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惠兰, 陈建荣, 刘贵镇, 邹志宏
(东华大学资产管理处,上海201620)
高校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需要以准确、优良、高效、灵活的统计工作为重要支撑,统计工作的信息、咨询和监督功能在高校的发展中起着“晴雨表”和“监测仪”的重要作用。离开了统计工作,高校的发展将无从谈起[1]。高校的国有资产在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功能方面提供了有利的保障,是高校统计工作的一个重点。近年来,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在最近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国家十二五规划中,都明确了高等教育投入的增长机制[2]。投入的增大一方面夯实了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提高了科学研究的水平,增大了服务社会的能力,但是在另一方面也加剧了高校国有资产的流失。
高校国有资产主要包括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其中,固定资产主要由土地、房屋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陈列品、图书资料和其他资产组成;无形资产主要是指不具有实物形态而能够为高校提供某种权利的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权和其他财产权利。相比而言,固定资产不管从数量还是金额来看,都占据了高校国有资产的绝大部分比重。
所谓高校固定资产流失,是指高校固定资产由于管理不善所造成的损坏、闲置浪费、化公为私、滥占乱用、报废流失等[3]。按照其流失形态,可以分为显性流失和隐形流失。显性流失主要原因有:自然灾害和事故、挪用和侵占、冒领冒报、提前报废。而隐形流失主要原因有:重复购置、设备利用率低等[4]。随着改革的深入,高校固定资产流失的形式和渠道还有可能增多,流失速度也有可能加快,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制止,将会给国家、高校造成更大的损失。
国家对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十分重视,每年都有相关报表进行统计和报送,例如《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年度决算报表》和《事业单位年度资产报表》。其中,固定资产所占的比重大,涵盖的内容也多,涉及其流失方面的报表主要涵盖《固定资产处置情况表》和《大型仪器使用情况表》等。
统计中涉及到固定资产购置、管理、使用和处置情况,即固定资产实现从“无”到“无”,这是一个动态过程,也正是在此过程中,往往存在固定资产流失隐患。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下,通过扩大招生、自付学费以及高等教育改革,使高校从过去单一依靠国家拨款,发展成为以政府拨款为主,以收取学费、科研经费、“三产”收入等多渠道筹资为辅的新格局[5]。
在这种新格局下,不少老师认为科研经费是自己的项目经费,可以不经过资产处审批和管理,甚至有的老师用学校经费购买家庭用品,或将固定资产占为己有。这些做法缺乏基本的国有资产概念,没有国有资产意识,直接导致了一部分固定资产的流失。
相反,也有老师认为反正是学校的钱,不是自己的钱,随意支配现象严重。在这种错误思想下,购买了一些不必要的设备,将本可以维修的设备,直接报废,重新购买新的设备,此行为一方面造成国家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造成学校固定资产的极大流失。
在此情况下,有学者认为造成高校固定资产流失严重的内在因素是我国高校中普遍存在着管理意识淡薄的现象,对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重钱轻物、重买轻管、重账轻实的思想比较严重,产权观念,成本费用意识观念淡漠[6]。
高校的仪器设备来源基本包括:购置、自制、赠送、调入,其中购置所占比重达到90%以上。211高校每年的购置费用基本都在千万以上,我校仅2012年全年,购置仪器设备6 840万元。如此大的金额如果在采购环节就出错,绝对是造成资产流失的主要原因。
(1)变相操作。每所高校都制定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仪器购置规章制度,部分老师为了避开规定,变相进行操作,例如对于必须学校采购的仪器设备,很多老师提前和某个厂家打好招呼,甚至已经提前买好了,在此情况下,为了避免与老师产生更大的矛盾,采购人员只能走走流程。
(2)招标流于形式。招标采购中的资产流失体现在招标方式的局限性:受经费、项目的特殊性等原因,往往不采用公开招标,即使按照要求,一般公开招标项目应占到非公开招标项目的八成以上较为合理。采购工作的计划性:高校资金来源复杂,预算管理的随意性较大,致使招标工作的科学合理有效性不高。监管工作的效果性:监管通常只体现在评标阶段,且往往流于形式,或者与监管人员套关系,进行违规违纪操作[7]。
(3)论证不严格。按照规定,1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在购置前需要进行论证,但是很多老师流于形式,审查也不严格,甚至出现先采购后论证的现象。针对10万元以上的设备需要招标的要求,有老师故意钻学校规定的空子,将一套设备做成2套来避开招标,如果采购人员不熟悉相关知识,就很难觉察。
(4)监管不严。各学院和实验室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搞科技创新项目,但是常常是构建了一个自制设备,不了解情况的学生就将其中的很多零件按耗材进行报销,在无形中造成了高校固定资产的流失。我校2012年自制设备只有3台/件,实际每年的自制设备应该远远大于这个数额。
