方式,引领师范生深入理解中学课程,树立从教理想。

(3) 构建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平台。采取有效措施,让师范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教师科研课题,参加师范生教学技能、学科技能创新竞赛和学校组织的师范生教学比赛,培养师范生创新能力[9]。

3.3 采取分段与多模式的教育实习策略

(1) 分段式。分段教育实习模式。第一阶段,在校内进行模拟训练,利用微格教室训练师范生教学技能,掌握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技术,为上中学讲台进行真实教学打下基础。第二阶段,在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进行支教式实习,进行教师养成教育实践,培养学生从事教师职业理想和综合能力,使师范生将来更加乐于从教、安心从教、善于从教;第三阶段,在重点中学进行教育教学实习,强化教学技能、教育技能和教育研究能力,为师范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活动搭建有利平台[10]。

(2) 多模式。以就业和创新人才培养为导向,按学术型、师资型、应用型三个类别进行统分培养,为学生打通就业渠道。实施三种模式的教育实习:①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校内2 周教育实习+6 周科研训练。即对于选择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师范生,必须要参加为期2 周的校内教育实习,可不参加为期5 周的校外教育实习,但要接受科学研究训练。②师资型人才培养模式:又分传统实习模式,即校内2 周教育实习+5 周校外实习+1 周培训总结和支教实习模式,即校内2 周教育实习+为期1 学期的支教实习。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校内2 周教育实习+为期6 周或1 学期的生产实习。

4 加强条件建设,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4.1 建立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

在上级部门支持下,以学校为主,联合教育主管部门,融入中小学教研中心、教师进修学校、中小学校等,建立区域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11]。坚持将“师德为先、实践取向、终身学习”作为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深入开展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共同制定师范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案,面向教育,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和支撑教育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信念执着、师德高尚、理念先进、基础扎实、业务精湛、修养深厚、视野开阔”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学科教学、教育管理专家和学生人生导师。

4.2 建立教师教育综合训练中心[12-13]

采取研发和购置相结合形式,建设中学课程资源中心和教育教学案例实验室,丰富教师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支持师范生学习与研究。加大投入,建设①基本技能训练室(普通话培训与测试实验室、形体训练室、“三笔一画”训练基地);②教学技能训练实验室(微格训练室、教学诊断观摩室、教学技能测试室、教学综合研发室、远程观摩实验室);③教育技能训练实验室(心理素质测评实验室、教学案例实验室);④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实验室(教学媒体应用实验室、网络教学实验室、多媒体教学资源开发实验室)。通过建立教师教育综合训练中心,优化实验教学体系,完善师范生能力培养结构,培养师范生教学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4.3 建立长期稳定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

建设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加强与地方教育局的沟通与合作,扩大教师教育实践创新试验区建设试点范围。学校要加大经费投入,使更多的学生参加顶岗实习或支教实习。实习生通过在中小学深入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教研活动和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培养学生教学技能及教师职业素养,促进教学相长,实现教育与行业双赢。

教学实践基地是落实教育教学实践环节的重要保障,学校要积极探索新的实践基地建设机制。在基地建设过程中,要遵循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充分利用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切实保障教育实习质量。既要建设以顶岗和支教实习为主的创新实验区,又要加大与省级重点中学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与试验,实现师范生养成教育与创新教育并举[14]。

5 结 语

地方师范大学办学主要特色就是教师教育,在其着眼于综合性、国际化的长远发展的同时,务必始终把强化教师教育的特色放在首位。坚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培养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基础教育师资,主动服务国家教育发展战略,为区域基础教育服务。惟有如此,才能在服务和贡献中求得自身发展。

[1]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Z]. (教师[2011]6 号).

[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Z]. (教高[2012]4 号).

[3]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教育专题规划》的通知[Z].(教高[2012]5 号).

[4] 李佳伟.物理学专业免费师范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7):26.

[5] 邓子新.实践乃育人之本[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5):1-4.

[6] 胡重庆.黄桂梅.实践导向范式教师教育课程的重构[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3(1):121-123.

[7] 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4):85-86.

[8] 谢主兰.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3):121-124.

[9] 李 明.大力开展基于创新教育的本科生科研活动[J]. 中国冶金教育,2008(3):3-6.

[10] 刘大军. 创新教育:从源头抓起——论师范院校师范生创新能力培养[J].科教文汇,2008(2):14,18.

[11] 蒋 铮.把创新体现在实训基地建设上[N].中国教育报,2006-03-07 日第6 版.

[12] 叶爱敏.张新立.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技能实验室的规划与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5):165-168.

[13] 欧启忠.教师教育综合训练中心的建设与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6):223-225.

[14] 陈冀平. 教育实习最佳模式探讨--杂交、互补、共同发展[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2):85-88.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年5期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的其它文章
电气信息类专业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