(5)经费管理不科学。学校经费很多都是有时间限制的,到年底为防止被学校回收结余经费,未经严格审批,零星自行购置暂不必要的物资,使固定资产的购置存在盲目性,缺乏可行性论证,事前没有采购计划,事后没有效益分析,重复购置现象严重,资源没有合理有效配置[8]。
资产管理,归结到一个字就是“管”。管得好不好,与固定资产的流失有非常大的影响。目前很多高校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中采用多头管理的模式,这种多头管理模式缺乏一个部门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进行统筹安排,管理机构分散,职能不清,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配合,导致高校无法形成系统的责任制度,产生设备无人管、无法管的现象,“用”与“管”严重脱节,为高校固定资产的流失打开了方便之门[9-11]。
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和低使用率一直是各个高校资产管理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国家和地方也积极采取措施来解决此难题,公共平台就是很好的一种方法。但是公共平台的利用率却不高。截止2012年,我校进入上海市公共研发平台的仪器设备57台/件,仅占全部大型仪器设备的13%。很多老师为了方便课题组研究,或者避免仪器的损坏,不加入公共平台,从而导致资产的闲置。闲置资产得不到充分利用,使得固定资产隐性流失。与购置形成对比的就是维修。仪器设备的维修率很低,大型仪器设备的维修率则更低。设备一旦损坏,由于无配套维修经费、申请程序繁琐等原因,很多老师并没有第一时间进行维修,要么搁置,要么购买新的仪器设备。还有的老师将维修损坏的部件随意丢弃,造成这部分固定资产流失[12]。
清产核资是摸清家底、弄清分布状况、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维护国家利益和学校利益的一项重要而基础的工作。清产核资是全方位、大规模核查资产的方法,但是因为工作量大、耗时长等原因,自2007年大规模清产核资之后,仍存在账实不符情况。由于思想不重视,尤其是管理人员更换频繁,业务素质薄弱,很多以前遗留下来的问题也没有及时解决,造成账卡之间、账账之间、账实之间不符现象严重,形成了“无人查就不管,有人查才去管”的现象[13-14]。
资产处置一般包括报废报损、出让、转让、出售、对外捐赠等。其中报废报损是高校主要的资产处置形式,每年也有近千万的固定资产要报废。
许多高校虽然有固定资产处置制度,但管理部门对于相关制度执行不力,在固定资产报废过程中随意找老师评估,或者对维修后仍可以发挥作用的资产不修复而按报废处理,或者将未到报废期的资产提前报废,随意处置现象严重,加剧了固定资产的流失。
在固定资产处置过程中,常常会发现帐卡物不符的情况,例如:账上已报废,固定资产还在;帐物都不在,卡片还在;资产帐在,可是设备没有了。归根结底,是报废处置不严格,没有完全按照报废流程走,没有认真核对好每一件报废物品。
规章制度是高校资产管理工作得以有效实施的法律保证,对防止高校固定资产流失有着重要的意义。国管局的《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年度决算报表》中也有专门针对各高校相关规章制度的报表,以便对其进行统计和监察。同时,国家不断加大对固定资产的监管力度,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各高校要根据学校特色,制定符合高校的一系列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健全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维修、出租出借、调拨、报废报损、贵重仪器的购置和使用管理、考核等规章制度;明晰产权关系,落实管理责任;合理配置固定资产;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是提高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制度保障[15]。
同时,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清查制度,把清产核资工作作为经常性的自查工作和日常管理的一部分加以制度化。实行年终抽查与使用部门盘点相结合,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相关账务处理,确认学校固定资产真实状况。各使用部门至少每年年终要对资产进行一次全面的资产清查工作。
健全固定资产管理机构,就是要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模式,设置专门的资产管理机构,实施统一归口管理,彻底解决多头管理的问题。资产管理机构要包含设备、房产和土地等一切国有资产的范畴。它作为资产管理的主管部门,起到统领作用;各资产归口管理部门根据职责范围,负责归口资产的具体管理工作;各资产使用部门,由一名部门领导分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并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固定资产管理员,对本部门使用的固定资产负有直接管理责任。
当前社会是一个网络化社会,这就要求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也要与时俱进,实施网络化管理和信息化管理。另一方面,很多高校都建立了新的校区,多校区的固定资产规模及构成变得日益复杂,管理难度也逐渐增大,管理的节点较多,建立完善的校园网络系统管理固定资产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网络化资产管理具有信息共享、网络开放性、网络管理的实时性、强制性等优势[16],完善的网络资产管理系统一方面避免了人为因素造成的资产流失,另一方面,加快了办事效率,提高了工作质量。
同时,固定资产管理的数据也要实现校内信息共享,实现固定资产账账、账实相符,资产账面跟实物的动态管理。全面完整地记录学校各类固定资产的管理信息,利用校园网实现网络化管理,准确、及时地反映固定资产的增减、调配等,便于财务核算部门、归口管理部门、使用者之间的协调与沟通,提高固定资产管理质量。实际操作可实行二级管理模式,第一级为学校固定资产管理负责人,能够查看、修改、统计各校区所有固定资产购置与使用信息;第二级为各校区或各二级学院固定资产管理负责人,具有局部权限,能够查看、修改、统计本级单位的所有固定资产信息。
以人为本,是工作的核心。尤其是管理工作,人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不管是校级资产管理人员,还是院级资产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直接关系着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和保值增值。尽管院级资产管理人员很多都是兼职人员,但是作用却不容小觑。要加强资产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就要对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专业知识和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同时,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以规范性文件的方式规定管理人员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各司其职,责任到人,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只有把日常工作、点滴工作做好,做到位,才能有效防范固定资产的进一步流失。
统计工作只是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一个方面,但是通过统计,可以反过来监察资产管理工作的好坏,尤其是资产流失情况。只要严把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每一关,从机构、制度、手段和人员各个方面下大力气,一定可以有效遏制高校固定资产的流失。
[1] 张元辉.高校统计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7(4):17-19.
[2] 孟艳艳.完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思考[J].商业经济,2011(4):124-125.
[3] 刘运河,王 冕.以制度创新根治高校固定资产流失[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4):182-184.
[4] 黄烟波.高校固定资产流失及对策探讨[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6(3):101-102.
[5] 程天宝.防止高校国有资产隐形流失的对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7):142-144.
[6] 朱晓东.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状况及防止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8.
[7] 王安平.从高校设备招标采购中资产流失现象探讨制度构建[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9):114.
[8] 郭书英.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经济师,2012(10):73-74.
[9] 魏 巍.高校固定资产流失的问题及对策[J].管理视野,2011(12下):91-92.
[10] 卢喜花.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经管空间,2012(3):101-102.
[11] 祁风义,万 睿.新时期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对策探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0):375-377.
[12] 刘爱民,倪光峰.高校实验仪器设备维护维修管理机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9):376-378.
[13] 王晓华.高等学校固定资产清查工作探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8):118-120.
[14] 范志远,丛天落.强化资产清查 促进高校资产规范化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10):423-425.
[15] 黄文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的问题和对策探讨[J].群文天地,2012(2):120-122.
[16] 汪旭坚.多校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现状与策略[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5(4):86-87.